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写作教学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而使人们开始从写作成品研究转向写作过程研究。写作过程研究是有关写作行为的研究,意在揭示写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方式和行为变化规律。有利于人们直观写作行为,增加写作认识,更好地进行写作活动。
目前国内作文教学大多仍是写作知识、技巧的教学,即在作文教学中教授学生具体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让学生学习并掌握,以提高写作水平。表现为教师常常以阅读教学代替作文教学,以学习具体的作文范例代替实际的写作过程策略的教学。当然,写作是需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但是,具体的写作技巧是存在写作过程中的,仅是写作过程系统的一部分。如果只有局部的训练和学习,学生是无法顺利进行写作过程的,这会降低学生的写作兴趣,影响写作教学的质量。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来理解和建构新知识”。这样知识才能内化为能力。所以,如果学生缺少写作过程知识,那么写作技巧的输入则会事半功倍,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目前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有一种想写而感到困难很大的矛盾心理。首先是“无米之炊”,即没有材料写;其次是“有米不会炊”,即有话写不出或不懂得怎样写(郭根福,2007 )。说明目前的写作教学不适应教育发展要求,与我们期望的写作教学目标有很大差距。
写作在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受到人的认知过程的影响。ayes和Flower于 198。年提出的写作认知过程模型,经过几十年的修正完善,已在国外的写作教学改革中发挥了指导性作用,许多研究已表明,以“过程”定向的教学方法比以前的以“产品”定向的教学方法更为成功(司继伟,张春云,1998 )。因此,学生必须学习写作各阶段上所涉及的写作技能,并做到恰当的整合,因为写作过程不是单一直线性的,而是循环往复、交互影响。
2文献综述
2.1写作研究
写作是写作者把自己的思想转变成书面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写作者从长时记忆里或从外部贮存中提取相应的信息材料,按照自己表达的目的,进行预期的思想观念的组织活动。写作过程融入了写作者的思想、知识、策略和情感等多方面的资源,既有具体的诸如书写初稿、修改文本之类的外部操作活动,又有抽象的如理解、联想等的一系列复杂心理活动,是内部言语外化的过程。因此,分析复杂的写作心理过程就成了写作研究领域的一块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西方,写作被视为语言研究的一部分,一直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重视。即使在第一个关注写作的组织:大学作文与表达协会成立之后,也没有出现真正的作文研究(王晓平,2008 )。直到1963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面作文研究》(Research in Written Composition)的出版,才真正标志着作文研究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开始(王晓平,2008 )。此后,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开始探索这块有价值的领域,开拓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出现了多元化的研究局面,极大地推动了写作研究的发展。
传统的写作教学重视写作成果。20世纪60年代以前,写作成品的研究是写作研究的重点,关注学生的作文在文章结构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问题,并由此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改善学生的写作困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倡导成品法的研究者重视学生的作文质量,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在写作中发挥想象。他们给学生呈现好的作品和差的作品,以作比较,让学生通过范文的学习而提高写作水平等等((Grabe & Kaplan, 1996) a但是研究者逐渐认识到,仅仅分析学生的写作成品,不能够了解学生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继而不能提供解决困难的方法,因此也就不能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20世纪60年代末,写作研究的重心开始转向写作过程的研究,因为教师想了解学生的写作心理过程,以此采取相应的写作策略,并提高写作教学,但是从写作成品中却无法观察到这样的写作过程(Zamel, 1983)。那么,在此之前的一些学者提出的有关写作过程的感性经验的认识,也为这时的写作过程研究注入了动力和源泉。但是,真正让写作过程研究得到发展的是此时兴起的认知心理学,他们着重研究人们对信息的输入、加工和提取。
2.2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指个体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信息本身含有知识、线索的意思,存在于客观世界或各种现象之中。人们获取信息开始于感觉和知觉,借助自己的感官直接输入外界刺激信息。接着是对信息的编码,即用另一种形式的信息替代输入信息,以便于信息的再加工,表现为信息的储存、提取和使用。信息的储存是在大脑中保持信息,然后依据线索从脑中提取出所需的信息,并运用于新信息的认知加工活动之中。这是一个连续的信息输入、编码、储存、提取和使用的信息加工过程。
在现代认知心理学中,“过程”包含有“阶段”和“处理”两层含义。“认知过程”不但指认知经历着某些阶段,而且也指在每个阶段上进行着的相应认知加工处理。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和前提,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和发展(彭聆龄,张必隐,2004)。例如,写作认知过程中的计划过程,写作者进行着思想的生成、组织信息和目标设定等的认知活动;在转译过程中,写作者会有书写、停顿、复阅的认知活动。写前计划是写作转译的前提,写作转译在写前计划的基础上进行写作,是写前计划的实施和开展。因此,认知过程又可称作“信息加工的阶段”或“信息处理的过程”。而且,各个认知阶段和各阶段上的信息处理活动都是密切相关,不可分离的。
认知过程中,信息经过编码,转化为个体内部的观念或概念,即表示外界事物信息的命题或语义,储存在大脑中,这些命题或语义在认知心理学中称为“表征”。因此,表征是指某种事物的符号,它表示某种事物,并传达某种事物的信息。于是,表征具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但在实际的运用中,表征常常与认知结构或心理结构相等同,它并不单指某种事物的符号,而是指知识和知识的组织方式。个体具有较好的知识组织结构,将控制信息加工的方向,预期事情的发展顺序,并对新输入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存储。
2.3写作认知模型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一些认知心理学家也开始研究写作过程,其中以Hayes和Flower (1980)提出的写作过程模型影响最为广泛,而且在此之后的西方心理学关于写作的研究都是围绕他们的写作模型展开的。
