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发展汉语中级听力Ⅰ》“找共同语言要素题” 题型探究
第一节 《发展汉语中级听力Ⅰ》课后练习各题型介绍
《发展汉语中级听力Ⅰ》课后练习从总体上分为“找共同语言要素、根据课文内容判断正误、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选词填空、连线、简单回答问题、句子排序、用所给词回答问题”八类题型,下面笔者将对这些题型出现在每课的情况进行汇总。
根据以上表格可知,在《发展汉语中级听力Ⅰ》教材中,“找共同语言要素题”在每课都有出现,并且是第一个练习,每题分别有五组或者六组词语需要学生们听出来相同语言要素。除第十一、十二、二十、二十五课每组句子中只是出现了共同词语外,其他每课都需要学生找出每组句子中的共同词语以及每组句子中的共同语言结构(具体情况参加附录),如第二课《最好的年龄》需要学生听出来的共同词语“越来越”“任何”“操心”,共同补语结构“A 得 V 不 C”,框式结构“想 V 就 V”。第三课《交换人生》共同词语“羡慕”“放弃”“花”,共同语言结构“只要……就……”“像……一样”。该题着重考察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以及对语言结构的总结归纳能力。题目中所要找的共同语言要素在课文句子中均有体现,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帮助。有一部分语言要素中的共同词语是作为生词重点出现的,有些句式、语言结构是课文句式中所出现的重点语法。该题是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以及语言结构分别寓于每组三个句子中,锻炼学生借助语境领悟词语、格式的具体含义。
........................
第二节 “找共同语言要素题”概述
一、题型特征
“找共同语言要素题”出现在《发展汉语中级听力Ⅰ》教材中每课的练习一部分。教材中每课的编排顺序是“学习生词—‘找共同语言要素题’—学习课文—据课文回答问题、连线、选择正确答案—选词填空”。该题是在学生学完生词之后、听课文之前设置的创新性题目。练习一的题目要求是“请仔细听录音,找出每组句子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每课中的这一题目总共有五组或者六组句子,每组句子又包含三个单独的句子。通过听每组句子录音,要求学生根据每组三个句子的语境听出该组句子中的共同词语或总结出包含的共同结构或者句式。所找词语、结构均来自课文生词或者课文中的例句,句式也全部是课文中涉及到的句式。因此该题的设置为学生接下来课文的学习起到了推动作用。
例如第二课《最好的年龄》,其中“操心”是本课中的生词,其他词汇以及语言结构在课文中都有例句。
一、 请仔细听录音,找出每组句子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第一组:1.经过半年的学习,我的汉语越来越好。
2.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
3.我越来越喜欢这个工作了。
(课文例句:他说自己现在走路越来越没劲儿了。)
第二组:1.几天没睡觉,他困得睁不开眼睛。
2.在火车站站了一夜,我累得走不了路。
3.听说母亲生病,他急得说不出话来。
(课文例句:晚上 9 点就困得睁不开眼睛了。)
............................
第二章《发展汉语中级听力Ⅰ》“找共同语言要素题” 教学策略的制定及反馈
第一节 影响对外汉语中级听力课堂教学策略的因素
一 、教学策略的界定
迄今为止,学者们对教学策略的界定还没有统一,但学者们对该定义的理解大同小异。学者李康(1994)在论文“教学策略及其类型探究”认为,“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策略实施的综合性方案。”而华东师范大学顾冷沅老师(2009)在论文“要重视学科教学策略的研究”中这样认为:“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等”。乌美娜(1994)在《教学设计》一书中说:“教学策略是教育工作者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方案。”通过这三人对教学策略所持有的观点,我们可以总结出:目前对教学策略的界定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然而,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提炼、挖掘出一些共同点:第一,教学过程中实施教学策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授课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第二,从根本上讲,教学策略是一种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
二、影响教学策略的因素分析
根据笔者在河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任听力课教师以及跟随其他班级听力课听课情况可以得出影响中级班听力课课堂教学策略的制定重点有以下几个因素,分别是: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学生)、教学者(教师)、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是教学策略制定过程中所要参照的核心要素,它直接影响教学策略的实施是否有效。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听力课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具体课程内容,结合教材设定的宏观要求,立足于当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现实表现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听力教学目标。对于“找共同语言要素题”(练习一)而言,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在听力课上也能学到、记住几个重要的词语或结构,也希望藉此训练学习者借助语境领悟词语、格式的具体含义。
.........................
