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本科生教育学风调查与学风建设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850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笔者在调研地方高校本科生学风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学风的特点、问题及影响因素,为高校教育管理部门、教育管理者及教师制定政策和管理实践提供参考;针对大学生学风存在的问题,试图探讨发挥网络优势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新思路,

对高校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学风是高校办学水平的根本体现
2011 年 12 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优良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1]”对于高校来说,学风是长期积淀形成的独有文化,是一所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一流的大学必然有一流的学风,从哈佛大学走出了 8 位美国总统、上百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追求真理的学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哈佛学子。时至今日,凌晨 4 点的哈佛大学图书馆依然灯火通明,不少同学在彻夜苦读;战火中的西南联合大学存在时间不过九年,在“民主自由、刚毅坚卓、严谨务实”学风的影响下,西南联合大学英才辈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两弹元勋”邓稼先,植物学家吴征镒以及近 80 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等等。优良的学风彰显着一所高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学风是一所大学的品牌所在,是高校办学水平的根本体现,它是高校的立校之根、兴校之本、强校之魂。
(2)学风直接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习近平同志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长。”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学风,一所学校的学风好了,学生们才能潜下心来做学问、搞研究。学风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它不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表现出来,却体现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里,熏陶与感染着校园中的每个人,学风的教育力量是持久的,一旦内化为全校师生共同的目标、信仰和行为规范,便会产生直接的推动和影响力量,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风不仅涉及学习行为,还涉及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这些都关涉着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为人规范和道德修养等。“惟源清,方清流;惟风正,方学正”,学风建设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形成优良品格的过程[2]。因此,学风建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加强学风建设实现了教育本质的归位,即培养人才。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学风内涵的研究
“学风”的渊源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广泛地加以学习,详细地加以求教,谨慎地加以思考,明白地加以辨别,踏实地加以实践”,被认为是我国学风研究的起源[4]。学术界关于学风的内涵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党的学风。如毛泽东同志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的论述:“所谓学风,不仅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既然是这样,学风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5]。”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学风问题是党风问题,是一个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政治问题。习近平同志也强调,“学风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党校是培训党的领导干部的主要渠道,是党的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阵地,特别需要树立好的学风”。党的学风建设是确保党员站在正确的立场上持有正确的态度去看待问题,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保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态度,学习和研究能为人民为社会解决问题的办法[6],党风决定着我国高校发展的根本方向,是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切实根基。

第二类是从广义上定义学风。《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规范指南》(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编)中指出,学风是指学校的、学术界的或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学风不仅关系到学术自身的继承、发展与创新,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教育大词典》对学风一词这样解释:治学的态度和方法,特指学校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方法[7]。韩延明认为高校学风是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尚和治学方法 [8]。王殿文则将“学”与“风”分开来解释学风:学风建设中的“学”是指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一切资源,自主自动地来加强学习的一种活动,并且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自己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目标等,自己为自己营造有利于学习的各种条件,并自我检查、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学风建设中的“风”指氛围效应,是有利于高校学风建设的优良校园文化[9]。周贤君认为学风包括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治学风气、学校的学术风气及学校领导的治校作风[10]。陈玉栋认为学风是学生的求学、研学之风,教师的教学、治学之风,教学管理人员的督学、管学之风,学校领导的办学、导学之风的总和[11]。
........................

第 2 章 高校学风与学风建设相关问题概述

2.1 高校学风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2.1.1 高校学风的内涵
高校学风是高校校风的重要指标之一,从字面意思来看,“学风”中的“学”字有两层含义:一是讲“学习”;二是讲“治学”,即研究学问,具有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风,指风气,具有指向性和渗透性。学风,简而言之,指学习的风气。从广义上来看,学风的研究对象包括高校领导、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等,具体指学校领导的办学、导学之风,教学管理人员的督学、管学之风,教师的教学、治学之风,学生的求学、研学之风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讲,学风是一种学习的风气,一种学习的风格、作风,学生群体是学风形成的主体,换句话来讲,学风诠释的是以学生群体为主体所参与“为何学习”、“如何学习”、“学习氛围”等问题[61]。
由于研究时间和经验所限,本文所研究的学风,是狭义上的学风,特指大学生的学风。学风对于大学生而言归根结底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思想态度和行为表现,以及学生在学校学习和进行学术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校园文化氛围。因此本研究对学风内涵的界定是:学风是指大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的总和。同时,由于不同层次高校大学生学风表现的差异性较大,同样由于研究时间和精力所限,本文所研究的大学生特指地方高校的本科生。
2.1.2 学风的构成要素
由以上关于学风的内涵可知:学风包括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以及精神风貌。因此本研究认为学风由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品质和学习行为四个要素构成,如下图 2-1 所示。

.......................

