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当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厚博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并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理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中应着力弘扬人文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在陶冶情操、弘扬个性、塑造人格、培养创新上下功夫。
语文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使学生具有自由独立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两大支柱之一,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儒道思想在我国悠久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都曾产生过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儒道两家交相辉映,相辅相成,融合统一为民族文化传统。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对儒家思想、文化更为欣赏,甚至情有独钟,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更是常常依照儒家价值理想,教育学生积极进取、自强不息、胸怀大志、舍生取义、勇于奉献等等,而对道家思想则不予重视,持消极态度、批评的意见较多。事实上,道家思想作为对儒家思想补充,不仅含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甚至别具特色,具有儒家思想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对道家思想中蕴含的人文资源我们在教学中没有予以重视,今天我们应意识到教学中重儒轻道的现状,适时地纠正“独尊儒术”的偏见,实事求是地、系统地探究道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以及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教育的作用。如何认识、探究、挖掘语文教材中道家思想内涵、积极意义和现代价值使其适合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需要,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人文精神教育是当前全球性教育的热点,我国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己经把人文教育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学生人文精神培养问题是当前中学教育的普遍与共性的问题。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借鉴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精华,以便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意义
“人文精神”这一概念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但是现在普遍认为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着重于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注、追求和关怀,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高度珍视,肯定和塑造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当代人文精神提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强调个体的社会责任,主张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当前,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的追求。这种价值追求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的相容性,将人文精神贯穿于人的思维与言行中,贯穿于人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之中,认为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内在灵魂与生命,这种人文关怀的核心是现实生活中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和人个体价值的体现。人文精神把人类精神文明渗透于个体的价值取向和个人理想追求之中,强调人的生命价值的弘扬,促进个体的进步、发展和完善。人文精神作为一种关注个体生命价值和群体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它包括了对人的个体独特性和主体精神意识的弘扬,对独立、自由、平等的渴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追求,对生命价值、意义的探索等等。
当前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不容乐观,人文精神教育尚在探索阶段,不少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较少。“现代教育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教育意义的失落和教育人文价值的危机。”当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人文底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精神财富,实现科学与人文精神和谐发展,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使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康的合格公民,这是我们教育的重要责任。
当前学生受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影响。尤其在西方物质经济冲击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开始大量滋生,直接导致信仰丧失、道德沦丧、精神空虚、急功近利等种种负面的思想问题,如果没有正确思想观念及人文精神的引导,不仅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极为不利,而且可能会导致更多的社会问题,造成社会物质经济的畸形发展,给我们自身的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性后果。所幸人们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倡导人文关怀的价值理念,思索和探讨人文精神的复归。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人们开始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厚博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真正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弘扬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以传统文化里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思想来重新建构人类的精神家园,对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对于实现人文与科学的和谐发展,对于人类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语文“工具性”,对语文的“人文性“重视不够;即便是针对语文的人文性教育,也是过分强调道德说教和政治思想倾向性,将道德观价值观标准化,绝对化,很少用唯物主义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人文精神建构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个人感悟、价值的判断和道德选择,一味站在传道者的立场,对学生真正领会接受了多少,是否切合学生实际和需要,学生是否能够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为人处世等问题深入不够;在具体课堂教材教学时也更加偏重强调共产主义政治思想和儒家人格理想,忽视了其他人文理念在对学牛讲行人交精神培养讨释中的重要作用。
