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研究缘由和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为了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对于人才有了新的要求:除了要掌握有必需的知识外,还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个性发展,具有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交流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国际化的大视野。为了培养这种现代化人才,教育部于1998年12月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1月被国务院批准并转发,我国教育领域的又一轮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在本轮课改的探索进程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日益受到大家的重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均明确提出:“为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稿)》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这一部分中也认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②乡土史在历史教学中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应当受到大家的重视:它一方面作为历史的组成部分,与教材联系密切,能够为历史的有效教学做补充;另一方面,乡土史内容来自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老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乡土史,学生会感到很亲切熟悉,易于接受。因此,《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稿)》也特别强调“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③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课本同学生个体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隔膜感,使学生难以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从学生角度来看,这个过程又是一个从文本到文本,再到大脑的书写和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既缺乏像理科试验那样的直接操作性,又充满了浓厚的思辨性,使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于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道德情操的熏陶,人文素养的形成等方面更是无从谈起。在如今提倡素质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背景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史,利用乡土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激情。依靠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信息来使学生感受历史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其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地位,真正建构属于自己的、合理的知识体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稿))}也在教学活动中建议通过学生的调查研究,掌握一定的乡土史知识,然后在知晓乡土史的前提下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如“结合生活实际,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本地区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变化,并撰写调查报告。
(二)我国乡土史研究现状分析
从我国乡土史发展的历程来看,我国将乡土史纳入历史教育的范畴是在清末。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亦即癸卯学制),其中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就规定历史科“尤当先讲乡土历史,采本境内乡贤名宦流寓诸名人之事迹,令人敬仰叹慕,增长志气者为之解说,以动其希贤慕善之心。”②对学校的乡土史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全国各地也随之出现了编撰乡土历史教材,宣讲乡土史的高潮。
中华民国成立后,对于乡土史的研究也相当重视:1916年(民国五年),教育部规定“教授地理宜先注意于乡土之观察,以引起儿童之兴味及其爱乡思想”③;1933年(民国十六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小学法》,第九条规定小学教科书应注重各地方乡土教材;1937年(民国二十二年),教育部又颁布训令,“酌量编订乡土补充教材”④。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于1958年发布了《教育部关于编写中小学、师范乡土教材的通知》,推动了乡土史的发展;80年代中后期,全国乡土教材工作会议的召开,使得乡土史再次受到重视。新课改实行以来,为了尽可能多的利用课程资源,乡土史教育也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也出现了一批关于乡土史教育的论文,著作和教材。
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乡土史”为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从1995年到2011年的期刊中(截止到2011年12月31号),检索出文章一共60篇,其中大多数主要论述乡土史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以“乡土史”为主题进行精确检索,检索到的论文(1999— 2011年)大概有18篇。
(三)相关概念解读
1、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最早是有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来的,建构主义者认为:新知识的吸收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形成的,在新知识形成的同时,旧知识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建构融合了新知识的知识体系;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在情境下学习,有利于学生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的新知识,最终成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不是老师在课堂上将书本知识通过自己的加工传递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学生将自己的旧知识与老师的讲述结合起来,建构自己的新知识体系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学生主动的去建构才能形成,不可有其他人代替,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对于教师而言,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第一帮助者,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学习情境的提供者,在平等的课堂互动学习中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和编码新知识,帮助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2、人文素质教育
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我们首先要认识什么是人文素质:人文素质中的人文二字指的是人文科学,包括、历史、政治、哲学、经济学、文学、法学等学科,注重对人的人性教育和修养教育;素质指的是“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二者结合起来是指人们所具有的人文科学知识及由这些知识所展现出来的气质和修养,注重认识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包括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人生观、价值观、清感和心理素质等方面。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培养提高人文素质的教育,
推动学生在科学知识不断增长的同时,也要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稿))}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部分强调“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①由此可见,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本轮课改的突出特征。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正确的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形成健全完整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15-20
(一) 乡土史有利于培养学生...............................15-16
(二) 乡土史有利于培养学生................................16-18
(三) 乡土史有利于培养学...........................................18-19
(四) 乡土史有利于提升...........................................19-20
二、乡土史教学现状调查及............................20-32
(一) 问卷调查及结果............................................20-23
(二) 乡土史教学的实践探......................................23-30
(三)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史.......................30-32
1、辅助性原则........................30
2、准确性原则..............................30-31
3、综合性原则...................31
4、客观性原则...................................31-32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乡.........................32-34
..................................................
结语
本文是作者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依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和要求,从充分挖掘课堂资源这个角度出发,将乡土史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紧密的联系起来,其目的在于实现高效课堂,学生在掌握相关历史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另外就课堂教学中渗透乡土史的方法和途径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期望能得到专家的认可,并为指导乡土史渗透至课堂教学中发挥借鉴的作用。
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笔者日益明显的感觉到:乡土史涉及本乡本土的方方面面,历史教学中可以使用,其他与之相关的学科,如地理、政治、语文等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将其作为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来使用。可以把乡土史整体渗透至学科教学中。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研究的时间也不长,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层次不高,但是,期望通过本文的抛砖引玉,能给广大的历史教学同仁一丝思考,关注乡土史教学在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巨大作用。笔者也将继续以乡土史为课题,进一步研究将乡土史渗透至历史教学的更好方法和途径。
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史”的实践探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乡土史,课堂资源,高中历史教学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