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代迎奉法门寺佛骨舍利活动的初步发展阶段
本阶段起自贞观五年唐太宗的敕许张亮开示佛骨,中经唐高宗首次开迎佛骨,至武则天长安末年迎请佛骨。故而,该部分主要对这三次开示及迎请佛骨活动进行考察。
(一)贞观五年的开示佛骨
贞观五年(631),唐太宗敕许张亮开示法门寺佛骨,是为法门寺佛骨进入唐代后首次亮相。这里主要就此次幵示的主持者有张亮或张德亮的不同记载,幵示佛骨的原因,开示过程中佛教信众的反应及此次开示佛骨活动的影响等问题进行研究。
1.关于贞观开示的主持者张亮或张德亮释疑
有唐一代,法门寺佛骨舍利,首次示现于贞观五年(631)。据《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碑载:“唐太宗朝刺史张德亮并继开灵址,咸荐香花” ?。这里明确指出,刺史张德亮在太宗朝“荐香花”、“开灵祉”而幵示佛骨。相比较而言,《大唐圣朝无忧王寺大圣真身宝塔碑铭并序》中有更详明的记载:“贞观五年(631)二月二十五日,岳伯张德亮口觌神光咸及物口。上章奏,精感动天,有敕以望云宫寝殿口施焉。古所谓三十年一开,则岁谷稔而兵戈息” 据此可知,此次开示是贞观五年由岳伯张德亮“上章奏”而进行的。这里不同的是一言“刺史”,一云“岳伯”。
对此,道宣则有不同记载:“贞观五年(631),岐州刺史张亮素有信向,来寺礼拜,但见古基曾无上覆,奏敕望云宫殿以盖塔基,下诏许之。因构塔上尊严相显。”引文内容与上述两碑大体相同,但主持人却不是“张德亮”而是“张亮”。如何解释? 一人也,两人也?
据《旧唐书?张亮传》记载:张亮“贞观五年(631),历迁御史大夫,转光禄卿,进封鄙国公,赐实封五百户。后历豳、夏、鄺三州都督。” ?《新唐书》本传略同,均不载其任岐州刺史事。然而,两《唐书》阙载未必便没有。据郁贤暗《唐刺史考全编》卷五岐州条:李神符、李靖、柴绍均曾于武德年间任岐州剌史而两《唐书》皆未及气再者,道宣生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坐化,并亲自参加高宗朝迎供佛骨一事。..............
.................
二、唐代迎奉法门寺佛骨舍利活动的嬗递阶段
安史之乱,是唐代的转折点。唐肃宗在乱中进行的这次迎奉佛骨活动,是唐帝迎佛骨活动一大转折,由原来的侧重巩固统治者个人统治、粉饰太平,转而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与国家的长治久安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此次迎奉佛骨中,佛教镇护国家的色彩浓厚,为以后帝王迎奉佛骨舍利所承袭,并日渐加重。三十年后的德宗由本来抑制佛教到日益亲近,并在贞元迎奉佛骨中深受影响,最终版依。这充分说明佛教与国家的命运相结合,迎奉佛骨活动已成为唐王朝维护统治的有力工具。本部分即对这两次迎奉佛骨活动进行研究。
(一)唐肃宗乱中迎奉佛骨
这里要探讨的主要是唐肃宗迎奉佛骨活动的时间,其开迎佛骨的缘起,瑰林宫二十四院形成的时间,及其迎奉佛骨的影响等。
1.唐肃宗迎送佛骨年代探讨
《扶风县石刻记》云:法门寺佛指骨“高宗迎之,中宗迎之,肃宗迎之,而史皆不书”。然而,《宝塔碑铭并序》则明白记载:“上元初(760)五月十□日敕僧法澄、中使宋合礼、府尹崔光远启发,迎赴内道场。”另有《佛祖统纪》为证:肃宗至德元载(756)十二月“上皇自成都还京师”气“诏沙门元皎于凤翔开元寺建药师道场,……诏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禁中,立道场,命沙门朝夕赞礼”。据此则事在至德二载(757)。然则,肃宗朝迎佛骨事果至德乎?上元乎?抑或《宝塔碑铭》有所疏漏而至德与上元两迎之?对此,李斌城先生不辨而两存之;陈慧剑先生《唐代王朝迎法门寺佛骨考》则采信《佛祖统纪》的记载‘?。笔者以为,《^1£塔碑铭》题刻于大历十三年(778年),上距肃宗迎佛骨仅隔十余载,当年迎奉佛骨之人尚健在者当不少,兼之肃宗朝迎奉佛骨之诏敕文簿当多有存世,供其参详。代宗为闻名的迷佛之君,对佛教的圣迹——佛骨舍利极为崇重。对此事当甚为诚敬,故《宝塔碑铭》所记或不至有误。而《佛祖统纪》成书于数百年后的蒙元时代,年远事湮,难以辨识。原始文档多有佚失?,恐致失误。或志磐疏失将上元年之事误系于该年之下,此事大有可能。
