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一:国产都市青春剧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影响
第 1 章 绪 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对于文化娱乐的需求与日俱增,电视剧逐渐作为一种经济便捷的消遣方式受到大众的广泛青睐。自20 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电视剧开始走入千家万户,成为大众的一种普遍娱乐方式。自 2010 年以来,我国电视剧产量逐年上涨,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 2010年在电视剧领域的投资额已达五十余亿元,约 1.4 万集(合约 400 部电视剧);2011 年上升至 1.5 万集电视剧;到了 2012 年,仅北京地区三个月的电视剧交易数据就呈现了 1.5 万集;2014 年,我国仅批准发行的电视剧总量就达到了 400余部、合计约 1.6 万集完成生产并发行,2015 年我国获批发行的电视剧已增长至1.65 万集。据调查,电视剧的影响力能够辐射到全国将近 85%的受众,其中绝大多数人将收看电视剧作为自己的常用娱乐方式,有近 72%的电视受众平均每天收看电视剧的时间在 0.8 小时至 2 小时之间,这个数值在各类电视节目中以绝对优势遥遥领先①。电视剧的剧情内容及核心思想往往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它既是紧跟时代步伐、揭示社会热点、反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同样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公众价值观塑造的重要阵地之一。国产都市青春电视剧的巨大吸引力就在于它紧跟时代、剖析社会、贴近生活、深入人心的特点,同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内心诉求、情感经历等方方面面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文化场域与权力场域之间的结构性同源,塑造着日常意识支配的支柱关系”②。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理想规划、就业期望、情感诉求、自我定位等诸多方面都面临着重要改变。当代大学生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媒体的价值观定位,其中电视剧文化,尤其是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都市青春剧所展现出的人物性格、生活方式以及核心精神文化,往往会使大学生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审视自己的生活,进而依照电视剧中人物的情节发展方向规划自己的人生。然而,都市青春剧不仅是生活的缩影,也同样是生活的个例,它并不能复制所有人的生活,因此也不能成为所有人的理想寄托。这也正是都市青春剧的迷人之处,它讲述的仿佛就是你的故事,但毕竟是别人的故事。
........
1.2 研究综述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因此对大学生的培育不能仅限于科学文化知识和学术科研精神的方面,应更加注重理想信念的塑造以及核心价值观的引导。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才的储备量越来越成为国际间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问题的研究显得更加深入。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将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作为研究大学生价值观形成问题的理论依据,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置于“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并结合当代大学生特有的弱点和优势,分析大学生出现不同价值观倾向的心理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指明工作方向。结合时代的变迁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剖析是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重要课题之一。纪丽蕊在《探究当今青年价值取向及教育》中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扑面而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影响国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影响着一代人的思想观念。当代大学生是 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主人,从他们的精神面貌中能够明显的感受到时代赋予他们的深刻烙印。毫无疑问,新的时代在影响着青年,而新时代的青年也在改变着这个时代。与受教育者不同的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大多经历过社会的变迁,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迅速接受改革开放、时代进步所带来的新风貌,而这恰恰是思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需要消除的最大鸿沟。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而教育本身与生俱来的进步性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摒弃传统的说教,积极主动地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培育,消除思想代沟,力求融入新的时代,用别具一格、适应当代潮流的新方式引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握正确方向。除此之外,纪丽蕊还指出了当代大学生的典型弱点。
.........
