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农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089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农业管理论文,农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管理技能,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微观经济管理和服务的高级管理专门人才。(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农业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硕士农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正处在一个稳步推进、不断深化的阶段,十七大报告中提到政府大部门体制的有关论述,就是精简各类办事机构,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层级,从而降低行政成本,这主要是要从制度上保证其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从而实现行政职能的转变。但当前我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在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方面仍存在问题,比如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科技创新明显不足,产业结构低层次重复,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生态环境污染的境况日益严重,交易成本过高,贫富分化加剧,公众对政府信心不足等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逐步完成了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但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政府在各项事务中的管理方式及手段的创新力度不够,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在农业领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己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性地位,政府就必须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支持和保护,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改革,重塑政府形象,转变政府职能,构建适合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此外,要消除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才能有效地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这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关键问题,通过历次的改革,使得行政职能的转变和组织结构的完善,使得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逐步适应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促进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行政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作为中国现存唯一一个担负屯垦戍边使命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兼具党、政、军、企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半军事化经济组织,在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社会长治久安目标的进程中,兵团肩负着重要而特殊的历史责任。因其特殊的体制和职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强化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经过多次改革,兵团农业管理体制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仍然无法完全适应市场化的改革,兵团要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履行屯垦戍边使命和发挥“三大作用”,加快兵团现代化建设步伐,努力成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长治久安的生力军。兵团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制约性因素,亚待通过提升农业行政绩效水平来促进兵团农业管理体制创新和职能转变,开展兵团农业行政管理绩效研究,对于兵团的农业经济发展及兵团农业管理工作的改善具有指导性意义。

1.2研究的意义

1.2.1理论意义

本研究运用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将权变理论、路径依赖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融入到兵团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绩效评估的研究中,更加深入地剖析兵团农业行政工作的现状与问题;借鉴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绩效评估理论和实践模式,结合兵团特殊性的制度背景,构建兵团农业行政绩效评估的理论体系,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和丰富对兵团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理论认识,并对兵团开展农业行政绩效的实践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1.2.2现实意义

本研究尝试运用实证研究对兵团农业行政管理绩效进行测评,并提出兵团农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绩效水平的对策建议,并就如何开展农业行政管理绩效研究提出了政策性建议,对兵团今后开展农业行政绩效评估具有指导意义,并希望对完善兵团农业管理体制和对农业管理绩效评估方法有所启发,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对兵团问题研究的手段和研究视角。

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

2.1相关概念界定

《新法编排汉语词典》①对效力的解释一是效劳,二是事物所产生的有利的作用。效力可有三种解释即效劳、效果和约束力。根据《辞海》对“效率”的定义是指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效果的比率,效果是指由行为产生的有效的结果或成果。在《经济管理小词典》中对效率的解释为“在企业的各项工作中所消耗的劳动量和所获得的劳动成果的比率”,《微观经济学》②中是指出“效率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给效率(efficiency)下的定义是“在给定投入和技术的条件下,经济资源没有浪费,或对经济资源作了能带来最大可能的满足程度的利用”。在经济学中因资源的有限性,因而就需考虑效率的概念,在不会使其他人境况变坏得这样一个大前提下,假如某项经济活动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则该项经济活动就被认为是有效率的。在西方管理学中效率(efficiency)就是指可以用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表示,达到某一个目标或完成了某一项任务,而效力(effectiveness)指达到机构目标的程度,而不计成本。

第三章 兵团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分析 ..............................24-34

3.1 兵团农业行政机构的设置 ..............................24-26

3.2 兵团农业行政体制改革分析 .............................26-28

3.3 兵团行政管理体制设置的特征 ...............................28-34

第四章 兵团开展农业行政绩效评估的背景 .............................34-43

4.1 农业行政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 34-36

4.2 农业行政绩效评估的意义................................... 36-39

4.2.1 提高行政绩效水平 ...............................36-37

4.2.2 增强透明度和责任感............................. 37-38

4.2.3提高农业资金的使用效益.............................. 38

4.2.4 优化资源配置 ..............................38-39

4.3 行政绩效模型研究的考察.............................. 39-43

4.3.1 政府绩效的价值取向.............................. 39

第五章 兵团农业行政管理绩效评估体系构建 ..............................43-52

5.1 指标选取的原则.............................. 43

5.2 农业行政管理绩效评估的理论模型 ..............................43-45

5.3 指标的筛选过程 ..............................45-47

5.3.1 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45

5.3.2 相关性分析 ..............................45-46

5.3.3 指标体系的确定 ..............................46-47

5.4 确定指标的权重系数.............................. 47-48

5.4.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步骤.............................. 47

