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引领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先导,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是实现人的现代化重点指向
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1]。到 2020 年提前实现教育现代化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目标要求,教育现代化先于国家现代化三十年实现,充分体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发展的基础引领作用。而作为教育的最高阶段——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成为引领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先导。
理解高等教育现代化引领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先导作用,需立足我国独特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深刻把握“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有着特殊的历史发展逻辑、面临着特殊的现实国情和承担着重大历史使命”[2],需明确高等教育现代化本身即为一种改革,是发展性的,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着手。微观上,大学是人类开展高等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我国建设一批重点大学的发展史就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见证史,为全面理解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了现实性维度。宏观上,高等教育现代化产生于高等教育与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和开放的双向互动,经历了高等教育从注重社会本位到育人本位的回归。正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所言,那些先进的制度要获得成果,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依赖运用它们的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无论哪个国家,只有它的人民的心理、态度和行为,都能与各种现代形式的经济发展同步前进,相互配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才真正能够得以实现[3],故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根本是人的现代性要素增长,而人的现代性要素增长是实现人现代化的过程,所以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
吉林大学李元元在 2017 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发表题为《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中提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任务”,所以就高校而言,实现人的现代化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面对国际社会的迅速变化,国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诉求,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代实现人的现代化重点指向,是人类对高等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的内涵有更深刻和更符合时代发展规律把握的体现,是在洞悉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基础上在高等教育领域对人才培养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的现代性素质生成与增长的明确揭示,立足于现代高校人才培养的特定情境,直指学生适应一切发展条件,适应一切发展环境,有效应对未来社会一切可能的核心素养。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本研究围绕高等教育现代化视角下大学生应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这一问题逻辑,通过对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属性等核心概念进行分析,在比较归纳国内外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关键点、组成要素和培育条件,探寻了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论内涵及培育措施。研究主要借助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理论和认知科学的具身认知理论对高等教育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新型诠释,此类研究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较为少见。
从学理上分别从纵横两个层面深入分析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演变与路径解读,深化对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认识与理解;以新的视角解读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论内涵与实然需要,从三个层面对大学生核心素养予以揭示:产生背景出发,大学生核心素养是人类有效应对 21 世纪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高阶素养;从构成板块来讲,包括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的统整与融合,并分别予以揭示;就目标指向而言,大学生核心素养是大学生实现自我终身发展、社会进步和职业世界需要三个维度相统一,关键是对复杂情境下真实问题的解决方能形成,扩展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外延,为高等教育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提升提供理论支持与路径选择。
1.2.2 现实意义
本研究在总览国内外大学生核心素养共同关注焦点基础上,重点聚焦大学生核心素养核心中的核心提炼出四大素养,据此探究高等教育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养成,并特别强调培育的关键条件是复杂情境和真实问题的解决,从跨学科学术组织、课堂环境、教师教学、课堂育人新形态四个维度论证可行路径,并具体提出实践性、可行性强的实施措施,为培养适应高等教育现代化需要的当代大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
第 2 章 高等教育现代化与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理论分析
2.1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与要素解析
高等教育现代化作为高等教育领域最为深刻的革命性变化,是伴随中国现代化的改革与发展逐渐形成的。其内涵依赖高等教育与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和开放的双向互动,以大学演绎的三大职能为轴点不断丰富而得以深刻。虽然学界对何谓高等教育现代化莫衷一是,各执一词,但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关照出发,仍然能够寻觅到高等教育现代化概念的发展逻辑,纵向上表现现代化—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现代化,横向上包括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宏观和微观层面,所以本文从以上两个维度对高等教育现代化进行全面地阐述。
2.1.1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对概念深入浅出的剖析是分析纷繁复杂事物本质的一条主线,对“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解读必须明确何谓“现代化”,何谓“教育现代化”。基于“现代”的理解和国际上对“现代化”含义形成的共识,立足中国本土实践,本文认为“现代化”是一种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借鉴取“经”同时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交流的双向沟通型的国际竞争;“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的前沿性变化,其行为路径先是经济要素的突破性变化和变革,随之影响其它文明要素的变革与创新,明确教育在现代化的基础地位和关键作用,所以教育现代化构成国家现代化的基础。
而教育现代化表现为“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表现为教育在经济社会现代化过程中转型和变迁。在其本质上,可以概括为教育系统的一系列现代要素以及组合方式发生的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是教育现代要素逐步占据主导性、支配性地位的过程”[77]。中国的“教育现代化”目前正处于第二次教育现代化阶段,由工业化时期的教育转变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是一种转变为高阶教育的阶段,并且这一时期普及高等教育、终身学习成为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
承上所述,在解读“现代化”的涵义时,明确教育在“现代化”的基础地位和关键作用;在解读何谓“教育现代化”时指明中国目前正处于第二次教育现代化阶段,在这一阶段普及高等教育、终身学习成为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进而明确“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演绎,指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以国际高等教育最高水平、最先进状态为参照的目标体系和追求,是具有时空局限性的相对概念,反映未来某阶段或现实高等教育发展的最高水平及其综合实力的最强状态”。
..........................
