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国小社会科中传统文化的继承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4040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1章导论

1.1研究缘起

1.1.1了解“自我”的驱使—关注传统文化
人是社会化的产物,人在社会赋予自己的角色位置上奔波忙碌。人生之不停向前,一往外扩,声可加高、臂可力长,眼可观于千里之外。人们不停深化对于宇宙万物的了解,借以利用和掌握,这是科技的力量—向外扩张的力量。另一则向内延伸,人们不停思考和关照自我,“我”为何物,从何来到何去,如何与世界处之。这是理性的力量。
在思考“我”之为何及相关种种的过程,都受到我们生活在其中的文化影响。我们生活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传统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是萦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底色。虽然科技革命迅猛的改变着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国人被传统文化弥漫着生活空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是传统文化自身所具有的浸漫性特征和中华文化系统自身的II一放性和包容性,使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历经摧折而不灭’。对于“我”之认识,必须深刻理智的了解,那些镌刻在我成长f绎一步之中华传统文化。那是灌溉每一个中国人精神土壤的源泉。

1.1.2所见、所闻、所感选择台湾地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阅读历史常常发现,只有亲身经历了自己民族文化覆灭的人会对自己的文化有切身和锥心的体验,也只有亲身经历着其他文化的冲突和对比,才一会对自己的文化有着逐渐清晰的了解,而我们常‘常对自己的文化了无察觉,只是因为我们自出生始就一直浸润在这种文化之中。所以想深刻思考传统文化是如何塑造和改变着我们,将我们刻出“中国人”之模样,需要一个和我们相似的又独立于我们生活环境之外的“实践场”
台湾地区是中国的一部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因为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它的文化、教育等相对独立于大陆地区,绵延发展数载,而在这过程中,台湾地区始终沿袭和保持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一而贯之并大力褒扬发展。许多关于台湾的见闻让我们了解,台湾地区上至高层人物,下至普通民众,尤其是大中小学生,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修养内涵和文明儒雅风度绝非一日之功。

1.1.3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关键—研究国小教育
文化传承的渠道和方式有很多,教育是最重要的渠道和最重要的方式。保存文化、维持文化生存是教育的基本职能。人类学家给与教育的一个典型定义就是:教育是文化的传递。在当代社会转型背景下,基础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为社会文化建设服务,通过改变学校日常生活的方式,通过儿童主动、积极、自主地参与学校生活,形成他们看待世界、自身、群体、他人的新的方式,形成他们对文化的体认。

1.1.4研究的切入点—社会科及其教科书
在台湾国小的诸多课程中,相对来说,有一门课程设置的宗旨是使学生获的关于“社会”整体性、框架性认识的,尽管这些认识只是初步的、常识性的。这门课程便是小学的“社会课”2a“社会课”向学生展示的“社会”有着什么样的“架构”,学生对于“社会”往往就容易形成什么样整体性、框架性的认识。台湾课程标准把“社会”区分为六个基本领域,即“个人领域”、“家庭领域”、“学校领域”、“能力领域”、“国家领域”、“世界领域”。对于重视传统文化的台湾教育界来说,对这些领域知识的传递,定然渗透着明晰的传统文化内容。
教科书在教学历程中可说是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一项资源,其依据课程标准(纲要)发展和编辑而成,是传递教育目标、体现教一育意图,承载文化知识的媒介。

1.2研究意义

1.2. 1探讨中华文化传统在个体生命中的衍传
国民小学是将一个生物人系统迅速的塑造为社会人的重要场所。国小社会教育赋予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特性的社会认识,社会关系中自我观念、自我与他人关系、自我与社会关系的整体认知过程。通过剖析此过程,可以在理论上深化这样几种认识:基础教育小学阶段场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及其当代价值。对于宣扬或者鞭答传统文化的人来说,传统文化的概念始终处于“笼统而抽象的层次”。在我们的观念中,传统文化要么是民族之根,要么是阻碍现代化历程的绊脚石,要么是民族复兴的“轴心”,要么是走向“蒙昧”的绝路,要么是世界文化的未来,要么是历史天幕下的烟尘……对传统文化抽象性质的过度关注,让我们忽略了“文化从来都是具体的”’这一文化的特征。我们常常忽略了这样一些具体而琐碎的问题:在我们的学校实践中,那些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被选择,为什么被选择,促使其在教育的选择过程中具有生命力并延续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对于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如诗歌文章、风俗习惯、历史典章等,我们应该如何分辨其蕴含其中的价值观并加以选择和取舍。我们必须尝试回答这样一些问题: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中有哪些依然存在,他以什么样的方式与途径存在与鲜活的学校教育实践中,它是以何种姿态又以何种形式和途径融汇于小学教育的文化中?它对国小学生培养或者成就现代公民完成教育对于人之培养目标有何意义?它如何阻碍或促进具有民族性格的世界公民的养成与发展?一个不能与传统和解的民,始终处于无根状态。为了避免成为亨廷顿所谓的“无所适从的精神分裂的国
自觉自发的体认塑造和镌刻着我们精神世界的传统文化之寻根之旅势在必

