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农业毕业论文精选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087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农业毕业论文,农业学包括:农业推广活动的产生与演化阐述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国外农业、新旧中国农业推广的产生与演化过程。(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农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优秀农业毕业论文精选篇一

第 1 章 绪论

1.1 食品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障。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饮食文化日益多样化,人们对食品卫生安全越来越重视。然而食品安全问题时常发生,而且呈逐渐上升的趋势。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1996 年日本发生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和 1999 年比利时发生“二噁英事件”等,至今还让人心有余悸。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表现主要有食品污染与中毒、假冒伪劣食品层出不穷和食源性疾病的蔓延。2001 年,国家卫生部记录了 706 起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达 22193 人,其中死亡人数为 184 人;2003 年,国家卫生部记录了 379 起全国重大食物中毒事件,中毒病例 12876 人,其中 323 人死亡;2010 年,国家卫生部共记录了 220 起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毒人数 7383 人,其中死亡人数 184人。从数字可以看出,由于国家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与重视,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有所好转。2003 年,国家质检总局在全国范围内抽查了近 2000 多种食品,合格率为 82.1 %,其中小型企业生产的食品合格率仅为 76.2 %。食源性疾病也是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急性食源性疾病和具有长期效应的慢性食源性危害都属于食源性疾病,它主要包括寄生虫病和食物中毒等。

研究报告指出,大多数食源性疾病是由微生物污染所致。这也是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近年来,“有毒大米”、“瘦肉精”、“苏丹红事件”、“禽流感”、“三鹿奶粉事件”、“红心鸭蛋”、“地沟油风波”和“大头娃娃”等事件无一不牵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食品安全已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4]:一是卫生指标达不到国家标准,超标现象十分严重,个别的甚至高于国家标准数倍;二是食品添加剂的超量使用或非法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例如苯甲酸、山梨酸等防腐剂含量超标,人工合成色素、“吊白块”、“瘦肉精”和“三聚氰胺”等禁用添加剂的非法使用;三是人为造假现象较多,主要表现为标签、包装等不规范,以次充好、弄虚作假等。

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会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还会影响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性。有报告指出,每年美国患有食源性疾病的人数能达到 7600 万人,其中需入院治疗的人数达到 32.5 万,近 5000 死亡。比利时发生的“二噁英事件”给当地政府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3.55 亿欧元,加上其他相关损失超过 10 亿欧元,比利时首相和卫生部长、农业部长引咎辞职,联合政府一夜之间垮台。2008 年 9 月的“三聚氰胺”事件给中国的乳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中国乳业承受了空前的行业危机。受三聚氰胺污染的奶粉能够导致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评估,中国有近 51,900 名儿童感染,其中 6 名儿童死亡。香港和其他国家报道,中国出口的鸡蛋和鱼里面也含有三聚氰胺,很多国家对中国生产的奶粉和奶制品(如甜饼和巧克力)采取措施来限制散播,这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近年来,我国出口的食品因为食品问题而被进口国拒绝、退货、扣留、终止合同和索赔的事件经常发生,这不仅仅制约了我国出口创汇能力,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还影响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给我国的名誉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有报道显示[9]:1999 年 8 月至 2000 年 1 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因为食品达不到美国政府的技术法规规定,扣留了我国 634 批出口食品。此外,我国出口欧盟畜禽肉因为兽药残留问题遭到拒绝;我国出口日本的香菇因为甲醛含量超标而被设置贸易壁垒;我国出口的茶叶由于农药残留问题以及酱油由于氯丙醇污染问题而被多个国家拒绝。总之,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出口贸易和国际关系,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加强检验技术、工作程序和系统的研究。

第 2 章 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法快速测定牛奶中尿素

2.1 前言

目前测定尿素方法有多种,根据测定原理可分为直接测定法和间接测定法。直接测定法,指尿素和一种试剂反应生成一种络合物,然后对其进行测定。间接测定法,指尿素和一种酶反应,然后测定尿素降解产物。主要是借助脲酶催化尿素水解生成氨和二氧化碳,通过测试其物理化学信号,实现尿素的测定。这些测定方法主要应用在临床诊断、环境监测等领域。

关于牛奶中尿素的测定方法主要以可见分光光度法为主,主要基于尿素和显色剂反应生成有色化合物,根据所形成化合物颜色的深浅来测定尿素的含量。如丁二酮肟法、格里斯试剂法、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法(DMAB 法)等;丁二酮肟与尿素反应需在强酸条件下沸水浴加热进行,需要依次加入盐酸、氨基硫脲、丁二酮肟和乳化剂等多种试剂,试剂用量较大,且反应速度较慢;亚硝酸盐-格里斯试剂法,反应所需时间为 25 min,所需格里斯试剂是将酒石酸、对氨基苯磺酸及 α-萘胺在研钵中研成粉末状,再装入棕色瓶中备用,操作相对麻烦,无法满足快速检测的需要。此外,借助脲酶催化尿素水解生成氨和二氧化碳,通过测试其物理化学信号,也可实现尿素的测定,如酶解法,酶联电极法,pH 值差异测定法,ChemSpec 分析仪 (主要是先让尿素被酶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然后进行比色定量和流动注射分析等),该类检测方法中均使用脲酶试剂,试剂需低温保存,不易现场使用。

此外还有采用红外光谱法对牛奶中尿素含量进行检测,该方法具有样品处理量大(每小时 100 个样)的特点,然而,所需仪器红外光谱仪,其购置和维护费用较高,成本较高,流程繁琐,不适宜快速测定和大面积推广。利用对二甲胺基苯甲醛法(DMAB)测定牛奶中尿素含量的方法已有很多人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此方法的应用与改良上。魏峰等人应用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法,根据颜色的变化定性检测牛乳中是否掺入尿素,但并未做出定量分析。

本章主要采用对二甲氨基苯甲醛作为显色剂快速测定牛奶中尿素的含量。该方法基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在酸性条件下与尿素反应生成柠檬黄色化合物,其颜色深浅与尿素含量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而建立。

第3章 试纸条法快速测定牛奶中尿素............................. 47-58

3.1 前言............................. 47

3.2 实验部分 .............................47-51

3.2.1 试剂 .............................47-48

3.2.2 仪器............................. 48

3.2.3 实验方法 .............................48-51

3.3 结果与讨论 .............................51-57

3.3.1 脲酶的提取与活性测定............................. 51

3.3.2 尿素试纸条制作工艺的优化............................. 51-54

3.3.3 方法评价............................. 54-57

3.4 小结............................. 57

3.5 参考文献 .............................57-58

第4章 食品中二氧化硫的快速测定 .............................58-71

4.1 前言 .............................58-59

4.2 实验部分 .............................59-63

4.2.1 试剂 .............................59-60

4.2.2 仪器 .............................60-62

4.2.3 实验方法 .............................62-63

4.3 结果与讨论............................. 63-69

4.3.1 实验条件的优化 .............................63-65

4.3.1.1 显色温度及时间 .............................63

4.3.1.2 超声位置............................. 63-65

4.3.1.3 超声时间 .............................65

4.3.2 方法评价 .............................65-67

4.3.2.1 工作曲线............................. 65-66

4.3.2.2 精密度............................. 66-67

4.3.2.3 回收率 .............................67

4.3.3 与国标方法的对比 .............................67-69

结论

应用本实验前处理方法(超声提取 10 min)和国标前处理方法(浸泡 4 h),分别对超市和集贸市场所售枸杞、黄花菜、银耳、白瓜子、饼干、粉丝、果脯、干菜等近 20 份样品进行测定, 其相对误差在-20.64 %~59.63 %之间。由实验数据可知,当样品中二氧化硫含量较高时,其相对误差较小。对于某些样品,比如杏肉和黄葡萄干等样品,由于含糖量较高,不适合用粉碎机粉碎,只能用剪刀剪成碎末,用超声提取的结果比国标方法偏低,适当延长超声提取时间,其结果会增大,但还是会低于国标方法;对于干辣椒、竹笋、黄瓜干等样品,由于提取液有颜色,对测定结果影响很大。对于饼干、银耳、黄花菜、粉丝等可用粉碎机粉碎均匀的样品,可用本方法进行分析,其准确度能够达到快速检测的要求。本实验还对不同分析物的取样质量和体积进行了探索。

本实验采用超声波提取、过滤处理样品的方法,确定了快速检测食品中二氧化硫的提取条件,大大缩短了分析时间。还考察了不同物质的取样质量和体积,从而使生产过程中的检测工作变得更加简单,节省了检测时间,加快了检测速度,更适合批量检测。本试验所确定的方法可适用于超市、农贸市场等地对硫磺熏蒸食品中二氧化硫残留量的现场快速检验,同时为食品安全的快速检测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优秀农业毕业论文精选篇二

