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际趣缘群体成员的群体认同与幸福感的关系之教育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765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技术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在影响和塑造人的行为,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影响是任何以往的技术都无法比拟的。据 2018 年十二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截至 2018 年 12 月,中国互联网用户数达到 8.29 亿,

覆盖率达到 59.6%[1]。互联网的诞生历史并不长久,但其发展却是极其迅速的,互联网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普及。我国网络发展较世界相比时间更短,可基数庞大,在“互联网+”思想指导下,迅速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共享出行,移动支付等领域取得傲人的成绩。

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 40 周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经济和科技发展迅速,同时享受社会进步的福利也带来了数不胜数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悬殊、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社会心态失序等问题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并促使人们的生活体验和幸福感研究成为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关注对象[2]。因此不同的学科对幸福有不同的研究方向:经济学侧重于收入水平与福祉之间的关系,关注每个个体经济收入,社会收入不平等权力以及贫富差距[3];社会学关注社会的经济地位、政策与制度等,社会结构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4];心理学更多的还是关注生理与心理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5-7]。但是关于社会关系社会交往对个体幸福感影响的研究较少。社会交往是人们进行人际比较、获取人际支持、形成主观生活认知的重要渠道[2]。

互联网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普及,每天都在研究与更新的社交 APP 等,使得入网门槛的不断降低,网络已是一个全民参与的社会性活动。与此同时网络群体性事件带来的影响也逐渐扩大,比如发生于 2016 年的“帝吧出征”事件是到目前为止的互联网历史上群体规模庞大、参与人数极多、影响力巨大的集体行动[8],近2000 万人参与[9],像这样的网络活动,便是一个互联网平台的社群组织发起,利用当下时髦的表情包等手段,实现了诉求与态度的表达,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此事件中,可以看到其核心是一个网络的社群,达到这样规模的虽然不多,但是像这样的社群在当今互联网上数之不尽。从几个人组成的小群体到上千万人的大群体,如关注饮食、文艺、科技、军事、生活、日常等这些方面。参与这样的网络群体,由于兴趣而起,拥有了一种基于网络的社交关系。那么除了群体性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网络社交关系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又是怎样?在幸福中国的大背景下,对网络社交对幸福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因此,本文从社会交往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出发,探讨了网际趣缘群体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其影响是通过怎样的路径,这个影响路径的程度又是怎样的。
............................

1.2 研究意义
互联网的诞生,对人际交往是一次科技带来的革命,这一次的科技进步带来了人类交往模式的重大变革。人类真正的实现了跨地域的、实时的并且能做到无间断的沟通,可以与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实现 24 小时的不间断沟通。
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一种生态系统模型,用于对影响个人发展的环境进行分类。按照关系的远近分为四个层次:微系统,中观系统,外观系统和宏观系统[10]。现在互联网与社会环境的融合,从微观到宏观四个层次都有相应的结合。因此,对人类心理的研究需要更多的与网络相结合,探究这一新环境对人的影响。
群体活动的网络化带来的是社交范围的扩大,信息快递的加速。研究网群群体的群体认同有利于从群体角度进行网络舆论的控制和网络事件的处理等。因此通过对群体活动网络化对个体幸福感的分析可以为当下网络化环境背景的管理与优化提供更好的依据与支持。
1.2.1 理论意义
首先,积累中国网络心理学发展的实证数据。目前我国网络心理学研究更多的仍然是在关注网络带来的消极影响,关注成瘾、网络欺负、社会功能受损与群体性事件等,对消极影响思考了许多如何去控制与管理,却缺乏一定对正性影响的关注与管理探讨。
其次,群体认同相关的研究从现实生活中的趣缘群体扩展到网络社会中的社会群体,丰富了群体认同的相关理论,使群体认同研究更具有时代意义。网络社群与网络技术的更新共同发展,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下群体的多样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研究也应该跟上这样的发展去进行探讨。
再次,丰富群体认同与幸福感相关的研究内容。对幸福的研究在当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社会是集体主义文化下的发展和建构。关注群体对个体带来的影响更加符合我国研究背景下的需求。
最后,了解当前互联网形势下的趣缘群体现状和发展趋势。互联网每天都在迅速的改变的生活,通过对趣缘群体的研究了解新型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群体的构成形式以其在这技术发展过程中关于个体的群体与心理品质的部分影响通道与本质。
.............................