第 2 章 相关概念概述
2.1 都市青春剧的相关概述
说到“都市青春剧”这一电视剧剧种,可能大家会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但是如果说到“偶像剧”、“校园剧”这样的词汇大家一定再熟悉不过了。这些词汇一般会出现在影视剧的宣传预告片中,用于定位受众和吸引眼球,提高首播收视率。但是当笔者在相关书籍文献中查阅“青春剧”、“偶像剧”等关键词时,却鲜少有相关的定义,只有魏南江在《中国类型电视剧研究》中出现过关于“青春偶像剧”的概念界定,除此之外,只有在“百度百科”、“维基百科”这样的搜索引擎中,或文学娱乐杂志、娱乐电视节目中出现过。由此可见,“都市青春剧”通常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概念,这也就更能解释“青春剧”、“校园剧”、“都市剧”等概念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划分。在《中国类型电视剧研究》中关于“青春偶像剧”是这样界定的:“把高中或大学毕业后,步入婚姻前的这段时期青年男女的生活状态、情感经历作为创作对象,目的在于影响当代青年的生活方式、引导青年的精神追求的电视剧”①。根据这个概念表述,我们可以将“国产都市青春剧”理解为由我国独立编剧、导演的以描写青少年在校园、社会等特等场景下的生活状态、情感经历、人际关系等为主要内容,目的在于引起青年受众的共鸣、回忆青葱岁月、描绘美好蓝图、培育乐观精神、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在特定时间的固定频道借助传媒载体以固定频率连载播出的电视节目类型。
........
2.2 大学生价值观的相关概述
哲学领域的研究学者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及行为的意义、效用和评价标准,是推动并指引人们决策和采取行动的核心因素”①。价值观是人们判断事情的是非曲直、真假善恶、好坏美丑的价值准则,它是社会文化的精神所在,处于社会文化的核心地位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受千百年来的民族传统文化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并与个体所处的地域环境、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环境、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等诸多外界因素密不可分,同时也与个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选择有关。2006 年,吴向东在期《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这一著作中,将“价值观”定义为“人的生存的意义以及对人的生存所具有的意义的看法、观点和态度”②。对“价值观”的概念进行界定之后,再来看“大学生价值观”的概念就不难理解了。何芳在山东电大学报发表的《当代青年价值观刍议》中将“青年价值观”定义为“青年在其成长过程中,对身边各种事物、现象和自身价值的认识与评价,以及面临决定取舍时所持有的基本观点”③。而“大学生”是青年中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已经拥有了青年人的生理特征,但在思维方式、情感表达、生活阅历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等方面还不够成熟,人格尚处在重要的形成阶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同样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变迁。
.........
第 3 章 国产都市青春剧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分析............17
3.1 问卷调查的相关情况......17
3.2 国产都市青春剧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20
3.2.1 国产都市青春剧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 20
3.2.2 国产都市青春剧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 23
3.2.3 国产都市青春剧对大学生职业观的影响.... 26
3.2.4 国产都市青春剧对大学生家庭观的影响.... 28
3.3 国产都市青春剧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原因分析....... 31
第 4 章 国产都市青春剧影响下高校价值观培育工作路径探究......36
4.1 发挥自媒体在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中的积极作用........... 37
4.2 引导大学生价值观的知行合一..........40
4.2.1 课余生活防微杜渐、课堂教学推陈出新.... 40
4.2.2 思想上择善而从、实践中自我教育.............41
4.3 重视高校人文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示范作用........... 44
第 4 章 国产都市青春剧影响下高校价值观培育工作路径探究
青春剧通过取材于生活、融入文学艺术表现手法、用典型人物的生活经历向受众发声等的方式,向受众传递某种价值观意识,通过对现实生活本质问题的揭露,或抒发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或传递顺应时代潮流的价值观。由于人们的生活经历、文化环境背景各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影视作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会。大学生是电视受众中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虽已经步入成年,但仍然没有离开校园走向社会,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处在最终形成的阶段,并且由于人生经历匮乏,明辨是非能力较差,个体价值取向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电视剧是他们了解外界社会、感受人生百态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青春剧中主人公所经历的故事往往有着与大学生相似的经历,青春剧中主人公的价值观,很容易影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选择,而这种价值选择是初次接触社会时确立的,因此会对大学生的未来生活产生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意识品质的主阵地,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政治要求、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利用各种环境、机制、载体等手段,对受教育主体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进行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实践活动①,在大学生人格发展、价值观确立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大学生思想的引导者、管理者和组织者。随着时代的发展,飞速发展的全球化进程中,传统的课堂教学、耳提面命的传道授业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于外界信息的摄取需求,大学生对于主流价值意识形态的了解与感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互联网所呈现出的外界形态。因此,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更随时代的脚步、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行之路。针对都市青春剧对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结合当下新媒体时代的典型特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三点操作性较强的工作路径。
.........
