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古代养成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我国自古便有养成教育的优良传统,众多思想家、教育家对养成教育进行了浩繁而多样的论述。
(一)我国养成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
追溯我国养成教育的发展历程,“养”和“育”最初本属于农业性教育观的概念。“养”,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起点。在原始社会中,无论人类自身抑或生存环境都处于“野生”状态,人类为了生存采集野生植物、进行狩猎。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开始了解野生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和习性,步入从“野”到“养”的新的历史阶段。人类开始驯养动物、种植植物,从此开创人类文明进步的起源。纵观人类进化的历程,“养”的过程即是“驯、育、培”的过程;从野蛮到文明、从原始群落到血缘家庭、从氏族到部落直至发展到现代人类,人类自身也经历了一个“养、育、培、训”的发展过程。伴随之,人类社会从愚昧无知到文明开化,从低级文明发展到高级文明,经历无数次的反复、比较、选择,摒弃种种恶习,继承和发展着优秀的人类文明。一旦这些优良的行为规范适应了社会各种关系,成为协调人类社会发展的优良习惯,便以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人们言行的准则,由此便出现“养成”的发展过程。人们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思想教育途径,要求社会公民遵守人类公认的准则或规范,经过周而复始的社会实践,在反复的训练、教育、培养的过程之中,社会群体或个体由被动转化为主动,自觉养成勤劳习惯、文明礼貌习惯、清洁卫生习惯........一代一代流传至今,成为千古不朽的优良习惯传统,影响着人的一生,协调着社会不断地进步与发展,这即是“养成”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人类社会既有优良的习惯传统,相应地,便有不良的习惯势力。社会提倡养成优良习惯,反对和摒弃不良习惯,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以适应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进行培养和教育。于是,“养成教育”应运而生。..........
...........
二、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科学内涵及其特征
有人说过:“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中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这个意义上说,习惯并非保守的力量,而是一种足以决定一个人的性格从而改变命运的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当然,这里的“本性”在唯物主义那里并非与生俱来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人们长期形成的习惯息息相关的。在新的时代,我们必须以新的视角看待习惯养成问题,以21世纪的新标准来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使养成教育能得以与时俱进,不断地继承、发展与创新。
(一)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科学内涵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在《随笔集》中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从而终身享受它的利息。”对于人的培养来说,知识的传递虽然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是行为的传递、习惯的培养,即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美德并非教育的目的,使其实践道德规范才是教育的归宿。
所谓习惯,具有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的含义。从个体层面看,习惯是个体在长时间里因为训练、学习或者环境的影响等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或倾向,它是条件反射在个体身上的积淀;从社会层面看,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稳定的、自然的或自动的行为方式或倾向。这两个层面是相互联系着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总体说来,习惯是由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的高度自动化的行为方式或行为模式,一经形成不易改变。(1)习惯是一种很自然的、不加思考便去做的行为方式。(2)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逐渐形成的,或是有意识地持之训练形成,或是长期不自觉地重复同一行为所致。(3)习惯通过行为来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修养,是人的气质、风度和素养的综合体现。说到底,习惯就是道德,就是人格,它体现着一种文化,反映一种文明深入人心的程度与水平,更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形象。..........
...........
三、加强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紧迫性........................................................24
(一)当代青少年生活环境的复杂变化要求切实加强道德行为养成教育.............24
(二)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是我国传统德育走出现实困境的理性选择.........26
(三)我国当前养成教育“现实不如理想”的客观实际要求其自身必须以改革促发展..29
四、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基本途径.................................................................31
(一)教之以理—奠定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的知性之基..............................................31
(二)养之以情—激发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的情感动力..............................................33
(三)化之以“场”—营造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的文化环境.....................................36
(四)导之以行—维持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的活力之源..............................................41
结束: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是在国内外养成教育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源流、内涵、特征、紧迫性问题及其可操作化途径等进行了探讨,促使青少年在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中逐步培育健康人格,获得身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本课题的重点是探讨在可操作化层面上解决青少年在道德实践领域中的“知行脱节”问题,培育符合时代需要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全面提升青少年的道德素养,教导青少年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因此,本课题将着重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从道德行为习惯的涵义和特点的分析入手,探讨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2、对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紧迫性问题给予现实关注。
3、通过研究,提出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和偏差行为的预防与矫治的途径,做到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和偏差行为矫治双向兼顾,提高青少年养成教育的实效。就本课题而言,在研究与写作中拟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即对古今中外已有的相关理论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以期为课题研究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根基。同时,适当地结合实证性的研究方法,如案例分析法、调查问卷分析法等,力求在实践层面上提出一些可行性的举措与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增强课题的应用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