2 研究综述

2.1 网际趣缘群体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网络人际关系理论

群体的概念有很多种论点。马克思认为人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可以形容的,一个具体的人,他应当是在社会里的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一起[11]。在各种社会互动中,人们与群体是分不开的。个人总是在不同的群体中,例如家庭,学校,国家等。群体是影响个体的重要外部条件[12]。
互联网是随时代发展产生的一个全新社交的平台。透过互联网可以实现虚拟的、非面对面的、间接的交流。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各种社交平台,如QQ,微博以及论坛等,让人们可以实现自由的、灵活的和多样的虚拟互动,形成基于网络的社交群体。并且互联网的使用也渗透到了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申报个税可以通过网络,查询信贷情况可以通过网络,网络化办公和“互联网+”的思想也都处处可见。有大量的程序员和科技公司在努力的工作和研究如何使互联网更加的便捷,使社会的信息流动速度进一步的提升,在这样的环境下,社交也随着互联网的改变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了解网际群体首先要定义网络人际关系。有关网络的人际关系定义较少,龚伟将人际交往视角下的互联网人际关系定义为“人际信息交流活动(人际交往)通过互联网形成的互动和相互依赖”[13]。李锦峰和滕福兴的观点看重网络交流中媒介与交流方式,关注计算机,网络和数字符号通道实现的交流,把这种在文本与媒体链接的关系叫网络人际关系[12]。葛宜林则将网络间关系定义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其中交互主体在网络上相互互动并在交流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14]。刘丽容定义相关概念为在网络人际交往或虚拟人际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间接感知的心理关系,并且仅由此维持[13]。关于网络社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群体性事件上,而对于网络群体本身以及网络群体成员的心理状况则要更少一些。网际趣缘群体,是网际人际关系的互动中,大家相互交流,进而衍生出来的多人交流的方式。于梦寒将网络社会群体定义为为由人们以数字方式形成的群体,以非实质的虚拟形式[15]。

..........................

2.2 群体认同的研究综述
个体的心理塑造离不开群体的影响,时刻处于各类群体当中,如班级、单位、学校、社区、社团等。各个群体可以交叉、包含和排斥等,身处一个社会团体当中的个体时刻受到群体的影响。意味着个体对群体的认同与否,认同程度也影响个人的心理。根据社会认同理论,群体对个体心理的塑造取决于自我系统中群体属性的内化程度。研究人员发现了群体身份对个体的影响。根据社会认同理论,群体对个体心理的塑造取决于自我系统中群体属性的内化程度,研究人员发现了群体身份对个体的影响[22]。
群体认同是一种根据社会认同理论发展而来的定义。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社会的认同。社会认同的来自于个体对其所归于的社会范畴的认知[23],社会认同是自我概念的一部分,是归属于一个群体的人对其自身所属的团体资格或类别资格的主观评价,情感体验和价值承诺[24]。Ellemers 和 Haslam 在 2012 年将群体认同定义为识别某一群成员身份的个体,并认为他们与群体密切相关。该群体的主观规范和价值观被视为自我认知的重要维度[25]。因此,网际趣缘群体虽然都是个体因共同兴趣而主动加入的群体,但其目的不同,有的为了获取资料,有的为了获得技术支持,有的为了闲聊,有在群里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关系等,因此不同的人加入的网际趣缘群体不同,目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群体认同。

2.2.1 群体认同的测量
群体测量的体系有两种:一种是单一纬度的测量,另一种是多维度的测量。两种方式各有其特点,其中单一纬度测量优势是迅速,而多维度测量角度更多,更加可靠。单一纬度的测量是将群体认同看为一个整体,题量较少,针对的测量群体比较具体。但是单一纬度的测量结果可能不准确,因为认同影响来看,其多个方面可以独立的发挥作用,在内群体的偏好上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与其他方面无关[26],现在比较主流的测量是多维度的测量。
多维度测量己经成为群体认同测量的主流。从多维度量的角度来看,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是衡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6],当然目前学术界对于其中的评估成分与行为成分还没有共同的观点。这些测量大多以各自的群体认同理论为基础。国内外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不同的群体认同量表,有二维的、三维的以及四维的[26]。
............................
3. 研究方法 ................................... 15

3.1 研究一:大学生网际趣缘群体的问卷调查 ................................ 15
3.1.1 研究对象 ................................ 15
3.1.2 研究工具 .................................... 15
4 研究结果 ................................... 19
4.1 研究一:问卷调查研究结果 ............................... 19
4.1.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19
4.1.2 人口学变量及网络使用现状 ............................ 19
5 讨论 ........................................ 29
5.1 群体活动的网络化分析 .............................. 29
5.2 群体认同的现状分析 ....................................... 29
5.3 自尊与心理弹性的现状分析 ............................ 30

5 讨论

5.1 群体活动的网络化分析讨论

参与了至少一个网络群体的大学生占调查样本的 65.76%,说明对于现在的大学生,网络群体已经是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其参与的群体认同程度越高,群体越稳固,将会带来更高的主观幸福感。因为在参与群体活动的过程中,活动的参与者会得到更多的关注与肯定,结交更多的好友,充实其社交活动,扩大社交范围。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类似,这可以在参与社交网络的过程中产生更积极的自我呈现,积极的在线反馈和社交自我效能,这可以在社交网络中获得某些收益,并获得主观幸福感的提升[88]。
社交群体网络化,作为一种新型的人与人关系,将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而越来越普遍。学生群体是中国互联网网民结构中比例最高的群体,在年轻的群体中,社交活动的网络化程度更高。研究者需要在这一变化的过程中,把握其变化的脉络,研究这种关系的变化给新的社会关系带来的影响,及时把握其带来的各种可能性,提升信息的把握和管理。新的时代,新的技术发展需要研究的东西更多。网络心理学不仅仅是互联网相关的心理研究,而是一切现在新型技术带来的对个体行为的改变。这些技术包括并不限于蓝牙、WIFI、智能音响、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一切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个体行为的改变都将是研究的对象。

..........................

6 结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