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精神”视角下中国金融监管优化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7488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金融学论文,本文从“动物精神”的角度研究金融风险和金融监管,以“动物精神”视角重新思考金融行为和后果,以及进行相关的规制与监管,对“动物精神”影响金融市场波动和金融风险进行理论推断和实证研究,并用演化博弈方法深入分析“动物精神”作用下的金融监管演化规律,系统研究中国金融运行领域和金融监管领域问题中的“动物精神”因素,在借鉴国外金融监管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融入“动物精神”监管理念的中国金融监管优化建议,以期为中国金融监管改革提供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1929-1933年大危机以来世界范围内发生的最为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美国次级贷款的大面积违约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金融市场的担忧、投资者信心丧失、金融机构倒闭、各种救助措施失效。之后,危机迅速传染欧洲、亚洲等全球其他国家,直到目前,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完全消除。此次危机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多年来罕见,国际社会对危机的成因和教训进行了深刻反思,对危机的成因解释以及今后的金融监管改革也成为学界特别关注的问题。
次贷危机爆发前,新古典经济学是金融监管主流思想的理论基础,核心假设是“经济人理性”假设,认为人们是以个人效用最大化为目的进行经济行为的。一般均衡定理成为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范式,也就是市场依靠个体的“经济人理性”自主运行,市场均衡是由“看不见的手”自动实现的。因此,在理性的市场参与者和有效市场的假设基础之上,金融监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排除造成市场失灵的因素。如果市场有效,则尽可能少监管或者不监管,从而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自动达到市场均衡。但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市场上的各类参与者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人,既然是现实的人就无可避免地存在着非理性或有限理性,难以满足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经济人理性”这一核心假设;其次,即便是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是理性的,但个体理性也不意味着整体理性,每个人的理性行为加合成为社会整体行为并不一定就是理性的;再次,监管者也是由普通人组成,也难以做到完全理性,各种监管政策措施的出台也会受非理性因素干扰;最后,金融市场自身并不具备自我纠正功能,自由市场有时甚至鼓励风险投机行为。因此,“经济人理性”指导下的人类金融行为分析忽略了非理性行为,而非理性行为往往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这说明基于“经济人理性”假设的金融理论对现实金融问题的解释和解决能力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

1.2文献综述
1.2.1行为金融理论研究综述
行为金融理论是动物精神理论的基础,在认知“动物精神”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行为金融理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概括地说,行为金融理论是近年来金融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融合了金融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以对人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研究为基础,将心理和行为纳入金融研宂框架,分析其对金融决策、产品价格和金融市场的影响。
在考察金融市场的有效性上,行为金融学提出了与前人截然不同的思路。Fama提出了有效市场的三个条件:首先,如果投资者行为是理性的,则认为金融市场是有效的,如果投资者行为不是理性的,那么看第二个条件,投资者的这些非理性行为是否可以相互抵消,如果可以,则市场依然有效,如果不可以,则看第三个条件,市场中的套利是否能有效消除社会性的非理性行为,如果能,市场是有效市场,如果不能,市场非有效。也就是说,在上述三个条件之中,是市场有效的充分条件,只要满足任何一个条件,都可以说明市场是有效的。但是,根据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认为金融市场不能达到这三个条件,行为金融学认为金融市场是非有效的。
认知偏差是行为金融学的核心范畴,依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解释,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可以分为启发式简化、自我欺骗、情绪和自我控制以及社会的交互作用等4种类型。国外行为金融学者先后构建了四种典型的投资者认知偏差模型,分别是基于投资者信念更新偏差的BSV模型和DHS模型;基于非均质交易者的HS模型;基于投资者风险偏好偏差的BHS模型等。国内学者在认知偏差的论证和应用方面也做了深入研究,例如杨胜刚等研究认为由于存在体制性缺陷,中国证券市场存在严重的噪声交易过度问题,应加强监管,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噪声交易。裴平等证实我国股市投资者存在明显的认知偏差行为。肖崎分析研究了次贷危机中人们的决策心理,认为包括认知偏差在内的“非理性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黄静等借鉴行为金融学中的适应性预期理论和前景理论,构建模型分析研究房价预期和地价的动态关系。贾璐熙等研究表明公司名称会对投资者决策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公司价值。崔丽媛等从认知偏差角度解释了中国股价长期背离经济基本面的现象。
...............................

