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论
1.1研究背景
创新的关键和本质,归根结底落脚于创新人才。现阶段,我国正实施科教兴国、人力资源强国以及走可持续科学发展道路的战略,用以培养和依靠千百万创新人才来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早在年年初,胡锦涛同志在科学技术大会上强调,要坚决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重大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激发出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培养出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温家宝同志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以及知识产权战略。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与人才第一资源的结合点意义重大,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因为高校既是实施国家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这个战略的重要力量,又要为此战略的实施提供充足而强大的人才支撑与技术支撑。因此,高校责无旁贷,要勇于担当,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有大作为。
高校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三项基本职能。作为高校办学主体,高校教师是高校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创新是服务于高校的基本职能的。首先高校要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积极培养创新拔尖人才,这关乎于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必由之路,因此,高校教师的观念创新和知识创新显得尤其重要,他们应具备人才培养的创新力;其次,高校要注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高校作为新科学、新科技开发的重要基地,高校教师必须承担科研工作,致力于推动高新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因此,也迫切需要教师具有从事科研工作的创新力;最后,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为社会服务,要充分利用学校人才、科技以及培训等方面的优势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并且这种服务将会越来越突出,这也需要教师具有为社会服务的创新力。纵观世界一流高校,它们的创新无不体现在所培养的人才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以及高校教师本身在科研和社会服务上对科学进步、人类文明发展等方面作出的贡献,这些都需要强大创新的力量去推动,而高校教师是高校职能主要的承担者和实施者,由此可见创新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使命,是局校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1.2问题的提出
2013年诺贝尔奖奖项中,中国科学家再一次无缘;另外我国最高科技项目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连续13年自然科学技术奖有年都是空缺的;还有我国的国际论文,虽在数量上不少,但被国际平均引用次数只有6.92次,远低于国际平均的10.69次。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人大代表谈到我国目前经济与科技的相互脱节,中国企业现在是OEM代工,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尽管生产了2.6亿苹果手机,但是美国的苹果靠技术独占了60%的利润,中国的工人靠苦力和汗水获得的利润只有1.8%,科技与经济岂不是两张皮?据统计,目前我国科技对经济的增长率是50%,发达国家整体是,其中美国、德国是80%,以色列90%,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为20%,而在发达国家是60%-80%,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率只有5%,这就意味着大量科技成果处于一种浪费阶段。以上都是我国在科技创新上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果我国要从一个世界工厂转变为一个创新国家,这些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创新能力的建设有喜有忧,一方面,他们思想活跃,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科研能力,及时创新人才队伍中的有生力量,又肩负着继往幵来的重任;但另一方面,目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并不容乐观,还存在如下问题:
(1)在吸引高校教师入职、选拨和激励教师人才和幵展入职培训及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等制度和机制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2)对于高校教师人才培养方面,过于偏向于关注创新投入和强调创新环境,而忽视组织文化、组织氛围的建设,高校教师对高校的归属感、融入感以及责任感还有待提高;其次,忽视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及科学精神等的培养和提高。
(3)忽视组织的创新氛围的建设,很多高校教师团队合作机会少,团队合作意愿不高,特别是在创新发展的今天,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合作才能更好的创新,由此影响了参与团队创新的动机,导致研究力量分散。
2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社会认同理论
2.1.1社会认同理论的内涵和观点
通过社会认同,存在于社会中的每个个体不仅能从自身有别于他人的独有特征来认识和感知自己,而且还能与所在群体的其他成员以共享大家共同特征的方式来对自我概念进行定义,王彦斌认为社会认同能使个体具有群体成员资格的感知,个体的态度和行为效果是以这种成员资格感知为基础的。Hogg也认为当个体采用某一社会群体的成员资格来进行自我身份定义时,自己的属性就相同于该群体成员的共有属性,同时也会深刻影响到个体的社会行为。所以,社会认同理论提出,个体对所属群体产生的认同是他们行为的基础,也是群体行为的基础。如果个体对所属群体的认同感越强,那么他旳态度以及行为就会更容易受到其群体成员资格的控制。
社会认同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个体经过社会分类会对所属群体产生认同,这会出现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在通常社会的交往中,个体为实现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他们会采用提升自尊的方式,积极的认同是来自于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有力对比。假如个体对当前的社会认同不满或者是当他们的社会认同受威胁的时候,个体会使用策略,比如采用离幵此群体或者提高自尊等方式。反之,如果个体认为内群体比外群体优秀,过分热衷于所属群体,并夸大群体间的差异,过分寻求积极的社会认同,在此种情况下易于引起群体间偏见甚至导致群体间冲突。
