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日本动漫的发展与影响
第一节 日本动漫的萌芽期
公元 1906 年,世界上第一部现代动画《滑稽脸的幽默像》诞生在美国,这种新奇有趣的娱乐很快便风靡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引进了大量的美国动画,并在很快的时间内,吸引了一部分人才开始进行模仿创作。
1917 年,下川凹夫拍摄了《芋川掠三玄关·一番之卷》,这一作品被认为是日本的第一部动画片,此片与《猿蟹合战》、《塙凹内名刀之卷》被公认为是日本动画产业的奠基之作。随后,日本政府看中了动画这一新奇事物在宣传教育方面的独特影响力,开始大力扶持动画产业。1933 年,日本第一部有声黑白动画《世界中心的男与女》(《力と女の世の中》)诞生,其创作者政冈宪三也开始大量引进欧美诸如赛璐璐创作法等先进的动画创作技术,日本动画产业开始逐步走向正轨。不过,这一时间段的日本动画大多是对美国动画进行模仿,并未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其整体艺术价值不高。自“226 事变”,日本走向军国主义道路之后,日本动画产业曾一度沦为了军国主义分子宣传法西斯理念,美化侵略战争的宣传工具。例如《桃太郎·海鹰》《桃太郎·海上神兵》等动画,此类动画虽然有一些在美术风格上有所建树,但其思想内核千篇一律的鼓吹武士道精神与所谓的“大东亚共荣”战略,理应引起人们的批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军国主义垮台,美国在日本为了推行占领政策也看中了动画的宣传能力,日本的动画产业随之转型。美国在日本为了推行占领政策,也看中了动画的宣传能力,强征日本各地的动画人才,成立“新日本动画社”,并推出了《樱》等动画作品。但其过于低幼的内容,导致这一行动在宣传方面收效甚微,不久美国便放弃了这一举措,“新日本动画社”也随之解散。
.............................
第二节 日本动漫的发展期
1961 年,手冢治虫成立“虫动画制作公司”,并于 1962 年推出反战题材动画《某个街角的故事》,反战题材也成为了手冢治虫乃至后世日本动画经久不衰的主题。1963 年,“虫制作公司”推出了长篇连载电视动画《铁臂阿童木》。这部动画一经推出便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与丰满的人物形象得到了大量来自日本乃至世界观众的喜爱,收视率常年保持在百分之三十左右,这一成绩在六十年代的日本可以说是非常优秀,在此之后日本的动漫产业开始飞速发展,向着世界的舞台迈进。
1964 年,第十八届奥运会成功在东京举办,作为第一个举办奥运会的亚洲国家,日本让世界开始对其产生好奇并让全世界开始了解日本的同时,也吃到了由奥运会带了的巨大红利,日本经济迅速升温,随后促进了消费升级。加上电视节目制作的水准不断上升,日本的大型家电,特别是彩色电视机的不断普及,日本的动画产业也开始进入了大批量制作长篇彩色电视动画的时代。1965 年,“虫动画制作公司”推出了日本第一部长篇彩色电视动画《森林大帝》,该片让手冢治虫及其创作模式成为了日本乃至世界都模仿的对象,迪士尼在 1995年出品的动画电影《狮子王》中都可以看到浓厚的《森林大帝》的影子。这一年,日本共推出 13 部电视动画。此后,这一数据也在不断攀升。
在这一时间段内,日本动画的创作题材开始不断拓宽,热血,魔法,运动,科幻,恋爱,日常喜剧等题材纷纷加入到日本动画之中。上映与 1969 年的电视动画《海螺小姐》更是作为一部日常喜剧动画连载至今,集数多达 7000 多集,成为了世界上集数最多的电视动画。而 1968 年的动画电影《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冒险》与 1971 年的电视动画《鲁邦三世》更是开始尝试摆脱以往动画给人带来的“低幼’的印象,并逐渐摆脱了美国动画的影子。与此同时,除了原创动画外,越来越多的动画创作者开始将创作目光聚集到了另外一个大众娱乐载体——漫画上。
........................