5.4.2 确定指标权重.............................. 47-48

5.5 指标绩效得分和整体指标的计算.............................. 48-52

5.5.1 指标评分标准——"增量值"法 ..............................48-49

5.5.2 指标运算方法.............................. 49

5.5.3 测评结果及分析 ..............................49-52

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兵团农业行政机构的设置和职能定位,创造性地将路径依赖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等应用于分析兵团农业行政管理的实践研究中,在理论和实践的为依托的基础上,阐述兵团农业行政体制存在的优势,同时也分析了兵团农业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开展绩效评估具有其现实意义和必要性,兵团农业行政管理工作需要通过必要的绩效评估来提升绩效水平;通过借鉴国内外的行政绩效评估模型和设计理念,并结合兵团自身的特殊性,最终构建兵团农业行政绩效评估模型,并运用各种计量和统计方法,得出兵团近十年来农业行政管理绩效水平的动态趋势,除了前三年波动较大之外,此后六年绩效水平基本保持平稳上升态势,提出提升行政绩效水平的政策措施与建议,以绩效评估来推动兵团农业行政职能的创新和定位,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来提升绩效水平。

由于笔者的能力有限,研究中难免存有不足之处,一是对于兵团农业行政管理绩效评估模型的设计,虽然借鉴了国内权威机构的绩效评估体系,并通过SPSS17.0进行了指标的筛选,指标体系的设计虽然可以大体上反映兵团绩效水平,但是指标在最初选取时就带有主观性。二是对于具体指标的权重赋值,运用层次分析法赋权重,在指标间两两打分中也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最终都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打分过程中所带有的主观性。三是对于兵团的职能及行政体制特征分析和挖掘的深度不够,该研究领域还是一个比较新颖的领域,因而所参考和借鉴的文献非常有限,定性分析有一定的难度。

硕士农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第一章 绪 论

教育部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指南》一书中指出: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技术手段组合开展起来的新型教育形式,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有利于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办学效益,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办好大教育的重大战略措施。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大理州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成立于 1979 年,是一所致力于农业经济技术教育培训的学校。目前,仅拥有以信息发布为主的网站,可以满足日常信息的发布及管理。然而,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加大,以及教育、培训领域的不断拓宽,培训教学的成本、硬件设施以及师资的压力已变得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为拓展并深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流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实现网络远程教学培训打下了基础,中国高校掀起了远程教学发展和改革的热潮。网络教育培训的交互性强、形象生动、资源丰富,而且可以循环利用,远程教学越来越成为高校教学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通过网络培训,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给学生创造轻松自由新型学习环境,使得教学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同时促进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合作精神,在节省资源的同时,提高教学的质量。目前大理州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教学和培训存在许多困难不便:第一,培训对象分布面广、数量众多,给学校组织教学培训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和困难;第二,培训对象为农民,其文化素质较低,大部分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较高素质的新生代农民基本已经进城谋发展了,素质相对较低的对象需要更为形象的教育方可收到较好的培训教育效果;第三,培训师资紧缺。培训工作的全面展开,农业技术专业人员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要;第四,培训资金不足。对农民的培训是一种反哺式培训,靠政府项目资金支持,在实际培训支出时缺口较大。