2.2社会交换理论
在研究员工与组织关系的文献中,社会交换理论可算得上是引用最频繁、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社会交换理论是美国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由于它特别强调和突出人类行为中的心理因素,因此又被称作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受到交换活动的支配,并且交换活动是能够带来报酬和奖励的。所以,人类的一切的社会活动都可看作是一种交换,人们在交换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都可看作是一种社会关系。
Homans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打破之前宏观分析社会结构的传统,有效运用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及心理学成功试图进行微观分析,从个体需要、心理动机出发得出社会交换的本质是个体为获得报酬或者减少惩罚进而釆取的一种理性行为。这对恢复人的主体性、克服忽视人的功能理论的不足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他的理论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局限,例如他过分夸大个人的目的和动机,从而忽视了人际交往中社会因素的作用,忽视人的社会性,只分析介绍了微观上个体的社会交换原则,没有怎么涉及建立在个体交换上宏观的社会交换。以上一些局限受到了布劳、科尔曼等人的批评。
3探索性访谈研究..........62
3.1访谈研究目的..........62
3.2访谈对象的选择........63
4模型构建和假设形成.......69
6.1研究模型的构建.......69
5实证研究设计............80
5.1变量定义与测量..............80
5.1.1研究变量的操作性定义.......80
6研究结果分析
6.1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
信度、效度分析是对数据的可信度、有效性进行检验,以此确证数据适宜进行统计分析。因此,信度、效度分析是统计研究的基础,特别是在做因子分析这类复杂统计中,较高的信度效果是数据不可或缺的。
6.1.1职业认同量表的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由表6-1可知,经计算调查问卷中的职业认同量表的Cronbanch’a系数为0.887,根据前文所设定的信度分析判别标准可得,本研究设计中职业认同量表的内在信度很高,即该量表通过了信度检验。
(2)效度分析
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法,以检验职业认同量表的结构效度。
由表6-2可知,职业认同量表的KMO值为0.882,适合做因子分析,其次Bartlett球形检验近似卡方值是1359.206,且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5的显著性水平,可得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之间有显著差异,表明调查所得数据具有相关性。
7研究结论及建议
本章将分析和总结前文的数据分析与实证结果,讨论职业认同、组织认同、组织创新氛围和个体创新行为关系的研究结论,并在归纳理论贡献和管理实践意义的基础上,分析本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以及对以后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7.1研究结论
促进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等教育创新进程,人才是基础、支撑和关键所在。高校教师作为我国科研人才队伍的有生力量,作为培养国家科技创新人才的主力军,如何支持和激励这一群体产生创新行为,并科学分析其作用机理,从而提高高校创新绩效以及社会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等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也是本研究有待解决的根本问题。职业认同是员工对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它是员工对职业评估后的一种心理感知,那么这种心理感知会对组织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如何。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对这方面以及这几个变量关系的探讨研究还比较少,为了更好理解职业认同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揭示其对个体创新行为在本质上的影响,笔者又将组织认同和组织创新氛围引入研究,一方面较为完整刻画出员工对职业的评估再到对组织的心理变化,最后转变成员工的行为;另一方面,在员工组织认同心理转化为个体创新行为的时,其效果会受到他们所感知到的组织是否支持创新的影响。本研究以社会认同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及社会角色理论为基础,从员工心理认知和情绪反应的角度来研究个体的创新行为。并以中国高校教师这个对职业要求高,肩负创新任务的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抽样数据来验证研究假设,以揭示高校教师个体创新行为产生的内在机理,结论如下:
(1)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对个体创新行为存在正向影响。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是个体态度和行为效果的基础,个体对某一群体认同感越高,其行为也就更倾向于遵从该群体的行为规范。具体来说,高校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越认同,越倾向于做出对职业群体有利的行为。有研究认为员工创新行为是一种角色外行为,也有研究认为是一种角色内行为,本研究更倾向于把员工创新行为看成是一种角色内行为,因为对于本研究的研究对象高校教师这个群体来说,他们的工作本身就具有创新性,不管在教学、科研还是社会服务方面,高校教师职业这个角色就要求和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创新。另一方面,职业认同有利于员提高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对员工的建言行为有积极作用,建言行为也对产生创新想法和行为有推动作用。高校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标签,目前从社会普遍上看,高校教师职业形象较好、工作要求较高,而且各高校教师门榲比较高,就需要个体入职前付出的较多的准备和精心。因此,一旦进入高校教师这个群体的成员职业认同高的教师通常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竭尽所能捍卫高校教师的职业荣誉,由此,本研究推论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会有利于个体创新行为的产生。这个在本研究的数据中也得到了证实。
参考文献(略)
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组织认同及创新行为综述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组织,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