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诗经》《楚辞》选篇及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节 《诗经》《楚辞》选篇分析
目前初中语文的六册教科书和高中语文教材的必修系列已完成统编教材的改版,而高中语文教材的选修系列还未完成改版,使用的仍是人教版教材。以下关于诗骚选篇的概述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
一、 单元结构的内部分析
单元结构的内部分析是指对诗骚选篇从年级单元、题材、学习提示/诵读提示、单元主题联系等四个方面进行篇目分析。 (一)诗经选篇 《诗经》入选中学教材的有 8 首,其中初中选篇 4 首,分别是《关雎》、《蒹葭》、《式微》、《子衿》。高中选篇 4 首:《芣苢》、《静女》、《无衣》和《氓》,以下按初高中两个年龄段进行分析。
1. 初中选篇(三首诗同入选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表一 初中语文教材《诗经》选篇分析
第二节 问卷调查分析
本文的问卷调查是在贵阳市一中新世界国际学校展开的,此校无论是师资力量、学生素质和教学资源在贵阳市都是名列前茅的,所以调查结果具有可参照性。问卷采用匿名的方式填写,在发放问卷前会向学生和老师说明调查目的,最大程度上打消了他们的顾虑,让被调查者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如实作答。两种问卷分别发放 100 份。其中学生有效问卷回收 90 份,教师有效问卷回收 50 份。具体分析统计有下表:
一、学生问卷
表六:中学生《诗经》和《楚辞》的学习情况调查
通过对《中学<诗经>、<楚辞>选篇学生学习情况问卷调查》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诗骚教学缺乏创新。在《诗经》、《楚辞》和唐诗宋词三种类型的诗歌中,喜欢《诗经》的占比 38.71%,《楚辞》占比 3.23%,而喜欢唐诗宋词的占比有 58.06%,差距明显。超过一半的高中生喜欢唐诗宋词,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喜欢《诗经》,而《楚辞》则是被“打入冷宫”,喜爱者寥寥无几。学生对于先秦诗歌兴趣普遍偏低。所以教师因具有打破传统古诗词教学的思维,实施教学创新,带领学生感悟先秦诗歌的美。
第二,教材排版与教学的侧重点是学生是否喜欢诗骚的重要原因。53.23%的学生喜欢图文并茂的排版方式,但目前教科书的排版多是枯燥的原始注释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51.61%的学生认为老师教学无创新,侧重于对思想感情的挖掘,而对诗歌本身的讲解少,如句式、音乐性,虚词的作用等,将先秦诗歌当做现代文来教学,缺失了诗歌古味的教学。
第三,学生了解诗骚的渠道狭窄单一。在参加调查问卷的学生中,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学生大约只读过 1-10 首《诗经》的诗,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大约只读过 1-10 首《楚辞》中的篇目。这表明教材是学生了解诗骚的主要途径。如果教材没有两部经典的选篇,很多中学生也不会通过其他途径去了解《诗经》和《楚辞》。所以相比于普及程度较高的唐诗宋词来说,诗骚处于边缘化地位。
............................