2.4应用于写作过程研究的出声思维法
2.4.1出声思维法的界定
出声思维法是一种要求被试在参与某个问题解决的实验时,大声说出头脑中一切想法的研究方法(Nunan, 1992 ),是一种直接考察人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知识的方法。也就是说,参与出声思维实验的被试要把他们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想法、情绪情感以及评价观点进行口头描述,然后研究者收集、记录,并详细分析这些出声思维的口语报告,以获得被试较为真实、直观的解题思路和认知过程(徐文胜,刘继红,张新访,周济,1998 )。这种研究方法经常被用于个体研究,认知心理学最初就是采用此方法收集人类认知过程的研究数据。
出声思维也称作“口头报告’' (verbal reports)或“口头协议”(verbal protocol) ,是一种自言自语式的口头报告。被试边说边做,描述自身内隐的思维活动过程,这使得内隐的思维活动外显化,有利于研究者对实验被试的思维活动过程进行研究。
最早使用出声思维法的是Watson (1920)。现在,出声思维法已确定为心理过程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Ericsson &Simon, 1993),它被用于不同领域的心理研究,如写作(Khongpun, 1992),阅读(Pritchard, 1990),第二语言习得(Cavalcanti,1987),以及翻译(Lorscher, 1991)。
2.4.2出声思维法的效度
出声思维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从一开始人们就质疑它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出声思维法之所以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因为心理过程是自动化的,很难进行有意识的观察。一方面,许多研究者怀疑它的可靠性,认为写作时的大声报告会干扰被试的正常写作过程,打断了他们的思路((Faigley & Witte, 1981),而这些行为本身就会改变或曲解真实的写作过程(Nunan , 1992)。另有些研究者(Cooper & Holzman, 1983)指出口语报告是否能准确反映心理过程。他们认为写作过程中有价值的信息可能会丢失,被试可能会有选择地报告写作过程中的行为(Nisbett & Wilson, 1977),因此,出声思维写作过程可能与无声思维写作过程是不一致的。
3 研究设计...........................27-31
3.1 问题提出........................27
3.2 研究目的.........................27
3.3 研究假设.....................27-28
3.4 研究方法................................28-29
3.4.1 质的研究...........................28
3.4.2 量的研究...........................28-29
3.5 研究思路........................................29-31
4 研究一 小学生写作认...................31-48
4.1 研究目的.....................31
4.2 研究方法.......................31-32
4.3 研究程序..........................32-34
4.3.1 研究对象................................32
4.3.2 实验材料...................32
4.3.3 实验环境.............................32-33
4.3.4 培训.......................33
4.3.5 正式实验.......................33-34
4.3.6 数据收集...............................34
4.4 数据分析...............................34-36
4.4.1 录音文本.......................34-35
4.4.2 阅读原始.............................35
4.4.3 制定编码.......................35-36
4.4.4 转录文本...................................36
4.5 建构小学生写作认知过........................36-45
4.5.1 明确.................37-38
4.5.2 产生思................38-42
4.5.3 表达思.....................................42-43
4.5.4 复阅.........................43-44
4.5.5 订正............................44-45
4.6 信度检验...............45-46
4.7 效度分析.......................46-47
4.8 讨论..................................................47
4.9 结论............................47-48
5 研究二 小学生写作认知过...........................48-57
......................................................................
结论
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出声思维实验、回顾性访谈对小学生写作认知过程模型进行了建构。然后通过半结构式访谈,编制小学生写作认知过程问卷,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对小学生写作认知过程模型进行了验证。主要结论如下:
(1)质的研究发现,小学生写作认知过程模型体系包括明确主题、产生思想、表达思想、复阅、订正5个维度。明确主题表现为:阅读提示和要求;内容解释。产生思想表现为:想到已学知识,选择事件,回想发生过的事,反复提取,直述,联想,叙事安排,自我设问,停顿。表达思想表现为:口述与书写一致,书写时减少词句,书写时更换词句,书写时增加字词。复阅表现为:重复阅读全文,重复阅读前文。订正表现为:更换新词,改正错别字,添加字词句,去掉字词,改写标点。
(2)以质的研究构建的写作过程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半结构式访谈,编制“小学生写作认知过程问卷”。通过对问卷结果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确立小学生写作认知过程的问卷结构,该问卷由28个题项组成,包括明确主题、产生思想、表达思想、复阅、订正S个维度,这与质的研究结果相吻合,验证了研究一所构建的小学生写作认知过程模型的多维度结构。问卷信度分析和效度检验发现各项指标均较好,该问卷可以作为调查小学生写作认知过程的工具。
(3)正式调查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模型各项拟合指标都较为理想,数据与理论构想拟合较好,验证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的5个维度,同时进一步验证了小学生写作认知过程模型的有效性。
探析小学生写作认知过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小学生,认知过程,质的研究,量的研究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