2.2 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界定
学术界常以“素质”一词作为描述大学生完备教育后的发展状态和发展结果,素质凝结人的知识、能力以及内在的心理品质,而素养与知识、能力、素质存在怎样的关系,成为界定大学生核心素养必须予以研究的前提。鉴于大学生核心素养本身作为一种组合式的概念,融入“素养”、“核心素养”的理论内涵,明晰素养与传统教育理论范式中诸如知识、能力等基本概念的关系并结合自身时代特点,进而对“素养”与“核心素养”展开学理层面的探讨,由此明确作为本研究主要研究对象——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深刻内涵。
2.2.1 何谓“素养”
在研究“素养”涵义之前,首先要明确“素养”一词较早出现在《汉书.李寻传》:“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作为存在于中国特殊语境下的“素养”视为经常修习的涵养,但当代“素养”的内涵是国内学者在学习借鉴国外关于“Key Competences”、“Key skills”或者“21st Century Skills”的研究成果,是舶来品。“核心素养”是适用于中国语境的独特创造,不仅能更好地揭示“Key Competences”、“Key Skills”或者“21st Century Skills”的准确涵义,更易被国人所理解。从广义而言,素养是素质的下位概念,是后天培育的结果;人的素养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育出来的,指向人内在的能力和品格,由此可见在素养的形成过程中,自我的教育起关键作用。从来源层面,素养“来自遗传(基因、天性、天赋)、环境(文化、制度)、教育和自我教育”[84];从形成机制,素养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其中教育发展着主导作用”[85]。所以素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86]。Jones 和 Voorhees(2002)等学者指明素养是知识、技能、能力在相关工作领域与个体特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个体学习经验的整合,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87]。故本文认为素养是人综合自身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真实情境中做出的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所展现的能力、品格和价值观念的统一,注重教育过程中的自我反思。
............................
第 3 章 高等教育现代化与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在关联与价值旨归·························35
3.1.1 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大学生核心素养提供制度保障...........·35
3.1.2 高等教育高质量表达大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目标·················36
第 4 章 高等教育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43
4.1 国内外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43
4.1.1 国外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核心素养···············43
4.1.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47
第 5 章 高等教育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养成················55
5.1 重构以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跨学科学术组织,凝练跨学科课程资源,力促大学生可迁移素养··························55
5.2 融入多元文化共享与开放的课堂环境,提升大学生跨文化技能····················56
第 5 章 高等教育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养成
5.1 重构以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跨学科学术组织,凝练跨学科课程资源,力促大学生可迁移素养
21 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社会加剧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特质,人类在经济领域、文化领域以及生态环境层面所遇问题更显复杂性、综合性和未知性,对现实世界客观问题的妥善解决突显传统单一学科乏力,突出跨学科与多学科的强大动力;以知识发展为发动力的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越发凸显知识本质统一性的特征,知识形态与内涵的整合与重组引发学者对学科边界与真空地带的思考,更多的原创性知识成果产生于学科的交叉与边缘地带;市场化的影响,社会各类组织机构对知识尤其是原创性知识成果的渴求愈益强烈,导致知识生产的场域转变为大学与非大学机构组成的联合场域,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大学对知识生产的垄断地位日益下降,而非大学机构的知识生产主要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主,故跨学科的协同创新方式成为新知识诞生的重要渠道。
现实发展环境对跨学科的需求形成引发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思考大学层面开展跨学科教育与研究的倒逼效应,跨学科已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形态,“跨学科是从单学科到交叉学科再到横断学科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对发生较深入学科整合阶段的诠释,是跨越学科边界,把不同学科理论、方法或范式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研究或教育活动”[118],受到分科教学长期积淀的影响,跨学科的教育、研究、学习受到来自学科权力冲突、组织冲突与文化冲突的三重影响。而大学生核心素养作为现代人应对未来发展不可预测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统整,是对真实问题的解决中自主形成的,表征了对接受跨学科教育与学习的急切需要。重构以跨学科教育和研究为核心特征的跨学科学术组织,形成以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组织目标既是对未来知识创新的源泉与原动力的继承与回应,也是对未来现代人需要怎样的核心素养的探索与思考尝试,实现现代社会知识创新渠道与人才培养方式探索的有益融合,实现学科知识科学价值与育人价值的有机统一。
............................
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