第二章 《诗经》选篇的教学
第一节 题材内容的教学
欧阳修所说:“《诗》述商、周,自《生民》《玄鸟》上陈稷、契,下迄陈灵公,千五六百岁之间,旁及列国、君臣世次,国地、山川、封域图牒,鸟兽、草木、鱼虫之名,与其风俗善恶、方言训诂、盛衰治乱、美刺之由,无所不载。”①道出了《诗经》题材包罗万象的特点。总的来说,内容主题可以分为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燕飨、怨刺、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等几类。《诗经》选篇的八首诗中涵盖了爱情、徭役、劳动和战争四种类型的主题。旨在让学生从各种主题中认识一个丰富多元的西周社会。在第一章,笔者已从类别、题材、学习提示/诵读提示、单元主题联系等四个方面对《诗经》的选篇进行了单元结构的分析,本节将对选篇进行题材内容的教学分析,其他属于同类主题的文本都可以采用此类教学方法。
一、 婚姻爱情诗的教学
西周时期,儒家思想与封建礼教还没有形成,人们的观念没有受到禁锢,男女自由恋爱风气普遍,所以《诗经》中记录了许多爱情诗。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合乎周礼的爱情诗。如《唐风·绸缪》;逾越周礼,败坏德行和社会风气的爱情诗,如《齐风·南山》;弃妇诗,反映了周代婚姻制度下男女地位之不平等,如《邶风·柏舟》。
在语文教材选篇的类型中,爱情诗最多,并且三种类型都有所涉及。这可能是因为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易萌发爱情的情愫。所以选入多首是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材对于此类诗歌选篇的顺序也是很有讲究,以下按教材排列顺序进行解析。首先是学生初次接触的《诗经》二首,向学生展现了爱情中的君子形象和淑女形象。
《关雎》的诗旨历来有不同之说,一般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主要描写了一位君子对淑女产生了爱慕之情,最后与其结为连理的故事。首章以雎鸠起兴引出淑女形象,次章描写男子由于思念淑女而夜不能寐的情状,第三章描写男子有效的控制了自己,使行为符合礼仪要求。末章为如愿以偿和淑女结为伴侣过上琴瑟和鸣的生活。
《蒹葭》描述了追寻心中之人未及的惆怅与苦闷。全诗三章,每章的都以秋景起兴,意境空灵朦胧,意蕴无穷。苍凉凄迷的环境更加衬托出主人公忧伤凄婉的心境。全诗在重章叠中反复吟诵,层层推进,逐步深化情感,达到了反复抒情的目的。
........................
第二节 表现手法的教学
毛诗序曰:“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①表明风、雅、颂是《诗经》的题材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创作手法。表现手法是题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因此本节就对《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进行教学研究。
赋是铺陈记叙,讲述事件;比是比喻;兴即起兴,先描写其他事物以引起对所写对象的情感的抒发。目前中学语文的教学中,对“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讲解大多浅尝辄止,常止步于对内容的释义。如忽视了“赋”的多元性,它是融记叙、议论和抒情为一体的。或者只着重研究“比兴”手法教学而忽视“赋”的功能;对于“兴”,没有拓展到分析到是局部用兴还是整体用兴;教师往往对“比兴”进行单独教学,忽视“比兴同体”这个概念;此外,也很少将手法与文本连接进行深入的探究。因此笔者力求在解析三种表现手法的基础上探索出活的教学方法。
一、赋
(一)赋的特点
把人的想法或一件事情直接叙述出来,谓之赋。郑玄曰:“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②强调了赋的社会功用;钟嵘认为:“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③强调了赋的文学作用;朱熹释有:“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①宋人李仲蒙进一步阐释“叙物以言情谓之赋”②,将赋的解释转到文学审美上来。由上述界定可对赋的特点进行概述。
首先,在修辞手法上,赋具有直接性。可以从三方面来看:第一,语言的直述性。如《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直接描述姑娘的外貌、体态、容貌;第二,不如“比”般委婉地用彼物言此物。如《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朱熹注:“比叶,民困于财政之贪,故托言大鼠害己而去也”③;第三,不似“兴”般迂回地先言他物以引所言之词。如《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先言燕子展翅将飞,引出庄姜送归妾之事。
其次,在句式类型上,铺陈直言,用不同的语言反复表明一个意思,因此多见排比句。如《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胡瞻尔庭有县鹑兮?”用三个排比句强烈的表达了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现实社会不公的斥责。
最后,在表达方式上,赋往往不是独立存在的,常多兼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如《郑风·风雨》,毛传在首章“风雨凄凄,鸡鸣喈喈”中注“兴也”,郑笺云:“兴者,喻君子虽居乱世,不变改其节度。”④但朱熹却注:“赋也。风雨晦暝,盖淫奔之时。淫奔之女言当此之时,见其所期之人而心悦也。”⑤其余两章也皆注赋,认为这是一首赋体诗。由此可见,赋常和比兴同时存在,是故赋中有比兴,比兴中存赋也。
................................
