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一、选题由来
被誉为“古本之终,今本之祖”1的唐代《开成石经》,是唐文宗(809 年-840年)在位期间的太和七年到开成二年(833 年-837 年),由时任侍讲学士的郑覃上书提议刊刻、获得批准、并由其总负责刊刻过程的一部大型石刻图书。即便经历了将近一千三百年,今天的《开成石经》依然保存较为完整,是世界上最重的一部石刻图书,有“石质图书馆”之誉。“经”,在《说文》中如此解说:“经,织也。”原来属于纺织工艺的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由诸子学派用来比喻其派别纲领性的学说或是文献的通称。从汉武帝建元五年(前 136 年)设置《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博士传讲儒家经书开始,到元光元年(前 134 年)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功地通过中央政权的力量,贬黜了道家等诸子学说,成为日后封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经”此时成为传播儒家思想主要典籍的专称。
在《论衡·量知篇》记载:故夫谷未舂蒸曰粟,铜未铸铄曰积石,人未问学曰蒙。蒙者 ,竹木之类也。夫竹生于山,木长于林,未知所入。截竹为筒,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对于经——“大者”的尺寸,在《论衡·谢短篇》中有作如此说明:二尺四寸,圣人文语,朝夕讲习,义类所及,故可务知。2郑玄《论语序》云:《易》、《诗》、《书》、《礼》、《乐》、《春秋》,策皆二尺四寸。3对于传——“小者”的尺寸,在《说文》中解释为:“专,六寸簿也。”专,即为传。从以上论述可知,此时的“经”已经是当时社会最为重要的典籍,具有开启文智,破除蒙昧的教化作用。周予同先生认为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经是中国封建专制政府“法定”的古代儒家书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需要,经的领域在逐步扩张,有五经、六经、七经、九经、十三经之称。
其次,经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儒家书籍,它不仅为中国封建专制政府所“法定”认为合法的经典,而且是在所有合法书籍中挑选出来的。
再次,经本身就是封建专制政府和封建统治阶级用来进行文化教育思想统一的主要工具,也是封建专制政府培养提拔人才的主要准绳,基本上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合法的教科书。可以说,经与封建社会相始终。................
.............
二、研究概况
对于历代石经的研究,前人做了很多工作,尤其是在盛行朴学的清代,清儒们做了很多石经文字考据正定的工作。前辈先贤们对唐代石经的考辨工作主要是从两方面入手的:详考石经源流和详释石经文字,这两方面的工作因此已经进行地十分深入和细致。我们通过《历代石经研究资料辑刊》可以做以下的梳理:综述历代石经源流并详考石经文本文字而涵盖《开成石经》研究的相关著作有以下:清李兆洛撰《石经考》、雪樵辑《石经考辨》、桂馥辑《历代石经略》、顾炎武撰《石经考》、杭世骏撰《石经考异》、彭元瑞撰《石经考文提要》、冯登府撰《石经补考》、张邦伸纂辑《石经》、徐嵩撰《石经备考》、张萱撰《石经》、今人张国凎撰《历代石经考》等。其中,张国凎撰《历代石经考》是最为详尽的一部。专门关注《开成石经》的著作有以下:万斯同撰《唐宋石经考》、吴骞撰《唐开成石经考异》、钱大昕撰《唐石经考异》,顾炎武辑《唐国子学石经》、严可均撰《唐石经校文》、魏锡曾撰《开成石经图考》等。以上的文章著述基本都还是依循考辨石经源流和考辨文字的传统格局。
近人也有撰写相关的文章,诸如吴丽君《<唐开成石经>刊刻的社会背景综述》、路远《唐国学<五经壁本>考》,杨丽君《历代石经简论》等。这些文章从不同的方面对《开成石经》作了论述。正定儒家经典文本的文字和书体是刊刻石经的基本目的。本文首先对唐代的思想文化状况作必要描述,结合对历代儒家刻经的概略叙述,以求在历代刻经中考察唐代石经刊刻的缘起,从而认识《开成石经》刻石的思想文化背景。文章对《开成石经》作专题研究,结合历史文献的相关记载并考察石经的实物存在,也就是运用文献与实物相结合的方法“聚焦”唐代《开成石经》。“文本”与“字体和书体”都在“石头”上充分显示,因此我们的研究不能不重视这些保存完好的 114 块刻石。“文本”是儒家经典,“书体”也就是“书法”。本文尝试把“经学史”和“书法史”的考察结合起来,力求对唐代《开成石经》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
三、《开成石经》的意义和价值………………………………………………………(29)
(一)文献学价值…………………………………………………………(29)
(二)书法史意义…………………………………………………………(34)
(三)对雕版印刷术的启示………………………………………………(43)
结 语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中国历代政府不遗余力地刊刻儒家经典是统治阶级“书同文”的政策之一,力图从文教方面维持王朝的稳定局面。其实,这也正是儒家 “大一统” 思想的体现。石经具有正字、正体功能,刊刻石经是维护儒家经典权威性的需要,石经镌刻在石质载体之上,以供学子取正、校勘、订正书本之用。石经再随着拓本的流布得以传播儒家的礼乐制度和宗法思想,其传拓技术甚至对雕版印刷术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后世雕版印刷技术不断完善发展,印刷精美而又成本低廉的雕版书籍颇受欢迎。随着雕版印刷书籍的流行,知识的下移普及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石经的作用被雕版印刷书籍迅速取代,其权威性被严重削弱,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今天的石经,成为一种见证历史的象征实物存在,默默无言却又凭借其辗转坎坷的身世不断向后人诉说往日曾有的荣光。囿于笔者学力疏浅,本文只能期待把《开成石经》刊刻的缘起、过程及相关问题梳理清楚,没有深刻的学理探讨,更没有推陈出新的学术储备和鲜明断见。对于传拓技术对雕版印刷术的启示论述也缺乏历史资料的支撑,没有科学地考察、试验和界定,尚处于推断层面。这也不能不说是文章很大的遗憾之处。只能期待日后随着学问不断,再逐步深入研究。简陋之文贻笑方家,恳请师友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