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论文范文3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955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教育硕士论文范文一:河北省幼小衔接教育现状研究


引 言

幼小衔接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教育要求、教学常规等方面的连续性和相关性。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儿童所处的年龄阶段在心理学上分别称作幼儿期和少年期,其心理发展的典型性特征有着本质的不同。与 3-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相适应的幼儿园教育采用游戏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时长、作业数量和要求、教师的关注程度等方面与 6-12岁儿童心理发展所需求的正规化的小学教育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儿童能否顺利地完成由幼儿园学习到小学学习的过度对幼儿心理的成长和社会性的发展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的教育中,很多的教师和家长也时常发现和慨叹,一些非常聪明的孩子在小学阶段逐渐失去学习的优势和兴趣,从而转变成为问题儿童,也正是对小学学习适应不良造成的。1996 年颁布实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和 2001 年颁布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均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注意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由于以上国家文件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管理必须遵守的基本法和指导原则,因此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必须引起有关教育部门和相关教师的足够重视,着力落实到位,以保障幼儿在幼儿园阶段和小学阶段获得健康、全面、持续的成长。

..........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如前所述,以游戏教学为主幼儿园教学与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小学教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儿童从幼儿园来到小学,将面临着新的学习形式的适应问题。德国的哈克教授认为,此时儿童将面临着六大心理上的断层:关系人的断层、学习方式的断层、行为规范的断层、社会结构的断层、期望水平的断层、学习环境的断层。[19]根据哈克这一理论,中国研究者张美娜(2014)认为学生对小学阶段的不适应人际关系的改变;学习方式的改变;作息时间的变更;行为规范的差异;所处环境的转换;期望水平的转变。幼小衔接问题主要关注的是儿童由幼儿园活动生活过渡到小学学业生活的过程中心理发展的准备状态,但这种教育影响的主要传递着是教师。随着三部委发布实施《关于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5 年以来,国家级、省市县级师资培训的加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是否仍然存在着这几个方面的断层呢?当前幼小衔接教育的状况如何呢?为了回答上述的问题,本研究从小学教师眼中的与小学教学相适应的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出发,运用问卷调查法,分析当前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存在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幼小衔接的有效途径和课程模式,为幼儿园更为有效地完成幼小衔接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平稳过渡提供理论依据和针对性的指导。问卷调查的内容,本研究参照哈克教授提出的六个方面,从儿童的行为表现的角度编写题目,注重儿童在六个方面的入学适应方面的具体心理行为表现,而不是教师对学生的六个方面的总体评价。具体的问卷内容如下:

(1)关系人的断层:在幼儿园阶段一个班往往是 3 个老师(两个教师,一个保育员),有的孩子所在的蒙氏班更是 6 个老师时时刻刻关注着幼儿,但进入小学一年级后往往 1 个老师包班。离开高度关注、照料自己的幼儿园教师,取而代之的是要求严格、需要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事物:处理自己的书包、教材、文具、与其他同学的人际关系、对行为规范的遵守、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希望教师的关注、对教师的严格要求的行为反映等。这种学习过程中师生交往方式的不同,被称作关系人的断层。

(2)学习方式的断层:从活动方式上看,幼儿园的学习主要是以游戏活动为主,分角色扮演、情景故事、区角活动和集体活动交叉进行;从时间长短上看,幼儿园的上课时间不仅短(往往只有 15 分钟),而且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小学则为较为固定的 40 分钟一堂课;从学习的形式上看,幼儿园的学习主要是个别学习,而小学的学习主要是集体教学为主,以教师集体授课为主;从教育要求上看,小学对儿童的书写要求、背诵、课堂提问秩序、端坐秩序、文具摆放秩序、完成作业等要求均高于幼儿园。儿童在这些差异较大的学习方式上的适应程度,被称为学习方式的断层。

........

