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青少年知耻的家庭政治教育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690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 笔者认为家庭是教育的摇篮,知耻教育在家庭德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立足于家庭的角度,探讨的是知耻以及家庭教育的问题。当前部分青少年出现的不知耻现象,如责任意识淡薄、爱国情感不强、诚信观念缺失、节俭意识弱化等,原因主要来自于家庭,如家长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教育背景和家庭结构等。这就要求新时期的家长,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因为观念和方式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成败;另一方面家长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的提高是孩子社会化更有利的因素。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自古以来,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非常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被看作是中国传统的正统教育,它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教化作用,对维护家庭团结和睦与社会生活稳定以及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直到今天,中国仍然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民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是好的,比如,大多数国民能够自觉做到爱国守法、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勤俭节约、爱护公物、文明礼貌、热爱劳动等。
然而,社会上仍有不良现象的发生,诸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破坏公物、考试作弊、盗窃抢劫、吸食毒品、不孝顺父母、啃老、打骂父母,甚至砍杀父母等。种种不知耻的社会现象破坏了社会规则的效力,腐化了社会风气。诸多现象中,青少年[1]状况尤其堪忧。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校园欺凌、扰乱社会秩序等不知耻现象层出不穷。
如此不良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一方面,改革开放后,传统伦理道德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社会教育滞后,有些人模糊了对一些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邪正的判断标准。另一方面,有些学校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导致有些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随波逐流,道德意识下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本,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然而有些父母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从而忽视了家长自身对孩子思想品德、道德等知耻方面的教育和提升,也忽略了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使得有些青少年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不符合社会道德标准,也没有产生羞耻感,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足见,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家庭的知耻教育不仅关系到孩子的未来,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有利于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
在国外现有的研究中,已成体系的关于青少年知耻教育方面的文献或著作较少,对于“耻”、“耻感”、“罪感”、“羞耻”“荣耻”的研究及论述也相对较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休谟、鲁思.本尼迪克特、舍勒,他们都在各自的论述中提及过对“耻”、“耻感”或“罪感”的理解,但是几乎没有专门研究该方面的著作。
古希腊对“耻”的研究。公元前 427 年——公元前 347 年,柏拉图对“耻”的研究充分体现在《柏拉图对话集》中,他解释了什么是可耻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本身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他会有意识的远离不知耻的风气,并且他认为人之所以会恐惧,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来源于羞耻[3]。亚里士多德在“耻”的问题上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从自身的研究领域出发,以道德标准为立足点,他提出如果能够正确理解什么是荣耻观的人才是一个心胸开阔的智者。
英国对于“耻”的研究。18 世纪,大卫·休谟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了《人性论》[4]。休谟的研究大致可以理解为:假如一个人被在道德上很有声望的人鄙视、指责,那么他就会感到是一种羞耻,即人自身的羞耻情感与他人的情感评价有关。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借鉴该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又做了相关补充:“假如一个人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去回报别人对他的恩情,那么说明他没有仁慈善良的心,这也说明了他不知羞耻。只要是能够明辨是非的人都会不赞同这种做法。只有憎恶和远离这些人,他们才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因此,

我们必须遵守良心原则,始终服从内心的呼唤,做弃耻尚荣的事。”
...........................

