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心理学家对问题解决的系统研究,至少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和信息加工理论的出现,促进了认知心理学的崛起,使心理学对问题解决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问题解决已成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核心的研究课题之一。以往对盲人的研究多集中于触觉两点闽、听觉能力、记忆广度等方面,很少涉及到思维等高级心理过程,对盲人的问题解决过程的研究则更为少见。
“河内塔”问题是问题解决的经典实验,用它来研究视障儿童和正常儿童问题解决过程具有可行性。视障儿童与正常儿童在解决“河内塔”问题上有何异同,笔者尚未见到有实验加以研究。本研究试图以“河内塔”问题作为研究方法,在实验基础上研究视障儿童与正常儿童解决“河内塔”问题的异同,进而探讨二者在问题解决上的差异,了解视觉经验的缺失是否影响思维能力的正常发展,从而进一步为“缺陷假设”或“补偿假说”等理论和改进盲童教育提供一些实验依据。.........
...........
二 课题综述
(一) 问题解决的早期研究
1.联想主义学派与问题解决
最早研究问题解决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mdike,1911)。从哲学方法论来说,他把问题解决过程看作是一种联想学习的过程,带有渐进性质。在学习过程中,适宜的联系逐渐建立,并通过强化得到巩固,不适宜的联系逐步消退。这种学习过程具有“尝试一错误”的性质。在具体实验研究中,桑代克主要以小鸡、猫、鱼、狗和猴子为对象,其中,最著名的是以猫和小鸡为对象的研究。桑代克设计了研究问题解决的迷箱。箱上设有特殊的装置,只要搬动装置,箱门就会自动打开。实验时把一只饥饿的猫放入箱内,将食物放在箱外,实验者在箱外观察猫的行为。开始时,猫是无意识、无目的的乱抓,但当偶然碰到装置打开门后,猫跑出迷箱,得到食物。经过几次反复后,多余的动作越来越少。最后,猫学会了打开箱门,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另一个实验中,桑代克以小鸡为实验对象,所用的研究材料是用围栏布置的迷津。在实验时,他把小鸡放在迷津中心的一个地方,目的是要小鸡找到引向食物和其它小鸡的出路。实验结果发现小鸡的行为和猫在迷箱中的行为类似,问题解决的方式是属于尝试一错误的方式。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1)小鸡在联想方面要迟缓得多;(2)小鸡解决困难问题的能力较差。除了这些研究,桑代克还用其它动物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最后提出“尝试一错误”理论。他认为动物的问题解决是一个“尝试一错误”的渐进过程,还认为,问题解决过程是盲目的、渐进的,是在没有推理和判断的情况下进行的。
2. 格式塔学派与问题解决
格式塔理论一开始就反对桑代克的联想主义和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在哲学方法论上主张从现象学出发,以事物的整体结构特性来理解心理活动。他们认为问题解决过程是一个顿悟过程。在这方面,以德国心理学家苛勒(WKoehier)对黑猩猩的研究最为典型。苛勒设置了几种问题情境:一种是在房间里放置一些木箱,房间的天花板上吊着一串香蕉,观察黑猩猩能否学会取到香蕉。开始时,黑猩猩试图采取跳跃的方法取香蕉,但够不到。之后,黑猩猩在房间里来回转,突然停在木箱前面不动了。过了一会儿,它很快把木箱搬到香蕉下面,爬上箱子,取到香蕉。后来,要几只箱子叠起来才能够拿到香蕉,黑猩猩也可以做到。...............
.................
三 研究目的、实验方法及过程......................................................................13
(一) 研究目的....................................................................................................13
(二) 实验方法....................................................................................................13
(三) 实验过程....................................................................................................14
四 结果与分析...................................................................................................15
(一) 三组被试的解题时间和解题步骤数比较.................................................15
(二) 三组被试在不同指导语下平均解题时间(分)的比较...............................17
(三) 三组被试在不同指导语下解题步骤平均数的比较.................................19
(四) 三组被试在总结规律方面的比较..............................................................21
五 讨论.................................................................................................................21
(一) 元认知活动对盲人被试、蒙眼被试与正常组被试解决“河内塔”问题的影响....21
(二) 口语报告对问题解决的影响.......................................................................22
(三) 视觉对问题解决的影响...............................................................................24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27
结论和建议..........................................................................................................27
六 结论和建议:
1.本实验结果表明,盲人被试在解决河内塔问题时,在解题时间和步骤数上,与蒙眼组被试和正常组被试均存在显著差异(P<.01)。这说明盲人在解决问题能力上,不如视力正常的被试。
2.盲人被试元认知组、出声思维组、控制组在解题时间和步骤数上无显著差异。盲人组被试与蒙眼组被试和控制组被试在不同指导语情况下,解题时间和步骤数目均存在显著差异。
3.蒙眼组被试在六块圆盘情况下,元认知水平组与控制组在时间和步骤上,均有显著差异(P<.05)。而被试在失去视觉的情况下,在圆盘个数较少时,指导语对问题解决无显著影响。这表明被试对指导语做到正确的内部表征需、要一个过程,元认知活动才可能对问题解决产生影响。正常组被试在五块圆盘情况下,就出现了上述差异,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视觉的作用。失去视觉的蒙眼被试不如正常组被试发现规律早,证明了虽然他们有视觉经验,但仍需要时间去适应失去视觉的情况。
4.问题解决过程中,被试并不单纯使用某一策略,而是多种策略交替使用。与标准解法相比,被试的操作常常出现错误,进展不稳定,有时经过多次操作后,又回到初始状态。这反应了被试对子目标间差别确认不正确,或对问题的理解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