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799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本文立足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的需求,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仍旧不足的现状以为依托,围绕亲和力的提升路径展开。

第一章引言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一)选题依据
随着数字技术和传播平台的日新月异,我国己悄然步入蕴含多种意识形态和海量信息传播的新媒体环境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在多个向度上都面临着新挑战,而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作为一种情感的力量,是解决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论性有余而情感亲和性不足的短板、提升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手段。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同时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2017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与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引领专题研讨会提到,在新时代要使青年思想引领工作更“亲切更接地气”。2019年3月举办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习近平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理应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首先,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拓展。本文将亲和力的诉求融于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理论中,从情感态度的角度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以及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其次,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理论拓展。本研究明确界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含义,以马克思主义系统论的观点拓展了亲和力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理论,为高校在新形势下“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提供了清晰的理论指导。最后,有利于新媒体应用理论的拓展。在梳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新媒体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人与环境关系的学说”,阐述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新媒体大背景二者的契合性。拓展了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领域、应用思维、应用途径等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亲和力相关研究
(1)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含义
国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概念的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时期侧重点不同,但基本上是围绕亲和力的构成要素展开。初期研宄将关注点放在教育主客体这个“人”的因素上,郭长华认为亲和力是教育主体必须具备的重要品格,李春认为它是德育工作者自己特有的素质,作用于主客体之间等。这些还停留在心理学普遍意义上“人际关系亲和力”的框架;随着时间推进,陈桂蓉、练庆伟认为亲和力是教育活动本身与教育对象之间彼此吸引和亲近的关系,这时对亲和力的认识已从“人”的要素扩大到“教育活动”的范围,有了超越。近年来,有学者如李建将“以人为本”的概念引入其中,认为亲和力的根本还需满足人的需要,唐斌则创新性的分别从“亲”和”“力”三个层面上分析,他认为“亲”是指亲近时代、生活、对象,“和”则体现为知识性与价值性之和、主渠道与主阵地之和、传统性与现代性之和,“力”则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领力、政治认同力、教育感染力。
(2)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构成要素及层次划分
学者们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概括出思想政治亲和力的构成由“人”和“物”要素共同构成,如教育目标、媒介、方法、情境以及环境的亲和力,在这些要素中学者们大都赞同“教育者亲和力要素”最为关键。陈桂蓉及练庆伟将其划分,从层次而言,是内在和外在亲和力的辨证统一;从要素结构而言,有静态与动态亲和力之分'也有学者如余辉映、赵哲华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有理性和感性之分,两者之间有着由浅及深的转化关系'近年来,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白显良等学者对其做出补充,将其分类为部分与整体要素亲和力、结果与过程亲和力、外在与内在亲和力、理论与实践创新亲和力,将具体的思想政治亲和力要素做出了高度总结和凝练,认为要素之间辩证统一,共同构成亲和力系统,不可分割。
.............................

第二章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理论阐释

一、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相关内涵阐释
(一)新媒体的界定
1.新媒体的概念
早在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Goldmark就在他的电子产品计划书中将新媒体一词带入人们的视野。新媒体的概念可从以下方面解读。一是从字面含义来说,“新”是指相对于书面文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向用户提供传递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形态,不同于传统媒体从信息传播的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的实时性、范围覆盖的全面性、互动交流的虚拟性与去中心化等特征;二是从技术层面来说,即利用数字、网络、移动媒体技术向受众传递信息服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就其进行定义即“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三是从客户端等技术载体来说,当下的常见新媒体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媒体等等,就大学生日常生活社交来说常见的主要有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以及慕课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平台。
综上,本文中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媒体、移动互联网通讯技术等时代前沿技术,通过广电网络、电信网络及互联网络向多种电子终端设备传递信息,包括逐渐实现媒体融合的全媒体形式和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及微平台。我国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影响着我国文化软实力在未来发展的方向。在上一章对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基本研究重点进行阐释后,本章从理论角度出发对新媒体及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相关概念进行阐述。
..........................

