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千百年来,诚信被中西文化均肯定为维持人类社会发展秩序的基础,是全社会的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诚信也是个体自身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方面,是立人之本、齐家之道、交友之基。近年来,由十历史和现实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在社会转型新阶段出现了一场各行各业的“诚信危机”,甚至愈演愈烈,涉及到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等多处民生问题。“诚信危机”己经成为制约我国市场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巨大障碍,也成为社会中的一个不和谐的隐患。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口益重视诚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理论中明确提到“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教育部已经将“诚实守信”写入新的中、小学学生守则和口常行为规范,并将诚信教育确定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抓好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二大重点之一。
已有的研究显示初中生已经具备了对“诚信”的概念与内涵的深刻认识,并目_也非常明确地知晓其作为道德规范中的核心内容应当自觉遵守。但在实际生活中初中生的不诚信行为还时有发生,出现了“说一套、做一套”的情况,也就是所谓的“知行分离”或“言行不一”的现象,这一问题是道德伪善(moral hypocrisy)的一个流行取向,是个体在公众面前宣称遵守甚至鼓励别人遵守的道德规范,但私底下自己不但不遵守甚至违背规范的现象。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根据不同的利益凭据和立场做出道德决策,情境因素极易在青少年时期对学生的诚信行为产生影响。青少年时期正是诚信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这表明情境不但是影响诚信行为的关键性力量,并情境的价值在学生诚信之德的形成初始就已经被凸显(李胜男,2003。青少年是的确已经具备了正确的诚信道德观念还是在“装好”?任何社会行为都不能脱离情境独立存在,是否存在着影响诚信行为的情境因素?如果青少年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诚信道德观念,为何在遇到实际情况时却不能审时度势地做出诚信行为,对十这样的诚信知行差异是否由十情境因素的影响所导致?本研究就此展开。
2.文献综述
2.1诚信
2.1.1诚信的内涵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诚信的美德,并把它作为道德规范的重要范畴。按《说文解字》的解释:“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和“信”是可以互训的。“诚”的本义是诚实、真诚,引中义是真实,与“伪”相对;“信”的本意是诚实、不欺,引中义是真实、不虚伪。“诚”是道德的根本,“信”是行动的准则,他们之间存在的互为表里、相依相存的关系。最早将“诚”和“信”结合在一起的是管子:“先土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枢言》)管子认为诚实守信是获得天下的关键所在,君主在治理国家时,要心存诚信,这样才能“存国家,订社翟”。“诚信”在中华文化中最早是作为为政之法被思想家们提出。
从“诚”和“信”的出现,到管子“诚信”概念的提出,再到荀子对“诚信”概念的诊释,以“言必诚信,行必忠正”基本内容的诚信思想逐渐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形成,“诚者,天之道也,人之道也。”(《孟子》);“人而无信,不可知其也。” 《论语》等诚信乃立人之本的观念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推崇的优良传统道德内容中的占据着最重要地位。
中国人的诚信之道建立在“原善说”的基础之上,儒家认为人类生而具有善性,具有仁爱的“良心”,只要通过自身修养即可求得诚信之道,认为诚信源十人类的“良知”。西方的诚信之道则是建立在“原罪说”的基础之上,基督教认为人类生而有罪,所以灾难随着原罪而来到人间。因此,只有相信上帝是万物的终极真理,是至善的化身,是人类道德的最终根源,相信只有上帝会救赎人类的罪,拯救人类的灵魂,人类才能求得至善和幸福。英文单词中的integrity与“诚”字可以对应,“信”是faith或trust翻译成中文是信仰、信赖的意思,信仰上帝才能获得重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念与西方文化中对诚信的论述相去甚远,这是由十文化的差异性所导致。
2.1.2诚信认知
当代西方德育理论将道德认知理解为对道德知识、道德问题和道德情境所进行的积极的觉识、判断、推理,并始终突出其与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相并列、相整合的特性(郑航,2003。科尔伯格开创了从道德认知一发展的方法论角度来研究道德教育问题,将道德认知看作是心理形式的发展蕴涵着个体具有何种道德认知水平就会具有何种道德行为能力,强调道德认知作为一种心理形式的重要意义以及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强调逻辑或心理运算在道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属十心理学上早期的建构主义思想,忽视了个体道德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忽视了道德内容和各年龄阶段的品德发展水平,因此备受质疑。
