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小学语文教材教育价值取向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620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本研究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价值取向的形成背景,依据民国不同时期出版发行的典范教材为蓝本,进一步分析总结了教材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取向所呈现的特征。从中可以发现,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价值取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基于儿童发展的价值诉求,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对社会和个人两个维度也有所侧重。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教育概念下的价值取向,是人们基于对教育的总的看法和认识,在制定教育政策、课程目标和选择教育内容以及开展教学活动时表现出的一种倾向性。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具有师生知识信息交换的工具性作用,教材的本质是承载了上层阶级思想和利益需求,从而精心设计出的一种文本表达,所选用的内容都具有特定的意义和价值取向。小学语文教材是基础教育中受众面最广、影响最大且最重要的课程教材之一,不仅具备了传递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工具性作用,还承载着传授价值理念的思想性功能。因此,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其呈现方式是不是科学,学生通过教材有没有形成合理的价值观等一起构成了教材编写的核心问题。
我国新时期小学语文教材价值取向随着历史发展也有所变动。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学校教育被看做是社会生产发展、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教材侧重于社会发展,往往忽视了个体存在价值与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教材的价值取向更加关注社会为政治、经济所服务。改革开放以后,基础教育改革主要培养具有主体意识的自主个体并满足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教材中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取向进行更高一级的结合。20 世纪上半叶,基础教育改革领域对个体的物质生活和生存问题进行探讨,小学语文教材价值取向倾斜于个人价值取向。20 世界后半叶,学校教育的重心明显转向于精神层面,个人价值取向中的独立性、自觉性、自主性等成为教材中的主导话语。可见小学语文教材价值取向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教材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取向如何均衡、和谐的结合与发展是当今教材研究的一大课题。除了汲取外国教材改革研究的成功经验以外,对我国自身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和借鉴是十分必要的。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关于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成果颇丰,其中关于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相关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可作为本论文研究的基础。
一、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研究
相关著作从历史研究视角解读我国小学语文教材演变历程,其中涉及到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李伯棠在《小学语文教材简史》[1]一书对教材更迭的历史阶段进行了梳理,总结分析了插图、文字、装订和审查等方面的变革,第二章第二节专门研究了小学语文教材的民国发展历程。林治金在《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2]中详细介绍了由古至今每个时期语文教育的教学方法、教材、教学实践和教育著作,其中第七章、第八章涉及到民国小学教学及教材的相关内容。李杏保、顾黄初编著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3]总结了近一个世纪以来语文教育现代化进程的经验,重点分析了不同时期语文教材的编制与发行。李良品在《中国语文教材发展史》[4]一书分为上、中、下编,其中中编以民国社会文化、教育思想、学校教育等为宏观背景,概括了这一时期语文教材的发展特征。倪文锦等主编的《母语教材研究·中国百年语文课程教材的演进》[5]采用专题研究方法,剖析了自清末传统教育的解体到现代教育的奠基这百年内语文教材的历史演进,其中“新学制与 20 年代语文教育的兴起”和“20 世纪 30-40 年代的语文教育”与民国语文教育相关。赵志伟著《现代语文教育发展》[1]主要围绕现代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编制、教材编写、国内外教学和现当代语文教育实践等主题,明确当代语文教育格局的确立。此外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与近代教材发展史和小学教育等方面也有所联系,例如王建军《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2]主要以民国教材为研究对象,石鸥《百年中国教科书图说 1897-1949》[3]、《百年中国教科书论》[4]则介绍了中国这一百年来现代教材发展走向。以上研究资料为本论文明确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价值取向不同阶段的发展脉络提供了理论支持。
........................

第二章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民初小学语文教材的初创(1912-1918 年)
从 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到 1919 年新文化运动前的民初时期,现代教育在探索中曲折向前,教材打破传统教育壁垒,进入艰难发展的初创期。

一、现代教育的艰难探索
1911 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孙中山于 1912 年 1 月建立南京临时政府,并根据资产阶级要求进行教育改革,成立临时政府教育部,委任蔡元培为教育总长。蔡元培一经上任便即刻着手教育法令、教育宗旨和新学制的制订,委托陆费逵、蒋维乔拟定《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民初中小学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学校教育经过拨乱反正后逐步走上正轨。同时,蔡元培发表多篇文章对民国新教育进行探讨,批判了清末学部的教育宗旨,“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提出取消“忠君”和“尊孔”两点,并改造了“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思想,首次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即公民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1912 年,教育部召开为期一个月的临时教育会议对,积极讨论了民国教育的各种问题,大致引用了蔡元培的教育构想,结合国家主义教育主张,将世界观教育移除教育方针之列,公布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同年,教育部颁布《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等通令,废止了“讲经读经”课程,提出设立“国文”科,教材内容上废除了“忠君”“尊孔”,加入有关资产阶级的道德教育和实用科学知识。

但是,民国成立后不久,帝国主义与封建顽固势力为了达成复辟帝制的目的而聚集起来,以袁世凯为首的复古派共发起三次复古运动,大兴尊孔复古的舆论,之前设定的革命计划与政策都因此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教育方面也不能幸免于难,否定了民国元年制定的教育宗旨,封建传统道德再次重申。1914 年教育部命令中小学修身及国文教材应以孔子的言论为指导,学生需受到经训学习。1915年颁布《特定教育纲要》规定:“中小学校均加读经一科,按照经书及学校程度分别讲读,由教育部编入课程,并妥拟讲读之法,通咨京外转饬试行。”[1]革命派并没有就此妥协,反对尊孔复古的呼声日益高涨,历史是在不以反动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袁世凯登基称帝的独断专行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护国军一举进攻迫使袁世凯仅仅维持了 83 天的帝制便黯然下台。袁世凯倒台后,教育部立刻呈请要求废除或修正民国四年所颁布的各种教育法规,1916年 9 月教育部通知撤销袁世凯当政时所颁布的教育纲要,10 月颁布《高等小学校校令细则》其中规定教材需剔除读经相关的内容。

............................