二、文献综述

(一)“幼小衔接”概念的界定

朱晓曼(2002)把幼小衔接定义为:“幼儿园和小学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即促进儿童健康成长,通过做好一系列工作,创造条件,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过程。主要工作包括:幼儿园的入学准备工作和小学的新生过渡工作。”[1]这个定义清晰明了,体现了教育的本质特征,强调教育的目的和教育影响的来源和受教育者。但这个定义将幼小衔接教育工作仅仅限定在幼儿园进行的幼儿入小学准备教育和小学新生入学适应的工作上,忽略了家庭和社会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华东师范大学的阎水金(1999)将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分为狭义衔接和广义衔接。狭义衔接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上的衔接”,广义衔接包括“纵向衔接和横向衔接,不仅包括幼儿园与小学教育阶段上的衔接,还包括学校与家庭、与社区的衔接”[2]。幼小衔接教育的最终成效表现在幼儿的成长上,因而幼小衔接教育就不能忽视影响幼儿成长的各种环境因素。换句话说,幼儿成长的外部环境因素——社会、学校、家长和幼儿成长的主题性因素——主观能动性,必须协调一致,才能使幼小衔接教育得以顺利进行,这就必须从更广泛的层面去认识和把握幼小衔接的内涵。”[3-4]从幼小衔接教育的内容上看,有些国内研究认为幼小衔接教育应主要关注重视知识和技能、习惯养成、情绪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衔接;幼小衔接教育也不应仅在大班进行。以上的定义虽然将幼小衔接的教育影响范围扩大了,也从教育的系统性上去把握幼小衔接工作的性质,但我们还要注意到的是,这些论述大多是从教育主体的方面进行的界说,忽略了学习者——儿童的主体性因素。因此,本研究认为“幼小衔接”指的是在幼儿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过程中家长、幼儿园、学校、社区提供各种教育训练与帮助,促进儿童在学习、人际、生活习惯上帮助小学一年级新生获有一个良好入学适应的心理状态。

........

(二)幼小衔接的实践与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是,注重儿童发展的外部教育环境的研究取向,主要侧重于教育机构设置、课程设置、师资培训、家长工作等方面;二是,注重儿童心理发展本身的研究取向,侧重于儿童的入学适应的心理行为研究。面英国的初等教育又分为两个层次:招收 5-7 岁儿童的幼儿学校和招收 7-11岁儿童的小学。瑞士让 4-8 岁的儿童同在一所学校学习来解决幼小衔接问题。荷兰把 4-7 岁儿童的教育合并为统一体制,取代幼儿园和小学分立的制度。美国幼儿园基本上附设在小学里,接纳 4—6 岁儿童,作为“小学阶梯”,并成立了较完善的幼小衔接专业机构,提供定期与幼儿和家长电话联系或面对面访谈、举办亲子座谈会、帮助幼儿提早注册等相关服务。日本文部科学省从 2005 年试行、2006年正式开设“幼小衔接推动班”制度,“幼小衔接推动班”成为“幼小一贯学校”[5]。我国上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出现的学前班,就是幼小衔接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学前班为农村幼儿提供入学前启蒙教育,目的是适应广大农村日益增长的学前适龄儿童人口和极少的幼儿园数量之间的矛盾。由小学利用富裕校舍举办学前班,对这些孩子进行小学入学前的准备教育。1986 年 10 月原国家教委发布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办好学前班的意见》指出:“举办学前班是发展农村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城镇地区,也是满足群众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要求的一种教育形式。”之后,全国学前班幼儿人数逐年上升,由 1989 年的 47.3%上升到 1996 年的 58.97 %,农村达到 72.5%,县镇 45%,城市也达 31.1%。[6] 从数据上看,学前班的人数(或数量)有增长的趋势,特别是家长和有关学校教师将学前班是做小学入学教育的准备工作后,学前班教育小学化的趋势越发明显。

...........

三、研究的创新点..........8

四、研究的意义.......8

(一)理论意义.....9

(二)实践意义.....9

五、幼小衔接调查问卷的编制 ............10

(一)研究方法 ........10

(二)研究对象 ........11

(三)统计软件与统计方法 .......11

(四)调查问卷初稿的情况 .......11

(五)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 ..........11

(六)问卷的信度分析 .........13

(七)问卷的效度分析 .........13

六、河北省幼小衔接教育状况调查

(一)研究对象

问卷初测的调查范围为河北省五所小学的 240 名小学一年级教师对期望的一年级新生心理行为状态和新生的实际行为表现进行打分,地区包含鹿泉、石家庄市新华区和桥西区、邯郸鸡泽县。有效问卷中期望问卷 213 份,学生实际表现问卷 219 份。从地理位置上看,样本分布为城市 6 所,城乡结合部 6 所,农村 6所。平均教龄 10 年以上,94 名男教师,127 名女教师,学历大多为本科。幼儿园教师调查问卷的调查范围为河北省石家庄、唐山、沧州、张家口四个市 16 个县区的 324 名幼儿教师,样本幼儿园的地理分布为城市 9 所,城乡结合部 11 所,农村 16 所。平均教龄 7-10 年,学历大多为本科。

.......