1绪论

1.1选题背景

城市是物流、人流、信息的集中地,创造高生产力和聚集效益的地方。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化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截止到2004年,世界城市人口已达32亿,占人口比例的50%以上。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数量和面积也越来越大。我国的城市化起步比较晚,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显著加快,1984一1994年间,设市城市数从245个增加到了622个,城市总人口由2.09亿增加到3.46亿,城市面积由44.8万km拓展到了104.3万。19%年末,我国的城市数量已经达到666个,建城镇数量17770个。到2002年,有城市730多个,城市人口48594万人。随着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农村也出现了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的势头。城市数量增多和城市的扩大,都要求城市森林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也要求在城市森林建设中起重要作用的植物景观的不断发展。

1.2研究的相关概念

1.2.1城市森林的相关概念及内容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城市森林是构建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稳定,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在享受城市化带来的丰富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同时,却不得不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感到担忧。

世界性的人口爆炸、能源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城市首当其冲。由此引发的诸如“城市病”等社会性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森林中走出来的人类开始意识到“城市发展必然与自然共存”,“将森林引入城市,把城市建立在森林中,已成为人们的迫切要求。196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ErikJorgensen最早提出城市森林概念,他认为“城市森林并非仅指对城市树木的管理,而是指对受城市居民影响和利用的整个地区所有树木的管理。该地区包括服务于城市居民的水域和供游憩及娱乐的地区,也包括行政上划为城市范围的地区”。美国学者Rowantree(1974)指出:如果某一地域具有5.5一28m2小mZ的立木地径面积,并且具有一定的规模,那么它将影响风、温度、降雨和影响动物的生活,这种森林可称为城市森林。Miller(19%)认为“城市森林是人类密集居住区内及周围所有植被的总和,它的范围涉及市郊小区直至大都市。”

美国林业工作者协会对于城市森林的定义为:城市森林是森林的一个专门分支,是一门研究潜在生理、社会和社会福利学的城市科学,目标是城市树木的栽培和管理,任务是综合设计城市树木和有关植物及培训市民。在广义上,城市森林包括城市水域、野生动物栖息地、户外娱乐场所、园林设计、城市污水再循环、树木管理和木质纤维的生产。Gobete:(1994)把城市森林定义为“城市内及人口密集的聚居区域周围所有木本植物及与其相伴的植物,是一系列街区林分的总和。”德国Flack(1996)提出了广义的城市森林的概念,即“城市森林是包括城市周边与市内的所有森林”,但此定义不包括传统的城市绿地、公园、庭园、街道树等。

2研究区域现状调查篇

2.1宜春市自然环境状况

宜春市位于江西西部,以低山丘陵地形为主,地跨北纬27033‘至28“05‘,东经113“54‘至114037,,总面积2532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距江西省会南昌市约224公里,距湖南省会长沙约230公里,总面积21.4平方公里,规划至2020年总用地面积将达72.8平方公里。伏宜春地处亚热带,属季风型大陆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十分充沛,达1500一1800毫升;年均气温为17℃一18℃,无霜期长为250一180天;日照充足,年均太阳辐射总值达1056千卡/平方厘米年;宜春因有九岭山脉武功山为屏障,年平均风速只有2米/秒,较少出现大风天气(风速>17米/秒),春秋多为东南风,秋季以西北风为主,冬季以西北风、东北风为主。

2.1.2地质地貌与土壤

2.1.3地质地貌宜春市以低山丘陵地形为主。其南、西、北三面地势较高,边缘多山环抱;中东部地势较低,丘陵广布其中,间有狭窄河谷平原,袁河由西向东呈带状穿越市域。土壤类型以山地红壤为主,土层深厚,质地较粘,土层中常见红、黄、白形成网状绞层。土壤宜春市主要土壤类型为山地红壤,面积222.4万亩。主要分布在500至800米的低山、丘陵地带。其特点是土层深厚,质地较粘,土层中常见红、黄、白形成的网状绞层。成土母岩多为红色砂岩、砂页岩、石灰岩、花岗岩、千枚岩以及第四季红色勃土。PH值为4.5~5。其他土壤类型包括:石灰岩土,广泛分布于丘陵地带,面积53.6万亩。母岩以石灰岩为主红色砂岩次之。PH值为6.3。潮土,零星分布于袁河两岸及支流。

3 宜春市城市森林绿地景观评价................................ 49-59

3.1 调查对象................................ 49

3.1.1 客观对象 ................................49

3.1.2 主观对象................................ 49

3.2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49-52

3.3 景观实例分析及评价结果 ................................52-58

3.3.1 群落景观实例分析 ................................52-57

3.3.2 评价结果 ................................57-58

3.4 小结................................ 58-59

4 宜春市植物群落结构................................59-64

4.1 群落景观随结构变化的趋势................................ 59-60

4.2 城市森林植物景观优化措施................................ 60-62

4.2.1 群落树种的选择 ................................60-61

4.2.2 群落空间的构筑 ................................61-62

4.3 宜春市绿地植物景观构建模式................................62-64

5 结论 ................................64-66

5.1 论文结论 ................................64

5.2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64-66

结论

(1)通过对宜春市的绿地实地调查研究,并运用建立的一套植物景观评价体系对宜春植物景观进行评价后发现,一个植物群落景观是否合理,与其群落结构是密切相关的,拥有一个合理的群落结构,将直接影响到植物景观的质量。

(2)通过植物景观评价原则的细化,采用风景质量评价的方法推出住宅区最佳植物景观,进而得出最佳植物培植模式,获得符合公众审美评判的植物配置,是科学地研究植物配置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所获得的各种植物配置组合可直接应用到住宅区植物造景的实践中。

(3)在结合宜春市植物景观实例研究中发现,在衡量城市绿地效果的指标的时候,不仅要从总量上规定城市绿地应该达到的标准,以保证相当规模的绿地面积,而且还应有一定的定量的评价指标以及对“城市森林”植物景观进行综合评价,以保证城市森林中的绿地及植物群落的质量,让城市森林的构建不只是简单的把森林引入城市,而应该是引入一个生态的、具备观赏价值的、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植物群落。

(4)通过调查研究表明,在进行的城市森林建设中,遇到一系列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判定城市森林中的植物景观在群落结构上的合理性,在生态服务功能上是否高效,是否具有良好的景观游憩功能,能否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以及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景观效益几方面是否和谐统一。

因此,人均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等指标常被人们用来评价整个城市的绿色景观建设的成就,而且城市森林绿地空间分布合理性的指标也是很重要的。

优秀农业毕业论文精选篇三

1绪论

1.1景观破碎化的原因及主要研究理论

进入20世纪后,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展导致了大量的生境的丧失和破碎化,生境丧失和破碎化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Burkey1995;Hanski1998:Wileove。1995;Lauranee。2002)。生境破碎导致一个大的种群被隔离成很多小的局域种群,人类活动造成的物种灭绝,很多情况下是从局域灭绝开始,最终导致了整个物种的灭绝。2006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秘书处发布的报告《生物多样性展望11》中提到“事实上,我们应该为地球有史以来的第六次物种灭绝负责,这是自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以来最严重的物种灭绝时期。”因此加强对生物生存生境的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大的生境比面积相等的多个小斑块组成的生境更有利于物种的保护(Fahrig&Merriam,1985),而短时间内改变已经高度破碎化的生境来建立大的保护区是不可能的,因而加强对破碎生境中物种的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破碎生境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论主要有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最小存活种群理论和集合种群理论,它们至今仍发挥着积极作用。

1.2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岛屿生物地理学和复合种群理论是目前物种保护的两个基本理论。追根究源,这两种理论本是同根同源。上世纪60年代初,经典复合种群理论的创始者Levins与岛屿生物地理学的创始者MacArthur及Wilson分工合作,希望通过对岛屿的透彻研究,最终建立陆地尺度上定量的生物地理学理论。MacArthul和Wilson负责研究决定岛屿上物种数量的原因,LevinS负责研究被某一物种所占据的岛屿的数量,但由于MacArthur的英年早逝和LevinS与Wilson对社会生物学的分歧,这项研究工作没能长期进行下去,只留下他们的初步成果,即现在所谓的岛屿生物地理学和经典复合种群理论(Hengeveld,2002;高增祥等,2007)。

物种迁入率和灭绝率的动态变化决定岛屿上的物种丰富度是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核心内容。该理论认为:岛屿上物种始终有迁入有迁出,但数量维持着相对稳定,迁入率随其与大陆种库的距离而下降,这称之为“距离效应,,;岛屿面积越小,种群数量也越小,随机因素引起的物种灭绝率将会增加,这称为“面积效应”,物种和面积关系可以表示为z,S表示物种数,A表示面积,。和Z均为常数(高增祥等,2007;王军,1997;Kalmar&Currie,2006;劫gele:&Alvarez,2005)。