第二章 新时期青少年知耻现状

2.1 概念界定
2.1.1 耻的内涵
在古代,古人对“耻”的内涵界定各有不同,但从总体看,大致意思都是差不多的。
《说文解字注》中则指出“耻”是会意兼形声字,“耻,从心,从耳,耳亦声。”[1]指的是:人闻耻辱则心动,心动则耳赤。《说文解字今释》对耻是这样定义的:恥,辱也。耻,羞耻,从心,耳聲。《六书总要》中则说:“恥,从心耳,会意,取闻过自愧之意。”2003 年版的《汉语大词典》指出:“‘耻’的字义有二,一是羞愧,二是耻辱。”《牛津英语词典》定义“耻”为因做错事而产生的忐忑不安的情绪。《牛津高阶双解英语词典》定义“耻”:“当一个人做错事的时候或者认为自己很愚蠢的时候,也会产生一种耻感,表现为悲伤、窘迫、内疚等。”《心理学大辞典》将“耻”解释为:“个体认识到自身违反社会规范后产生的自我谴责的情感体验。”《社会心理学词典》认为耻是“个体或团体对自己不良行为进行谴责的一种道德情绪。”《辞海》解释“耻”为:“羞愧之心,《孟子尽心上》:‘人不可以无耻’;耻辱:可耻的事情,岳飞《满江红》词:‘靖康耻,犹未雪’,亦谓认为耻辱;侮辱。”

从“恥”字的组成来看,就是一个人用耳朵来接收外部的声音,然后内化进人的内心,体现出这是人的一种情感和心理的体验。也就是说,耻的形成是与我们的耳朵和内心有关联的,是人外在行为引起的内在情绪体验,比如厌恶感、悔恨感等不良感受。

所谓“知耻”就是有耻感的意思。耻感就是当一个人的言行不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触犯了社会底线时,内心会因为不安而激发悔恨、羞愧的情感体验。“耻感”不仅是一种情感体验,也是人们心灵深处散发出的善和良知,这是一种在自责和备受内心煎熬下衍生出的道德情感。

.......................

2.2 青少年知耻现状的积极表现
新时期,青少年知耻现状的积极表现主要体现在肩负责任、热爱祖国、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等方面.
2.2.1 肩负责任
责任意识是青少年生命顺利成长的保障。学术界普遍认为,青少年会随着他们进入社会后经历的事情增多而迅速成长,不论是认知还是行为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变化,总的来说这个时期是一个关键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黄金阶段。责任意识是在个人正确认识责任对象和内容的前提下所形成的。俗话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传统耻感文化历来提倡要加强统治者和士大夫的责任感。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心理,是知耻教育的主要内容。

新时期,一些青少年虽然年龄不大,但是却能承担起家庭的责任。2008 年,16 岁的女孩黄凤用自己做的一个铁板车推着高位截瘫的父亲,与奶奶一起踏上了赴上海的求医之路,她推着板车在上海街边边乞讨边求诊,第二年又带着父亲到北京求医,最终父亲终于做上了手术。“板车女孩”黄凤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也因此荣获了“全国最美孝心少年”的称号[1]。2012 年,江苏省扬州市某中学学生王某,因爸爸身患重病不能承担家庭的责任,年纪轻轻的王某主动帮妈妈分担着家庭的重任,他每天上学前都会先帮妈妈送牛奶,放学后就立刻回家照顾生病的爸爸,在家里王某还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劳动。中学生王某的事迹感动了整个扬州城,也因此被评为全国优秀少先队员、扬州市孝德之星、扬州市十大美德少年标兵等[2]。包头市年仅 12 岁的初中生赵文龙,因为母亲患有脊椎裂和尿毒症,他几乎从未有过玩耍的时间,每天还承担着是一般学生父母的双倍责任,即使学习时间紧张,他也会坚持做完家务,给母亲做好早餐再去上学[3] 。赡养父母被视为儿女的道德责任,强调子女应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4]。孝顺长辈也是负责任的一种体现。2016 年,年仅 12 岁的谭海美已饱受沧桑苦楚。她从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弃,是爷爷奶奶每天靠捡破烂艰难地抚养她长大。现在的她靠自己一个人照顾年老的爷爷奶奶,每天劈柴、做饭、洗衣服。奶奶生病期间她也是悉心照料。谭海美虽还未成年,但是却承担起照顾家庭长辈的责任,从未放弃,小小年纪,这种精神值得赞扬[1]。2016 年,据上海新闻坊报道,年仅 14 岁的学生隋翼远在一年内两次移植骨髓给母亲,他的孝心感动了许多人,也因此荣获了“十佳最美孝心少年”的称号[2]。
............................