大理州农业远程教育培训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实现为解决培训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供了比较多的有利条件:其一,远程网络教育更容易选聘优秀的培训教师和农业行业专家进行培训讲课和实践指导,充分利用大理州包括其它地区的人力师资资源,能有效解决教育培训工作量大而师资紧缺的矛盾,同时方便了教师讲课,确保培训教育的质量。其二,网络远程教育辐射面越来越广,可以到达千家万户,培训内容可以同时对多名培训学员实施教育培训。其三,远程网络教学的内容形象生动,可以充分利用视频、动画手段把实际操作的过程形象、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使学员更容易接受,同时克服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单一、抽象和枯燥的局限性。其四,远程网络教育传播信息及时迅速。通过网络,人们可迅速获得急需的知识和信息。最后,网络培训可以适时监控,记录学习痕迹,可以保证学习的进度,同时可以通过在线作业、问题反馈等途径及时掌握学员的学习效果。

1.2 国内外远程教育研究历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教育因着信息传送方式和手段不同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纸质信件作为信息传递手段为主的函授教育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以广播电视、录音录像资料为主要信息传送方式的广播电视教育阶段;第三阶段是通过计算机或智能终端通过网络通讯,结合多媒体(视频、音频)课件的网络远程教育阶段。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网络远程教育已离我们非常接近,已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教学模式。

第二章 大理州农业远程教育培训管理系统技术分析

目前,远程教育系统必然需要使用流媒体技术,因为远程教育需要传送的音频、视频信号的数据量远大于普通文本数据的数据量,为保证声音图像能流畅播放,最佳的选择必然是流媒体。

2.1 流媒体技术简介

流媒体是指采用流式传输的方式在 Internet 播放的一种媒体格式。流媒体又称为流式媒体,总体说来,可描述为先用视频传送服务器把节目当成许多数据包发出,传送到网络上,用户通过解压设备对这些数据进行解压后并排序,达到媒体数据还没有全部传输完成,但已经能够正常播放的效果。这个过程传输的数据包被形象的称为“流”,就像是水流一样传送,发送的是视频数据(普通的数据包),最后展现的也是流畅的视频,因此流媒体实际上指的是一种新的媒体信息传送方式,而非一种新的“媒体”。由于流媒体的优点充分迎合和弥补了互联网带宽有限的不足,目前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了 Internet 技术中,比如:在线语音对话、在线视频播放应用、在线影视网站等一般都采用流媒体技术。

第三章 大理州农业培训管理系统需求.................................23-34

3.1 功能模块需求分析................................. 23-31

3.2 非功能需求 .................................31-32

3.2.1 系统可扩展性需求................................. 31-32

3.2.2 系统易用性需求 .................................32

3.3 系统性能需求 .................................32

3.4 系统安全性需求 .................................32-33

3.5 系统环境约束................................. 33-34

第四章 大理州农业培训管理系统的设计................................. 34-57

4.1 技术构架设计 .................................34-35

4.2 功能模块设计 .................................35-45

4.2.1 功能模块细化设计................................. 36-45

4.3 数据库设计.................................45-53

4.3.1 数据库表关系 .................................45-46

4.3.2 数据库表详细介绍 .................................46-53

4.4 系统安全设计................................. 53-56

4.5 主体界面布局设计 .................................56-57

第五章 大理州农业管理系统的实现.................................57-78

5.1 系统基础类别设置功能实现................................. 57-61

5.1.1 专业列表设置功能实现 .................................57-59

5.1.2 学历类别设置功能实现 .................................59-60

5.1.3 用户角色设置功能实现................................. 60-61

5.1.4 课件类别设置功能实现................................. 61

5.2 系统用户管理模块功能实现 .................................61-67

5.3 前台用户在线学习模块功能实现................................. 67-72

5.4 在线作业功能实现 .................................72-73

5.5 系统测试................................. 73-78

结论

大理州农业远程教育培训管理系统摆脱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实现了培训教学的整个过程,包括教务管理和学习过程都通过系统实现。大理州农业远程教育培训管理系统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教学设备,发挥远程教育设备的作用,以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为根本,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狠抓了远程教育设备应用的工作,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师、学生对外面世界的认知程度,由全过程的“传授”式教学向多媒体教学逐渐转变,教师利用手头的现有的资源在学生中广泛的、细致的使用,发挥了手头现有的能量,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总结起来,本系统具有以下的优越性:

(1)系统的业务流程来源于实际业务,并优化和精简了业务流程,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

