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历史教学预设和生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4125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在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正在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的今天,决定改革前景的不仅在于课程改革的科学性,而且更加倚重广大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否培育有效的课堂。进而保证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推进教育改革的前进与发展。作为人文社会科核心课程之一的历史课程,在新课改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包括新世纪下历史课程性质的定位,教学理念的积极转变,历史教学内容、目标、方法、手段的革新,历史课堂师生相互学习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教学问题等等。
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是围绕课程改革进行的,而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重心取决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教学的理论及其课堂实践的研究,正是根基于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教育发展系统的集中体现。而要实现新课改“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内在的、必然的、本质地呼唤着有效教学的实施。
另一方面,在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中,课堂的预设和生成问题虽然只是其中的一个侧面,但它涉及面宽,对新课程教学的实现关系重大。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课程理念,历史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尊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探究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积极转变。为此,历史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立足历史教学的课堂,精心设计并有效实施课堂教学。这就少不了、绕不开对课堂教学预设和生成问题的探讨。
在新课程改革中,有一个前提不容忽视,即要力图保障每一个学生与生俱来拥有的学习权利。与传统的课程知识观不同,新课程知识观力图还原知识的本来模样。即知识不仅具有客观性、确定性、普遍性和中立性等性质,而且还具有文化性、不确定性、情境性和价值性等基本性质。①课程知识不再是一种外在于个体或强加于个体的被管理、被灌输的“客观”的东西,而是一种可探寻、可分析、可切磋的动态的探究过程,一种借助于反思性实践来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过程。2007年3月,在由聂幼犁、赵亚夫等多位历史教育专家主持的多人次参与的中国历史课程网的在线讨论上,任鹏杰先生认为:“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在于用‘整体’历史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简言之,就是‘服务人生’。应该说,历史课程改革的取向也在于此。”①这体现了新课程关注人,以人为本,服务人生的价值取向。为了实现这种新课程观,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承担者之一,理应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做好课堂教学的积极创造者和建构者。此外,面对新课改后各地历史教学实际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诸如教师无法做到有效的构建课堂,无法把握课程目标的本质需要,无法了解并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所有这一切,都强烈呼唤着教师对课程目标、标准、教材的深刻理解与有效建构,使教师成为由预设的静态课程向动态体验课程转变的重要因素与力量,从而实现历史课程与实际教学的整合,及其他一系列的课程生成过程。为此,改变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教师回归课堂,在教学的实践中点滴地谋求出路。由此,研究预设与生成的问题,能够为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提供一个有益的关注角度。
综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身心智力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在新课改过程中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新课改的核心任务,也要求我们充分探究实现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因素,重视处理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为最终实现有效的历史教学而服务。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对于本课题的理解和探寻,涉及两方面的基础理论:一是有效教学的理论,二是历史课堂的预设和生成。

(一)有效教学的理论
20世纪上半叶在美国出现了教育科学化的风潮,在教学效能核定运动的推动下,有效教学的理论开始出现。其突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批判地继承了夸美纽斯等教育家的教学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性教学的观点。他提出一切教学必须具备的十个“成功的教学条件”,即及时性、循序性、固有性、连贯性、掌握知识的牢固性、明晰性、学生的独立性、松紧适度性、道德性和有益性等。他的理论,奠定了学科知识与技能有效施教的基本原则。
1915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其发表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针对性地提出按照学生思维过程进行“五步法”教学的原则,即:一是借助真实经验情境:二是形成真实的问题;三是通过占有学习资料进行必要的观察和思考;四是逐步展开学生所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五是通过应用来检验学生想法的意义和有效性。杜威高度重视学习者的能动性,对“发现学习”和“问题教学”的形成起了先导性的作用,他的理论一度成为衡量教学效益的标志。
20世纪40年代,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张教学过程分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阶段,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习是学生自觉与积极掌握知识的过程。凯洛夫代表的苏联马克思主义教学论思想,对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论实质进行了再否定。凯洛夫教学论中对学生智能发展及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使其理论具有天生的硬伤。
二战以后,美国进行了多次教学变革,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关注课程的教学效果。20世纪90年代以后,又开始了课堂教学和深度学习为突破口的教育改革。其采取的举措是通过教师专业发展和对学习机制的探索,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能和学生的深度学习效能。
在我国,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展开,广大历史教学研究者对于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找寻有效教学的途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产生了大量的学术成果,为我国历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可供借鉴的经验。

(二)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的预设是传统教学观的体现,它的理论源自对课程观的价值讨论。在课程理念的历史发展史上,西方一大批教育专家贡献卓著,形成了各自的课程理论流派。
  20世纪初,杜威通过发表一系列的专文,确立了他的经验自然主义的课程范式。杜威的理论没有对课程编制进行直接的思考,但他指出,课程必然涉及“连续的建构,从儿童现在的经验出发,进入到我们称之为学科的有组织的真理所代表的经验中去”。①在笔者看来,杜威宣称的真理的经验其实就是要发挥教师在课程编制中扮演的积极创造性的角色。在这之后,课程理论的发展中有向凸显教师的课程角色作用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论则着重强调预先把学生视为接受改造的对象,把课堂教学目标简单地看成是教师事先预设好的模式。教学预成论更是从简单原则出发,认为任何事物都可用线性的、程式化的方法得到答案,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可控制的。在这种教学论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和教学情景之外预先设定目标,随后的经验选择、活动组织以及教学评价都围绕这个预先设定的目标展开。教学仅仅是实现预成目标的手段和途径,教学的效果最终依据教学结果和预设目标之间的吻合程度来评判。”

第二章 历史课堂的有..................14-22
一、历史有效教学理........................14
二、历史有效教............................14-22
(一) 教师对课堂的.............................14-18
(二) 学生对课堂的.......................18-19
(三) 课堂环境的优化......................19-22
第三章 历史课堂的预.........................22-33
一、预设与生成概念........................22-23
二、预设与生成的........................23-25
(一) 预设是生成的前........................23-24
(二) 生成是预设的.................................24
(三) 预设与生成的相辅.........................24-25
三、预设与生成.........................25-33
(一) 预设的实施.............................25-30
(二) 生成的实施...............................30-33
.......................................
  
结语
有效教学作为近年来国内外教学研究的热门理论,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它的实践意义更是无需赘言。本文试图从历史有效教学的角度理性的看待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关系,并对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及课堂预设和生成策略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限于篇幅,有效教学的评价和有效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及表现在此不作一一的论述。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等众多资源构成的复杂系统,既有预设资源,又有生成资源;既有静态资源,也有动态资源。课堂还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课堂教学是教师们在分工的基础上合作,并通过师生的交互作用实现共同成长的过程。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明确各自学习的分工,积极建构创造性的课堂,做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并举,最终实现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