自从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提出以来,许多学者在多种生物类群对其进行了验证与发展。Martin于1984年比较了法国科西嘉岛上和陆地上鸟类的组成(Martin,1984)。Green于1992年调查了北大西洋中东部的亚述尔群岛4个岛屿上的17个湖泊中的浮游动物,比较岛屿大小、远近及湖泊面积对岛屿物种数的影响(Green,2008)。Lomolino等研究了北美海岛哺乳动物迁移和分布的模式(Lomoline&Hall,1993)。perry等调查了西太平洋22个小岛上的晰蝎,分析生境多样性(小岛面积和物种组成)、小岛距离和海拔、系统进化对岛屿物种多样性的影响(pe叮,1998)。Millien和Jaege:研究了岛屿面积、不平衡效应对日本岛陆地哺乳动物的影响(Millien&Jaeger,1999)。Brose于2003年分析了德国北部的农业景观湿地中步甲科甲虫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与生境面积、隔离、土地使用强度等关系,来检验岛屿生物地理学是否也适用于生境岛屿化的无脊椎动物群落(Brose,2003)。Gentile等分析地中海小岛上陆生等足目的生物地理学模式,研究物种与面积的关系和面积变化的影响(Geniile&Aigan。,2005)。国内对岛屿生物地理学的研究近几年也见报道,大部分研究与报道集中在千岛湖库区,以千岛湖的陆桥岛屿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景观格局变化、岛屿化产生的生态学效应、面积对物种多样性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丁立仲等,2004;孙雀等,2008;卢剑波等,2005;丁立仲等,2006),也有对岛屿个别物种进行的研究,如苦储(CastanoP:isscle哪匆lla)(张欣,2007);第二类是以生境岛屿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破碎化对物种多样性、密度及群落结构、种群数量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丁伟等,2003;邓文洪,高玮,2005;邓文洪等,2003);第三类是以刚建成的三峡库区为对象,研究库区植物、昆虫的物种多样性(漆波等,2006;熊高明等,2007)。

2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区域概况

千岛湖坐落在浙江省西部与安徽省南部交界的淳安县境内,是1959新安江大坝建成蓄水形成的人工湖。东西长60km,南北宽50km,正常高水位(黄海基面)108m,水面面积573km,库容量达178.4km,;湖中面积大于2500m的岛屿有1078个,岛屿面积407km。千岛湖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边缘,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降水量1429.9mm,蒸发量1381,相对湿度76%。地带性土壤为山地红壤,多数土壤为黄红壤亚类,母质为酸性岩浆岩及砂岩风化体,厚度中等,肥力良好;湖区四周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维管束植物1824种,动物和昆虫2000余种,湖区森林覆盖率达89.5%(徐高福等,2005;徐高福,2007)。调查的岛屿空间分布见图2.1。

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2-25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23

2.2 研究方法............................... 23-25

2.2.1 研究的技术路线............................... 23

2.2.2 数据获取............................... 23-24

2.2.3 数据处理 ...............................24-25

3 结果与分析 ...............................25-33

3.1 岛屿面积、岛屿间距离...............................25-26

3.2植物物种的β多样性指数 ...............................26-28

3.3 岛屿间距离与岛屿植物物种...............................28-30

3.4 岛屿面积与岛屿间植物物种...............................30

3.5 岛屿面积对群落构成的影响 ...............................30-32

3.6 岛屿面积对种子形态学的影响 ...............................32-33

4 讨论 ...............................33-36

4.1 距离对岛屿上物种分布的影响............................... 33

4.2 面积对岛屿植物物种...............................33-34

4.3 面积较小岛屿之间植物物种...............................34

4.4 面积对群落构成的影响 ...............................34-35

4.5 面积对种群生存状况的影响...............................36

结论

本研究的目的之一是物种在破碎化生境中是否会有复合种群的现象存在,即斑块间交流导致破碎的斑块群能长期共存,但是研究结果表明并未发现斑块间物种出现差异现象,可能的原因是千岛湖库区形成岛屿的时间较短(才50年),还不足以导致物种间分化至出现形态学上的差异;并且岛屿间的距离较小,而白栋是风媒的植物,所以并不能导致岛屿间的交流会较未破碎时少。

距离和面积影响了岛屿上物种的分布,其中距离对各个岛屿上物种分布的影响是显著的,而面积的影响中不仅存在有面积效应,还发现面积相近的岛屿物种相似性较高。另外野外的一些随机性要素对小岛屿上物种分布有较大的影响,在物种保护区的建设中必须给予考虑。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我们在进行植物物种保护时,不仅要注意单个保护区的大小,而且要注重小保护区斑块的组合,保护小区之间距离要近,维持多个相近的局域种群,从复合种群的角度去保护物种,进而保护复合群落。

优秀农业毕业论文精选篇四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意义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 71.8%,占地球总水量的 96.5%,作为地球生命的摇篮,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全球环境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海洋中,河口区作为海陆交汇的区域,水体盐度从近于零逐渐增加到正常海水的 35,生态类群也处于从河流到海洋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状态。该区域的理化环境与河流和海洋也均有不同,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河口区浮游植物是河口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作为食物链的重要环节,为水体与底栖动物提供了直接的食物来源。因此,对河口浮游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1 浮游植物与赤潮研究概况

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指浮游生活于水体真光层中的单细胞藻类,其中硅藻最多,还有甲藻、绿藻、蓝藻等,按细胞大小又可以分为小型浮游植物(microplankton,>20μm)、微型浮游植物(nanoplankton,2-20μm)和超微型浮游植物(picoplankton,0.2-2μm)(Sieburth etal.,1978)。浮游植物是海洋中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其光合作用的生产力占所有海洋生产力的 95%左右(Reynolds,1984),是海洋浮游动物主要的食物来源,作为海洋食物网结构的基础环节,影响着整个食物链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齐雨藻等,2003)。很多河口和海洋水体通常被认为是“浮游植物主导”的生态系统(秦昌波,2006)。浮游植物还是水环境的重要指示生物,某些种类可以作为海流、水团或形成赤潮的指示种,其兴衰过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生产力(高亚辉,2001)。所以,对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的监测成为海洋环境监测、水质监测、赤潮监测等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海洋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陈尚等,1999;周名江&朱明远,2006)。

赤潮(Red Tide)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海洋浮游生物在短时间内暴发性繁殖或高密度聚集,引起海水颜色变化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是一种严重的全球性海洋灾害,在香港则称为红潮。赤潮发生时常使海水变为红色或褐色,不仅严重破坏海洋生态平衡,污染海洋环境,危及海洋生物,对海洋养殖业构成极大的威胁,甚至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近年,国际科学界将那些造成直接危害的赤潮称为有害藻水华(Harmful Algal Bloom,HAB),而无直接危害的赤潮不归于此类。所以近年的一些国际学术会议或论文、文件都用 HAB 字样。在亚洲,特别是我国仍使用赤潮一词(齐雨藻等,2003)。

1.1.1 海洋浮游植物与赤潮藻统计

从全球的统计结果来看,海洋浮游植物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Sournia(1995)统计得出,海洋中有 3365-4024 种浮游植物,其中有 260 多种能形成赤潮,占 6%,有毒类约占 2%,为 60-78 种(表 1-1)。 由于营养盐状态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引发赤潮的浮游植物种类也不同。

我国海域辽阔,物种丰富,据统计,分布于我国沿海的赤潮生物有 148 种,其中有43 种引发过赤潮。最主要的赤潮生物有: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米氏凯伦藻(Gymnodinium mikimotoi)、短裸甲藻(Gymnodinium breve)、叉状角藻(Ceratium furca)、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拟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中华盒形藻(Biddulphia sinensis)、小等刺硅鞭藻(Dictyocha fibula)、浮动弯角藻(Eucompia zoodiacus)、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pouchetii)等。在我国引发过赤潮的 43 种赤潮生物中,有毒种类有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多环旋沟藻(Cochlodinium polykrikoides)、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米金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红色裸甲藻(Gymnodinium sanguineum)、金黄环沟藻(Gyrodinium aureolum)、波罗的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balticum)、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irina)和褐胞藻(Phaeicystispouchieti)等 28 种(邹景忠,1992;苟万里,2003;周名江,2001)。