第三章 新时期青少年知耻现状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 23
3.1 青少年知耻现状的特点 .................................. 23
3.1.1 身心发展失衡 .............................. 23
3.1.2 认知情感偏差 ...................................... 24
第四章 家庭对青少年知耻的影响 .................................................. 34
4.1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 34
4.1.1 家庭的精神功能 ........................................... 34
4.1.2 家庭的经济功能 ............................ 36
第五章 加强青少年知耻教育的意义 .................................. 50
5.1 社会意义 ......................................... 50
5.2 文化意义 ........................................... 52
5.3 思想意义 ....................................... 54

第五章 加强青少年知耻教育的意义

5.1 社会意义
知耻是青少年学会生存的根本标志。“知耻”所揭示的集体价值观、科学价值观、勤奋价值观、诚信互助、遵纪守法价值观等一经被青少年所接受确认,就会使其树立高尚的理想目标,获得美好的人生意义,产生限制贪婪物欲、克服种种人生障碍,不断提高生存质量的无穷精神动力。
当代部分青少年对事物判断标准比较模糊,这种是非不辨的人生态度对社会秩序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为了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新时期,在家庭中实施知耻教育十分紧迫。父母的知耻教育对青少年的基础认知、情感体验、道德选择、精神信仰的培养,对社会精神风尚的滋养显现出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人类社会进程中也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

父母加强青少年知耻教育,能够使青少年对事物拥有清晰的判断能力,注重对知耻感的学习和运用,有利于培养新时期的优秀青少年。诚如邓小平所言,要努力使我国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人,使他们立志为人民做贡献,为祖国做贡献,为人类做贡献,

从小养成讲文明、讲礼貌、遵纪守法、维护公共财产的优良品德。为了能够创造出人性化的健康环境,活泼有趣的社会生活,淡泊宁静的社会精神,我们应该将道德准则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互融合,那么构建稳定、美好、和谐的社会便成为可能。
..........................


第六章 结语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教育,也重视知耻教育,知耻也成为人们为人处事所遵守的道德准则。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思想道德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精神文明也取得了十足的进步。新时期的青少年,作为将来要承担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影响着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前进方向。从目前的现状看,大部分青少年都能明辨是非、荣耻分明,具体表现在热爱祖国、尊敬长辈、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爱护公物、文明礼貌、热爱劳动等。然而,伴随着社会改革、传统伦理道德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少数青少年出现了道德滑坡、耻感意识薄弱等等,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最重要的是家庭知耻教育的缺失,部分家长忽视了自身对孩子的知耻教育作用,没能使孩子更好地塑造良好的品格。

家庭是教育的摇篮,知耻教育在家庭德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立足于家庭的角度,探讨的是知耻以及家庭教育的问题。当前部分青少年出现的不知耻现象,如责任意识淡薄、爱国情感不强、诚信观念缺失、节俭意识弱化等,原因主要来自于家庭,如家长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教育背景和家庭结构等。这就要求新时期的家长,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因为观念和方式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成败;另一方面家长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的提高是孩子社会化更有利的因素。当然,家庭结构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家长应该尽量避免不良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诸如溺爱型家庭、缺损型家庭、留守型家庭和流动型家庭等。这些家庭如果不重视家庭教育,不仅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学习成绩、品德行为等产生不利影响,也容易引发社会问题,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因此,家长应在家庭中积极发挥正面功能,如学会与孩子情感交流、心理沟通、情绪传导,在精神上给予孩子支持和帮助;为子女提供一个温暖、舒适的家庭生活环境以及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尽可能多的对子女进行智力投资;最后,父母应努力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对子女进行必要的日常教育和终生教育,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在家庭中开展知耻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在思想与行为方面和谐发展,有利于弘扬传统知耻文化,有利于建设全民奔小康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