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白之争到文言文教学作用的讨论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4309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引言

一、相关概念界定

有关文言文和白话文的界定问题,土力、张中行、吕叔湘分别从文化史、社会学等角度分析了二者的联系和区别,都做出了较为科学的界定。
土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绪论》中谈到:“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说来它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fn形成的古白话。”
   张中行对文言和白话的阐释也较为中肯,他在《文言和白话》一书中指出:“文言和白话,实物是古已有之,名称却是近几十年来才流行的。两个名称相互依存,互为对立面:因为提倡照口语写,所以以传统为对立面,并称作文言:因为一贯用脱离口语的书面语写,所以以革新为对立面,并称作白话。文言,意思是只见十文不口说的语言。白话,白是说,话是所说,总的意思是口说的语言。两者的内涵和关系相当复杂。”
   吕叔湘先生1944年在《国文杂志》发表《文言与白话》一文,开头便说:“文言和白话是互相对待的两个名词:在早先,没有白话,也就无所谓文言:将来要是有一天,文言不再在一般社会里头通行,白话这个名称大概也要跟着消灭……文言和白话是两个不很确切又很有实用的名称。不很确切,因为不能‘顾名思义’:文言有很简朴直率的,白话也有很多花言巧语。有实用,因为没有一对更好的名词可以拿来替代……白话是唐宋以来的语体文。此外都是文言:其中有在唐以前可称为语体文的,也有含有近代以至现代还通用的成分的,但这些都不足以改变它的地位。白话是现代人可以用听觉去了解的,较早的白话也许需要一点特殊的学习:文言是现代人必需用视觉去了解的。”
  
二、前人的相关研究及存在的问题综述

   自白话文进入语文教学以来,在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就一直存在着关十教文言文还是教白话文以及如何处理两者关系的争论。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普遍开始使用白话文了,那么还要不要教学文言文、文言文教学作用等问题更成为语文教育界争论不体的话题。关十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找寻到大量的研究资料。概括起来,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从晚清到五四时期关于提倡白话文、主张言文一致等方面的研究
   晚清时期,提倡白话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裘廷梁,他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载 《苏报》1898年)中论述了他的白话文理论,并提出了“崇白话废文言”的观点。五四时期有关提倡白话文、主张言文一致方面的内容较多,各类杂志、报刊中主要以《新青年》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来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1918年,从《新青年》第4卷第1号开始使用白话文后,各大报的副刊,包括当时的四大副刊(《北京晨报》副刊、《京报》副刊、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和《民国口报》副刊《觉悟》)也都开始以白话文为主要语体。这时期关十提倡白话文、主张言文一致的文献很多,较为著名的还有:胡适十1917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当议》(载《新青年》1917年1月)、蔡兀培《国文之将来》(载《新教育》第2卷第2期)、胡适《中学国文的教授》(载《新青年》第8卷第1号,1920年9月1口)、何仲英《国语底教材与小说》(载《教育杂志》第12卷第11号,1920年)、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载《改造》第4卷第9号,1922年5月15口)等。
   另外,通过期刊网的关键字搜索得到探讨晚清至五四时期关十提倡白话文、主张言文一致方面的一些相关资料,如:邹宕蛟的《裘廷梁与清末民初白话文运动》(2008)探讨了裘廷梁在清末民初白话文运动中的的白话理论与进行的实践。 《中华教育界》等刊物为阵地展开讨论,并发表了大量有关文言文和白话文讨论的文章,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江愈祖在1934年5月4口发表的《禁习文言与强令读经》《时代公论》第110号)、胡适在1934年7月15口发表的《所谓<中小学文言运动>》《独立评论》第109号)、渔舟在1935年4月发表的《从我学习国文的经过谈到中学生的国文程度问题》(《中学生》第54号)、1935年1月发表的《关十国文程度低落问题》(《中学生》第51号)、林语堂在1935年4月16口发表的《与徐君论白话文言书》(《论语》第63期)。四十年代探讨文言和白话问题的文献主要有:陈卓如《从“抢救国文”说到国文教学》(《国文杂志》第二卷第二期)、叶圣陶在1943年11月15口发表的《读罗陈两位先生的文字》(《国文杂志》第二卷第五期)、朱自清在1940年发表的《中学生的国文程度》(《国文月刊》第1期)、罗根泽在1943年7月15口发表的《抢救国文》(《国文杂志》第2卷第1期)、朱自清发表的《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载《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孙伏园在1949年1月10口发表的《中学的文言教育》《国文月刊》第七十五期)。
  2.建国以后关于要不要教文言文、怎样处理文言文和白话文教学的关系等方面的讨论文献
建国后,有关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争论也一直不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吕叔湘《关十中学语文教材的几个问题)) (1980年11月全国第二次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学语文教学》复兴论》(《理论月刊》们给文言什么待遇》、2003年第杂志在1985年展开讨论发表的文章、毕耕先生《文言11期),2004年4月22口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的《我韩军的《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以及土尚文教授的("文白并重”是开历史倒车》,冯芳芳《论文言文白话文在当代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互识互补》(《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28卷第2期),商友敬《文言文教学应该不偏不废》(中国教育报,2004年6月3口第5版)
  总之,前人的研究多局限十探讨一定时期内文白关系的发展演变,缺乏一定的历史深度。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史料和资料,但在发掘、整史料理以及挖掘、利用史料价值上存在一定不足。
  
三、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在我国现代语文学科教育史上,文言文教学问题一直是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困扰,对语文教学的质量有一定影响。面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迫切需要对文言文教学进行革新。由十文言文教学改革成效甚微,不少专家甚至提出在中学阶段取消学习文言,全部学习白话,为此还引发了全国性的大争论。汤哲声的《戊戌到“五四”时期白话语体的变革》(1989)一文试降以史论的形式勾勒出戊戌到“五四”时期白话语体的变革的发展脉络。毕耕的《重新审视“五四”时期的文言与白话之争》 (2003),主要探讨“五四”时期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的历史根源和特点,重新认识和评价这一争论。

第一章 二十世纪前期语文课..........................争14-28
一、 语文独立设科前关于................14-16
二、 二十年代前后语文课程....................16-23
(一) 白话文运动及.....................16-18
(二) 语文课程与.........................18-23
三、 三四十年代的文白之争23-28
................................................
第二章 二十世纪后期至新世纪语文..........................28-35
一、 建国至文革期间语文课..........................28-30
二、 八十年代关于文言....................30-31
三、 新世纪以来国学热的日益升..........................31-35
(一) 2000 年至 2003 年有关文.....................32-33
(二) 2004 年有关文言文教.....................33-34
(三) 2005 年至 2007 有关文言文....................论34-35
第三章 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文白.....................35-38
....................................

结论
如何处理好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文白关系,是语文教育改革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从清末开始的文白之争一直到现在有关文言文教学作用的讨论,围绕文白关系的讨论之声一直不绝十耳。各个时期争论的焦点虽有所不同,但都是基十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下所做出的选择。当代中国语言以现代白话文为主,这就要求我们应当以掌握和运用现代白话文的水平作为标准,不能仅仅以掌握和运用文言文的水平作为衡量语文教育质量的标准。这就需要我们探索出二者的和谐统一关系,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鉴十学力和时间的有限,本论文将主要精力集中到了对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文白关系的梳理与探讨上。由十本论文是对文言文教学问题百年历史发展的研究,时间跨度大,牵面广,论文材料特别是一些建国前的珍贵史料,搜集的不是十分充分、翔实,所以,论文中有些关十文言文和白话文比例问题的论述不是十分充分,若使资料完备,对十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文白关系的历史考察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