结 语

从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来看,幼小衔接教育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小学教育忽视较为严重,尤其是教龄较长的教师;由于小学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缺乏深入和持续的交流和沟通,导致两级教育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效果上相互脱节。这些问题仍需我们深入思考和努力尝试,并不断拓展幼小衔接研究的新角度和新思路,使得该领域的研究基础更为扎实和厚实,同时也为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改进幼小衔接教育的成效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有效的借鉴参考。本次研究通过各种方法收集了大量资料,得出了一些结论,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所选取的样本较小、研究中的问卷部分采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发放,回收率太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研究的质量,在以后的研究中尚需注意改进。

.........

参考文献(略)


教育硕士论文范文二:当代我国电信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地进步,与此同时,“游戏规则”横空出世,促使电信产业体制的革新行为势在必行。自 1998年起,我国增设信息产业部,自那以后,邮电局就被看作邮政局和电信局共同构成,三年以后,国务院通过《电信体制改革方案》这一文件,实现了电信企业的重组整合以及公司化,进行南北分割,产生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以及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①从 2008 年到今天这一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移动同中国铁通联手发展,而后中国联通又同中国电信联手运营 CDMA2000(又叫作 CDMA Multi-Carrier,被视为 3G 移动通讯的标准,是一个无线电接口,获得了国际电信联盟 ITU 的 IMT-2000 的认可,同时也被视为 2G CDMAOne 标准的更高层次),中国联通 G 网同中国网通一同联合运营 WCDMA(宽带码分多址,3G 蜂窝网络,部分内容与 2G GSM 标准相同)。于是,网络不再仅由电信一家所垄断,而是三家并存甚至是强强联手的局面。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以后,不再紧闭国家大门,诸多外来文化渐渐传播甚至是深入我国。其中典型的代表有来自于日本而在美国获得进一步发展的“企业文化“。由西方传播而来的企业文化为我国的企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电信企业经历了三个不同时期,在西方企业文化的作用以及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其独特的企业文化。首先是2004 年至 2005 年,中国电信第一次发布《中国电信企业文化手册(2004年版)》以及《中国电信企业文化建设三年规划(2004 年~2006 年)》文件,这一举动标志着我国电信企业文化的初步形成;之后 2006 年,中国电信对初步形成的企业文化进行了少许的修缮,在保证核心价值观、服务思想、员工行为规范等重要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对企业的目标和计划等内容做出了进一步的改善,从而能更好地配合企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提出了企业未来发展的口号,指出顾客、转型以及管理行为等重要性。最后时期就是 2007 年到今天为止,改善后的电信企业文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不过这不能代表现有的企业文化就是最为完善的,目前我国电信企业正处于转型阶段,要随时应对市场的变化,这对企业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①。

....

(二)选题意义

构建完整的电信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框架。其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世界观以及方法论作为理论支撑,同时辅以实证调查以及观察研究,从而展开对电信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探究。首先要对这方面的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并进行筛选,其次通过对所获得的资料的阅览进行研究,其中重点研究目前该项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以及这些难题的根源,做到对症下药,最后再据此拟出详细的理论知识框架。与此同时还要注重企业员工的感受,站在他们的角度上研究该问题,从而确保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电信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电信企业文化的前提伴随着经济体制革新活动的结束,企业文化进入了我国,加上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两者相互碰撞交融,我国诸多企业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我国通信行业管理工作中要运用好企业文化,必须开展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种做法不仅能够确保“企业文化”的成功引入,还可以防止出现生搬硬套的不良现象,从而推动企业的高效管理。并且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刚好借助在企业文化这一载体上。如此一来就能够从思想上以及行为两个方面对员工们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得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确保电信企业的长远发展。

..........

第一章 电信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一、电信企业员工的分类

中国电信在我国知名度也是相当之高,从时间上看,成立于 2000年,虽然成立时间较短,但是在市场份额方面,比重越来越高,到现在为止也是我国三大通信企业之一,并且在网络方面,占据市场第一,其实力排名一直排在前列。目前中国电信有两个上市公司,分别是通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还有一个上市公司就是电信股份有限公司①。这两个上市公司主要业务包括网络宽带,电子通讯等等业务,为客户提供多方面通信服务;并且随着电信业务逐渐展开,其业务发展防线也朝着海外市场发展,通过与一些公司合作而开展信息业务压法业务,同时还包括电子设备生产、通讯服务等等。通信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具有很多特殊性,所以在电信企业工作的得人员来说,其工作也有很多特别之处,而主要分类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很多重要岗位的员工,他们主要负责网络维护以及技术研发等等工作,同时还要包括对相关服务得营销推广以及人力管理等等;而对于一些部门经理或者相关项目负责人来说,主要还是针对发明创造、还有相关管理制度设计,高素质人才培养等等,这些员工都可以作为运营核心。

.....