1、过分强调语文“工具性”
语文的工具性在于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熟练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自由准确地沟通和交流。然而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语文的工具性教学成为了语文基础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语文实践练习也无视语文多义性特点和多元化选择,成为答案标准化、唯一化的迎合应试考评体系的题海战术式的技术性练习,违背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培养规律。
今天的语文教育,以考试为中心的状况仍然没有多大改变,以高考为指挥棒,一切为了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新课改后,虽然语文教材对基础语言知识己经有所弱化,在考试内容上,教材也已经不再是考查的重点,其本意是为了提倡素质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减轻学生负担;但是,考试的考查内容仍有大量知识性考点,也正因为如此,教学对教材关注度降低的同时反而加大了对学生基础知识训练,加大了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要求,为了尽可能拿到多的分数,要求学生从字音、字形到语法、文学常识等等只要是可能考到的知识点都要尽量掌握。在现实的教育中,为了争取高考复习的时间,许多高中语文三年教材,两年就完成了教学任务,第三年专门进行系统复习高考内容,而这些复习的知识点大多是需要“死记硬背”的“工具性”知识。确保基础知识点得分的教学目标,强化了语文的“工具性”教学,而本来是检验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语文素质的阅读和作文也被各种应试的技巧、套路和作文模板训练所取代。
近年,这种围绕着应试进行的考评和教学愈演愈烈。2011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公布后,《被抹掉的奠基人》的原文作者林天宏,“质疑”标准答案不标准的言论,引起了大家关注和争议。林天宏说,“今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用了我几年前的一篇稿子,在好奇心下试做后对照标准答案,只能拿到一半左右的分数,出题老师把作者本人都打败了。其他不说,最后一题问作者为什么提了两次大雨,标准答案说了一堆,真正的原因是,我写稿时窗外正好在下雨……出卷前问问我好吗?”由此可见,在应试教育中,对文学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意思的考查,无视了语文的多义性和多元化解读,已被出卷人带有主观意识的解读所曲解,变成了出卷人有目的地审视,将出卷人的意识做为判断考评的标准和依据。实际上,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应尊重文学史、尊重作者、尊重原著精神,但在应试教育中,却是尊重出卷人的意愿。本来对文学作品“见仁见智”的欣赏很正常,但是当前语文教学在高考的影响下,更多的是重视机械性的答题套路、应试技巧、格式化的答案和揣测出卷人的意图,而这些要求恰恰强化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2、过分强调道德说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受过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影响,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强调道德说教和政治思想倾向性,忽视了学生主体意识的现象。从1980年,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开始,大纲多次修订都仍然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语文教学大纲的重要内容。1986年大纲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渗透在教学过程中”,1990年修订本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因素,1995年大纲仍然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列入了教学要求。直到2000年语文教学大纲才第一次提出了“人文性”,体现出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精神。直到这时语文教学大纲才开始慢慢淡化政治思想教育,越来越重视人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一部分 道家思想人文要素在教材选文篇.....................17-28
(一) 教材篇目中蕴含道家思想......................17-23
1、庄子及其作品..........................17-18
2、陶渊明及其...........................18-19
3、李白及其作...............................19-21
4、苏轼及其作.....................21-22
5、现当代作家及.........................22-23
(二) 作品中道家人文要............................23-28
1、人与自然——自然无为...................................23-24
2、人与社会——和谐不争...........................24-26
3、人与自身——精神自由......................26-28
第二部分 道家思想在培养人...............................28-35
(一) 比较分析教材作品中儒..........................28-32
1、先秦儒家作品与道家作..............................28-30
2、受儒道互补影响的名家分析——以李白...................30-32
(二) 比较分析教材中道家思...........................32-33
(三) 道家思想在建构当代.......................................33-35
第三部分 在语文教学中用道............................35-55
(一) 重新定位作品教学中人................................35-38
1、唤醒学生主体意识,...............................35-36
2、培养学生独立精神.......................36-38
(二) 结合教学实践谈道家思想在...................................38-55
...............................................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要是由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组成,中国历来文人学者或多或少都信奉“儒道互补”,儒道互补、相互渗透影响了中国文化和思想,使得中华文明有着独特的人文精神传统,儒道的许多人文理念即使今天来看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道家思想做为对儒家的重要补充,不仅完善了中华民族的整体人格,甚至对整个人类文化精神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价值,促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道家人文素材,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健全学生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探析道家思想与语文中人文精神培养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道家思想,人文精神,语文教学,健全人格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