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灌输理论的历史考察及内涵
(一)灌输理论的历史考察
灌输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我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于实践,坚持向人民群众灌输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从而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下,对灌输理论作一历史考察,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理论。
1、灌输是为了提供一种合适的理论环境。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参加和领导工人运动中,不仅致力于创建革命理论的工作,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而且极为重视革命理论的传播工作。1864年,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指出:“工人们己经具备了作为成功因素之一的人数;但是只有当群众组织起来并为知识所指导时,人数才能起决定胜负的作用。”①由于当时第一国际内部充斥着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流派,因此马克思为第一国际起草文献时在一些用语上比较含蓄,但不难看出,这里的“知识”主要是指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的这一重要思想被许多国家的工人政党所接受。恩格斯向工人政党领袖们明确地提出了下述任务:“越来越透彻地理解种种理论问题,越来越多地摆脱那些属于旧世界观的传统词句的影响,认真地研究社会主义科学并且必须以高度的热情把由此获得的日益明确的意识传布到工人群众中去。”1887年,恩格斯在给参加美国工人运动的德国无产阶级优秀分子的一封信中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的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愈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美国工人,而愈多由他们自己亲身经验去检验它,它就愈会深入他们的心坎。”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强调灌输并不意味着把社会主义思想硬塞进人们的头脑,而是为了提供一种合适的理论环境,并使人们在这种环境中运用自己的切身经验去理解,掌握和发展革命理论。其目的是为了最终让工人群众自己教育自己。
2、科学社会主义意识不能在工人群众中自发产生,必须从外面灌输进去。恩格斯逝世后,第二国际内部产生了以伯恩斯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思潮,它全面地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其愈害就是取消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的指导。俄国社会民主党内的修正主义派别—经济派承袭伯恩斯坦的手法,打着反对“教条主义”、要求“批评自由”的幌子,攻击马克思主义,鼓吹工联主义意识,否定革命理论对工人运动的重要意义;主张工人阶级只进行经济斗争,把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政治斗争让给自由资产阶级去进行;维护工会式的组织,反对建立集中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创造性地坚持灌输理论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世界各国工人阶级运动过程中发挥的伟大作用。完全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外面灌输到工人运动之中去就不可能有共产国际共产主义的运动。着眼现在,我国正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必要条件。因此,加强灌输教育,向人民群众灌输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尤其是向人民群众灌输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新阶段,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就显得尤为重要。显而易见,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的论断、关于崇拜自发论等于否认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断,在今天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灌输理论并没有过时
近年来曾有否定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人提出灌输已经过时的观点,我们认为这是非常错误的。第一,不可否认,国际上确实出现了从对抗转向对话,从紧张转向缓和的新局面,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这一切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各个国家社会制度的固有本质,并没有取消国际范围内的各种形式的斗争和较量,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亡我之心不死,妄图实现和平演变的阴谋。因此,在当代世界上,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一直是十分尖锐的。
从国内来说,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了,工作中心转移了,但阶级斗争并没有完全熄灭。资产阶级的、封建主义的影响还广泛存在。在西方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图谋和我国对外开放方针的条件下,国外种种社会思潮不可避免地会经常地侵蚀渗透进来。这就使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会长期存在,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能相当尖锐。我们只有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去占领思想文化教育陈地,批判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才能保证我们国家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一代代自觉地社会主义建设者。我们只要想一想去年发生的“法轮功”事件,就会明白,坚持灌输理论,不断对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用马克思主义去占领思想文化教育阵地何等重要,任何放松和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教育,都将导致我们丧失群众,丧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
..................
三、关于接受理论的历史考察及内涵..........................18
(一)接受理论的历史考察................................................18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中“接受”的内涵.........................21
四、接受理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24
(一)重视接受者的需要.....................................................24
(二)重视接受者的兴趣.....................................................27
(三)重视接受者的认知和情感.........................................30
(四)重视接受者的动机.........................................................32
(五)重视接受环境..............................................................35
五、结语:建立授受合一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
灌输理论有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涉及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两者间的关系,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之一。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有自己的愿望和动机,受教育者也有自己的愿望和动机,两者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了解和协调两者之间的不一致,以及产生不一致的原因,成为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灌输理论却不具备这方面的理论功能。在灌输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它强调的主要是教育者的主动性,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在接受过程中,接受理论侧重于研究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它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研究受教育者在何种条件下才能更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
由此,我们提出把灌输与接受结合起来,即授受合一的理论,倡导一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处于主体地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参与者,其关系本质上是互动的,而非主动或被动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把传统的主客体关系,确立为共同参与者的主体间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应该是在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以语言为媒介,以对“文本”即对社会要求的理解为中介进行对话,而达成一致“共识”或“共视”也即“视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