第二章 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形象
第一节 中国人物
在日本的动漫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大量的中国人物或带有明显中国元素的人物,这些中国人物形象各有特色,却又有着很多的相同点。本文将从日本动漫中中国女性形象的同质化、中国男性形象的同质化、中国角色在日本动漫中的逐渐“还原”三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中国女性形象的同质:旗袍、包子头、中国功夫
提到在日本动漫中出现的中国女性角色,有一个刻板形象是完全绕不开的,那就是由“旗袍”、“包子头‘、”中国功夫“这三个符号组成的女性形象,可以说,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女性绝大多是都是这以这一形象出现,或者曾经有过这样的装扮。例如:林明美(《超时空要塞》)、凰铃音(《无限斯特拉托斯》)、 李梅玲(《 魔法少女小樱》)、蓝猫(《黑执事》) 、神乐(《银魂 》)、 珊璞(《乱马》)、 春丽(《街霸 》)、杨贝贝(《动画同好会》)、王留美(《机动战士高达 00》)天天(《火影忍者》),尝试将这些动漫角色放在一起我们就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些角色的同质化。
日本留学论文参考
第二节、中国题材
自古以来,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密切,两国之间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吸收,在日本的文艺作品中往往包含了大量的中国题材,中国题材在日本已经“易地移植”一千多年,从未中断,至今不衰。这种一个拥有自己独立文化与美学传统的,在这么长的时间内,持续不断的从另一个特定国家汲取题材,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少见。而日本动漫作为当今日本受众面最广的大众通俗文艺,自然也不例外。很明显,这种源源不断的创作绝非仅仅是为了满足异国猎奇,而是蕴含着更为深刻的内在原因。
一、中国古典文学题材:对《三国演义》《西游记》的迷恋
日本与中国同属东亚文化圈,在明治维新之前,汉学一直是日本上流社会的必修课。古代日本与中国在文化上面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奈良时代与飞鸟时代的日本文人如果想要引进先进的中国文化,就必须学习汉语,而想要学习汉语,又必须要学会汉文,而想要学习汉文,就必须学习大量的汉文典籍与汉诗,也就势必对这些作品中的历史典故与人文地理相熟悉。这样一来,日本的文人在进行创作时,势必会对这些事物进行借鉴与模仿。在成书于12 世纪的日本短篇故事集《今昔物语集》中,不仅《震旦卷》中的一百八十多个故事全部取材于中国,就连《天竺卷》与《本朝卷》中的故事也有大量译介自中国的汉译佛学经典。
虽然近代以来,日本大力模仿西方,推崇西式教育,但中华文化对其的影响依然是根深蒂固的。日本著名汉学家内藤湖南曾说:“日本文化是东洋文化、中国文化的延长,和中国文化是一脉相承的”。15因此很多中国的文学作品都在日本流传度极广,而动漫创作者们自然也很喜欢将这些故事加以变形,成为其创作源泉。
日本留学论文怎么写
..............................
第三章 日本动漫中国形象的历史渊源与变异分析........................ 39
第一节 日本动漫中国形象的历史渊源.................................39
第二节 日本动漫中国形象的变异分析..................................41
第四章 后殖民语境下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形象..................... 45
第一节 后殖民主义与日本动漫的联系.............................................. 45
第二节 后殖民语境下日本动漫中国形象分析............................ 47
结语.............................. 52
第四章、后殖民语境下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形象
第一节后殖民主义与日本动漫的联系
一、动漫与文化殖民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巴勒斯坦学者萨义德在其《东方主义》一书中指出;“作为欧洲的“他者”,东方从来都是欧洲文化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诸如理性、发展、人道、高级的西方和反常、落后、愚昧的东方这种想象和构建东方的模式,体现的是东西方书写与被书写的权力关系”。26这种基于欧洲中心主义与后殖民目的的思想已经渗透进社会的各个角落,慢慢形成了一个固化的虚拟“东方”印象。这种固化的印象,既忽略了东方各个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区别与差异,同时又无视了东方各个国家逐渐主体化、现代化的事实。这种“东方主义”是现代西方社会用于推行其一元价值体系,攻击、蔑视乃至干预东方世界的重要工具。虽然在当今的后殖民主义研究过程中,研究的主要对象大多为印度、非洲世界等前“完全殖民地”国家。但中国作为一个形象学上常常在西方作品中以奇观化“他者”形象出现的国家,在近代很长一段保守侵略的历史中,“话语”是缺乏建构的。特别是在这个网络媒体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作为前殖民者的西方国家开始通过文化、经济等间接手段试图重新建立霸权,君临东方。面对这些“软性殖民”,我们更加不能掉以轻心。
动漫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通俗文艺,其本身融合了电影、美术、文学、音乐等艺术门类的综合特点,后殖民主义在艺术中的广泛存在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其本身的创作。动漫虽因其受众,其中的后殖民主义问题未在学术界得到广泛关注,但我们不能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像美国作为当今世界“文化帝国主义”最为严重的国家。其好莱坞式的电影所输出的美国式价值观、从西方世界解读“东方学”以及对女性的性别歧视这些问题是确实存在的,美国的动漫作品中亦是如此,像马特拉特与多尔夫曼就曾经针对这些问题编撰过一本名为《如何解读唐老鸭:迪士尼连环漫画中的帝国主义意识》的著作。这部作品详细的讲解了在以迪士尼为首的美国动画制作公司是如何在动漫作品中构建文化帝国主义的。当然,我们不能说这些创作者们是故意传播这样的“话语”,但这些创作者却很容易受到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无意识的表现出这些倾向。而正是这些无意识的创作,更加值得我们进行关注与研究。
.................................
结语
通过对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形象进行研究,可以看出,中国形象被广泛应用于日本动漫的人物、题材、符号中。从历史因素与文化特性上来看,中国与日本自古便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两国之间一直便有紧密的联系,这种频繁的文化交流与碰撞,让中国形象深深地烙印在的日本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了日本线性发展的文化的一部分,日本对中国形象认可感极强。从日本动漫创作者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题材众多,是日本动漫创作者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同时,中国作为日本的“他者”,在日本动漫中采用中国形象也可以满足日本观众对“奇观化”与“陌生化”的追求。因此,造就了日本动漫中中国形象枝繁叶茂的景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形象往往和真实的中国相差甚远,中国形象的女性化变异、低龄化变异、本质性变异以及当代化变异与跨文化变异,虽是出于日本的传统文化、社会思潮与动漫的艺术特征、商业属性等各方面原因导致的变异,但借由日本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动漫出口国之手,这些中国形象虽然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但也存在让世界乃至中国本土出现对中国形象产生误读的。割裂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内在联系,将中国文化像日本文化进行文化转移,危害到中国的国家文化。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