1.2. 2探讨国民小学教育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认为:“个体生活的历史中,首要的就是对他所属的那个社群传统上手把手传下来的那些模式和准则的适应。落地伊始,社群的习俗便开始塑造他的经验和行为。到唯呀学语时,他已是所属文化的造物,而到他长大成人并能参加该文化的活动时,社群的习惯便已是他的习惯,社群的信仰便已是他的信仰,社群的戒律亦已是他的戒律”。即使是基础教育阶段,进入其中的学生还只是稚嫩噜懂的儿童,他们对于社会知识所知甚少,他们对于文化模糊不清,但是他们身土的文化标记已经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必须关注的因素。学校教育对于处于怎样的地位,发挥怎样的功能,值得探讨。
学校对于进入其中接受学习人是这样一个场所—有目的、由计划、有专业人员参与的以直接影响其形成某些观念习惯品格等特定预期的人的社会一单位。“学校生活造就了家庭生活不需要的而社会生活所必须的许多美德。学生通过学校和班级的各种活动,学习在一个有年龄相近和身份相同的人组成的群体里生活,学习与权威一起生活,获得作为群体中一员受到的各种对待的经验,这些集体生活的经验和品质,都是走向社会所必需的3”学校教育又受到掌控着教育领导权的国家机器之制约,有意识的选择传统文化内容,整合社会文化资源,按照指向的目标塑造和培养着学生。学校教育意图的实现对于学生本身所具有文化因素的作用:是发展、改变还是在冲突中一协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1.2. 3深化国民小学教育传承文化的渠道和方式认识
 学校教育对于学生施加的教育影响,即通过有意识的、显性的行为。如教育目的、教学指标的制定,课程编制,教学活动的进行;也存在着无意识的、隐性的作用,如教师榜样的作用,学校环境氛围。两种方式不同的影响同时存在于学校的课程、教学活动、不同群体、个体之间关系的处理方式等学校日常生活之中。文化传统也在“精心策划”的有意和“漫不经心”的无意中,为自己找到了或隐或显的存在空间。而这“隐”和“显”两种方式,其对于文化传承的机制迥异,清楚的认识和分析,对于在实践中发挥其协同的作用,更有效的实现预期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第2章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20-30
2.1 台湾小学教育之源.......................20-23
2.1.1 蒙学涵义.......................................20
2.1.2 蒙学教育.....................................20-23
2.1.3 以蒙学为载体................................23
2.2 有清一代的台湾小......................23-25
2.2.1 省属期的.......................24-25
2.2.2 建制独立行省后近代.............................25
2.3 日本殖民化时期的台...........................25-26
2.3.1 日本当局对小学教..............................25-26
2.3.2 台湾民间对小学教育.....................26
2.4 光复后的台湾小..............................26-30
2.4.1 光复初期小学教...............................27
2.4.2 实施九年义务国民.....................27
2.4.3 九年一贯制课程改革..........................27-30
第3章 国小社会教科书..................................30-40
3.1 台湾教科书的编辑..............................30-31
3.1.1 完全管制时期:统编...............................30
3.1.2 半开放时期:统编制与审定........................30-31
3.1.3 全面开放时期:完全取消........................31
3.2 教科书编辑之依..........31-33
3.2.1 基本理念...............................31
3.2.2 课程目标........................31-32
3.2.3 分段能力指标................................32-33
3.3 2000年康轩版社会科小学........................33-40
3.3.1 教科书内容分..........................33-35
3.3.2 教科书解读社会领...........................35-36
3.3.3 教科书中传统文.........................36-40
第4章 台湾国小社会科中传...................................40-48
............................................................  
  
结语
传统文化以伦理为核心,是论证人应该如何做人的文化;传统教育与之相一致,它教人做人的道理和做人的学问。儒家理想的学校教育,“乃是一种君子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教育的目标是要’修己、立己、成己’,以养成个人的‘德性、智能、学识’并要外化出去,即由修己而通向‘治人”
学校教育对于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最主要的体现即按照一定目标编定的正式课程,而教材作为课程的内容载体,其中传统文化内容则最直观的反映着其选择原则。台湾地区教科书的编辑从“党化”印迹明显的政府完全管制,逐步半开放统编与审定并行,演变为现行的全面开放,由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统一程大纲,而民间业者自由竞争,一方面反映着政治力量对于教学内容控制的减弱,另一方面,自由竞争的教材编辑现状更能体现教材内容对于社会实践需求的尊重和反映。
从蒙学时期,教育目的上的普及知识和为科考准备,内容编排_[多为适合儿童学习特点的易读易记文章,到今日台湾国小社会科以协助人发展潜能,适应环境、实现自我为导向确定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围绕“健全之国民”公布的十大能力指标,学科教材内容编排从儿童生活感知领域家庭、社区、环境乃至国家,皆体现着对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和对于个人发展实际的重视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