结 语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从关注衣食住行的生存需要逐渐转移到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和文化需要上。电视剧作为大众化的消遣娱乐载体已经深入到国民的日常生活之中,逐渐成为大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年来,影视文化逐渐兴起,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与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改革开放、国门敞开,西方文化与我国民族文化不断交融,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观氛围,而这些外界环境因素都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影响。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为他们引导和培育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尤为重要,这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关系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振兴与发展。因此,关注青年大学生的身心成长要从其价值观成长角度着眼,培养青年大学生的人格塑造要从其价值观塑造着手。
首先,发挥高等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塑造中的引领作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高等教育院校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引导与培育大学生价值观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分析青春剧对大学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分析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将优化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改善与丰富教育教学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着重开展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余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际生活中提升个人责任意识和意志品质,培育面对具体问题时的价值观行为,以塑造能够引领社会“新风尚”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其次,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模范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成员的意识形态与社会行为会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工作并不仅仅是“耳提面命”式的简单的“输出”与“输入”过程,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点滴之间。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往往会受到“亲密关系”的影响,而父母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同样发挥着“榜样”和“示范”的重要作用。大学生正处在“家庭--学校--社会”的重要临界点,看待事物、处理问题的方式都能够反映父母的影子。因此,家长应重视自身价值观导向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场所在都市青春剧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合理引导大学生在婚恋观、消费观、职业观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鼓励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从家长自身做起,改进家庭教育方式,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①。
最后,发挥国家宏观调控在影视文化传播中的管理作用。影视文化之所以能够在受众群体中广泛飞速传播,得益于其通俗、亲民的突出特点,满足了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和对相似环境的情感慰藉。电视剧文化所传递的社会价值观多种多样,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影响力度也各不相同。针对当代大学生意志力薄弱、承受挫折能力不足等时代特点,国家应主动出击,及时发挥其对影视文化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对电视剧尤其是贴近当代大学生生活的都市青春剧的价值观导向的管理力度,从源头着手为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养成切除“毒瘤”、去除“糟粕”,为大学生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培育环境注入新鲜空气、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
.........
参考文献(略)
教育教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二:初中教师课堂管理对学生学习参与的影响研究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教育活动展开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是由老师和学生们一同构成的,它是系统性的、动态性的和互动性的场所。因此,教师对课堂的管理成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主要方式,教师科学有效的课堂管理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但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课堂不良行为,同时还能增强同伴间的沟通与合作,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不仅是课堂教学活动成功开展的前提条件,更是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我们国家的教育同时也在进行着巨大的变革,新课改主张改变学生原本僵化的学习方式,综合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积极主动、合作交流勇于创新。在此过程中,我们所关注的焦点已经由学生的学习结果向着学习过程所转变。学生参与课堂的情况成为关注的重点,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正处于一个缓慢下降的阶段中,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并不乐观。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不理想主要表现在:学生在教师所安排的各项课堂活动上参与程度低、学生对教师所布置的各项任务参与程度低、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发呆溜号的行为、课堂上师生互动程度和生生互动程度低等几个方面。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不高还表现在对所学知识并无太大的兴趣,或者在学生过程中没有感受到快乐。从教师在课堂上的管理目的来看,其最为重要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受到影响,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说,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初中生是在身心都处与发展的特殊阶段的群体,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由儿童向青强少年过渡的特殊时期,青春期。他们的性格特点较为鲜明,心理状态相对多变,他们处于矛盾的状态中,他们还未形成较强的意志力,与此同时对教师各种管理行为比较敏感。因此初中阶段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对学生各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
.........
