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教育模仿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6578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引言

一、选题缘由

(一)回到教育原点审视教育
关于“教育是什么?”的问题,答案林林总总,不一足,不同的教育家依据各自的视角做出了不同的界定。在教育中讨论模仿,多是作为批判的对象,把“模仿”用作贬义语,鲜有对“模仿是什么”“模仿与教育的关系”“模仿与人的关系”做深入的探究。那么如何从教育本身出发,“模仿”在教育中扮演什么角色,这就要追溯到教育的源头。
《说文解字》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从“教”字的定义石‘,是“施”与“效”对举,也就是“教”由示范与模仿构成。单施不成教,只有有学才能有教,学不但是教的应有之义,也是必要之义。学什么?“养子使作善”,学以为善,这是“育”的意思。怎么学?“下所效也”,可见模仿在这里所起的作用,这也就构成了本文的研究起点。

(二)对“模仿”的再认识
模仿是什么?一种普遍存在的观点是“模仿”只是简单的效仿、复制,它的意义是单一的。然,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认为,如果模仿只是对现实的一种复制,复制和原型之间的区别将会消失。那么模仿也就毫无意义。
“模仿”作为人类的基本行为,它不但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也是人类得以不断发展的前提,是人与他人及外界沟通的桥梁。本文就是对这些在口常语言中关十“模仿”概念存在的各种成见进行梳理和重新认识,采用人类学还原的方法探寻模仿的原初涵义,提出“模仿”概念,并将这一探究置十教育学的语境中,在“什么是模仿?”“谁模仿”,“模仿谁”,“模仿的过程”“模仿的途径”“模仿何以实现”等意义上作出判断。

(三)对“模仿与教育”关系的反思
如果说最初来源十口常生活中的模仿只是一种学习方式,还不能构成教育。当被模仿者有意识地成为模仿的对象,并以此来影响和改变模仿者时,被模仿者成为教者,模仿者成为学者,真正的教育就产生了。
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模仿能力与身体成长过程紧密相连,并可以抵制分化的社会趋势。模仿建立了个体与外界、他者相通的桥梁;模仿试图打破主客之间的壁垒,并目_力图消除“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之间的差别。教育过程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模仿的过程,它并非试图控制个体,是通过与外界的接触来形成个体的力量。这种心智与外部世界的的同化构成了个体的教育过程。模仿的目标不是为了塑造和改变世界,是要在与世界的接触过程中,使人获得发展和教育。

二、概念界定

(一)教育的界定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一般的教育教科书把教育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两种:广义教育认为,“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项贤明指出,把“教育”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严格说来并不严密,他认为“所谓的“狭义的教育”只是“教育”的一个下位概念,把“教育”的广义和狭义之分合理化,然后又把“狭义教育”简化为“教育”,就很容易在人们的观念中造成混乱,误把学校教育当作教育的全部,实际上,那个难以界定的“广义上的”(其实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才是教育本身。”
本文无意为教育下定义,只是指出本文论述的语境是“真正意义上的”广义的教育,以受教育者本人在教育中的角色为主线。在文中涉及到的教育的其他要素-一教育者、教育内容等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发生在学校教育中的作为“教育”的下位概念。

(二)模仿
模仿的意义不是单一的,它在术语上有很多细微差别。模仿不仅代表“效仿”,也表示“表现”和“表达”。它的形式可以指代与所给予的和所呈现的现实的关系,模仿统一了模仿的对象、模仿者和模仿的过程,固定在模仿对象中的结构指导着模仿的过程。

(三)教育人类学视角
教育人类学是一门介十人类学与教育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可以理解为“利用人类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一门学科”,它的起点和终点都与教育学息J息相关。但是,不同学派的学者对教育人类学的定义各不相同。这里不再赘述。本文所借鉴的是德国和西欧关十这一学科的发展动向及最近成果。
  德国教育人类学家克里斯托夫·武尔夫教授认为传统的教育人类学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发展的历史性问题,从提出了历史教育人类学的研究主张。教育人类学应依据历史和文化的双重背景发挥作用,主要研究教育科学知识的分析、组织、再评价以及从人类学视角解构教育的概念,从说明教育的可能性及局限性,并对其进行反思。本文选取教育中的模仿问题进行研究,以期提供一个研究教育问题的新的视角。

第二章 模仿是............................17-24
一、 模仿的概................................17-20
(一) 模仿的各种...........................17
(二) 模仿的词源学.................17-19
(三) 何谓模仿......................19-20
二、 模仿的分类...........................20-22
(一) 根据参与者的.......................20-21
(二) 根据所模仿对.................................21
(三) 根据教育者和受.......................................21-22
(四) 根据模仿的复.......................22
三、 模仿的特征........................22-24
(一) 直接性..............................22-23
(二) 延迟性.......................23
(三) 选择性.....................23
(四) 内化性............................23
(五) 开放性....................23-24
第三章 谁模仿...................24-31
一、 模仿的发生...................24-26
(一) 遗传基础..............................24-25
(二) 模因理论.........................25
(三) 历史的理解....................25-26
二、 学习过程即模.................26-28
(一) “教”与“学”的...................26
(二) 学什么..........................................26-27
(三) 怎么学...........................27-28
三、 人的生成与............................28-31
(一) 教育学语境中对“自我”的........................28-29
(二) “自我”在模仿................................29-30
(三) 最终实现人.................................30-31
第四章 模仿谁......................................31-39
.........................................................................
  
结语
模仿是人类的基本行为,是个体成长、发展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儿童通过模仿学习语言、发展思维;通过模仿认识空间、地点和物体,与环境建立关系;儿童、年轻人和成年人通过模仿过程内化相关的观念和规范;是模仿建立起与外界与他人相通的桥梁。模仿是人类发展的条件,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因此模仿过程成为教育的中心所在。
本研究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模仿概念的研究获得对模仿的一种新理解,并将这一理解置十教育学语境中,以“什么是模仿”、“谁模仿”、“模仿谁”、“模仿的过程”、“模仿的价值”等一系列观点建立逻辑体系,说明“模仿”是实现人的确证的主要方式,是教育的重要途径。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教育人类学的方法,以人类学的视角解构教育概念,以历史和文化的双重背景来审视人的意义与现代教育的核心。
本文的最后一部分总结了模仿规律和矛屑。一方面,自我意识参与的模仿过程保障了人的多中心性与差别的存在,模仿蕴涵着希一望;另一方面,模仿中固有的感染冲动,又容易引发暴力和破坏行为。模仿的这种双重性与开放性为教育留下了空间,也对教育的可能性提出了挑战。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