第二节 新学制初期小学语文教材的探索(1919-1927 年)
现代教育历程在1919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到1929年暂行课程标准出台之前已有了显著成就,更多的出版机构、教育家加入到教材的编写和研究中,对教材的多个角度进行探索。
一、现代教育的不断完善
1919 年对中国现代教育意义重大,主要受到两件事的影响,一是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为民主、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二是杜威来华讲学,其教育理论使中国教育界又吹新风。1915 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五四运动的源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对抗封建军阀成为主要目的,新文化运动由此诞生并推动了关于“民主”和“科学”的思想解放发展,对封建伦理道德和传统观念进行了猛烈批判,动摇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基础。与此同时,由于世界范围内的民主改革浪潮正处于高涨期,清末留美的早期学子接受了国外理论与知识的熏陶后,相继归国,将美国教育思想引入国内帮助推动中国的教育改革。如美国归来留学生胡适、陶行知等人十分赞同杜威的教育思想,在文化教育界进行宣传并多次邀请杜威来华讲学,其“儿童本位”教育理论广泛传播,对国内教育影响最深远。

国外教育理论传入和教育内部变革的双重影响,教育部决定实行一系列教育政策改革。北京教育调查会于 1919 年重新召集关于教育宗旨的研讨,主张废止民国元年的教育宗旨,提出“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为新的教育宗旨并作出解释。“健全人格者”应满足四个条件“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役社会国家之本;人生所需之知识和技能;强健活泼之体格;优美和乐之情感[1]。”“共和精神者”的要求是“发挥平民主义,俾人人知民治为立国之本;养成公民自治习惯,俾人人能负国家社会之责任[2]。”新的教育宗旨注重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通过平民人格教育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落实“自由”“人权”“平等”等抽象价值概念的追求。
..................................

第三章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社会价值取向...............................22
第一节 国家意识.............................22
一、宣扬现代政法和革命知识..............................22
二、介绍世界文化知识...........................24
第四章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个人价值取向.................................38
第一节 语言能力..................................38
一、词汇的积累...............................39
二、语法的掌握...................................42
第五章 结语......................................56
第一节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价值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56
第二节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价值取向基于儿童发展视角................................57
第三节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价值取向不同时期有所侧重................................58

第四章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个人价值取向

第一节 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指掌握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人能够说出或理解前所未闻、符合语法规则的语句,能够辨析语句的含义、能够判别表面形式相同而实际语义不同或表面形式不同而实际语义相似的语句的掌握以及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运用能力。具备正常能力的人都具有语言能力,但是语言能力需要通过学习来不断改善,语文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提高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

民国时期,政府及教育界就十分重视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1912 年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对“国文要旨”作出要求“在使儿童学习普通语言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启发其智德[1]。”受到“五四”国语改革运动的影响,1923 年《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规定小学教材侧重白话文,改为国语,同年颁订的《新学制小学国语课程纲要》第一条目的强调为“练习运用通常的语言文字,引起读书趣味,养成发表能力。”基于此,小学语文教材在编订时主要通过语言知识和文体形式的转变来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


.............................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价值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
社会是教材设置的主体,儿童是主动接受教材的学习主体,教材的价值取向其本质是实现主体需求的反映。教材价值取向的形成和嬗变都必然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思潮、历史文化、课程发展等多种因素。从政治和教育的关系来看,一个国家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和追求社会的持续发展,通过一定的办法和途径向公民传达国家认可的价值观,其中实施有计划的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手段。民国时期,资产阶级通过政府机构和法律法令来控制教育,决定和制约了教育的性质、内容、方法等,也包括价值取向。教材是承担价值传递的重要工具。民初国民政府便提出教材的全新标准,禁用所有旧式教材,力求现行教材的方方面面符合共和宗旨,以《共和国(初小)》为代表的共和系列教材便是第一套以国家政体命名的教科书,强调将儿童培养为“健全人格的共和国民”的教育目标。实行新学制后,小学语文教材除了对语体选择、内容、体裁等方面做出修改,最直观的一个变化便是部分教材将“新学制”放在教材名字的首位以示区别。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国家主权受到侵犯,实现民族救亡图存成为当时的首要任务,党化教育重新提上日程,教育总目标的调整依据新三民主义政治内涵,新增了知礼知义和爱国爱群的国民要求,小学语文教材随即丰富了有关政治革命相关内容,可以看出,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价值取向的外在控制因素是适应社会政治的发展、满足意识形态的需要。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