1.2 文献综述
国外研究者,关于课堂管理概念的界定典型的有一下几种:古德(Good)认为:“凡是为更好的实现教育目标或完成教学任务所处理的有关课堂活动中一切问题的行为是课堂管理”。布罗菲(Brophy )的定义:优秀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不仅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课堂问题行为,同时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美国教育家广泛地提出了课堂管理的内涵,但是一般都指教师在课堂中所采取的行动、规则的制定和学生合作学习的激励行为。课堂管理就是课堂上提出的所有课堂行为规范和要求,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这是康伯(Cobb)在 2003 年所提出的。他认为课堂管理的概念是:“教师为了更高的教学效率、更好的学习氛围以及学生更多的责任心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管理措施”。西门森(Siemens)在 2005 也提出,在任何一门学科的课堂管理中,教师的课堂的管理行为都会影响其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要成为一个强而有力的管理者。但是西门森的这种观点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反对并指明,这样的课堂管理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制订的课堂规范和要求,教师是课堂主体,学生依然无法成为课堂中主体。朱莉·斯坦福德(Julie Stanford)1983 年出版的 Educational Leadship 一书中有关“改进课堂管理”的研究中明确指出,要使“课堂管理”超越“学生纪律”,两者不可以等同。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营造一个朝气蓬勃、行之有效的课堂环境而做出的所有事情,都可以成为课堂管理含义的一部分。我国研究者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以下几种:田慧生和李密在研究著作《教学论》中指出,课堂管理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协调课堂教学中的各个教学要素从而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的全过程。
..........
第二章 维度分析与量表的编制
2.1 维度分析
针对课堂管理的维度,本研究将其划分为三个维度,即课堂人际关系管理、课堂环境管理和课堂纪律管理三个方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科学正确的课堂管理能为教学提高一条清晰的组织思路,保持课堂的稳定、减少教师负面情绪所带来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人际关系管理主要是指人们在活动中形成与政治、经济、情感有关的人际关系所使用的管理手段。人际关系管理中包含认知因素、情感因素、以及行为因素。而课堂中的人际关系管理为了师生交往、同伴交往等主体之间的人际交往情况而采取的管理手段。课堂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随着研究者不断地将人本主义理论与课堂管理理论相结合,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主要以他们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合作和引导的关系所反映。而同伴关系不能片面的认为是学生和单个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也包括个体和群体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的人际交往。健康理想的人际交往是一种和谐的、互利的、协作的关系,是在合作中愉快的提高学习效率。2.课堂环境管理课堂环境管理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方面的管理内容。课堂物理环境主要指的是课堂中硬件设施条件,例如教室内桌椅的编排,教学设施的空间位置、电器及教学用具的使用和摆放等。这些都将会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课堂管理研究的不断发展,课堂环境管理对学生学习所产生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课堂心理环境管理,也就是关于课堂氛围的管理。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也就是学生因为存在个性差异,无论是学习能力、认知能力、性格特点还是个人需求都不一样,以上这些因素与课堂环境、教师的课堂管理共同组成了课堂氛围。简单的地说,课堂教学中主体之间的交流与活动是组成课堂氛围的两个方面,同时课堂氛围的好坏又会对主体活动起到反作用。课堂氛围能够反映出主体之间的关系,同时会对这些此产生影响。良好的的课堂氛围能够加强课堂主体间的交流,促进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发展。
.........
2.2 观察量表的编制与说明
本研究才用的课堂观察表,即初中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和学生行为参与观察量表部分观察量表根据本文概念的三个维度,分别为课堂人际关系管理、课堂环境管理以及课堂纪律管理三个维度来拟定。人际关系关系分为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主要观察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鼓励与表扬、教师对学生不同意见的和质疑的处理、教师创造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发言情况、同伴之间的小组合作和交流、对学生错误的纠正。在课堂环境管理分为物理环境的管理和心理环境的管理,主要的观察内容:课堂上物品的摆放、光线、多媒体以及教学工具的使用、教师在教室里的走动以及为营造课堂环境所采取的手段等。课堂纪律的管理分为教师对问题行为的处理和课堂行为规范的要求,主要观察内容:对课堂说话行为的处理、与学习无关行为的处理、对全体学生纪律的管理,时间要求以及作业的要求。本研究主要研究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三个维度,因为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在课堂观察中观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观察量表中只有行为参与的观察,主要是观察学生在听课、讨论、完成课堂练习等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这一部分的观察量表采用的是孔企平教授的(2003)设计的行为参与问卷拟定而成。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则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来弥补,从而完善本研究。
.........
