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驱力的概念分析
一、内驱力概念的提出
内驱力是源于心理学的一个术语,著名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的研究已经涉及到了内驱力,他将人类本能的内部动力分为性驱力和攻击驱力,并且指出,在所能观察到的所有本能现象中,不论是正常的还是病理的,这两种内部动力都参与其中或融合在一起。但弗洛伊德没有明确提出内驱力概念。
首先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武德沃斯(Woodworth,1869—1962)。武德沃斯认为,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因果机制包括了内驱力和机制两种心理成分。内驱力是行为的发动者,是回答行为的“怎样”的问题,也称为行为的能力。机制有赖于内驱力的发动才得以活动,内驱力也只有通过机制的作用才能实现。同时,机制在内驱力多次发动后也可以转化为内驱力。简单地说,内驱力就是驱使有机体产生行为的内部动力。美国心理学家赫尔(C.L.Hull,1884-1952)是内驱力理论的主要代表。他认为,机体的需要产生内驱力,内驱力激起有机体的行为。在赫尔的理论中,内驱力主要有两种: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原始性内驱力同生物性需要状态相伴随,并与有机体的生存有密切的联系。这些内驱力产生于机体组织的需要状态,如饥、渴、空气、体温调节、睡眠、活动、回避痛苦等。继发性内驱力是指情境(或环境中的其他刺激)而言,这种情境伴随着原始性内驱力的降低,结果就成了一种内驱力。也就是说,以前的中性刺激由于能够引起类似于由原始性内驱力所引起的反应,而具有内驱力的性质。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avid P.Ausubel,1918—)在进行教育心理的研究时,对内驱力也有了一定认识,他将内驱力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的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一个体为了保持长者们(如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而奥苏贝尔也认为,在人类行为中,这三种内驱力同时起作用,当然,其起作用的比重不同,通常随着年龄、性别、社会阶层的成员地位、种族起源以及人格结构等因素而变化。............
.............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驱力的构成
在物理学中,力由三个要素构成,即:力的起点,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内驱力借用“力”这一物理学概念来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在进行自我教育中自我激励的动力源泉、强度以及方向。因此,对应于“力”这一概念,内驱力也有三个要素,即:个体需要、个体自我意识、个体意志品质。需要产生动机,个体需要是内驱力的源动力;而个体自我意识对内驱力的方向进行主动选择和控制;个体意志品质对内驱力的强度也就是内驱力的大小进行自我调控。
一、个体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驱力的源动力
恩格斯曾经说过:“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之所以进行自我教育,同样具有其目的,即:满足个体适应社会需要以及在社会环境中发展自我的需要,并从这些需要中产生出对人的活动的推动力,驱动着个体向其本身的目标努力。
(一)个体需要
现实生活中每个个体都有多种需要,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论中提出了人的 5 种需要:
1.生理需要。这是一种与个体生存有关的需要。包括饥饿、口渴、痛苦的逃避等。在所有的需要中,生理需要既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强有力的。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所有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的,那么生理需要将最有可能成为他的主要驱动力。
2.安全需要。其直接涵义是避免危险和生活有保障,引申的涵义包括职业的稳定、一定的积蓄、社会的安定、国际的和平等。有过这样一种调查,在白领中,分期付款购房(或买车)的白领往往工作比较投入且较少跳槽,而没有这种还贷压力的白领就易跳槽。这种情况,稳定的收入实际上就成了分期付款购房者的强烈需要,并产生努力工作的内驱力,驱动个体工作投入并追求长期的稳定。
3.归属和爱的需要。即个体希望能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渴望得到一定社会与团体的认同、接受,并与同事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4.尊重需要。包括自尊、自重和为他人所敬重。
5.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他指出:“音乐家必须去创作音乐,画家必须作画,诗人必须写诗。如果他最终想达到自我和谐的状态,他就必须要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体,必须真实地面对自己。”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
................
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驱力的个体差异................................12
一、方向性差异..........................................................................................12
二、结构性差异..........................................................................................13
三、自律性差异..........................................................................................13
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驱力的驱动........................................15
一、教育主体对接受主体内驱力的驱动..................................................15
二、社会榜样对接受主体内驱力的驱动..................................................18
三、社会群体对接受主体内驱力的驱动...................................................19
四、社会思潮对接受主体内驱力的驱动.....................................................20
结 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人们自主意识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在不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何通过激发教育对象内在动力进行自我教育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研究在当前受到了极大的重视。而进行自我教育,最重要的同时也是基础性的工作就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内驱力研究。内驱力是导源于心理学的关于个体内部驱动力的概念,将此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思想政治教育界深入关注教育对象个体内部世界的表现。
通过以上对内驱力构成和驱动的论述可以看出,内驱力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通过对此概念的深入研究,将使思想政治教育界对个体内部世界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或者接受主体通过对内驱力构成和驱动原理的了解和掌握,在教育或自我教育中,将能找到一个新的着力点,即对个体内驱力的驱动,从而对个体以最大效率进行自我教育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本文通过对内驱力概念、个体内驱力差异的深入分析,以及对内驱力构成和驱动的详细论述,试图对内驱力是会什么、如何把握内驱力构成、如何对个体内驱力驱动等问题提出粗浅的看法,希望能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特别是提高自我教育的效果提供一点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