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课程改革的渊源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教育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它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发展与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中外教育史上,伴随着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的特点,人类对社会及自身存在不同的认识,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哲学观点,在这些哲学观点以及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下,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观点,指向一定的教育目标。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桥梁,为实现教育目标的需要,由此催生出不同的课程观,人们之所以思考课程,是为了追求更加理想的教育实践和实现更加完美的教育目标。
从古希一腊到文艺复兴时期,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到柏拉图的“哲学土”的追求,充分体现了古典主义教育家为了培养“完美的人”的博雅教育目标,从有“算数、几何、天文学、音乐、体育、文法学、修辞学”的深远影响。到中世纪的欧洲,建立起了制度化的神学教育体系,学生只能接受逻辑训练和神学教义课程,大大禁锢了人们的创造力,阻碍社会和科学文化的前进步伐。文艺复兴后,古典主义、人文主义课程兴起,迎来了教育发展的春天,涂尔干的“现实主义课程”,催生了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建立,使教育内容呈现”世俗化”的趋势,从}促进了人文、自然学科的高速发展。1918年,随着博比特《课程》的出版,代表以高效率的课程体系诞生。泰勒经过“八年研究”的辛苦努力,奠定了“泰勒模式”的基础。1957年,随着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催生了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课程思想,由此形成了现代课程的二大重要基础经典课程理论。随后,由于 后现代主义多兀哲学思潮的流行,在课程研究领域又出现不少新的课程观点。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是个注重教育的民族,在西周时期,有“礼、乐、射、御、书、数”为主流的教育课程的深远影响。随着儒学统治地位的逐步确立,《诗》、《书》、《易》、《礼》、《春秋》“五经”成了经典的教育内容,从隋朝至清末民初,受到科举制度考试取士制度化的制约,“四书”“五经”的主导地位被发展到极致,经1300年不变的课程,在历史上实属罕见,从而也注定了它的衰落。随着国门的打开,“西学东渐”,加上国人救亡兴国的热切期望,中国教育从学习、模仿到逐步发展成熟,有蔡兀培、胡适等提倡的精英主义路线,有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教育家推出改革中国农村为目标的乡村教育等,对西方的各种教育思潮、课程理论进行了本土化的引进改革,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纵观历史,课程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从原始形态逐步发展形成一门科学。今天,随着世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的需要,课程将会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二)国外高中课程改革的趋势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一方面是基础教育的提升,为高等教育输送高质量的生源,另一方面,又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素养的优秀公民,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它关系到国民素质和高等人才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国家发展的人才储备。因此,各国对高中阶段的教育都倾注较多的关注。
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tin. Trow)根据高等教育入学与适龄人口的比例,把高等教育划分为二个阶段:精英教育阶段、大众教育阶段、普及教育阶段,对应的适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分别为15%, 15%-50%, 50%以上。以此标准作为评价基础,德国在20世纪初、法国在1967年、美国在1990年、英国在1968年、口本在1954年都实现了高中教育的普及化。在各国高中教育发展中,高中课程改革的主要倾向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教育的基础性;2.提供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3.提出高中课程的综合化;4.强调人文素养;5.强调活动课程;6.强调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组织课程;7.改进课程评价方法”。在以上各国发展高中教育规模的过程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内部的推动力,都起到了推动作用。20世纪,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经济呈现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趋势,知识爆炸,工业时代转向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各国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积极开展教育改革,尤其是高中教育改革,虽然各有特点,但总体特征是学习、借鉴、研究、发展,由此可见,改革是时代的特征,是发展的需要,是进步的催化剂,是各国共同的社会发展的属性。中国要走向世界,需要不断地学习世界的先进教育经验,使我国成为世界教育强国。
(三)我国课程改革的状况
1949年后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概况:
1949年一一1951年,借鉴苏联和吸收解放区的教育经验,初步形成全国统一的课程体系:
1953年一一1957年,整顿提高中小学教育,形成中小学课程体系,重要模仿苏联模式:
1957年一一1963年,重视“德智体”全面发展,在中学阶段增加劳动课程;
1964年一一1976年,对中小学课程进行精简:
1978年一一1980年,实行全口制于 年制中小学课程;
1981年一一1984年,邓小平提出办“重点大学、中学、小学”;
1986年一一1996年,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确立,开始实行“一纲多本”,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试验选修课程制度;
1996年开始,由实验总结到2001年全面推广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全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从2004年起在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省开始实施,至2010年秋已经全面实施。本次课程改革方案,在理念、结构、目标和内容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改革目标比较高内容比较多,从而造成改革方案的复杂性也比较大。课程方案是否能够顺利实施,在多大程度是实施,需要什么样的外部条件才能实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有必要对实施状况进行调查追踪研究,发现实施这种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提高教育工作者对现实问题的认识,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促进课程改革实施的良性进程。