第三章 初中教师课堂管理与学生习参与的现状分析....22
3.1 初中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现状分析...........22
3.2 初中生学习参与行为的现状分析......27
3.3 初中教师课堂管理与学生学习参与的关系分析.........32
第四章 讨论与建议......42
4.1 讨论.........42
4.2 结论与建议......43
第四章 讨论与建议
4.1 讨论
研究发现,所调查学校的教师课堂管理情况除了人际关系方面的管理欠缺,均值为1.8918。其他两方面即课堂环境管理和课堂纪律管理的均值分别为 2.3228 和 2.1691 处于中等状态,同时看出教师在课堂管理上倾向于课堂环境和课堂纪律的管理。教师受到了社会、学校乃至教师个人和学生自身特点的影响,部分课堂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没有应用于实际教学当中,反而为了确保教学目标顺利完成将维护课堂秩序放在首要地位。数据显示,本研究所调查的学校中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在学生学习参与的程度均在中位数 3 左右,说明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参与意识,与此同时,学生学习参与方面行为参与 3.8788、认知参与 3.6327、情感参与 3.3692 三者相差不大,均处于中等偏高的水平,行为参与略高于其他两个方面的参与程度,由此可以看出,所调查学校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更多的是行为上的参与,而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相对较低。初中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所调查的科目中,教师在课堂管理的三个维度上物理教师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科目的教师得分。说明物理教师注重课堂管理,不同学科教师的在人际关系管理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地理老师的人际关系的管理得分较高,而地理老师的得分较低。课堂环境管理上物理老师的得分还以高于其他学科教师的管理水平,外语教师在环境管理上得分最低。物理教师在课堂纪律的管理上的得分依然最高,语文教师在课堂纪律上的管理得分最低。
..........
结语
我们所需要的很多东西都可以等待,但孩子所需要的东西却不能等待。他的骨骼正在成型,他的血液正在生成,他的心灵正在发展。我们不能对他说明天,他的名字就叫今天。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时至今日,从未有任何一个时期的人们像今天这样关系教育。课堂管理和学习参与作为现在社会所关注的两大热点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层度、不同角度和不同理论等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鉴于本研究结果将可以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当中主体的迁移,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把教师定位为一个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干预者,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等能力。在这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被最大化带动了起来,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主动学习”以及“兴趣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使性格不同、成绩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都能够享有参与学习和自我展示的机会。最主要的目的能够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改变,从而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到了最大的体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都可以很好的避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有利于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因此,本研究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研究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达到双向提升与发展。
.........
参考文献(略)
教育教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三:农村小学教师交流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绪 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等,从制度与政策层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农村小学师资均衡配置是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为了优化配置小学师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必须建立城乡教师资源配置有效机制,保持城乡区域间教师交流的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②然而,由于教师交流机制不健全,导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交流呈现无序状态,造成城镇和发达地区教师积压而农村和贫困薄弱地区师资匮乏,师资交流失衡已经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教师交流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敏感性话题,在经历了长期的理论探索后,我国部分区域进行了教师交流的相关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现阶段,教师交流已从先前的限制性交流转向制度和政策导向性交流,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先后制定了相应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政策,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师在一定范围内的合理交流。如,1996 年国家教委《关于“九五”期间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积极进行教师定期交流”“要建立教师交流的有效机制等”;2005 年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2006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提出“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交流,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③将教师交流纳入法制化轨道;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交流机制”;④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等规定;2012 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再次强调“建立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轮岗交流机制,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
.......