二、电信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功能

在电信企业员工中同样存在思想问题,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不可少。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是党的思想传播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社会当中占据重要地位。党的思想对于电信企业的发展指导作用非常大。在学术研究中也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企业经营主要指导思想,通过不同时发表展来看,必须要不断提高群众思想水平,通过不断宣传和组织实践,让更多员工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通过自己不断努力,积极进取,勤奋好学,来从多个方面提升自身能力。同时还对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正是有了党的思想支撑,一个企业才不会失去发展方向和灵魂,才会有更加光明得未来。由于电信企业员工层次千差万别,并且不同岗位和不同级别的员工领悟能力和接收思想程度也有很大差别,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为了能够让更多员工接受更加先进思想教育,必须提高教育服务性特点,通过改变教育结构,来完善教育体系,从而让更多人能理解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

第三章电信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3

一、电信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33

8二、电信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因素........39

第四章 电信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45

一、落实“以人为本”的观念,注重人文关怀....45

二、丰富和完善电信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48

(一)理想信念教育.....48

(二)职业道德教育.....50

(三)民主法治教育.....51

(四)心理健康教育.....51

三、创新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52

(一)将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寓于经济工作之中的方法.....53

(二)将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寓于企业文化建设之中的方法....55

四、 加强电信企业基层党组织的建设....56

(一)加强思想建设.....56

(二)加强组织建设.....57

五、建立健全电信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59

第四章 电信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落实“以人为本”的观念,注重人文关怀

胡锦涛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就说过,“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给人民提供服务是当最为基本宗旨,党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给人民带来好处。要始终将实现好、维护好以及发展好人们基本利益当作党与国家所有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尊重人们主体位置,宣扬人们创造精神,维护人们所有利益,一起迈上富裕道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实现发展为人民、依赖人民以及所获得成果归人民所有”。人文关怀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一定要认可被教育者是一个具有人性与精神的存在主体,并不只是一个被教育者,要发自内心去尊重这些受教者,并就其所具有的困难给予理解与帮助,希望与受教者一起完成情感上的共鸣。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做人的工作,在整个工作当中一定要遵守“以人为本”这一原则,只有当教育者是出于内心的尊重、宽容、理解受教育者,才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挥到教育、激励以及指引功能。①以人为本,不光是电信单位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最初起点,也是教育最终归属地。电信单位员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加强巩固以人为本这一基本观念,并在具体工作中将这一观念进行全面落实。

......

小结

从以上几个层面而言,我国电信企业员工在工作同时也不能放松政治教育学习,一套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有效的促进电信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他们更快的成长起来。不过针对我国电信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不可以过于单一化,要随时跟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除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也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而当问题出现时,该如何应对和解决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在这方面还需要我们相关人员不断积极研究和解决。

.........

参考文献(略)

教育硕士论文范文三:小课间不同锻炼强度对高中生情绪状态的影响

引 言

(一)问题提出

2016 年 9 月 5 日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青少年的健康是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一代又一代体魄强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青少年是中国竞技体育的希望和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和保障。”[1]其中青少年身心健康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代学校体育的目标决定了加强青少年体育素养建设,营造积极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推广与引导科学健康的体育健身和生活理念,把身心健康作为青少年个体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的使命。目前有很多研究已经表明体育运动对青少年情绪状态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不但能够增强青少年体质,还能促进青少年形成完备的人格和健康的心境。根据调查,我国高中阶段的学生精神压力处于一个极度敏感与紧张的一个状态。高中生的情绪状态可以划分为两种:积极的与消极的。到了高中生这个年纪学生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等的发展是不均衡、不同步的,这样的特性导致了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容易出现矛盾与冲突,情绪发展进入成熟前动荡期,并且由于情绪的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以及生理变化反馈间的交互作用,使得不同的情绪具有鲜明的主观体验色彩。在授课计划下,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是高强度的用脑活动,每当学习一定质量的新知识时,学生的大脑都要建立一个优势兴奋中心用以将已习得的知识技能联系、理解、消化、巩固并存储起来。在此过程中,大脑神经细胞消耗大量氧气与能量,如未能及时补偿,就会导致综合学习能力下降。这时小课间的作用就体现了出来。然而在小课间中,很多高中生都不能有效的通过体育活动对自身的情绪进行改善。有的学生不进行运动、有的进行激烈的运动、有的学生到操场散步,学生们表示并不知道在课间并不知道该如何改善情绪状态,不知道该如何通过体育活动改善情绪状态,本研究试图通过实验,对该问题提供科学有效的并具有指导性的建议。

..........

