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羞怯、人际交往归因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6480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1 文献综述

1.1 羞怯的文献综述

1.1.1 羞怯的定义
心理学家对于羞怯的界定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一开始,Lewinsky 将羞怯描述为“一种极度抑制的状态,通常伴随着出汗、脸红、发抖、口吃、越来越想大小便等身体症状,个体描述自己的心理状态是受到打扰、感到自卑、被忽略、并且不能在合适的场合和时间说合适的话,有些个体也描述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感觉、情绪、外表过分敏感”。后来,研究者试图发展一个有关这种体验的操作性定义,把羞怯定义为在社交情景中某种不舒服的心理感受和行为抑制。例如,Pilkonis 认为“羞怯是一种逃避社会交往和不能很好地进入到社交情境中的倾向”。Zimbardo 将羞怯个体的体验描述为“一种不情愿接近他人或不情愿进入那些不容易逃避他人关注的情境”。Crozier 指出“羞怯者突出的特征就是他们倾向于花很多时间监控自己的感觉和行为,担心自己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因而变得非常不安”。Cheek 和 Buss 也认为,“羞怯是在社会情境中,特别是有陌生人存在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种不适、抑制和窘迫的状态”。对于这些羞怯的定义,学者们较认可的是 Henderson 和 Zimbardo 的定义。他们认为“羞怯是在社交情境中感到不舒服的一种对消极评估的恐惧,并且伴随情绪上的沮丧和抑制,会显著影响对期望活动的参与行为或者对个体和职业目标的追求行为”。

1.1.2 羞怯的分类
(1)Pilkonis 将羞怯分为公众羞怯和自我羞怯:公众羞怯指个体缺乏社交技能和顺利的社交经历,被他人和自己都评估为羞怯,他们表现出笨拙的社交行为,社会适应能力差;自我羞怯指个体虽然有社交技能和顺利的社交经历,但还是会怀疑自己的交往能力,因此产生主观不适感,伴有生理唤起,以及对负面评价的恐惧,没有被他人评估为羞怯,但被自己评估为羞怯。
(2)Buss 根据羞怯的原因,把羞怯分为恐惧型羞怯和自我意识型羞怯。恐惧型羞怯发生在出生 2 个月后,大约 15%到 20%的婴儿在新环境里会表现的警惕、抑制、安静,害怕陌生人和新奇刺激,这类婴儿对消极的社交情境会更加敏感;自我意识型羞怯出现于儿童自我概念发展并能够考虑他人观点的时期,大概是五六岁左右,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过度觉察自己的公众形象。.................
.....................

2 问题的提出

2.1 国内外关于羞怯研究的不足之处
首先,之前的研究更多地关注羞怯的界定、结构、表现、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和个体差异等。但就具体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多是分别讨论羞怯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较少提出第三变量的存在。因此本研究拟从此入手,深入分析,探讨中学生羞怯与人际交往归因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其次,国外对于羞怯的研究已相当广泛和深入,国内学者对羞怯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存在文化差异的羞怯,需要将其放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现有的在东方文化背景下关于羞怯的研究,大多与日本印度等地有关,但对中国尤其是大陆的研究比较少。再次,从研究对象来看,国内更多的是对大学生羞怯的调查研究,对中学生羞怯问题的研究较少。

2.2 本研究拟讨论的问题
根据以上分析,本研究探讨的问题是:根据羞怯量表评定中学生羞怯水平,考察其羞怯特点,同时根据中学生人际交往归因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进一步探讨中学生羞怯与人际交往归因和应对方式的关系。

2.3 研究目的和假设

2.3.1 研究目的
(1)考察中学生羞怯的发展特点。
(2)考察中学生人际交往归因和应对方式的发展特点。
(3)探讨中学生羞怯、人际交往归因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
2.3.2 研究假设
(1)中学生羞怯在性别、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
(2)在成功情境下,羞怯与人际交往的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归因存在显著正相关;在失败情境下,羞怯与人际交往的内部稳定可控归因存在显著正相关。
(3)羞怯与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应对方式存在显著负相关;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的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正相关。人际交往的归因维度通过羞怯间接影响应对方式。

2. 4 研究的意义

2. 4. 1 理论意义
西方对羞怯问题已进行了很多研究并获得了很大的进展,羞怯具有文化差异,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获得的研究结果对中国是否适用还有待十进一步考证。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才能更好的了解我国中学生的羞怯现状。本研究通过探讨中学生羞怯的发展特点及其与人际交往归因和应对方式的关系,丰富了有关羞怯的理论,对深入、系统地开展羞怯的相关研究具有理论意义。中学生的羞怯程度,对学习、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本研究对羞怯及其人际交往归因和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还能为心理健康的研究提供资料。.................
.................

3 研究方法................................................................................................ 7
3.1 研究对象............................................................................................... 7
3.2 研究工具............................................................................................. 7
3.3 施测过程............................................................................................. 8
3.4 数据处理.............................................................................................. 8
4 研究结果................................................................................................. 9
4.1 各量表的基本情况 ............................................................................. 9
4.2 中学生羞怯、人际交往归因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14
4.3 中学生羞怯、人际交往归因和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 16
4.4 中学生羞怯、人际交往归因对应对方式的预测作用........................ 17
5 讨论分析................................................................ ....................................19
5.1 中学生羞怯、人际交往归因、应对方式的基本情况分析................ 19
5.2 中学生羞怯、人际交往归因与应对方式关系的分析........................ 22
5.3 中学生羞怯、人际交往归因对应对方式的预测作用分析................ 24
6 结论与不足 ............................................................. ................................25

6.1 结论

根据分析和讨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女生的羞怯水平显著高于男生;高中生的羞怯水平显著高于初中生。
(2)在成功情境下,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 ISU 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失败情境下,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 EUU 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成功情境下,不同年级的中学生在 ISC、ISU、IUU、ESC、ESU 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高中生比初中生更倾向于内部稳定归因;在失败的情境下,不同年级的中学生在八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初中生和高中生都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为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
(3)中学生采用最多的应对方式是解决问题,其次是求助,然后依次是幻想、退避、合理化、自责。男生女生只在幻想的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不同年级的中学生在解决问题、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的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高中生在退避、自责、幻想、合理化的应对方式上显著高于初中生,初中生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上显著高于高中生。
(4)在成功情境下,羞怯与 EUU 存在显著正相关。在失败的情境下,羞怯与 ISC、ISU、IUC、IUU、ESC、EUC、ESU、EUU 都存在显著正相关。
(5)羞怯与解决问题和求助存在显著负相关,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存在显著正相关。羞怯对解决问题和求助起负向预测作用,羞怯对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起正向预测作用。
(6)在成功情境下,解决问题除了与 EUU 无相关外,与各原因都存在显著正相关;自责与 IUC、IUU、ESC、EUC 存在显著负相关;求助与 ISC、IUC、IUU、ESC、EUC、ESU 存在显著正相关;幻想与 IUC、IUU、ESC 存在显著负相关,与 EUU 存在显著正相关;退避与IUCESC、IUU 存在显著负相关,与 EUU 存在显著正相关;合理化与 IUU、ESC、EUC 存在显著负相关。在成功的情境下,中学生将其归因于内部稳定可控时,就倾向于采取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应对方式;若归因为外部不可控的因素,就倾向于采用自责、幻想和退避的应对方式。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