《佛祖统纪》卷三十九《高宗》条记载慧立、义褒显庆三年(四)年频入合璧宫论议事即有疏失?。揆诸史实,上元迎奉佛骨事亦大有道理。对此,陈景富先生《法门寺史略》有较详论述,可以参看关于此次送还佛骨的时间,学者多认为史文无明确记载。如,李斌城先生《论唐人对法门寺佛指骨的崇敬》一文即认为:“史籍未载何时送还佛指骨”?。再如,陈慧剑先生《唐代王朝迎佛骨考》:“在史料上寥寥数十字;而且没有迎还的记载”。....
..........
三、唐代开迎法门寺佛骨舍利活动的后期阶段..................61
(一)唐宪宗元和迎请佛骨舍利.............................................61
1.元和迎奉的动因.................................................................61
2.对此次迎奉佛骨中狂热膜拜的社会学探讨......................64
(二)唐懿宗咸通年间迎真身...............................................66
1.咸通朝迎奉真身的原因.....................................................66
2.对咸通朝迎请真身的认识..................................................68
结语
法门寺,元魏拓跋育及隋代李敏两次幵示佛骨,可视为唐代迎奉佛骨的准备阶段。唐太宗敕许张亮幵示佛骨,为唐朝后世帝王迎奉佛骨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依据。高宗第一次诏迎佛骨入宫供养施舍,修寺葺塔,幵唐帝迎奉法门寺佛骨之先河。与佛教有甚深因缘的武则天,为报佛恩,在晚年迎奉佛骨,是为唐代迎奉法门寺佛骨的起始阶段。该阶段主要与皇帝的个人统治、粉饰太平有关。肃宗在安史乱中迎奉佛骨,可谓唐帝迎奉佛骨舍利的一大转折,利用佛教镇护国家的色彩日益浓厚。此后,迎奉佛骨更成为唐王朝安邦抚民求太平的治国方略,而不仅是个人信仰问题,德宗的例子已经很好说明这点。值得注意的是,从元和年间,唐宪宗迎奉佛骨开始,为皇帝祈福延寿在迎佛骨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这是此前阶段的开迎佛骨活动所没有的。咸通朝迎奉真身,山雨欲来的末世情态下人们无奈的叹息与祈祷,是唐帝迎奉佛骨,唐代佛教乃至唐王朝将淡出历史舞台的豪丽闭幕式。
唐代迎奉法门寺佛骨舍利的时间不固定,规模有大有小,并没有形成一项所谓的“三十年一开”的迎奉法门寺佛骨的制度。而是根据形势发展,为维护统治而采取的一项政策工具。
唐代迎奉法门寺佛骨舍利是唐代社会的一部分,并非一成不变的,与唐代社会息息相关,随其发展变化,体现出丰富鲜明的时代内涵,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唐代迎奉法门寺佛骨与唐代佛教密切相联,反映出不同时期佛教内部及佛教整体的发展情况。同时,也是李唐王朝佛教政策的缩影,深刻地揭示出唐代儒、释、道三教此消彼长中争衡的动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