1.导论
1.1研究背景和研究主题
自美国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进而引发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虚拟经济影响到实体经济,世界陷入百年以来的大萧条,银行倒闭,股市大跌,商品零售业关门,以汽车为代表的制造业纷纷濒临破产,失业增加,收入下降,消费不振"为了缓解金融危机的影响,刺激经济,各国政府都推出了救援计划"美国宣布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除了拯救金融业外,还用来拯救陷入破产边缘的汽车业。2009年初,奥巴马政府又宣布了总额达7800亿美元的新经济刺激计划,包括减税计划和政府投资,旨在通过创造就业和增加投资,帮助经济摆脱衰退恢复增长。欧洲国家也出台了高达2万多亿美元的救市计划,接着欧盟批准德国5000亿欧元金融救市计划,然后又宣布2万亿美元救市计划"韩国动用外汇储备向银行体系注入约300亿美元的额外流动性,政府还为本地银行的新增外债提供担保。之后又公布1300亿美元巨额救市计划,包括为国内银行外债提供担保、向银行和出口商提供资金"我国政府也出台4万亿政府投资计划,意在通过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拉动收入增加,减少此次大规模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与发达国家相比,此次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主要来源于出口。由于国外市场萎缩,我国出口大幅度下跌,出口企业大量快速倒闭,而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的主要动力之一,出口下降导致失业增加,消费低迷,银行业损失增加,股市下跌,企业和居民对经济预期下降,进一步减少消费和投资,收入下降。
挽救金融危机的努力重新让我们想起上个世纪大萧条时期诞生的凯恩斯投资乘数理论。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政府就是采用凯恩斯提出的政府干预经济理论挽救经济,而挽救所依赖的市场机制就是投资乘数,确切地说是政府投资乘数,通过新增政府投资促进民间投资增加,进而促进就业、收入和消费增加,最终达到促进收入倍增的乘数效果。
关于政府投资乘数效应,政府投资是否拉动足够民间投资,推动就业、收入和消费增长,关键在于影响投资乘数的政府投资传导机制是否顺畅"从逻辑上讲,要使政府投资发挥出最大的刺激经济的效果,就需要深入研究扩大政府投资效果的路径有哪些,而投资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投资乘数,因此还需要研究我国投资乘数的影响因素和传递机制,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投资乘数的影响因素和传递机制会发生那些变化,据此对政府投资效果进行测评,探讨扩大投资乘数效果的政策建议,分析研究这一系列问题,是发挥政府投资效应最大化的关键。
本文从分析一般投资乘数影响因素和政府投资传导机制出发,扩展到我国特殊国情下的影响因素和传导机制的特点,及金融危机条件下我国投资乘数影响因素和政府投资传导机制的变化。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理论假设,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采用VAR方法测算我国投资乘数的大小,检验影响投资乘数因素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强度,最终提出扩大投资乘数效果的政府二调控机制选择。
1.2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金融危机前后我国投资乘数影响因素和政府投资传导机制的特点,对我国金融危机前后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进行测算,并探讨扩大乘数效应的政府调控机制选择。从理论上分析我国投资乘数的影响因素,政府投资拉动收入增长的政府投资传导机制。从实证上建立模型,推导金融危机前后我国政府投资拉动收入增加的投资乘数计算公式,测算危机前后我国各期投资乘数及累加投资乘数的大小,分析政府投资传导过程中中间变量对传导机制的影响。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提出实现我国投资乘数效果最大化的政策建议。
2. 投资乘数相关研究........... 30-63
2.1 凯恩斯主义乘............ 30-41
2.1.1 凯恩斯主义的............ 30-34
2.1.2 凯恩斯主义的.......... 34-41
2.2 投入产出乘数理........... 41-48
2.2.1 Leontief投入............ 41-42
2.2.2 动态矩阵........... 42-45
2.2.3 SAM乘数........... 45-48
2.3 基于DSGE模型的........... 48-63
2.3.1 DSGE模型............ 48-54
2.3.2 IS-LM系统.......... 54-57
2.3.3 Smets-Wouters........... 57-58
2.3.4 VAR模型在现.......... 58-59
2.3.5 VAR模型和DSGE........... 59-63
3. 投资乘数影响因素.......... 63-92
3.1 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投资........... 63-77