(二)文献综述

情绪(Emotion)及其发展是长久以来心理学家各派和哲学家各派争论的一大热点,但由于其含义与内涵相当广泛,尚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拉扎勒斯提出与阿诺德雷斯的定义:“情绪是来自正在进行着的环境中好的或不好的信息的生理心理反应的组织,它依赖于短时的或持续的评价。”(Lazarus,1984)。功能主义把情绪定义为:情绪是个体与环境意义事件之间关系的心理现象。(Campos,1983)。综上所述大致可以将情绪归纳为:是人在面对正在接收的信息时依据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产生的趋向知觉认为有益的一种体验倾向。情绪状态作为一种敏感性极强的心理指标,更易受身体锻炼的影响,因此,更适宜作为身体锻炼尤其是一次性身体锻炼的心理效益的一个研究内容。情绪状态是指人在面对正在接收的信息时依据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产生的趋向知觉认为有益的一种体验倾向。情绪状态不是单一结构,是多维度的存在。武海潭在其研究《体育课不同运动负荷组合方式对青少年儿童健康体适能及情绪状态影响的实验研究》[2]中对青少年儿童情绪状态影响的测定,应用了心理状态量表(profile of mood states),该是美国学者麦克奈尔等人编制一种心境状态自评量表,并在贝里教授 1994 年进行修订,称为简式 POMS 量表。该表分为 7 个分量表,紧张、愤怒、疲劳、抑郁和慌乱 5 个分量表评分越高,心境干扰越大;同时精力和自尊 2 个分量表评分越高,心境干扰程度就越低。在实验中采取前测、中测、后测的方式进行测试。段凯在其《户外自行车锻炼与老年人身体自尊和心境的关系》[3]的研究中,综合使用了简式 POMS 量表和身体自尊量表 PSPP 来研究老年人的身体自尊与心境的关系。

....

一、实验结果

(一)大强度锻炼高中生情绪状态的表现特征

通过对小课间大强度锻炼 6 个时段的愉悦情绪总频次进行卡方检验:t0 与 t1、t1 与 t2、t4 与 t3、t5 与 t4,前者的愉悦情绪出现的总次数明显要高于后者的愉悦状态出现的总次数(X2=6.247,P=0.039;X2=8.512,P=0.008,X2=7.681,P=0.006;X2=3.857,P=0.050);t2 与 t3、t5 与 t0,前者与后者的愉悦情绪出现的总次数没有明显差异,通过对比发现,大强度锻炼高中生出现愉悦情绪的频次随时间变化显著(P<0.05)。通过图表(图 2)所示,小课间锻炼之前 4min 愉悦情绪出现频次在整个锻炼中略高与平均水平,锻炼期间 1-8min 愉悦情绪出现的频次虽然偶有提高但整体来看还是处于下降趋势,锻炼后直至实验结束(0~12min)愉悦情绪有所回升。通过对锻炼前准备阶段与锻炼后最后 4min 的愉悦情绪出现的频次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大强度锻炼前后愉悦情绪效益并不明显。对男女生出现愉悦情绪的总频次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小课间大强度锻炼不同性别的愉悦情绪体验没有显著的差别(X2=0.933,P=0.334)。对男女生在同一时间段内出现愉悦情绪的频次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小课间大强度锻炼的愉悦情绪变化及其短期情绪效益在同一时间段不同性别也没有显著的差别(P≥0.05)。但男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愉悦情绪体验出现的频次整体上是要高于女生的,由此可知,男生大强度锻炼的情绪改善收益要高于女生。通过对锻炼前准备阶段与锻炼后最后 4min 的愉悦情绪出现的频次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大强度锻炼前后男女生的愉悦情绪效益都不明显。

.........