第三章 《楚辞》选篇的教学 ............................... 58
第一节 题材内容的教学 ................................. 59
第二节 艺术形象的教学 ................................. 64
第三节 体式的教学 ..................................... 72
第四章 “诗骚传统”的教学 ............................... 78
第一节“诗骚传统”的内容 .............................. 79
第二节 《诗》《骚》选篇的教学原则 ..................... 82
第三节 “诗骚传统”对后世诗歌教学的启发 ............... 86
结语 .................................................... 94
第四章 “诗骚传统”的教学
第一节“诗骚传统”的内容
将“诗骚传统”视为一个统一互补的整体来研究会延伸出关于诗骚的教学方法,因此本章的教学就是在前两节原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延伸和思考。首先需要界定何为“诗骚传统”。陈世骧认为“中国文学传统”从整体而言就是一个“抒情传统”,而其原生的、足为范式的作品就是《诗经》和《楚辞》①。作为先秦时期南北方文学的代表,《诗经》和《离骚》因为在思想和艺术方面具有典范作用而逐渐形成“诗骚传统”。两者互补统一,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特质逐渐融合形成了影响中国文学千年的“诗骚精神”,具有对立性和统一性。这个特点给予了我们在教学上的启发。
一、作为文学精神的互补性内容
诗骚在文学精神上具有统一互补性。这主要体现在人格精神方面,即关注现实生活同时,又注重思想上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诗》体现了关注现实的精神。《礼记·经解》云:“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②作为周代礼乐文化的产物,它对维系社会稳定的礼仪伦常起到了重要的教化功能。比如《国风》中展现了许多温润如玉的君子形象和贤惠恬静的淑女形象;《商颂》描写了兴国有为的尚唐形象和开拓疆域的武丁形象;《大雅》里大量歌颂了周人的圣贤先祖。如带领周人不畏艰难困苦长途跋涉的公刘,为苍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武王,也有南仲、芮良夫等忠良贤臣的身影。这些都体现了人们的德行高者的仰慕和追求。
《楚辞》则体现了支撑生命个体存在的理想信念。屈原的作品是其理想和人格的最高体现。王逸赞颂屈原:“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③司马迁也在《屈原列传》里引刘安的话:“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嚼然泥而不滓。推其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④历代文人都将屈原精神视为士大夫精神最高的体现。如宋玉、贾谊、李白等人,他们不断地模拟骚体以创作,并歌咏屈原事迹人格。
正是基于两者人文精神的共性,才使两者互为补充,具备了中国诗歌源头的气质和个性。因此从教学内容上看,诗骚的文本教学具有彼此的互补性、延伸性。所以在教学《诗经》文本时可以适度纳入《楚辞》的相关内容作为互补;与之相应,教学《楚辞》文本时也可以加入《诗经》的内容。
..........................
结语
《诗经》和《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源头,对于后世诗歌的教学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同产自于先秦时期,《诗经》以四言体为主,具有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特点,代表着现实主义精神。《楚辞》以“兮”为代表的杂言为主,句式参差错落,文辞铺排华美,代表着浪漫主义。两者形成的“诗骚传统”在创作手法、诗体结构、用语特点、文学精神等方面影响着后世诗歌的发展。两者作为经典性文学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本论文从文体的角度,分别研究了《诗经》《楚辞》的教学,并依据二者的源头性,进行了其它类型诗歌教学的新探索。
首先从文体的角度出发,分别探索诗骚选篇在内容题材、表现手法和体式等方面的教学,并挖掘两者培养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以期解决诗骚教学目前存在的单一化、模式化和刻板化问题。本文的研究难点为从将《诗经》与《楚辞》视为一个整体,从“诗骚传统”的对立统一性延展出后世诗歌的教学原则。主要从比较的角度和联系生活的角度探索开展教学启发的研究,让学生在了解两者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学会鉴赏、比较不同类型的诗歌特点。
将《诗经》《楚辞》作为中国文学的源头来研究诗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笔者水平有限,对《诗经》《楚辞》选篇的教学研究尚有欠缺。而在以“诗骚传统”为整体来研究后世诗歌教学这一块,笔者只是做了某些方面的尝试,这里面还有很多研究的空间。希望本论文的研究能引起教育界人士和学术界人士对于《诗经》《楚辞》的重视,更希望今后能出现更多关于二者的教学研究文献和专著。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