与科尔伯格不同,20世纪70年代以来,道德哲学家、道德心理学家、道德教育理论家们对道德认知(Moral Knowing)的理解,不再局限十心理学上早期的建构主义视角,将其仅仅看作是个体道德发展的一种心理形式,与个体智能发展意义上的认知(Cognitive相等同,是更多地透过道德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视角,从理性或智慧C Reasoning)发展的意义上对之加以扩展,认为人只有通过感知、记忆、学习、言语、思维等诸种认知活动,才能发展理性自律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实践能力;并目_,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先决条件,以认知为特征的道德评价和情境知觉构成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核心因素。把道德认知理解为对道德知识、道德问题和道德情境所进行的积极的觉识、判断、推理,并始终突出其与道德情感或态度、道德行为相并列、相整合的特性,由此构成个体品格的二个基本要素。
对于“道德认知”这一概念的界定已经非常广泛,诚信通常指的是一种道德规范,属十道德范畴,当前已有研究对有关“诚信认知”的定义诊释尚不清晰,多数有关诚信认知的研究只给出了诚信的定义,对于“诚信认知”概念未给出明确的操作性定义。本研究基十“道德认知”概念的基础给“诚信认知”做出如下界定,诚信认知是指人们关十诚信行为、诚信的原则和规范的一种道德上的认识和理解。知然后才能行,学生只有知道对错,知道好坏,才能从道德价值上分清是非、善恶、美丑,才能帮助自己选择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方式,将诚信认知转化为诚信行为。诚信认知的过程,既是对诚信知识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的过程,又是诚信观念、诚信情感、诚信意志和信念形成发展的过程。诚信认知是发展其它诚信道德心理素质的基础,所以在诚信教育中必须把提高诚信认知水平放在首要位置。
2.1.3诚信行为
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对诚信行为进行了界定,如文亚青(2003)认为在诚信理念指导下的诚信行为既指与自身所接受的最高行为规范相一致的行为,又指将伦理道德所要求的规范加十自身的行为。陈丽(2011)认为诚信行为是通过主体活动表现出来的诚实守信、表里如一、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想统一的行为。管文娟(2011)认为诚信行为是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的一种行为准则。
土丹(2009)认为诚信行为是指学生在诚信认知的指导下,在特定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为了进一步阐述清楚诚信行为的定义,她对诚信行为的内涵做了两点说明。第一,由十学生的诚信品质不会在所有的口常生活事件中都会得以体现,所以“特定的情境”强调的就是体现学生诚信行为的口常生活事件。第二,学生的诚信认知对诚信行为起着指导和规约的作用。根据学生的诚信行为发生时所依据的诚信认知的重点不同,可以将学生的诚信行为分为主要由诚实认知起作用的诚实行为和主要由守信认知起作用的守信行为。虽然学生诚实品质不一定需要行为一语言,以作为是否具有该项品质的一个明证(如隐性的“诚”则不一定需要进行语言表达),但是为了了解学生这一品质的特征,则必须设计情境,通过学生的语言表述和客观事实之间的关系,来了解学生诚实行为的特征。
不诚信行为与说谎、欺骗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范畴。谎言,必须具备二个要素:第一,它在事实上的确是假话;第二,说的人肯定知道它不是真的;第二,说的人希一望听的人能够认为它是真的。只有在这二个要素都成立的情况下,我们才能认为某人说谎了。欺骗,除了具有说谎的二个特点之外,最重要的特点是它来源十对错误信念的理解,是指意图培养他人的错误信念,以至十使他人产生错误或进入误区。可见,欺骗是通过掌控他人的信息来引发对现实的一种错误信念,然后掌控他人的行为。欺骗行为潜在地代表了欺骗者对信念的理解,以及欺骗者对心理的表征一信息概念的理解。就心理理论的范畴言,说谎或谎言仅属十心理理论系统的初级维度(Astington,1993) o初级维度系统并不会考虑别人想什么,只关心别人做什么,自己的所作所为只是想影响别人的行动。欺骗则属十心理理论系统的次级维度。次级维度系统同样想影响别人的行动,但却是用一种间接的方式,通过影响别人的想法来达到目的。次级维度系统通过操纵人的信念来操纵别人的行为,往往是以耍手段、说谎等方式来实现目的。
2.2国内外初中生诚信现状的研究
根据柯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可知,在to岁一16岁之间,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出现了较大的转变,从16岁到25岁青年期的道德发展只有微弱的改变。初中生的年龄阶段大体是11, 12岁到14, 15岁,正处十柯尔伯格所说的道德发展出现较大转变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发展极其复杂,充满矛后,在心理学上又称为“困难期”、“危机期”、“反抗期”。这个时期又是“动荡性品德发展时期,也是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这个时期一方面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的时期,是世界观萌芽的时期,是开始以道德信念和理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的时期:另一方面又是心理的发展跟不上生理迅速成熟时期,是逆反心理、对抗心理出现时期,是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与依赖错综并存的时期。”可见,初中生是诚信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2.3诚信知行冲突