第二节 “找共同语言要素题”教学策略实施过程
一、找“抽象词语”问题与教学策略
本小节所提到的“抽象词语”是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总结提炼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对词语理解十分困难、发音不正确等多种问题的较难词语并将其命名为“抽象词语”。
在笔者所教授的中级班课堂上,学生在找每组句子中的“抽象词语”时,主要问题是与相关的“音近词”理解混淆。笔者采用情景教学法、谈论法、举例法、朗读法制定了教学策略。
“联系”一词学生在作答时写出了“练习”这个词语,一位韩国学生造出了这样的句子“每天联系造句子,你应该越来越好”,其实这名学生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每天练习造句子,你的汉语会越来越好。”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
一是学生没有理解“联系”的意思。鉴于此,笔者立足实际,运用情景教学法,把“联系”这个词语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明白词义避免混淆。笔者在讲解时,举出了这样的实例“某某同学,你来中国多久啦?请你告诉老师,你每天都和妈妈打电话吗?”学生回答到:“老师,不是的,我一般周三和周五打电话给妈妈。”就此,笔者告诉学生你跟你妈妈通电话就是一种联系方式。一般每个人有多种联系方式,比如说“电话、微信、邮箱等”。最后板书“联系[lián xì]”和“练习[liàn xí]”并带领学生朗读两遍,强调二者的发音、意思完全不同。
二是对抽象词语的声调没有熟练掌握,中级班的学生应该已经完全掌握了声调,但是还有学生不达标。因此,笔者在教学期间注重易混声调的教学,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树立学习信心。
......................... 第三章 《发展汉语中级听力Ⅰ》“找共同语言要素题” 教学建议 ....... 42
一 、听前阶段教学建议 ........................... 42
(一)听前阶段具体教学建议 ................................ 42
(二)其他相关建议 ....................... 42
第四章 教学反思与经验总结 ........................... 48
一、 教学反思 ........................... 48
(一)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实施情况 .......................... 48
(二)课堂用时情况 ..................... 48
第三章 《发展汉语中级听力Ⅰ》“找共同语言要素题” 教学建议
一 、听前阶段教学建议
(一) 听前阶段具体教学建议
对于“找共同语言要素题”笔者认为在听之前教师不必布置预习任务。对于该题中所要找的简单共同词语,如“开玩笑”“参加”“建议”“按时”等等,在听时教师无需做任何提示,直接使用多媒体播放录音即可。
对于较难的词语如抽象词语(任何、联系、再说等)、三/四字短语(比不上、一天到晚等)听之前教师可以嘱咐一下学生,“这组句子需要你找出来的词语不是太简单,你要认真听”注意辨析句子中的声调,不同的声调具有不同的意义,如“城市”和“诚实”意义完全不同。
对于学生所恐惧的找出每组句子中的共同句式(把字句、比字句、选择疑问句等)及结构(框式结构、介词、述补结构等),在听之前,笔者首先要安抚学生情绪,使学生从心理上得到放松,可以使用这样的话语“同学们,接下来,我们这组句子需要你们在听的过程中总结出句式/结构,要认真听,准备好纸做笔记,相信你们是最棒的”。
........................
第四章 教学反思与经验总结
一、 教学反思
(一) 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实施情况
按照笔者自己对中级班学生制定的教学计划来看,起初笔者准备每个月的月末用 10 分钟时间来小测一下学生们对已经学过的“找共同语言要素题”的掌握情况,尤其要对课上学生不理解的词语以及句式定期进行小检测,以便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进行反思。但由于各种原因,笔者只是布置了复习并整理该题型的作业并未按计划对学生进行小测试。最后在授课中后期追加了两次小测验。但通过期末成绩来看,学生还是完成了作业。由于笔者是新手教师,许多问题想得不够周全、教学工作有时缺乏计划性。这是笔者需要认真反思的。
通过两次追加的对“找共同语言要素题”的小测验来看,教师很有必要就该题型对学生进行定期定时的小测验,尤其是找每组句子中共同句式的相关测验。中级班的学生处于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有些学生,尤其是韩国学生,会出现疲惫心理。如果教师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为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部分学生缺乏自学意识,会边学边忘。此外,学生会对自己测验的成绩很关注。如果测验成绩不错,笔者发现学生有骄傲心理,出现上课不认真听讲的情况,感觉自己什么都学会了。所以对于测验结果,教师做到心里有数即可。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对自己更加严格要求,定期为学生巩固住已学知识,使学生及时构建起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意识,杜绝其懒惰骄傲情绪,严格要求,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