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教育为了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而进行课程改革。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提供合适的教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多数学校的行政班和教学班是一致的,想要给学生提供更适合的教育就要探索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我所工作的学校是沧州市第八中学,该校是一所处于老城区的全日制初中,招收的学生中有部分进城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而这部分孩子家长往往关注孩子的学习较少;招收的学生中还有一些属于偏科生:喜欢数学的在数学上花很大精力,这类孩子往往数学成绩好;不喜欢数学的就不愿意学习数学,这类孩子往往数学成绩差,反映在整个班集体上是数学成绩存在显著差异。由于学生自身在数学基础、数学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而课堂教学的安排是统一的,教学目标又是一致的,这样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得学生的数学成绩差距越来越大。对于以上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实施分层教学的方法,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
1.2 研究问题
近年来很多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尝试和探索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优补差,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本文在国内外有关分层教学的研究基础上,在实践中探索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的策略和具体实施方案,其中包括在分层教学中如何将隐性分层和显性分组相结合?针对学生的分层分组,怎样进行教学设计?如何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才能实现缩小差距和改善学生整体的数学学习效果。
分层分组教学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探索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用以补充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传统课堂教学,以便更加适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试图通过本研究达到以下目的:通过对本校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本校教育教学的情况,制定隐性分层教学策略。探索一种适合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的隐性分层教学模式,为教师的教学方式提供参考,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此外,希望经过本次研究,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
2 分层教学的相关理论与研究设计
2.1 基本概念
2.1.1 分层教学
相关文献资料对于分层教学的阐述都围绕以下几点:第一,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意识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第二,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其中分层次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例如快慢班分层教学模式、分层走班制、班内分层等等;第三,最终目的是达到全体学生都有所提高。
分层教学分为显性分层教学和隐性分层教学,本文采取的是隐性分层教学。
2.1.2 隐性分层教学
隐性分层教学是指:教师在综合考虑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潜力的基础上,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因为分层而给学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从而采取只有授课教师与学生个体(或学生家长)才知晓的,学生之间并不清楚的一种分层模式,以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这种分层很大程度上照顾到了学生的自尊心,避免其因为分层而产生心理落差甚至导致厌学。
本文中隐性分层教学是指:在现有班级教学不变的情况下,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现有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潜力对学生进行隐性分层,设计教学学案、教学设计和课后作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对学生划分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在课前通过学习小组学习并体验知识的形成,课上通过教师的讲解完善知识的结构,课后独立完成作业检验和巩固知识,对于不理解的内容通过学习小组和教师的有针对性的辅导来加深认识,进而实现隐性分层教学。最终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得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以满足他们走向社会后职业发展的需要。
.........................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因材施教理论
朱熹曾说过,“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后来简化成“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比较著名的教学理论。继孔子之后,孟子提出了“五类”教学法,认为学生的素质、才能和学习态度、条件等是有差异的,教师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在古代教育往往是贵族才能享受的,在现代教育是面向大众的,因此现在的因材施教必须是在班级授课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差别的进行教学,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佳发展。教师在做的以下几点后,可对学生更好的进行因材施教:第一,根据所了解的每个学生的不同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二,时刻关注学生,根据学生的变化调整教学方法,保证所采取的教学方法积极有效;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的特点,帮助他们把自身的特点转化为学习的驱动力。
尽管初中学生处于同一年龄段,但是他们之间还是存在显著差异的,数学学习又抽象,分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数学学习,并掌握数学知识。本文中提到的初中数学隐性分层教学是在现行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通过隐性分层,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设立不同的数学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因材施教,以达到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有最大的发展。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20 世纪 30 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 Vygotsky)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他认为儿童的发展存在两种水平:一种是他现在已经具有的水平;另一种是他即将达到的水平。“儿童现有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和通过成人或更有经验的同伴的帮助而能达到的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例如:两个学生都能独立解答同一个问题,但是当我们将这个题目换为一个更难的问题后,A 在教师或者其他有经验的同学的帮助下解答了这个问题,而 B 只能解答这个问题中的一部分问题,那么这两个学生就有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的研究认为,学生的学习只有在最近发展区之内,才能突破他现有的水平,提高他的智力,完成他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的教学应该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设计。
...........................
3 访谈与分层教学策略...............................103.1 教师访谈.....................................10
3.1.1 访谈目的.................................10
3.1.2 访谈对象......................................10
4 初中数学隐性分层教学实验....................................22
4.1 实验设计........................................22
4.1.1 实验目的......................................22
4.1.2 实验变量.........................................22
5 研究结论及展望......................................44
5.1 研究结论..................................44
5.2 对初中数学隐性分层教学的思考和展望................................45
4 初中数学隐性分层教学实验
4.1 实验设计
4.1.1 实验目的
本实验在分层教学应用的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按照本人所设计的初中数学隐性分层教学方案,探查本方案对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的影响。
4.1.2 实验变量
(1)自变量:本人所设计的初中数学隐性分层教学方案。
(2)因变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习成绩。
(3)控制变量:以本人任教的八年级 16 班作为实验班,以八年级 15 班作为实验对照班。实验前各班的学生入学时是平行分班的,各班人数及男女比例相当(见表 2),且入学后一直由本人授课,使用相同的课本和资料,以二零一七年六月底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全市统考的数学成绩作为前测成绩,用计算机 SPSS24 软件独立样本 T-检验检测有无显著性差异。
.........................
5 研究结论及展望
5.1 研究结论
本文联系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采用访谈调查、实验班对照、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探索了初中数学隐性分层教学策略和具体实施方案。
对于如何将隐性分层的和显性分组相结合?在实验班,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现有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并参考前测成绩,按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层次人数比大约为 3:5:2 初步设定各层人数,对学生进行隐性分层。在隐性分层中教师本人知道学生所属的层次,结合实际情况可个别告诉学生或家长其所在的层次,以方便教学上的安排,但是并不在班级中公布。显性分组就是初步分层后再在全班划分学习小组并进行座位的调整,分组时小组的成员是按照分层为依据,两个中等生,学优生和学困生各一个,座位安排时让两个中等生同桌,学优生和学困生同桌。在分组时尽量均分,使各小组整体实力不相上下,实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分组时既要考虑促进学优生更加出色,又不能忽视中等生的存在,让他们能够稳步提高,还要保证学困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另外,建立各层次之间的流动机制。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如果不适合本层次的学习,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做出组内或者组间的调整。
对于在隐性分层教学中,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本文提出首先是将教学目标层次化,其次是将教学过程层次化。教学目标层次化可使得学优生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知识,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扩充思维、扩展知识,真正做到对知识能够灵活运用。中等生除了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外,还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熟练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潜能,树立信心和进取心,向学优生靠拢。学困生要完成大纲的基本要求,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一些重要的公式定理,帮助他们做到理解熟记,通过多加练习掌握简单的解题方法,并能熟练正确的解答基础题,使他们提高自信心,克服对数学学习的恐惧。教学过程的层次化也可以促进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