(二)研究对象

选取锦州市各高级中学学生 30 名(男 15,女 15)进行实验,被试选取情况如表(表1)所示。每个被试者具体实验时间的安排准则为当日没有体育课也没有参加体育锻炼,身心状况适合参与实验,进餐与实验至少间隔 90min。。(1)研究对象选择依据:国内外研究资料发现青春期是人的成长过程中情绪波动较大的时期之一;已有国内研究在该领域对其他年龄段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此年龄段的学生获得的知识相对而言比较丰富,对整个活动的理解能力会更强;(2)研究对象选取的标准无严重躯体疾病,无脑创伤及神经障碍及遗传病史,无药物和酒精依赖史或其他可能影响脑结构与功能的疾病;无精神障碍及遗传病史,且目前精神状态良好;不考虑年龄、身高、体重因素,将这些作为无关变量处理。

.........

二、分析与讨论....... 26

(一) 不同强度锻炼期间情绪变化及其短期情绪效益...... 26

(二) 不同强度锻炼期间情绪变化及其短期情绪效益的时段特征....... 26

(三) 不同强度锻炼期间情绪变化及其短期情绪效益的性别差异....... 27

(四) 高中生小课间适宜锻炼强度探讨......... 28

三、结论与建议....... 29

(一)结论.......... 29

1.不同强度锻炼期间情绪变化及其短期情绪效益显著..... 29

2.不同强度锻炼期间情绪变化及其短期情绪效益具有时段特征.......... 29

3.不同强度锻炼期间情绪变化及其短期情绪效益的性别间具有差异性..... 29

(二)建议.......... 29

三、结论与建议

1.不同强度锻炼期间情绪变化及其短期情绪效益显著

愉悦状态,小强度锻炼锻炼中 0~4min 和锻炼后 5~9min 出现频次最佳化,中等强度锻炼锻炼中 4~5min、锻炼后 0~12min 出现频次最佳化,大强度 0~8min 持续下降,锻炼后 0~12min 出现频次开始回升。活力状态,小强度锻炼期间 0~5min 锻炼后 10~11min 出现频次最佳化,中强度锻炼期间 3~6min 和锻炼后 10~12min 出现频次最佳化,大强度锻炼期间 3~5min 出现频次有所增高,其他时段较低。流畅状态,小强度锻炼期间 5~7min 内出现频次维持在最高水平,锻炼结束后 3~7min出现频次维持在较高水平,中等强度锻炼在锻炼中 2~4min、锻炼中 6min 至锻炼后 8min的频次成稳定上升状态,大强度的流畅状态频次在锻炼前后并未有明显改变,在锻炼期间呈波浪形,却未高出初始频次。疲劳状态,大强度在锻炼结束 7min 后出现频次才略低于锻炼前频次、中等强度锻炼中锻炼期间 2~5min、锻炼后 0~12min、小强度锻炼 2~5min、锻炼后 0~12min 与锻炼前频次相比有显著差异。抑郁状态,大强度在锻炼结束 4min 后出现频次才略低于锻炼前频次、中等强度锻炼中锻炼期间 0~6min、锻炼后 0~12min、小强度锻炼 2~5min、锻炼后 0~12min 与锻炼前频次相比有显著差异。焦虑状态,大强度在锻炼结束 3min 后出现频次才略低于锻炼前频次、中强度锻炼中锻炼期间 2~5min、锻炼后 0~12min、小强度锻炼 2~5min、锻炼后 0~12min 与锻炼前频次相比有显著差异。

..........

结论

纵使研究者秉着客观的研究态度,并遵从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程序进行锻炼强度对高中生情绪状态的影响的探究,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主观研究能力的不足和客观因素制约与限制。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局限,日后需要进一步加强。

1.本研究只将学生在一堂普通文化课后的情绪体验作为研究的初始状态并加以锻炼干预,得到的结论只能证明和探究课间锻炼对课后的情绪及其短期效益,并未考虑到以锻炼后的情绪及其短期效益对下堂课(课间锻炼后)的学生情绪有何影响。日后的研究应将此点作为研究情景进行探究,以期于进一步探究课间选择何种锻炼强度对高中生的情绪改善和短期效益的提高最适宜。

2.样本量较少。首先由于研究场地和设备的有限,被试学生只能逐个实验,所以整体实验历时较长,能参与的学生数量有限。其次,高中学习压力很大,被试者会出现不能及时到场等状况。在日后的研究中应在提高场地设备等硬件设施条件的基础上权衡好学生的可参与时间等来扩大样本数量。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