3.1.1 边际消费.............. 63-66
3.1.2 边际投资............ 66-70
3.1.3 边际税............ 70-72
3.1.4 边际进口......... 72-74
3.1.5 边际货币............ 74-77
3.2 我国投资乘数影响因........... 77-86
3.2.1 我国居民总体边.......... 77-80
3.2.2 我国企业投资倾............. 80-82
3.2.3 我国外商企业投.......... 82-84
3.2.4 边际税率、边际进口倾向及边............ 84-86
3.3 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投............ 86-92
3.3.1 流动性陷阱对投........... 86-89
3.3.2 金融危机后我国出口............. 89-90
3.3.3 金融危机后我国的政策对.......... 90-92
4. 我国投资乘数影........... 92-116
结论
我国消费和投资倾向低引起我国投资乘数的作用在第一期达到最大,以后各期衰减不平滑。金融危机前,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低导致总需求不足引起民间企业投资倾向低,直接减弱了消费和投资在投资乘数中的注入作用。另外,一些市场和体制因素,如行业准入也是制约我国民间投资结构不平衡,总量偏低的重要原因。政府投资规模不能过大,否则容易对投资乘数产生挤出效应。进出口对我国投资乘数的影响中,进口漏出由出口得到弥补,出口对我国投资乘数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海外市场的变化,出口受海外市场影响较大,在海外市场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会影响我国投资乘数的作用机制,但如果海外市场较稳定,则出口对我国投资乘数的影响较稳定,金融危机前,由于海外市场较稳定,出口率也较稳定,出口的波动不是引起我国投资乘数上下波动的主要原因"金融危机后海外市场波动较大,出口是引起我国投资乘数的上下波动的主要原因。
金融危机对我国投资乘数产生微小的负面影响,金融危机前后我国累加投资乘数变化不大,金融危机前的最后累加投资乘数为4.44,金融危机后我国投资乘数为4.11。但金融危机改变了我国各期投资乘数的作用规律,使我国各期投资乘数波动幅度变大,投资乘数作用强度不是在第一期实现最大,而是在以后各期出现较大的作用强度,但波动加剧。原因可能在于金融危机后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和企业边际投资倾向波动幅度变大。金融危机后我国进出口下降是引起我国累加投资乘数变小的主要原因,进出口通过影响就业和收入对我国投资乘数产生影响,但影响不大。金融危机后我国一系列扩大内需措施的出台,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解决了我国居民的后顾之忧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金融危机对我国投资乘数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Joan Robinson.The Theory of Money and the Analysis of OutPut Author(s)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Vol.l,No.l(Oct.,1933),PP.22-26
[2]R.EKahn.The Relation of home Investment to UnemPloyent The Economic Journal,Vol.41,No.162(Jun.,1931),即.173-198
[3]E.GDowdell.The MultiPlier Oxford Eeonomic PaPers,No.4(SeP.,1940),pp.23-38
[4]Tenhofen,Joern,Wblff,Guntram.2009.ExPectations-augmented VARS.Mimeo.
[5] RalPh Thrvey.Some Notes on MultiPlier Theory.The Alneriean Eeonomie Review,Vol.43,No.3(Jun.,1953),pP.276-295
[6]John5.ChiPman.The Multi-Sector MultiPlier Econometrica,VOI.18,No.4(Oet.,1950),PP.355-374
[7]R.F.Harrod.An Essayin Dynamic Theory.TheEconomic Journal,Vol.49,No.193(Mar.,1939),pp.14-33
[8]Kalecki.Essays in the Theory of Eeonomic FluctUations.The Economic Joumal,VOI.49,No.194(Jun,,1939),pp.300一305
[9]Fritz MachluP.Period Analysis and MultiPlier Theory.The Quartedy Joumal of Eeonomies,Vol.54,No.l(Nov.,1939),PP.1一27
[10]E.GDowdell.The MultiPlier oxford EeonomiePa Pers,No.4(SeP.,1940),PP.23一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