(二)文献综述
关于区域或城乡教师交流,各国都有自己的问题,不同国家也会根据自身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做出相应地调整,根据本文的研究重点,我们选取了以下几个国家的研究现状,作为借鉴。美国教育部有专门的机构定期对全美中小学教师展开调查,了解公立和私立学校教师的个人信息及人员变动情况,从1987 年至今,这项调查已经实行了 5 次。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最新的资料显示,2004-2005 年度,在 320 多万公立学校教师中,有 84%的教师仍留在原来的学校任教,有 8%的教师选择到另外一所学校任教,有 8.4%(约 27 万名教师)选择离开教师岗位。①另据资料显示,导致美国中小学教师交流的原因主要有学校工资待遇、福利保障以及学校教师退休和家庭、健康及其他个人情况等。美国哈佛大学博士苏萨·莫尔和萨拉在马萨诸塞州对 12 所中小学教师进行追踪调查,最后统计出致使他们参与教师交流的因素主要有:学校教学任务和资源分配是否公平合理;学校的管理是否完善;学校的教学环境如何;学校领导的领导与管理能力怎样等。(2)日本相关教师交流政策与研究。1949 年,日本颁布了《教育公务员特立法》,将教师纳入到国家公务员的范畴。针对教师的定期交流,日本在教育政策上做出了明确规定,并严格执行到今日。教师定期交流的主要基准是《教师交流实施纲要》,其中规定了需要参与教师交流的几项硬性规定:其一,凡在一所学校连续任教 10 年以上或新任教师在一所学校连续任教 6 年以上者,必须参与教师交流;其次,为解决定员而有必然参与教师交流者,必须参与教师交流;其三,如果学校教师队伍,人员结构比例等配备不合理时,需要部分教师强制参与教师交流。另外,对于不适宜参与教师交流的教师类型,《纲要》中也作了明确规定,如任教不满三年的教师,57 岁以上 60 岁未满的教师,妊娠或休产假期间的教师等,都不适于参与教师交流。
........
一、教师交流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为了缓解当下教师交流机制的不健全现状,包括国家教育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出谋划策,制定和实施相关教师交流政策。为了更好地推进教育公平,必须遵循科学合理规范的教师交流原则,这样才能建构义务教育阶段合理的教师交流机制,保障师资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相关概念界定
农村小学,即是在“自然行政村范围内的小学”,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范畴。以村为单位,由上级部门或当地政府统一管理,目前的农村小学一般归当地的中心校管理。1985 年 5 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要在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设想,1986 年 4 月 12 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自 1986 年 7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教育法》中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在当地人民政府统一管理下,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要求,举办本法规定的各类学校。”①由政府组织,本着“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基本准则,各地区的各类农村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数量逐年递增,但随着 2001 年的“撤点并校”政策的出台,农村小学数量在十几年当中又呈急剧减少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0 年底,全国各地农村小学的数量为 440284 所,到 2010 年底则只有 210894 所,十年间农村小学数量减少了 52.1%。截止到 2015 年,六安市金安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 297 所,初级中学 29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9 所,小学 238 所,小学教学点 21 个。其中,农村共 279 所,占总比例的 93.9%,农村小学 222 所,农村小学教学点 21 个,占小学总比例的 93.8%。关于农村小学教师的定义有多种。在农村工作的小学教师的类型也有很多,有通过编制入岗的,也有通过自愿或非自愿交流进入的,也有因某些原因选择去往农村小学支教的,等等。基于本研究考虑,我们暂将农村小学教师定义为:在农村小学工作满三年以上,履行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可称为农村小学教师。②农村小学教师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截止 2015 年年底,六安市金安区的农村小学和小学教学点教职工人数共 2444 人,占农村教师总人数的 63.9%,占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职工总人数的 56.2%。
....