第二章 应用特征光合色素研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2.1 前言

在海洋环境研究和监测中,经常要测定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种类与数量,而许多微型浮游植物缺少明显的分类学形态特征,很难在显微镜下鉴定和计数;而且一些种类很脆弱,无法固定保存或固定后容易变形等,进一步增加了分类难度(Simon N et al., 1994)。为了克服这些困难,近年来发展了一些不依赖于形态的浮游植物类群指标,其中光合色素在指示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研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Mantoura 等(1983)、Suzuki 等(1993)与 Wright 等(1991)相继建立了分析海洋浮游植物光合色素组成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结合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可以实现多种光合色素的分离和定量。特征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 可以单独地, 或以色素对组合的形式,作为浮游植物进行分类的指示物,一般可达到纲的分类水平。类胡萝卜素化学性质稳定, 而且即使生物死亡,作为标记的色素的特征依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因此,利用色素来标记浮游植物可以为海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提供准确的信息(陈纪新等,2006;何学佳等,2010)。 进行色素分析首要的步骤就是将色素从浮游植物中提取出来。色素提取的效率决定于溶剂的渗透力和溶解能力,而不能单单是依赖机械破碎。常用的光合色素提取的试剂有甲醇、乙醇、丙酮、乙醚、DMF、DMSO 等,其中丙酮是目前最常使用的色素提取剂。DMF 是一种强有力的色素提取剂,对各个种类浮游植物的叶绿素 a 均有很强的提取效果(Suzuki&Ishimaru,1990)。1993 年, Suzuki 等开始应用 DMF 作为海洋藻类 HPLC 色素分析的提取剂,之后该方法逐渐得到推广(朱晶晶等,2006),Furuya K 等(1998)的研究结果表明应用 DMF 作为海洋藻类的色素提取剂,可以将色素进行很好的分离与回收。

对浮游藻类 HPLC 色素数据进行数学解析,定量地估算不同浮游植物类群数量的方法包括线性回归法、多线性回归法和矩阵因子分析方法。一套好的计算方法可以使运用 HPLC 色素数据进行藻类鉴定快速而且半自动化, 其快捷的速度会有利于增进浮游植物的丰度和分布调查的广泛程度, 是细胞计数和流式细胞术无法比拟的。 CHEMTAX 正是在矩阵因子分析法基础上开发的一种计算软件, 可以简便地计算浮游植物类群对生物量的贡献, 该软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何学佳等,2010)。

第三章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监测...............................56-69

3.1 前言 ..............................56-57

3.2 材料与方法 ..............................57-60

3.2.1 研究区域概况.............................. 57

3.2.2 标准藻种培养与计数 ..............................57-58

3.2.3 主要试剂与溶液 ..............................58-59

3.2.4 环境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59

3.2.5 DNA提取与Real-time PCR.............................. 59-60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0-69

3.3.1 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 ..............................60-63

3.3.2 环境样品定量检测结果 ..............................63-67

3.3.3 讨论 ..............................67-69

第四章总结.............................. 69-74

4.1 研究结果 ..............................69-70

4.2 应对措施与调控机制 ..............................70-72

4.2.1 加强流域综合管理..............................70

4.2.2 对工业污水进行处理 ..............................70

4.2.3 提高生活污水处理效率.............................. 70-71

4.2.4 提倡和推广使用农家肥.............................. 71

4.3 本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72-73

4.3.1 创新点 ..............................72

4.3.2 不足之处 ..............................72-73

4.4 展望.............................. 73-74

结论

从生态学角度看,河口富营养化的主要表征是过量的营养盐和有机物引起群落种类组成发生变化,多样性指数降低,某些更替的优势种大量繁殖,导致生物量特别是浮游植物现存量急剧升高。浮游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在营养盐收支动态平衡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其群落组成及现存量的任何变化都能敏感地反映复杂的环境要素的变动。因此,除了考虑营养盐和有机物外,利用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现存量、初级生产力与多样性指数等指标,最能综合反映水域富营养化程度与过程的本质。在海洋学的研究与调查中,浮游植物历来也都是所研究与调查的对象之一。研究方法与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从最初依靠形态学的显微镜方法到目前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即能使用更先进的仪器与技术对浮游植物进行快速,准确的定性与定量研究。

河口生态安全是一个相对崭新的研究领域,具有很大的实用性,生态安全与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有很多重叠的部分,生态系统健康强调的是生态系统本身,而生态安全更注重的是以人为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机构或研究者提出河口生态安全的评价指标和方法技术,概念上也有较多分歧,其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处在探索阶段。本论文虽然以九龙江口为例,对河口区浮游植物群落与产毒素赤潮种的变化情况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浮游植物的生态状况仅仅是河口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之一,河口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涉及自然、社会、经济等多个层面。因此,构建一个合理的河口生态安全评价体系还需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优秀农业毕业论文精选篇五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前,外部因素是形成“两危”的重要原因。外部因素可归为国家宏观决策的失误,其主要表现为投资结构不合理、木材价格偏低、税收过重、林业政策和体制不符合林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掌握在企业手中,企业的危机主要来自内部因素。大多数林业企业竞争能力差,主要表现在决策能力差、适应能力差、产品开发能力差、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林业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沿用老办法,加大森林的采伐量,使得森林愈来愈少,发展后劲不足,经济更加困难。另外制约国有林业企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并未根本解决。其根本原因在于国有林业企业是计划经济烙印深、束缚重的行业之一,对林业市场经济理论研究不够,对森林资源的生产、经济运行的特点与规律缺乏科学的认识,违背森林资源再生产的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没有从根本上改革传统的森林资源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方式,产权关系模糊,政企不分现象严重,还停留在以实物形态为核心的生产经营上,习惯于按计划指令组织产品生产,仍然沿用以产品导向为中心的运作机制。

近些年,随着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认识的提高,森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受到关注,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国家对林业的主导需求,以森林培育为基础的林业企业经营主导思想相应的由以生产木材为中心转向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相统一,生态效益优先。随着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天然林保护等林业六大工程的实施,国有林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较大变化,对森林资源实行了资产化管理,发展集体和个体造林,实行森林资源产权制度改革,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度分离,建立了多元化产权主体。目前,天保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有林业企业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必须正视我国林业面临的严峻形势,一是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抑制,水土流失、荒漠化防治的任务非常艰巨;二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可采资源枯竭,林分质量下降,经营水平垦待提高,森林生态功能衰退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三是国有森工企业计划经营时期遗留下来的体制僵化、经营活力不足以及沉重的社会负担、大量富余职工等问题,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和途径,长期困扰着森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严重制约着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我国森林是以国有林为主,国有森林的林地面积占全国森林蓄积的70.6。国有森林资源的经营利用状况关系着国家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因此,作为国有森林资源经营主体的林业企业的发展对我国林业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研究综述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经营管理科学决策研究

1.2.1相关概念

林业企业是指为适应市场需要,在森林资源再生产的基础上,以满足社会对各种林产品的需求为目标,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法人资格的从事培育、保护、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及其相关多种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是法律所确认并保护、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即通常所说的各级国有林业局、森工采运企业、国家林业部门中试基地、国营林场、乡村林场。林业企业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经济系统,是由人、物、财和信息等子系统组成。其中,人是这一系统的主宰者,是由最高决策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操作者组成;物子系统包括森林资源(林地、林木和其它生物资源)、矿藏资源、建筑、机器设备、原材料、道路等,是再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财子系统包括固定投资、折旧、流动资金、债务、利润、税金等,是以价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能力的综合反映;信息子系统包括情报、指标、数据、图纸、报表、规章制度等,是各子系统、各要素进行有机结合、完成企业预定功能的纽带。

2系统分析与诊断

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经营管理科学决策研究林业企业是一个完整的生产经营技术系统,又是一个相对独立、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必须按照自身的目标和机能进行活动。另外,林业企业又是国民经济的一个子系统,:其一切经营活动必须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经营环境问题是每个林业企业必须探讨的问题。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要素、结构和功能构成了企业的内部环境。外部的、能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影响的各种政治、经济、技术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构成了企业的外部环境。每个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不尽相同,并且在经营过程中外部环境又经常处于变化的状态。因此,决策者在制定的经营战略时,应对企业的内外环境有一个详细的调查分析。企业经营的实质,就是在这种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条件下,以市场为导向,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手段,为了实现企业目标,使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达成动态平衡的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热林中心是一个完整的生产经营系统,从系统科学来看,可将热林中心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涉及到自然环境、森林资源、社会及经济四个方面,具体结构如图2所示。对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层次剖析,有利于对其进行科学管理与决策。

3 经营决策分析 ..............................52-62

3.1 经营历史沿革 ...............................52-54

3.1.1 经营历史.............................. 52-53

3.1.2 方向和任务.............................. 53-54

3.2 战略思想 ..............................54-56

3.3 战略目标 ..............................56-57

3.3.1 总目标 ..............................56

3.3.2 分目标.............................. 56-57

3.4 战略重点.............................. 57-59

3.4.1 森林资源培育.............................. 57-58

3.4.2 调整产业结构.............................. 58-59

3.5 战略对策.............................. 59-62

3.5.1 战略方针.............................. 59-60

3.5.2 战略措施.............................. 60-62

4 林地利用决策 ..............................62-76

4.1 林地类型的划分 ..............................62-63

4.2 林种规划 ..............................63-65

4.2.1 森林资源分类 ..............................63-65

4.2.2 林种规划.............................. 65

4.3 树种规划.............................. 65-73

5 木材产量决策.............................. 76-84

5.1 当前木材生产供需概况.............................. 76-77

5.2 采伐限额的确定 ..............................77-83

5.2.1 采伐对象.............................. 77

5.2.2 经营类型、主伐年龄..............................77

5.2.3 经营类型的龄级结构.............................. 77-79

5.2.4 主伐量确定.............................. 79-83

5.3 木材产量决策 ..............................83-84

结论

(1)以热林中心内外环境分析为前提,运用系统诊断模型,对热林中心进行了系统诊断,该中心综合效益不够高、发展速度较慢的根本原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指领导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决策水平有待提高,指导思想需更进一步明确,经营战略尚需完善。外部因素主要表现在产权关系模糊,政企不分,税收过重等。

