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选题的提出
30 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新的繁荣。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各方面繁荣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世界各国多种文化和思潮不可避免地对中国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这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容,但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冲突,对我国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诸多挑战,例如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滑坡,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改革开放中继承发展从而适应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们文化思想的需求等等,都值得我们深思。因此,研究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网络环境和多元化的文化影响背景下,如何发展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促进当代大学生思想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网络环境下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研究的新课题,由于国内学者关于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各树一帜,本文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定性主要是采用主流的学术观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基本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大学生主要是 90 年代后出生,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时期,成长在新文化、多视角的世界里,由于科技发展,经济繁荣,各种文化相互冲突,在这样的环境中,研究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 90 后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必要。在进入信息大爆炸时代的现代社会,利用高科技手段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利于吸引大学生的眼球,而且还有利于科技的发展,不断地为国家文化发展多做贡献。同时也注重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内容的与时俱进,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儒家仁爱思想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与实用价值。
党和国家对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促进了我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发展,目前,我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取得了重要成果。然而,在当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自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中表现出一定的缺失,如大学生信用缺失、大学生出现道德滑坡,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匮乏等等,因此,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并针对存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与对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特别是儒家“仁爱”理念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传承与发扬,为儒家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意见和建议。这无疑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进而推动我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2 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
文章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失衡和道德滑坡等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重视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缺陷和不足,寻求适应我国儒家思想在网络环境中传承与发展的结构模式,兼顾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任务,提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与实用价值,从而保障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向前发展。
将儒家“仁爱”理念运用到当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研究,深入挖掘儒家“仁爱”理念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上,儒家“仁爱”理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时代性相联系,将儒家“仁爱”理念在信息网络时代加以运用和发扬,这不仅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鲜明的时代性,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推动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进一步发展;儒家文化与科技信息相结合,探索新时代下思政政治教育的新过程与新方法,有利于发蔚县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儒家“仁爱”理念的现代应用与继承,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念研究与发展。在实践上,探求儒家“仁爱”理念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有利于祛除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冲突所带来的思想缺陷和弊端;优化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为实现“中国梦”提供重要力量。
2 基本问题概述
2.1 “仁爱”理念概述
2.1.1 “仁爱”理念的内涵
“仁爱”理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国家稳定的精神支柱,在“仁爱”理念熏陶下涌现出一代代仁人志士,推动着中华民族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以“仁爱”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加强道德规范的践行,强调整体利益价值的追求。可以说“仁爱”理念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范畴和核心价值,在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发展历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仁爱”理念主要由“仁”、“礼”、“诚”、“和”四个部分构成。
2.1.2 “仁爱”理念的构成及内部关系
“仁”的道德规范最初主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他人,之后成为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范畴和价值标准。孔子提出的“仁”乃是对以往仁德的总结和发展,首先,孔子把“爱亲”规定为“仁”的本始,认为“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孟子说:“亲亲,仁也”(《孟子·尽心上》)。这里的“仁”的思想,是与氏族血缘关系相联,血亲之爱,是“仁”的心理基础;“仁”作为道德规范,主要强调的是“爱亲”之心。其次,孔子又把“仁”规定为爱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仁人的“爱人”对象超出了“爱亲”的范围,从此获得了“泛爱”的性质。将“仁”由“爱亲”推及到“爱人”,不仅只体现了“爱”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量的变化,而且体现了质的飞跃,主要体现在“泛爱众”(《论语·学而》)的范围有所扩大,由家庭成员之间推广到全体社会人员,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礼”是一种传统的社会和文化现象,最初仅仅适用于祭神祝福的一种宗教仪式,经过儒家的改造,其内容由单纯的习俗仪式发展成规范婚姻、长幼、尊卑、血统等关系的行为准则,并逐渐制度化和法律化。《礼记·表记》记载:“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一个“远”字说明“礼”的重要功能已经开始发生了重要变化。“礼”的系统化、规范化主要是周公制礼,强调以“礼乐”治天下,“尊尊”和“亲亲”为统领,用“礼”的形式全方位确立守法等级制度,使国家的各项活动都用“礼”进行规范。
2.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2.2.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解有两个层面:一是广义理解,是指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狭义理解,是指基于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广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网络社会化的环境下,利用网络手段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手段机制与组织方式,可以说这就是基于网络发展的大环境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来构建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体系。狭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将网络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充分利用网络来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突出强调的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局部体系。然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上,二者所涉及问题相互交融在一起。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有以下几方面优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发挥着其教育职能,网络信息的开放性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网络的互动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网络的便捷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网络功能的多样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然而,不能忽视的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发展是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上的延伸和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时发表展的新形势。
2.2.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现状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有效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诚信意识及筛选信息的能力,促进大学生思想健康向上发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网络的这个特性上,但是它的本质特点则由其所传导内容的本质决定,在网络社会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手段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使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3 “仁爱”理念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13
3.1 “仁爱”理念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价值 ................... 13
3.1.1 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13
4 “仁爱”理念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就、现状及分析.................... 18
4.1 “仁爱”理念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就 ................ 18
5 “仁爱”理念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策略.......................... 25
5 “仁爱”理念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策略
5.1 树立突出“仁爱”理念的教育思路
5.1.1 确立“仁爱”理念的重要地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普遍活动,以“仁爱”理念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充分发挥“仁爱”理念以人为本的育人宗旨,关注大学生的主体需求,完善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实践性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规范,促进大学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通过“仁爱”理念教育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大学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价值。另外,不容忽视的是,也要对强对大学生的精神关怀,增强大学生在虚拟和现实两方面的人际交往、群体交往和社会交往中的友善表现。
“仁爱”理念的育人宗旨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二者都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范畴,而且都是以人本身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重要性,鼓励人的创新发展,重视人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培养,将二者进行有机的整合,这为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理念融入到当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使民族的精神文化得以发扬,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途径,能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另一方面“仁爱”理念教育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仁爱”理念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有选择的汲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上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和审美基础。“仁爱”理念中的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法则,可以起到寓教于美、寓教于乐的特点,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容易被大学生所接爱,而且“仁爱”理念一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就会发挥比较稳定的育人作用。
6 结束语
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社会意识形态的深刻变化。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由于网络发展的开放性和现代化特点,对大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各大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当前教育手段和教育目标的限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很难展现。因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进行革新。
对“仁爱”理念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主要是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应用,树立突出“仁爱”理念的教育思路,践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相结合的教育原则,构建以网络为重心的教育模式,在现代网络教育手段和方式上有新的突破,实现“仁爱”理念的现代教育价值。总之,文章在研究过程中,以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仁爱”理念的教育功能为研究重点,力图实现用“仁爱”理念来指导和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致力于构建“仁爱”理念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模式,最终实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本论文对“仁爱”理念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对充分发挥“仁爱”理念教育价值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行探讨,对“仁爱”理念的网络教育手段和方式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对未来“仁爱”理念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与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能够为新时期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方法借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贡献一份绵薄力量。
当然,关于“仁爱”理念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的看法只是一点浅见,由于资料和研究水平有限,本论文一些论点和对策还是十分粗浅,很多问题有待于深入研究。笔者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做进一步的探讨和实践,期待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略)
“仁爱”理念谈谈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仁爱,理念,谈谈,高校,网络,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