(四)我国本轮课程改革中关于高中化学课程的理念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在人类探索自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到近代取得了高速的发展。现代化学已经成为能源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化学对农业、电子学、药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地质学、生物学、物理学、冶金学等许多学科都有重大的贡献。
化学作为一门学科在高中设置,和纯粹的科学有一定的区别,化学教育同时又是教育的子系统,包含启智、育人的内容。
1949年以来,我国化学课程主要经历二个变革时期:1.初建体系时期,1952年,颁布《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借鉴苏联的教学大纲,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规定在初二到高二的4个年级中开设化学课;2.相对稳定时期,1978年颁布《全口制于 年制学校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至1983年开始试行“甲种本”和“乙种本”不同难度水平的教材。1978年颁布《全口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1990年试行必修课和选修课化学教材,1991年试行“一纲多本”的新模式;3.发展变革时期,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全口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增加了能源、环境、健康等有关化学知识,教材分化学工(必修)分高一、高二分册,化学II(必修加选修)包括化学工的全部内容,在高一、高二、高二3个年级开设,在必修基础上做拓宽和延伸,增加了带有研究倾向的一些课题。2003年4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出版,在高中化学课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的改革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课程内容分必修模块2个,选修模块6个组成的8个模块结构,体现了新课程的多样化和选择性,提倡“一标多本”,并逐步实行学分制,使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
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科学教育界有美国国家研究院牵头拟定《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提出了“科学素养”的教育理念,它代表了当今科学教育改革的最新发展成果。
(五)研究样本喀什的特征
喀什地处边疆,多民族聚居,多兀文化,是中国最西部的城市,和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5国接壤,以维吾尔民族语言文字为主要交流工具,存在双语教育模式。它具有中国西部城市多兀文化共存,少数民族特色突出的特点。教育部办公厅在2011年9月14口《关于 做好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指出双语教育地域性强、多样化的特点,提出以地为主探索有效的教师培训模式的指导思想。因此,对喀什的高中化学课程改革中双语教学的研究有一定现实意义。
(六)国内化学课程改革研究的特征
自2001年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研究者热心对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广泛的研究,有对课程改革的整体各个环节进行的宏观全面的研究:也有对单一问题的研究,例如:评价的标准研制以及评价方法优劣的探索:有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和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研究:还有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专题研究:有人就化学实验条件及实验开设状况对化学学习效果的进行的研究:还存在英汉、彝汉、蒙汉、朝汉、维汉等双语课程改革状况的研究,但针对单一学科教育中双语状况的研究数量有限。
(七)本研究选题的缘由
2004年教育部开始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至2008年在新疆开始全面实施,2011年6月,实施课程改革的学生参加普通高考,课程改革的效果如何,在实施中存在什么困难,是社会各界关心的焦点问题。
新疆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省区之一,多远文化共存,是使用语言最多的省区。在高中阶段,存在双语教学现象的特点,双语教学应用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蒙古语、锡伯语、俄罗斯语等六种语言。高考中存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古语、柯尔克孜语5种语言的试卷可供选择。
一、 研究实施.......................... 17-26
(一) 喀什概况 ..........................17-18
(二) 文献研究.................. 18-19
(三) 个案研究................ 19-21
(四) 问卷调查......................... 21-26
二、 存在的问题.................... 26-31
(一) 化学实验....................... 27-28
(二) 教师和学生的汉语...................... 28-29
(三) 课程资源......................... 29
(四) 学生的学习成绩......... 29-31
三、 反思......................... 31-37
(一) 科学与........................ 31-32
(二) 课程实施中的....................... 32-34
(三) 实事求是的..................... 34-37
...........................................................
结语
由于本调查研究进行的时间较短,取样范围有限,没能对课程改革中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展开探究,只对喀什地区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进行研究,对高中化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否全面把握是本研究的不足所在。对于 双语教师的素质状况尚缺相关统计资料,主要引用马戎(2012)的论文中相关内容。在双语教育中,是否理科课程都存在和化学教育同样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在我国许多地区,双语教育是基础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必须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否存在相似的特征,本研究对其他地区的课程改革是否有借鉴意义,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自199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全面推行双语教学实验以来,得到国家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至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随着双语教育的不断实施,部分双语较好的民族学生转入“民考汉”和“内高班”学习,双语教育是一个过渡状态,其中现存的不足可能没有反映整体的汉语教学水平。随着国家教委推行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会对双语教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实施双语教育和基础课程改革,也会遇到和其他地区不同的问题和困难,这也是广大新疆教育工作者一个难得的学习进步的机会,机遇和挑战并存,在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配套政策支持下,正是新疆教育快速发展的良机。现在,每年有大量精通维汉双语的的高等院校毕业生走上教师岗位,定会提升新疆基础课程改革的质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