(2)在分析热林中心传统经营的基础上,进行了经营决策分析。结合实际,制定了热林中心中长期战略目标,即不断提高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力争在2020年生产总值突破3亿元。为实现战略目标,提出一方面必须抓住战略重点,即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和调整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必须制定合理的战略对策,即加强企业管理,加强人才开发,注重应用技术的开发和引进,加强横向经济技术联合,引进民营资本建立企业集团。

(3)以分类经营为指导,对热林中心进行了林种、树种规划,确定用材林、经济林为主要树种。在树种规划上除保留传统的松、杉树种外,还应根据市场需求规划一定面积的珍贵用材树种和速生丰产树种。经过反复分析论证,得出该中心优良珍贵阔叶树种、一般阔叶树种、针叶树种面积比例为3:1:6。

(4)运用线性规划模型,确定了热林中心木材采伐限额。得出在未来10年内以杉木和马尾松为主要采伐对象,每年的木材总产量应控制在6万m3以内,其中杉木采伐量控制在1万m3以内,松木采伐量控制在5万m3以内。

(5)运用层次分析模型,制定了多种经营产业决策。除木材生产外,应进一步拓宽本地资源加工业的深度与广度;着重搞好胶合板生产线、松香深加工、龙眼和八角深加工及稀土的开发工作;同时应进行松花粉厂、松针粉厂、板式家具等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发展第三产业与外地资源加工业;集中优势开发城市绿化苗木,发展种植业、养殖业。

优秀农业毕业论文精选篇六

l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世界性的人口激增,资源日趋短缺,环境不断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等严重地影响了世界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也是林业有害生物多发国家,每年都造成严重损失。林业有害生物就其本质而言,同地震、台风、洪水一样,是一种经常和广泛发生的自然灾害;就其产生的直接原因而言,是一种由森林有害生物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引起的灾害。这不仅给国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也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国内贸易空前活跃,林业有害生物也随着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流通而扩散蔓延,它超越了原有的生存环境在适宜的新迁居地繁殖,所造成的危害十分惊人。早在1994年郑功成对中国的灾害损失进行的一般性估计认为,平均每年因各种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少则1000亿元以上,多则2000多亿元人民币,按1992年的价格水平计算,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5%一9%,相当于国民收入的6%一10%,相当于国家财政收入的25%左右。而有害生物每年引发的灾害面积870万公顷,造成经济损失超过880亿元,其中直接损失约150亿元,生态价值损失。同时,我们也是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到目前为止初步统计,我国有害生物入侵己达176种之多,一分析和计算表明,外来入侵物种每年对我国国民经济有关行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共计198.59亿元[8l。对社会、经济均造成严重的影响。

1.2研究意义

林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要受到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如乱砍盗伐、火灾、有害生物灾害、冻害、风害、水害、干旱、环境污染等都能对林业造成严重危害,而有害生物灾害却是各种林业灾害中唯一的生物性灾害,其危害机理和危害过程最为复杂。准确的估算灾害损失是认识和解决灾害问题的关键,合理而科学地进行减灾方面的投资决策,是减灾、控灾所必需的,只有对灾害进行科学的估算,才能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开展有害生物灾害损失评估研究,有利于准确评估有害生物灾害损失,提高人们对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认识;有利于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预防措施,有效控制灾害,把有害生物灾害给林业带来的损害减小到最低限度;有利于加强有害生物灾害防治体系建设,提高有害生物灾害防治能力和森林经营水平。进行有害生物灾害损失评估研究,还可为监测有害生物灾害发生,合理组建有害生物灾害防治队伍及合理投入救份,灾经费,有效组织有害生物灾害防治工作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做好有害生物灾害评估方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研究区概况

2.1自然地理

广州市地处广东省中部,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缘,濒临南海,毗邻香港和澳门,东经113北纬23。广州市北回归线横穿中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如春,繁花似锦,具有温暖多雨、光照充足、温差较小、夏季长、霜期短等气候特征。光热资源充足,市区年降雨量1689一1876毫米,主要集中在4一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5%左右。平均相对湿度77%,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75.1一1959.9小时,年平均气温为21.4~2l.’s℃,1月气温_最低一℃,8月气温最高38.7℃。日均气温0℃以上。无霜期北部290天,南部346天。植物种类达数千种,野生动物约有210多种,一旅游资源丰富。土地资源数量有限,农业耕地面积为12.27万公顷,林业用地面积为29.94万公顷。土地类型多样,适宜性广,地貌复杂,地势自北向南降低,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兼而有之,大体为“七山一水两分田”。海拔最高为1210米。

东北部为中低山区,中部为丘陵盆地,南部是沿海冲积平原,是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属南亚热带赤红壤分布区,依次分布着赤红壤、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和山地草甸土。土壤呈酸性,l>H值在4.5~6.7之间。水域面积7.44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0%,主要河流有增江、流溪河,东江流经本市汇合珠江入海。水资源总量81.29亿m3,其中,地表水60.1亿澎,浅层地下水20.37亿m,,深层地下水。,82亿m3。广州市地处南方丰水区,属珠江水系河口区范围,过境水资源相对丰富,总量达1245亿m3,为本地水资源的15倍。其中,东江北干流经增城市204亿m3;北江经芦苞、一西南两闸和平洲水道、大石涌等流入广州水道共300亿m3;西、北江分别经思贤窖、甘竹滩和东海水道调节后流入番禺河网水道共741亿m3。

3 灾害损失调查及评估指标 .............................32-40

3.1 灾害面积调查 .............................32-33

3.1.1 灾害面积调查方法............................. 32-33

3.1.2 受灾面积计算............................. 33

3.2 林木损失调查 .............................33-34

3.2.1 全面每木调查............................. 33

3.2.2 标准地调查 .............................33-34

3.3 其他调查............................. 34

3.4 经济损失指标 .............................34-38

4 直接经济效益损失评估 .............................40-53

4.1 林价及其计算............................. 40-43

4.2 木质资源损失............................. 43-47

4.2.1 立木资源损失 .............................43-46

4.2.1.1 立木单株死亡损失............................. 43-44

4.2.1.2 立木生长量损失............................. 44-45

4.2.1.3 成片死亡损失............................. 45-46

4.2.1.4 活立木质量损失 .............................46

4.2.2 竹林的损失 .............................46-47

4.3 非木质资源损失 .............................47-48

4.4 林地价值损失 .............................48-49

4.5 救灾防灾费用的支出............................. 49-50

4.5.1 费用支出............................. 49

4.5.2 固定资产无效使用损失............................. 49-50

4.5.3 流动资产损失............................. 50

4.6 评估举例............................. 50-53

5 间接经济效益损失评估............................. 53-57

5.1 森林社会效益损失的评估 .............................53-54

5.1.1 森林社会效益的意义............................. 53-54

5.1.2 森林社会效益损失评估............................. 54

5.2 停工、停产、停业损失............................. 54-55

5.3 国家税收的损失............................. 55

5.4 评估举例 .............................55-57

结论

森林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国际沟通协作加深,给有害植物的入侵带来有利条件,特别是广州市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更有利子有害植物的生长,导致了广州市有害植物灾害的频繁发生。有害植物灾害风险评估、经济效益评估及生态效益评估有助于更好的认识有害植物的危害性及危害程度,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且及时对有害植物采取防灾救灾行动

(l)本文在综述国内外有害植物灾害评价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对有害植物灾害损失的调查,建立灾害损失评估指标体系,结合会计学,经济学,生态学,系统工程学及森林资源评估等相关知识,将广州市林业有害植物灾害评估分为风险评估、经济效益损失评估、社会效益损失评估及生态效益损失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分。

(2)利用分类评价及线性规划的方法对林业有害植物灾害对不同的森林资源所造成影响程度及分布的不同,分别从木质资源、非木质资源、及林地价值损失这三方面对林业有害植物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进行评估扩并将木质资源损失评估从立木的单株死亡损失、成片死亡损失、立木生长量损失及活立木质量损失这几方面进行比较详细的评估研究。

(3)从有害植物的生长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有害植物的生长周期性,及自身对部分生态服务功能的贡献,建立根据时间变化的有害植物与森林原有优势树种的生长模型以及有害植物从萌芽期到平稳期这段期间造成的生态效益损失模型。建立由林业有害植物灾害造成的生态效益损失评估模型为:由此以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区发生的有害植物灾害为例计算出由于有害植物灾害给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区造成的效益总损失达到3458517,32元,白云山管理局应高度重视有害植物的预防工作。