2.2 高校学风建设的内涵及政策演进
2.2.1 高校学风建设的内涵
何谓学风建设?《现代汉语大词典》给出这样的定义:“建设”,创建新事业、增加新设施和充实新精神[74]。由此“学风建设”四字应有如下释义:创建新学风、增加新学风和充实新学风。具体而言,学风建设,是教育者有目的的对受教育者开展活动,使受教育者在思想、知识、态度、能力、行为方式等方面产生积极地变化,学风反映了学校组织特征和组织系统的总目标,学风建设就是高校建构先进学校文化、创造良好学习风气的过程,即全体师生按照先进的办学理念严谨治学的过程[75]。

关于学风建设的内容,有两个代表性的观点:一是认为学风建设的内容包括教师教风建设、管理干部工作作风建设以及学生学风建设三个方面内容,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含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校园环境建设、制度建设等内容,且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发展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二是认为高校学风建设包括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两个部分。前者主要针对不良学风的表现,后者侧重关注学术不端的行为,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包含了多个主体、多步环节和多项焦点的特征。学生在课程学习、考试及课余活动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急功近利、浮躁浮夸、考试作弊等不良现象和行为被认为是不良学风的表现。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违背学术共同体惯例的行为[76]。本文认为高校学风建设的着力点应是大学生学风,高校学风建设的本质是立德树人,是对高校全体师生价值观念的牵引。
赵沁平教授曾强调:“学风建设是学校的根本,学风不正,学校清誉难以维持。”学风建设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77],是高校增强综合实力的需要,它关乎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78],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79]。学生是学风建设的最重要的对象,学生们在哪里,学风建设的工作重点就该在哪里,学风建设首要的事情就是要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性。网络虚拟空间提供的各种娱乐活动使得大学生们更愿意驻足网络世界并沉迷其中,如何架构一条利用网络媒体通往学风建设的畅通之路已成为学者们亟需破解的难题。
...........................

第 3 章 地方高校本科生学风现状调查与分析 ························· 21
3.1 调查问卷的内容、对象及检验 ··························· 21
3.1.1 调查问卷的发放 ·························· 21
3.1.2 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 21
第 4 章 地方高校本科生学风影响因素分析 ··················· 41
4.1 院校环境的影响 ························· 41
4.1.1 严格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大学生学风的保障机制 ························ 42
4.1.2 重视教师教学,完善教学监控机制 ··················· 44
第 5 章 地方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53
5.1 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端正学习目的及学习态度 ···················· 53
5.1.1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 53
5.1.2 “以学习为中心”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 54

第 5 章 地方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5.1 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端正学习目的及学习态度
价值观念是影响个人发展的内在的、决定性的因素,对于大学生来说,价值观念集中反映在他们的学习目的上,学习态度、学习品质、学习行为都是价值观念的外化和体现。因此,学风建设的首要就是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引导,这种“软”性因素超过制度、管理等“硬”性因素,直接关系到学风建设的成效。
5.1.1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进本科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回归初心。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回归梦想。要推动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因此高校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基本国情。同时,利用多种渠道加大力度开展关于基本国情和形式政策的教育,发挥高校理想信念的主导性,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将爱国主义情怀植根于大学生的思想中,深入开展道德教育与社会责任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端正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增强社会属性,强化其社会责任感,增强学习动力,

端正学习态度,焕发学习热情,达到学以成才、学以立业、学以报国。
..........................

结论
学风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的总和。学风由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品质(好奇心与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坚持与专注、想象与创造、反思与批判)、和学习行为(学习投入、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学习途径)等四大要素构成。学风建设是高校建构先进文化,创造优良学习风气的过程,它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是高校增强综合实力的需要,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本文通过对地方某高校在校本科生的学风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地方高校本科生学风存在以下问题:学习目的的社会属性偏低,个人属性偏高;学习态度较积极,对学术诚信重视不够;处于浅层学习状态,学习品质有待提升;学习投入不足,学习行为有待改善;网络依赖普遍存在,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地方高校本科生的学风主要受到四个因素的影响:院校环境、学生自身、教师教风及社会环境。院校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严格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大学生学风的保障机制;重视教师教学,完善教学监控机制;良好的学风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学生自身因素主要包括:学习目的决定了大学生学风的根本和方向;学习态度决定着大学生学习行为的表现;学习品质决定着大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水平;学习行为是大学生学风的外在表现。教师教风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大学生学风的基础;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师生交流是促进大学生学风的有效手段。社会环境影响主要包括:社会文化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校园文化及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学风产生影响。

最后,提出加强地方高校学风建设的建议: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念引导,端正学习目的及学习态度;加大学风管理力度,规范大学生学习行为;实现课堂线上与线下融合,提升大学生学习品质;以良好教风促进学风建设;完善网络学习平台,构建大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