道德结构中的心理成分包含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情感,各成分之间不但是交互发展的共同体,是和外部社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道德的发生、发展不是服从十线决定说的,而是辩证发展的,是发展变化的,是主体与外界环境双向互动、相互开放的运行关系。
3.问题提出及研..........................26-30
3.1 问题提出...........................26-28
3.1.1 研究目的.........................26
3.1.2 研究思路..................26-27
3.1.3 研究假设.................27
3.1.4 研究方法.........................27-28
3.2 研究意义....................28-30
3.2.1 创新之处.........................28
3.2.2 理论意义...............28-29
3.2.3 实践意义.................................29-30
4.研究一:初中生诚信认知问卷.....................30-44
4.1 研究目的...................30
4.2 预测问卷的编..........................30-31
4.2.1 预测问卷框架....................30
4.2.2 预测问卷题目.......................30-31
4.2.3 预测的..............................31
4.2.4 工具与测..........................31
4.3 预测问卷的结果.............................31-36
4.3.1 分布检验.....................31-32
4.3.2 项目分析.............................................32
4.3.3 探索性因素分析...............................32-34
4.3.4 信度分析.....................34
4.3.5 效度分析..............................34-35
4.3.6 验证性因素........................35-36
4.3.7 结构的确定与........................36
4.4 正式问卷的.............................36-40
4.4.1 研究被试.............36-37
4.4.2 研究结果......................37-40
4.5 讨论................................40-44
4.5.1 初中生诚信认................................40-41
4.5.2 初中生诚信认.................................41
4.5.3 初中生诚信认知现..............................41-42
4.5.4 初中生诚信认知现状调..........................42
4.5.5 初中生诚信认知现状调查.......................44-62
.............................................................................................
总结
本研究主要针对初中生目前存在诚信知行不一的问题展开一系列的研究,主要包括初中生诚信认知的现状调查、诚信行为的情境影响因素的研究、诚信知行冲突情境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1、初中生对诚信的认知包括概念理解、行为判断、功能认知、内心体验这四个方面。
2、初中生诚信认知在总体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在子维度行为判断、内心体验上,女生的认知水平显著大十男生。
3、初中生诚信认知在总体上不存在年级差异,但在子维度概念理解、功能认知上,七年级的认知水平显著大十八年级在子维度行为判断、内心体验因子上,八年级的认知水平显著大十七年级。
4、初中生诚信认知在总体上没有生源地差异,在各子维度上也不存在差异。
5、性别、年级和生源地对初中生诚信认知不存在交互作用,在各因子上也不存在交互作用。
6、在高情境约束力下惩罚线索比奖励线索更能诱发初中生的不诚信行为,惩罚条件下的不诚信行为显著大十控制组、显著大十奖励组,控制组的不诚信行为虽然大十奖励线索但并无显著性差异。二种条件下的不诚信行为出现的规律是惩罚线索>控制组>奖励线索。
7、在低情境约束力条件奖励线索比惩罚线索更能诱发初中生的不诚信行为,奖励线索下的不诚信行为显著大十惩罚线索,控制组的不诚信行为虽然高十惩罚线索但是并无显著性差异,奖励线索下的不诚信行为大十控制组但没有显著性差异。二种条件下的不诚信行为出现的规律是奖励线索>控制组>惩罚线索。
8、情境约束力因素对初中生诚信行为的主效应显著,奖惩线索主效应不显著,情境约束力与奖惩线索交互作用效应显著。初中生在面对惩罚线索时,集体情境中的不诚信行为显著大十个体情境;I fiJ在面对奖励线索时,个体情境中的不诚信行为显著大十集体情境。
初中生诚信知行冲突的情境影响因素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初中生,诚信认知,诚信行为,知行冲突,情境因素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