优秀农业毕业论文精选篇七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因此,全面、系统的探索林业经济的发展,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林业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湖南省是南方林业大省,其林业经济在我国林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科学客观的研究林业经济发展,全面系统的分析林业经济状况,制定有效的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林业经济增长,成为湖南省林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林业建设的发展,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局限性日渐明显,极大的妨碍了管理和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因此,应用信息技术来提升全行业的管理水平刻不容缓,这种社会的需求促使决策支持系统在进入八十年代以来迅速发展。

决策支持系统(DeeisionSupportSystem,简称nss)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交叉学科,它以信息管理、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等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解决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问题为目的,辅助决策者进行决策工作的计算机信息系统〔3〕。目前Dss在我国发展迅速,但在我国林业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运用决策支持系统(DsS)对林业经济方面的问题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帮助决策者明确目标,获取优化方案,从而帮助决策者提高决策能力及决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2相关概念对林业的概念和范围

进行科学的界定是分析林业经济的前提,只有准确的把握了林业的范畴才能有效的分析林业经济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1.2.1林业

《中国农业大百科全书》(林业卷)中关于林业的定义:培育、经营、保护和开发利用森林的事业。它是提供木材和多种林产品的生产事业,又是维护陆地生态系统的环境保护工程。

2.1研究地概况与研究准备研究地概况

2.1.1自然地理

湖南省地处中国中南部,长江中游,地理上属于华中地区,省会为长沙;因地处洞庭湖以南得名“湖南”,又因湘江贯穿全境而简称“湘”。湖南地处东经108047‘~114015‘,北纬24038之间。全省土地总面积约为31774.35万亩,其中51.2%为山地,13.9%为盆地,13.1%为平原,.4%为丘陵,全省有水面135.3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6.4%。海拔高度在50米以下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9%,ro0o米以上的占总面积的4.3%,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在100米至800米之间。

湖南为大陆型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省境东南亚边境距海400公里,受东亚季风环流的影响密切相关。气候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光、热、水资源丰富,湖南热量丰富,年气温高,年平均温度在16一18OC之间。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一1700毫米之间,雨量充沛,为我国雨水较多的省区之一。第二,气候年内与年际的变化较大。第三,气候垂直变化最明显的地带为三面环山的山地。尤以湘西与湘南山地更为显著。

2.1.2社会经济

湖南经过4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的成绩。2009年GDP达到12930.4亿元,比上年增长13.6%,湖南在新的世纪在次进入全国前十,排名第十。(2009)长株潭地区生产总值5510.31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0.9%,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增长14.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07.4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4933.08亿元,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4216.16亿元,增长13.3%。湖南2009年财政收入1498.06亿增长”.9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840.22亿元,增加117.5亿元,增长16.26%,上划中央“两税”536.48亿元,增长13.95%,上划中央所得税121.36亿元,增长0.49%。省本级完成财政收入449.05亿元,为预算的100.19%,增长7.2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9.6亿元,增长2.66%。

3 湖南林业经济决策支持系统分析......................... 29-36

3.1 需求分析及系统目标 .........................29-30

3.1.1 需求分析......................... 29-30

3.1.2 系统目标 .........................30

3.2 可行性分析 .........................30-31

4 湖南林业经济决策支持系统.........................36-56

4.1 系统总体设计......................... 36-41

4.1.1 系统设计原则 .........................36

4.1.2 系统结构设计 .........................36-41

4.1.3 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41

4.2 系统功能详细设计......................... 41-49

4.2.1 信息维护......................... 42-43

4.2.2 林业经济评价 .........................43-44

4.3 数据库详细设计......................... 49-55

4.3.1 数据库逻辑结构 .........................49-50

4.3.2 数据库设计 .........................50-53

4.4 本章小结 .........................55-56

5 林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56-71

5.1 林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6-64

5.2 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64-69

5.3 模糊综合评判法......................... 69-70

5.4 本章小结 .........................70-71

结论

本文综合运用软件工程学、计算机技术和GIS技术,针对湖南省林业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建立了对湖南省林业经济发展水平做出评价并提供决策建议的湖南林业经济决策支持系统。本系统采用C/S模式,以Oracle作为数据管理平台,ArcSDE作为空间数据引擎,在ArcGIs平台上进行了系统的二次开发。文中详细介绍了湖南林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了相关的方法和模型,同时结合湖南省14个市、州的评价指标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l)综合目前在林业经济和决策支持系统开发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从需求分析、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各方面出发,结合软件工程及DSS理论,全面阐述和设计了湖南林业经济决策支持系统的生命周期、系统功能、业务流程、信息流程以及系统数据流程等。

(2)在GIS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对系统结构和总体功能进行设计,详细介绍了决策支持系统的模型库子系统、方法库子系统、知识库子系统的功能和管理;通过对湖南林业经济决策支持系统设计的一系列过程:林业经济指标体系管理和评价结果输出、林业经济决策建议生成、报表和专题图的生成和输出,实现林业经济评价和决策的信息化。

(3)根据系统的应用需求和所需要的数据特点设计系统数据库,以oracle数据库作为存储地理空间数据和系统属性数据的管理系统,采用ArcSDE空间数据引擎实现空间数据和林业经济评价指标属性数据的无缝集成。

(4)根据现有对林业经济评价的研究,结合湖南省的实际情况,参考湖南省统计年鉴、湖南省森林资源统计年报等相关资料,并进行补充调查,充分考虑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可比性和可获取程度,构建了湖南林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详细介绍了层次分析法(AHP),建立湖南林业经济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为湖南省各市、州林业经济水平评价和林业经济决策提供理论方法和模型支持。

优秀农业毕业论文精选篇八

1. 绪论

湖南地处洞庭湖之南,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具有发展林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山多林多是湖南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把湖南省建成为一个林业强省,实现湖南林业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全面发展,依赖于湖南林业经济有效增长。而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密不可分,只有合理的产业结构才能有效刺激经济增长。湖南林业作为传统的产业,如何分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何在市场经济变革中不断应用高科技、满足新需求、拓展发展空间,并在区域经济、全国林业产业和世界林产品贸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使湖南林业产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是当前应认真研究的课题。

1.1研究背景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发达的林业是国家富足,民族繁荣和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森林是决定林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资源,是满足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的载体。近年来,随着自然资源的衰竭与短缺、地球环境的恶化、人口的膨胀,人们越来越强调人口、资源、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自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被正式提出来以后,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成为各国制定政策的指导思想。出于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研究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时,必须考虑到林业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对可持续发展发展的贡献。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核心是强调当代人与后代人在不同时间、空间上资源分配和利用上的公平性,强调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从而使维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保护森林和利用森林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地接到了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林业经营者面前,成为各国林业产业面临的十分棘手的难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迅速增长的经济和如火如茶的开发建设活动与自然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财政对林业的依赖性起来越小,我国已有经济实力加强对林业的投资,另一方面随着人均收人水平的提高,我国对林产品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于木质产品,而是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如对森林旅游、茶、花卉等的需求越来越多。需求的变化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森林旅游业、花卉产业、药材等新兴产业的兴起正是在这种需求刺激下产生的。再者,我国己加入WTO,我国林业产业有了一个更大的市场,这也为我国林业发展和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了一个契机。作为自然资源的森林在保护环境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现有的森林资源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林产品的需求,森林变成了一项稀缺的资源。当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虽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国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很不一致,但人们在思想上已经达成一种共识:一方面开始积极营造人工林,实现“林一工一贸”一体化,并努力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以满足人们对木材不断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开始积极保护天然林,以突出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天林业产业的内涵己远非传统的对林业产业的定义,而变成了一个“自然一经济一社会”组成的复杂系统。从产业构成看,它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整个层面;从产业系统来说它也包括营林业、木材采运业、林产工业三个主产业,还包括林业机械修理、林业电力、林业建筑、林业多种经营等多种辅助产业;从目标结构来看,林业产业除负担提供多种林产品的经济任务外,还要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目标的多重要求。

2林业产业结构研究理论基础

2.1林业产业分类

一般认为,产业结构概念应用于20世纪40年代,开始时,这概念的意义和用法是相当混乱的,它既可以用来解释产业内部的企业关系,也可解释为各个产业间的关系结构〔6〕。目前,经济学界共识产业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由各种可供利用的资源在各个产业间的配置所产生的各产业间投入产出的相互联系(关联方式)和各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包括资源配置结构、生产能力结构和产出三个层次。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社会分工而独立出来的,具有多种功能和多效益的综合性产业部门。其中的营林业是从林业中分离的,某种意义上又隶属于林业,森林工业是从工业中分离开来,粗分类属于工业部门,因而林业产业兼有林业与工业的特点,但又有别于后二者,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所以进行产业结构分析前,应首先对林业产业体系有较为清晰的分类。目前对林业产业的分类,有如下几点观点:(1)三次分类法,由于林业是多产业部门,故可划分为林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为基础产业,经营对象为直接利用林区自然资源进行初次开发性生产活动的部门,主要包括林区的采伐业、营林业、种植业、养殖业等;第二产业,经营对象以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对原材料进行加工,使其形态或性能上有所变化和增值,主要包括林区内的各种加工业。第三产业,其余的在林区内部和外部联合起来的一切部门。(2)按生产要素配置比例上的差别,可划分为林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3)生产结构产业分类法。如造纸、纸浆以及以木为主的新型建材业。所谓生产结构分类法是指研究再生产过程中的产业间关系和比例为目的的产业划分。