(二)教师交流政策制定与分析
有关教师的交流,一直是教育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教师交流是否能真正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怎样的教师交流才是合理的,可以尽量规避交流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客观问题,即建构怎样的教师交流机制才能真正促进教育的公平。在经过长期的理论与实践总结后,目前,教师的交流已从限制性交流转向制度导向性交流。国家及地方教育部门先后制定了义务教育师资交流政策,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师在一定范围内的合理、顺利地交流。1996 年,国家教委在《关于“九五”期间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积极进行教师定期交流,打破在教师使用方面的单位所有制和地区所有制,促进中小学教师在学校和地区之间的交流。”2003 年,人事部和教育部颁发了《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实施教师聘任制,改变教师职业“铁饭碗”的现实状况,但时至今日,此项制度名存实亡。2004 年,教育部,国务院西部开发办颁布《2004-2010 年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其中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制度创新,调整结构,优化教育资源”等为教师交流提供了良好地制度环境。2006 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提出“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与交流,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将教师交流正式纳入法制化轨道。2007 年,国家教育部发布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突出强调了分区规划,分区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同时还强调了城乡,区域教育的协调、均衡发展。2012年,国家教育部发布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其中肯定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根据当时的基础教育发展情况制定出一系列政策来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①2015 年,国家教育部发布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旨在通过对乡村教师的支持来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支教,带动和促进整体教师水平的提升。各地随之制定地方性政策和措施。如:2016 年,安徽省教育厅、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发文,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落实,“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实现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推动校长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率先达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等等,有关教师交流制度的颁布,在不同时期为教师交流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导向。
........
三、农村小学教师交流研究的理论基础...........26
(一)团队组织寿命理论.....26
(二)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理论......26
(三)教师交流的职业自觉..........27
(四)教育均衡发展理论.....27
四、促进农村小学教师有序和常态化交流的策略....29
(一)完善制度,建立良好的教师交流机制.........29
(二)以人为本,创设教师交流的良好环境.........31
(三)物质与精神激励,满足交流教师需要.........32
(四)加快农村小学标准化建设,减轻交流教师心理落差............34
(五)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均衡城乡教育发展..........35
四、促进农村小学教师有序和常态化交流的策略
当前,随着《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的全面展开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事业的逐步推进,农村义务阶段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在此背景下,农村小学教师的处境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综合上文对于目前六安市金安区农村小学教师交流现状的探讨,我们将分别从制度层面,人性层面,物质与精神层面,农村小学发展层面和农村经济发展层面分别提出消解农村小学教师交流困境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制度,建立良好的教师交流机制
目前,在制度层面,影响农村小学教师交流常态化的主要有几项问题:制度不够完善,缺少针对农村小学教师交流的合理制度;现行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没能较好地落实;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缺少监管细则和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六安市乃至安徽省目前仍缺乏合理有效的教师交流制度,来保障教师交流的常态化运行。从全国范围来看,其他省市或地区在面对小学教师交流问题时,大多会在中央文件的框架下,根据区域内的教育教学现状来制定针对性地教师交流制度,以保证区域内的教师交流正常运行。2016 年 1 月 28 日,安徽省教育厅、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发文,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轮岗制度的落实。其中强调说明,争取用 3-5 年的时间,实现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推动校长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率先达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保障乡村学校特别是村小、教学点教学和教师的需要,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市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校长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
结论
(1)从现阶段来看,影响农村小学教师进行正常交流的主客观因素有很多,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客观存在决定了主观意识,客观存在的某些不能满足相应交流条件的问题必然导致教师个人在参与交流时的心理发生变化,尤其是关系到教师个人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问题时,教师会在慎重考虑和选择下做出相应决定。
(2)教师交流制度,教师交流的相关管理人员和教师个人共同构成了教师交流的三个主要方面,只要将这三个方面的关系理顺,理清,从中抽丝剥茧地找出目前影响教师交流的症结所在,方能对症下药,合理有效地解决目前在教师交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农村小学教师的常态化交流是针对目前农村小学教育乃至整体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想要实现其制度化、常态化运行,需要将现有的不能满足教师交流常态化的问题逐步解决,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