(二)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内涵
1.亲和力的概念
亲和力一词最早特指化学领域中两种原子间的关联特性,因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亲和力也被定义为“两种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相互作用的力”。但随着时代发展后来被广泛应用于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中,心理学当中将亲和力比喻为“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亲和力一词是由的美国社会心理学梅拉比安在其著作中提出,其中的“亲和力原则”认为,亲和力是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亲近感,拉近人们距离的一种交流行为。不但在国外,我国早期教育论著《学记》中“亲其师信其道”等论述都表明了亲和力早己为古代教育领域所重视。可见无论在哪一领域,亲和力都是指通过力的双方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使双方逐渐吸引、接近、趋同的力量。
2.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主体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下对教育对象在思想品德方面施加符合一定期望的影响的过程,教育对象通过内化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外化于行,旨在培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建设者。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和宗旨本身出发,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考量:首先,就教育主客体要素来看,亲和力直接表现于教育主客体的情感交往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过程中一种双向甚至多向复合作用的趋势,亲和力产生基础是人的需要和期待的满足,它本身蕴含着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如果仅是教育主体单向度的施加力量,而不顾教育对象这个“受力方”的情绪体验,那么亲和力必将无从谈起;其次,从思想政治教育其他构成要素来看,亲和力也间接蕴藏于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等其他要素的综合作用中,很多人把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教育主体亲和力画上等号,这不但片面夸大了教育主体能动作用,而且忽略了客观因素对亲和力的影响作用,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不是单向力,而是众多要素共同推动的合力;最后,就教育过程来说,亲和力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西方学者托尔就曾在研究人的外部信息刺激与接受反应中指出,信息刺激是自变量,接受反应是因变量,在二者之间还有认识、期望、目的等作为中间变量,而决定人最终行动的是恰恰是这些不易被观察到的中间变量。受到自身性格和周围复杂的环境的多重影响,直接导致了这些中间变量的不稳定性。也就是说,在时间上要用一定的手段,持续地去推动教育对象对这种外部教育观点产生悦纳感、亲近感,最终才能使对象认同特定价值观念并内化,达到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高度和谐,最终实现教育目的。
.............................
第三章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不足的表现及成因分析.........................20
一、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不足的表现.........................20
(一)教育者亲和意识淡薄,欠缺情感关怀.........................20
(二)教育内容呈现形式枯燥,缺乏现实回应力.........................20
第四章新媒体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对策.......................30
一、借鉴媒体思维:增强情感共鸣力......................30
(一)确立“以情感人、因材施教”的人际魅力......................30
(二)打造“以德化人、严慈相济”的形象魅力......................30

第四章新媒体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对策

一、借鉴媒体思维:增强情感共鸣力
新媒体的热度之所以只升不减,究其关键,还在于其以“用户为上、体验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的新媒体思维抓住了新时代大众主流心理。在新形势下,教育者必须摒弃传统的育人理念,在理论功底、人际交往、道德品行三方面积极借鉴新媒体思维,以学生的情感需求为“上”、价值体验为“先”、人文性的内容为“王”、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为“要”,打造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特有的主体魅力场,不断增强大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力,促使受教育者以最优状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传递的特定价值观念,由对“人”的好感过渡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感。
(一)确立“以情感人、因材施教”的人际魅力
上文可知所谓人际魅力是指教育者在大学生学习认知、情感交往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态度、情感、气质、个性等方面的总和,其核心是人际的吸引力,体现着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亲密度、思想的融洽度和行为的协调度。想要提升人际魅力,教育者就要在运用人际吸引规律,借鉴“用户为上”,“内容为王”的思维,以前沿的眼界、平等的姿态、高度的热情对受教育者产生人际吸引,塑造一个新媒体环境下的良性互动机制与互信氛围,使教育主体的亲和力在一种和谐氛围下不自觉的显现出来。
...........................

结束语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