3 湖南省林业及林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24-32

3.1 湖南省林业概况 ..................................24-26

3.1.1 湖南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24

3.1.2 湖南社会经济.................................. 24-25

3.1.3 湖南林业资源 ..................................25-26

3.2 湖南省林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26-30

3.2.1 林业产业结构总体分析.................................. 26-27

3.2.2 林业第一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27-28

3.2.3 林业第二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28-29

3.2.4 林业第三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29-30

3.3 本章小结 ..................................30-32

4. 湖南省林业产业结构灰色关联分析 ..................................32-49

4.1 湖南省林业产业结构灰色关联度分析.................................. 32-43

4.1.1 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步骤 ..................................33-34

4.2 湖南省林业产业结构产值发展..................................43-47

4.3 本章小结 ..................................47-49

5. 湖南省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49-60

5.1 湖南省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目标 ..................................49

5.2 湖南省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因素..................................49-52

5.2.1 湖南省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因素 ..................................49-50

5.2.2 湖南省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制约因素.................................. 50-52

5.3 湖南省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途径 ..................................52-58

5.3.1 湖南省林业第一产业调整..................................52-55

5.3.2 湖南省林业第二产业调整..................................55-57

5.3.3 湖南省林业第三产业调整..................................57-58

5.4 本章小结 ..................................58-60

结论

进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时,要重点搞好林业产业结构的整体规划、分布操作实施和运行保障系统的实施。要搞好纵向布局,坚持长期、中期、短期发展目标结合,以短促中,以中促长。坚持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农、林、牧、副、渔、工、贸、旅游等全面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经济实体产业。

(l)重视林木资源培育的发展。资源培育业的调整不仅决定今后十五年的发展,而且具有更加长期的影晌。摆脱这种产业运作方式的根本策略是走森林资源分类经营之路,即林产工业所需的原料供给基本依赖于高投入高产出的商品林,兼用林经营目的是在保护生态系统基础上提高林地生产力保证辅助性原材料供给,根据自然成熟条件提供少量的木材。

(2)优化产业结构,巩固发展支柱产业。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按照生态经济理论的要求,走生态林业、商品林业产业化的道路。我省林产工业要实现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促进林业动态发展,最本质的就是要使我省的林产工业生产技术由传统经验转移到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把林产工业发展成知识密集型产业,真正使我省的林业增长,从外延型转向内涵型,从单效型转向多效型,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3)加大对以森林旅游为主的新兴产业的培育。湖南省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政府应在生态公益林规划的基础上,在具有开发旅游资源潜力的地区,本着集中连片的原则,立足现在、着眼未来,规划好森林旅游用地,例如在河流、库区周围应规划建立为水边旅游、水上娱乐旅游区;结合城市道路、河流的绿化带建设,把森林生态休闲引入城市中去。

优秀农业毕业论文精选篇九

第一章 绪 论

1.1“一村一品”的概念

这里提出的“一村一品”,就是以商品需要作为市场导向,集中具有一定资源特点和特色的商品在一起,把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成为有名气的、品牌优势或者特色的产业,形成产业集合或产业链条。在一些优势不明显的地区或者村子里,能够加快培育出具有主导性的产业;在一些拥有主导产业的村子里,能够将产业链条拉得更长、产业规模的做得更大,搞得更具有地方特色。我们换一句话说就是,使一个村子或者地方能够有一个具有当地资源优势特色的产品,这个产品种类没有范围的要求,“特色”是最重要的。同时,现代农业这个概念,具体指的就是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因此,我们“一村一品”的首要条件,就是要适合当地的特色,这个地方如果适合种桃树,那他的自然条件就具备了,只有形成了规模,才会有可能会变成产业。

我们国家地域辽阔,风俗习惯大不同,所以,每个地方生产的产品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如具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如有的地方有着悠久的经商历史,有的地方有着明显的地理位置优势,有的地方有着底蕴深厚的人文环境,有的地方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我们所说的“一村一品”,就是要把这些“优势”变成当地的“特色”,推销成品牌,这就需要明确自己的产业定位,认清自身的优势项目,把产业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把比较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不同的地方,条件发展水平不同、改革基础都是不完全相同的, 各地所提出的“一品”也自然是不完全相同的。这里的“一品”硬想出来的,不是瞎碰的,也不是偶然间产生的,是当地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杨卫泽,2006)。

目前,中央政府为了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农村与城市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提出了新农村建设。正在实施的国际合作项目——日元贷款陕西植树造林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把在日本已经成功推广的“一村一品”引入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现在项目建设的经济价值已经显现,“一村一品”的成功推广,为当地项目区农户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一村一品”是仅仅一个形象说法,并不是局限在“一村”或者是“一品”,他可以是一村两品,甚至几品。

这里所说的“村”指的也不仅仅是村庄,而是一个区域性概念,可以是一个村,可以是一个镇,甚至是镇或区。所说的“品”既可以是特产,也可以是风俗习惯、文化歌曲,可以是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品,也可以是商贸、餐饮、文化等行业的产品。“一村一品”的发展过程,既是一个把环境资源变成特色产品、特色产品变成商品、商品变品牌优势的过程,也是一个通过特色产品的开发生产,实现把一个产业托起来振兴一方经济的过程(邹凤岭,2003)。

1.2 “一村一品”活动的开展背景及成效

1.2.1 “一村一品”活动的开展背景

“一村一品”的发源地,位于日本西南部的大分县,是大分县的前知事,平松守彦先生于 1979 年发起的。1979 年的日本,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过程,而大分县在当时仅仅是一个山区县。大分县的地形复杂,土地面积约有 6337 平方公里,人口约124 万,县里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全县地形比较复杂,平原很少,山地和林地占到当时土地面积的 70%,每户农民可用的平均土地面积只有 0.3 公顷。这种地理环境,致使大分县的农特产具有种类繁多,但是产量不大的特征,当地农民自己的农产品也只能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大分县的农民曾经一度认为,这里的生活环境太恶劣,自己的村庄资源匮乏,发展前途渺茫,村子里的很多人选择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不愿留乡发展,随之,当地陷入了农村人才外流、农业萎缩、资本外流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平松守彦作为大分县新任的知事,到县里各处深入考察,了解民情和各个地方的特色产业,同时,鼓励每个村子或者每个地区的农民,把各自的特色产品拿出来,不管是自然资源还是特色产业,哪怕是一首民谣歌曲,或者是一句谚语,只要有特色,都可以拿出来进行开发、推广,让他们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名的产品。这个活动在当地,就被命名为“一村一品” (张雷,谢晨,1999)。

第二章 陕西林业国际合作项目

2.1 陕西省林业国际合作项目概况

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式从农业改革起步,随着农村经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各个行业都开始进行轰轰烈烈的体制改革,国家经济步入快速稳定发展的轨道。落实“三定”是我省林业改革的第一步,但是,随着我省林业大门的对外开放,引进和实施的外援项目,为我省的林业建设带来了新的理念和冲击。我省的林业外资项目的起步,虽然落后于改革开放的步伐,但是在我省的林业政策变化和完善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 1991 年,中德财政合作陕西西部造林项目,这是我国第一个由德国政府无偿援助的林业项目,这个造林项目被我省成功争取到了,这个项目也是我省的林业建设单位第一次和外方合作的项目,该项目的成功引进,为我们真正打开了林业建设的对外开放大门。该项目于 1993 年,在陕西省的宝鸡市、咸阳市的 7 个县区正式实施启动。中德财政合作西部造林项目,为当时的林业工作者带来了先进的林业管理理念,也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该项目成功实施后,为我省的林业建设树立了成功的模板,也为解决我省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寻找到了新的途径。

为了扩展林业对外引资渠道,省政府决定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在 2001年,我国政府的第一个利用国外政府低息贷款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的项目被我省成功引进,这个项目就是日元贷款陕西植树造林项目。日元造林项目的成功引进,不但为我们带来了先进的营造林技术,也为我们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林业管理经验,我们把日元项目中的参与式规划与“一村一品”理念结合在一起,在项目设计、实施过程中,把农民的意愿和当地的特色放在首位,使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能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自 1978 年以来,我省引进国际合作项目 10 个,引入外援资金 9.5 亿元人民币(辛占良,王俊波,2003)。