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

2.1动物精神理论
2.1.1概念内涵
本文认为所谓“动物精神”就是指金融市场参与者及监管者的非理性(或者有限理性)的心理和行为,它是引起经济波动及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如果人们是完全理性的,而且其经济行为源自理性动机,那么政府就没必要过多地管制金融市场,也不用采取什么措施来影响总需求。但是,实际情况完全相反,“动物精神”的五大因子都说明人们倾向于在某些时候推动经济朝某个方向发展,而有时又会朝另一个方向发展。如果政府任由市场自由发展,经济就会产生剧烈波动,金融市场也会出现难以控制的混乱。因此,“动物精神”应该成为政府进行经济管制的理论基础。政府的角色应该是:设定条件和约束、制定市场游戏规则,使得市场上人们的“动物精神”既能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经济繁荣服务,又受到相应的约束和控制,避免其对经济稳定造成破坏、带来风险。
2.1.2表现形式
对于“动物精神”理论内涵,创始者凯恩斯的描述相对简单,而阿克洛夫和希勒进行了创造性的拓展。他们将动物精神概念细分,认为“动物精神”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信心及其乘数、公平、腐败和欺诈、货币幻觉、故事等五个方面。其中,信心及其乘数是“动物精神”理论的基石,信心乘数反映了信心与经济之间的反馈机制,而正是这种机制的存在放大了信心对经济的各种扰动。对公平问题的要求和关注决定了工资和价格的确定。腐败和欺诈问题的存在会对经济正常运行起到敁著地影响作用。货币幻觉是“动物精神”的第二大理论基石,它的存在造成人们难以意识到通货膨胀或紧缩及其影响。另外,人们思考问题是以故事为线索的,而故事本身具有因果和逻辑的自我增强和自我实现的特征,这些故事通过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在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了解“动物精神”的含义,充分理解其中的运行方式和作用途径,是理解“动物精神”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并导致经济波动的基础。
..................................

2.2系统性金融风险理论
2.2.1概念内涵
金融风险是指由于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而导致资金在筹资和运用中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一般来讲,根据风险能否通过分散化策略进行消除,金融风险可以划分为非系统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两类。非系统风险又称个体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在充分学习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国内学者总结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念,即整个金融体系崩溃或丧失功能的或然性,它具有复杂性、突发性、传染快、波及广、危害大等五个基本特征。还有学者提出,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若干金融机构发生某种风险事件,导致所有与之关联的金融机构都受到影响、遭受风险损失,甚至还可能威胁整个金融体系以及经济社会的稳定性。综合上述各种类型的定义和概念,本文认为,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是指整个金融体系因受到单一机构倒闭的影响而面临冲击的可能性,即是指单个机构风险引发金融体系整体风险的可能性。本文研究的金融风险就是系统性金融风险。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度量是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键环节,及时有效的度量可以提前做出精准预判,主动采取积极措施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从而减少经济损失、降低社会成本、保障金融市场以及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反之,缺乏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准确度量则会难以判断系统性金融风险,错失化解风险机会,提高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引发市场失灵,增加社会成本,加大经济损失,造成金融波动甚至经济危机。
...........................
第三章“动物精神”对金融风险的影响分析...........33
3.1金融风险的来源及“动物精神”的作用...................33
3.2“动物精神”影响金融风险的规范分析................34
第四章“动物精神”视角下的金融监管博弈..........71
4.1演化博弈理论简述..............71
4.2监管对象和监管主体的演化博弈分析..........73
第五章中国金融监管发展状况和金融问题分析.............83
5.1中国金融监管发展状况............83
5.1.1中国金融监管的发展过程.............83
5.1.2中国金融监管的现行模式............83

第五章中国金融监管发展状况和金融问题分析

5.1中国金融监管发展状况
5.1.1中国金融监管的发展过程
我国金融监管的制度和模式是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制度的发展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总体来说,我国金融监管的发展过程在历史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大的阶段,即从“弱金融监管”到“二元金融监管”,最后发展到目前的“分业监管”:
(一)建国到1984年:弱金融监管
从建国初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的金融体制是“大一统”的金融体制,全国唯一的一家金融机构就是中国人民银行,这是与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民银行既是经营者又是监管者,所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金融监管。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金融改革也正式开启,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得到恢复,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正式成立,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划归国务院直属,多家金融机构相继恢复或建立使得中国的金融体系得以快速建立和发展。但是,此时作为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机构的中国人民银行仍然经营着信贷、储蓄等商业银行业务,中国人民银行内部也没有专门设立监管部门,没有对金融进行有效监管。虽然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管理全国银行业,但是主要职责不是监管,而是资金调配,当时的金融监管功能主要依靠银行自身上下级的信贷计划等行政手段实现,财务监管和专业监管仅仅是辅助。这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也没有履行相应的金融监管职能。
.........................

第八章结论与展望

8.1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从“动物精神”的角度研究金融风险和金融监管,以“动物精神”视角重新思考金融行为和后果,以及进行相关的规制与监管,对“动物精神”影响金融市场波动和金融风险进行理论推断和实证研究,并用演化博弈方法深入分析“动物精神”作用下的金融监管演化规律,系统研究中国金融运行领域和金融监管领域问题中的“动物精神”因素,在借鉴国外金融监管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融入“动物精神”监管理念的中国金融监管优化建议,以期为中国金融监管改革提供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