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形象熟悉性和范例典型性”——对内隐和外显记忆发展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6540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美国惯用词典》(Amerieantraditionalaiet沁nary),记忆就是“追溯心灵”(:eeallingtothemind)或“再思考”(thinkingofa邵in)。这一定义表明记忆是有意识的,这种意识既包括对当前回忆内容的一种觉知,也包括觉察到这些内容所代表的过去发生的事实。迄今为止,记忆研究主要是对记忆的有意识部分的探索。近年来随着内隐记忆研究的日益深入,使人们认识到有意识的记忆只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内隐记忆才是水面下冰山的主体。
早在1845年,英国医生罗伯特·多恩(RobertDunn)就报告了这样一个案例:他的一位健忘症患者能够学会做衣服,却回忆不起来她学过做衣服这件事。科萨考夫(5.Korsakoff,1889)在对这种现象进行系统调查之后指出,尽管病人没有意识到他们保存着有关印象的痕迹,但是这些痕迹始终存在于他们的头脑中,并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过程,至少在无意识的智力活动中是这样的。在刚刚过去的几十年中,上述现象重新激起了科学家们极大的研究热情。他们设计了多种实验任务对健忘症病人进行实验观察。如Seoville和Milner(1957)在对他们的一个27岁的病人H.M.(此人由于患有癫痛病而施行了部分脑切除手术)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观察之后发现:H.M.能够获得诸如追踪旋转和镜画之类的运动技巧,尽管他没有外显地记起他曾经学习过这种技巧。后来,心理学家们发现,健忘症病人不仅在运动技能的获得上接近正常人,在其他的一些实验任务上也表现出了接近常人的记忆能力,这些任务主要是词汇判断(lexicaldeeision)、单词确认(wordidentifieation)、词根或残词补全(wordstem。:fragmentcompletion)、偏好判断等。如,在词根补全任务中,主试给被试一个先前所学词汇的词根,让被试把它填成一个单词,被试表现出了用先前所学单词而不是其他单词来补全词根的倾向。这种先前的学习任务对后来操作行为的易化作用被心理学家C.C.Cofer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effect)。我国学者朱澄认为启动效应是“先前完成某一任务对后来完成同样任务或类似任务的促进作用”。陈永明从语义加工的角度将启动效应定义为“由于对一个词的加工而使系统为加工下一个语义上有关的词进入准备和启动的状态”。.............
...................

二、实验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可以较有把握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从个体发生的角度看,内隐记忆的出现早于外显记忆,内隐记忆几乎从一出生便存在,之后迅速发展。Parkin和Streete(1988)用学前儿童和成人为被试,对他们的记忆成绩进行了直接的比较。实验中,被试分为3岁、5岁、7岁和成人组,以再认作为外显记忆的指标,而用“残图辨认”(Fragment一Picturei-dentification)作为内隐记忆的指标。残图一般有8个等级,第一级为最残缺不全的图片,第八级为完整的未残化的图片。学习阶段向被试呈现不同残化程度的图片,如从第一级开始,如果被试不能辨认它,就呈现下一个等级的图片,直到被试能够正确命名为止。内隐记忆的指标是“节省”,即被试随后辨认有关的残图相对于当初辨认这些图片在时间上的节省和所需等级的提前。除了以被试的年龄为变量外,这项研究还控制了学习和测验之间的时间间隔,即分别让被试在学习后1小时和2周接受残图辨认测验。结果显示,尽管总体的节省分数随年龄而提高,但当以每个被试在学习阶段的原始成绩为基线来重新估价其5节省分数(节省成绩/初学成绩)时,节省分数的年龄差异消失了。而且1小时后测试的节省分数大于2周后测试的节省分数。再认测验只在2周后进行,因为1小时后的测验不能排顶层效应的影响。2周后的再认测验成绩存在着明显的随年龄而增加的趋势。Parkin和Streete还对内隐的节省分数和外显的再认成绩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在节省和再认的准确性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这些结果表明,即使3岁儿童,内隐记忆已得到充分发展。由于这项研究将学前儿童和成人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的记忆成绩作了直接的比较,所以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以节省分数为指标的内隐记忆测量对从幼儿到成人的年龄发展是不敏感的,而以再认为指标的外显记忆测量对这种年龄变化是敏感的。
然而上述结论受到了质疑:(1)Snodgrass(1989)曾经指出,若实验组之间存在不同的基线水平时,对于节省分数的比较需要运用以下公式:(新项目的成绩一旧项目的成绩/新项目的成绩一1)X100%。Parkin和Streete利用这一公式对其原始数据重新统计,结果内隐记忆出现了明显的发展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Russo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测量内隐记忆的实验程序受到了外显记忆的污染。事实上,在Parkin和streete的研究中,5岁和7岁儿童在再认出的项目上比非再认出的项目上显示出了更好的节省成绩,而在3岁儿童那里,两者之间的节省分数却没有差别。这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内隐记忆确实可能受到了外显记忆的影响。................
...................

三、讨论...............................................................20
四、结论................................................................24

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获得以下结论:
1、知觉内隐记忆不存在年龄差异;材料形象的熟悉性对内隐记忆发展无显著影响,而对外显记忆发展有显著影响;
2、概念的(类的)典型性范例的启动效应不存在年龄差异;非典型
性范例的启动效应存在年龄差异;典型范例和非典型范例的外显记忆成绩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有研究表明,某些情况下元记忆在内隐记忆的测验中起一定的作用(RappoldandHashtroudi,1991),似乎可以用元记忆的参与来解释非典型范例上启动效应的年龄差异。但用元记忆对此结果进行解释存在某些局限性。因为只有当要求被试有意识尝试记忆某些材料时,元记忆才会在编码阶段起作用。由于我们在实验二中所设置的学习条件是偶然的,即使年龄较大的儿童在学习阶段也没有任何可能利用他们的元记忆策略。而且,实验中为了适合范例生成任务的要求,每一个项目都分属于各自独立的不同的类别。如此限制条件下发展起记忆策略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
对上述结果的另一种解释是知识结构的发展。但这种发展至少可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加以考虑,即按逻辑规则组织和按内容特征组织的知识的发展。对于前者,Perruchat等曾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他们用皮亚杰的包含测验将被试区分为通过包含测验组和未通过包含测验组,然后以范例生成任务测量被试在新旧项目上的启动效应,结果表明,通过和未通过包含测验的被试在起动效应上没有表现出任何差异,表明逻辑规则在类的知识组织中不起任何作用。
对于后者,可以认为类的外延从年幼儿童到年长儿童发生了变化。由于年幼儿童概念的外延小于年长的儿童,因此非典型范例对年长儿童来讲虽然是非典型的,但却仍然在他们所掌握的某类概念的成员之列;而对年幼儿童来讲却不包含在他们所掌握的概念成员之列。因此实验二中即使二年级学生学习了某些非典型范例,类的名称仍不能激活这些范例。
范例生成任务本身带有自身所无法克服的困难,因为实验中对于每一个类的名称只允许生成一个范例,无论对二年级还是对四年级的被试来讲,都使他们生成非典型范例的机会减少到很小,而与两个年级的被试所实际掌握的类的内涵及外延几乎没有关系,从而使它带有较大的人为性和强制性。未来的研究应该设计出更切近现实生活的实验任务,以使研究的结论更贴近实际。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