第三章 “一村一品”推广情况 ............................23-37

3.1 “一村一品”的规划思路 ............................23-24

3.2 “一村一品”发展基本情况 ............................24-25

3.3 我省“一村一品”示范村布局 ............................ 25-26

3.4 主要工作措施 ............................26-27

3.5 “一村一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27-29

第四章“一村一品”在日元造林的体现 ............................29

4.1 项目背景 ............................ 29

4.2 项目指导思想 ............................29-30

4.3 项目建设范围 ............................30

4.4 项目建设期限与内容 ............................30-31

4.5 日元项目的建设投资 ............................31

4.6 项目执行情况 ............................31-32

4.6.1 施工管理严格细致 ............................ 31

4.6.2 质量监督措施到位 ............................31-32

4.6.3 检查验收严格规范 ............................32

4.7 项目成果 ............................32-34

4.8引入“一村一品”的指导思想 ............................ 34

第五章 结论 ............................37-39

5.1活动为日元项目带来良好价值 ............................ 37

5.1.1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37

5.1.2 提高农户积极性 ............................ 37

5.1.3 提高项目管理质量 ............................37

5.2 建议 ............................37-39

结论

本文首先介绍了“一村一品”这个概念,然后肯定了我省的国际合作项目,在我省的林业建设中所取得的成效,以日元贷款造林项目为典例,详细介绍了日元贷款陕西植树造林项目的执行情况,以及所运用的创新管理机制,项目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我们把国情、省情与国际先进的技术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一套与我们现有林业状况相适应的林业管理方法,形成了一套新的思路和新技术,这些经验,推进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并取得了成功。特别是“一村一品”活动在日元中项目的实施,也对其他国内林业项目和国际合作造林项目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我们要全面的整合科技资源,充分利用外援项目的科技创新优势,不断构建适合我们自己的科技创新体系,并且严格按技术操作规程办事。植树造林过程中,对常规的造林技术应用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区的林地状况,在项目区的营造林过程中,对抗旱造林综合技术、混交林营造技术、容器育苗技术、防止和减少水土流失的整地技术等林业实用技术进行推广应用,并且在造林过程中,把 ABT 生根粉、地膜、保水剂等抗旱材料进行应用,使得林分质量较高,提高林木成活率,增加经济林挂果量。

优秀农业毕业论文精选篇十

一、理论基础

(一) 可持续利用理论

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思想①的“四要素”②内容之一。指的是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对于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指的是在保持它的最佳再生能力前提下的利用;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指的是保存和不以使其耗尽的方式的利用。可持续利用思想来自国内法。在中国,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禹时代,就有“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的法令。美国国会曾在1897年制定的关于国家森林系统的法律中规定设立国家森林系统的目的是改善和保护森林、保障有利水流的条件和为国民持续不断地提供木材。③可持续利用的核心就是利用的“度”。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必须要有“度”,这个度就是自然资源的再生和永续的能力。无度或过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将毁坏它的再生和永续的能力,使它的状况发生不可逆转的恶变。有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将既使它发挥最大的效益,又不损害它的再生和永续能力。④为了实现可持续利用,国家建立可行、合理的法律制度并推行相对应的执法体制,以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是人民主权、法律之上、法制完备、依法行政、司法公正、权力约束、权利保护、人权保障、社会自治等。⑤对于法治国家来说,法治政府是最核心的部分。法治并非以“法”治百姓,而是控制国家和政府的权力。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正在进行全面地转型,转型时期必然存在各种问题,矛盾和危机。政府中最严重的问题是腐败,建立法治政府,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①因此,国家积极推行政府体制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是执法权的重新配置,这种执法职权的调整必须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在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修改、构建相应的法律法规也是必不可少的阶段,最终只有在法律法规中得以确认,才能使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同时,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制度的构建,同样也需要健全的法律作为其保障,政策最终要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才能更好地得到落实。

(三) 环境行政执法体制理论

本文所说的环境行政执法是广义的执法,不仅包括行政处罚,还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确认、行政指导、行政裁决和行政强制等各种行政行为。环境行政执法体制是环境执法的载体。所谓环境行政执法体制,是指有关环境资源行政管理的组织机构、责权机构及其运行方式。它决定着环境源管理的性质、规模、功能和效率,健全的环境行政执法体制对于搞好环境资源管理和各项环境资源工作、发展我国的环境资源保护事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统一管理与部门管理相结合、中央管理与地方管理相结合的环境管理体制。根据《环境保护法》第7条的规定,我国对环境资源保护实施监督管理的行政部门,包括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15个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行使环境污染防治或者自然资源保护监督管理权的部门③。其中,土地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土地资源保护实施监督管理④;矿产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矿产资源保护实施监督管理⑤;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森林资源、陆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和防沙治沙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耕地、农田保护区、草原、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二、生态文明概述

(一) 生态文明的概念

生态文明是由生态和文明两个概念构成的复合概念。为阐明生态文明的概念,需要先对“生态”、“文明”的概念做一个基本的了解。“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文字oikos,原意是“住所”或“栖息地”。简单地说,生态是指一切生物①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和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与环境②的关系③。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生态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状态,是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从生态学的角度讲,生态就是指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租信息交换,形成的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④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⑤,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和睦的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文明的基本含义就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是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一个定义,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文明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演化的过程。

工业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之后的另一个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空前提高的文明形态。然而,在人类没有对其加以正确使用的时代,这种能力同时也是破坏人类生态环境的能力。当人类开始“悬崖勒马”,便将人类还原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中。维持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保护意识得到升华。这是对人类的生存状态更加清醒的认识,也是人类文明形态的突破。.

三、林业行政执法体制存在的问题 ..............................23-33

(一) 国家林业部门地位低..............................23-24

(二) 受地方政府干预过多.............................. 24-25

(三) 政企不分的执法体制 ..............................25-26

(四) 林业部门执法机构设置的缺陷 ..............................26-27

1. 林业部门执法机构设置的特点.............................. 26-27

2. 林业部门执法机构的弊端.............................. 27

(五) 森林公安执法体制的不足 ..............................27-29

1. 计划经济产生的双重领导体制 ..............................28

2. 人员编制不足 ..............................28-29

(六) 国有林场经营管理体制的缺陷.............................. 29-30

(七) 国有林重大风险救济措施不完善.............................. 30

四、国外林业行政执法体制借鉴 ..............................33-37

(一) 介绍 ..............................33-35

1. 匈牙利国有林的垂直领导体制.............................. 33

2. 瑞典政企分开的执法体制.............................. 33-34

3. 泰国分类经营的执法体制.............................. 34

4. 芬兰政府为森林保险提供基金补贴.............................. 34

5. 其他国家关于林业机构的设置 ..............................34-35

(二) 借鉴.............................. 35-37

五、生态文明视野下林业行政执法建议 ..............................37-51

(一) 大部制改革应提高林业部门的地位 ..............................37-38

(二) 建立林业半垂直的领导体制 ..............................38-39

(三) 构建政企分开的执法体制.............................. 39-40

(四) 确立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方案.............................. 40-43

结论

本文以生态文明为视野,对生态文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读,列举了部分与环境执法相关的几个学科的基础理论,分析了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得出结论,建立健全林业行政执法体制是更好地促进各项林业事业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是实现我国林业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措施。

在本文中,笔者从几个重要的方面入手,指出目前我国林业行政执法体制不足之处,在借鉴国外先进的林业执法体制的同时,提出几点在生态文明的要求下林业行政执法体制的改革方向。林业兼具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因此,林业行政执法体制作为环境行政执法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善程度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意义重大。对林业行政执法体制进行改革将会是一项艰难的工程。

任何社会改革必然涉及到不同利益的调整和不同部门、机构和个人的权力的调整与变化。体制创新,也必然会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调整,涉及到原来内部行政权力的再分配,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从利益需求的角度来看,这些机构或者人员在“心理”上会有某种程度上的抵触。如果不能正确地处理这些利益关系,将会难以达到林业行政执法综合改革的终极目的。此外,在社会主义法治的要求下,推行林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势必会引起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这将是一项极为浩大的工程,绝非在一朝一夕间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全社会各界长期不懈的努力。本文关于林业行政执法存在问题的论述不可能完全涵盖我国林业行政执法的缺陷和不足,本文所提的建议也仅仅是试探性的探讨,没有全部得到实践的支持,因此显得有些苍白和肤浅。而且,本文未涉及到的问题,不代表其不重要,只是由于笔者现阶段的能力水平有限,同时,一篇硕士论文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林业执法体制的问题。

因此,笔者只能选择经过反复思考过的,认为相对来说比较重要的内容进行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但是笔者殷切地希望能够为实现《决定》中提到的,到205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基本实现山川秀美,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林产品供需矛盾得到缓解,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这一战略目标贡献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