(2)学员无需特地请假或是到外地去参加学习和接受培训,学习培训变成一件可以自己主动安排的事情,同时可以不耽误学员的正常工作。

(3)解决了教学资源紧缺的问题,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4)在不断的重复劳动中,教学资源(课件)的质量得到不断的升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资源的共享。

(5)极大减少了学校在诸多方面的困难和压力的同时,减少了学员的经济和时间上的压力。

硕士农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第1章绪论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在于要将政府职能基础理论同国家政府行使职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研究国家运行中存在的与国民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提高政府的政治统治职能和农业管理职能,提出完善柬埔寨政府农业管理职能的可行性建议。

理论意义在于通过正确认识政府职能的政治社会学意义,合理把握柬埔寨政府职能的历史定位,弥补柬埔寨政府的政府职能理论上的空白。初步勾勒当代柬埔寨政府职能的现实框架。

1.1.2现实意义

首先,对政府职能的界定和分析是政府系统研究的重要方面,对于政府更好的配置人力资源,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其次,做好对政府职能的研究,推进和完善政府行政改革,推进各项工作的进展,进一步理清政府职能关系,合理配置及细化各级政府职能。

1.2文献综述

1.2.1相关概念界定

政府作为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实质上是国家代理组织及其官吏的总称。这个意义上的政府指包括立法、行政、司法在内的所有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这是广义的政府概念,可称之为“大政府”概念。狭义的政府则专指国家政权机构中的权力机关,即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可称之为“小政府”概念。就现代国家的政府体制而言,通常的情况是,实行总统制的国家,一般通行广义的大政府概念;而实行议会内阁制的国家,大多通行狭义的小政府概念。柬埔寨把传统的君主制度和现代的议会制结合起来,形成了现代君主立宪制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政治体制。而柬埔寨倾向于把政府定义为“小政府”概念。

1.2.2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是社会功能的一种,是社会结构中维持政治生态的一种协调功能。政府职能又可分为理论上的政府职能与现实的政府职能,即政府应当行使的职能和政府实际正在行使的职能。理论上的政府职能与现实的政府职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我们只能以理论上的政府为讨论的基础,并以此为依据来规范现实的政府职能。政府职能与其他社会功能一样,其目标是通过维持社会组织的有效运转来减少交易费用,降低社会交易成本;界定和区别政府职能的意义在于协调社会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从而保证社会的安宁并寻求更大的人类幸福。社会整体的各种功能要素互相依存,且以不同的形式竞相实现同一目标;政府职能只有在协调的整体范围内才能显示其意义,才能实现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和优化。

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政府职能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其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历史环境与社会生态土壤。对政府职能的分析,主要应该是一种社会学的分析。在纯政治学的意义上说,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的具体实施和国家本质的外在表现。政府的每项职能都应该由一个与别的机构截然分开的、 本文摘自无忧论文网,无忧论文网专业提供硕士论文库,博士论文库,留学生论文格式参考,联系方式:QQ357500023,电话13795489978。独立的国家机构来承担。区别政府职能的目标是要合理的说明分权的必要性,一种权力就是具有相应职能的一个国家机构。而在政治社会学的意义上说,政府职能是社会功能的一种,是社会结构中维持政治生态的一种协调功能。

政府职能与其他社会功能一样,其目标是通过维持社会组织的有效运转来减少交易费用,降低社会交易成本;界定和区分政府职能的意义在于协调社会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从而保证社会的安宁并寻求更大的人类幸福。社会整体的各种功能要素互相依存,且以不同的形式竞相实现同一目标;政府职能只有在协调的整体范围内才‘能显示其意义,才能实现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和优化。

第2章政府农业管理职能概述

2.1政府职能的含义和特点

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它反映着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政府职能包括以下四层意思:

(1)政府职能的实施主体是政府机构;

(2)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是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

(3)政府职能的实施手段主要是依法行政;

(4)政府职能是完整统一的体系。

具体来看,政府职能包含了以下几项基本内容,即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及社会保障职能。政府政治职能主要体现在作为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维持者;作为社会发展的决策者和公共政策的制定者;作为社会利益的调节者以及作为政治一体化的工具等方面。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体现为:对市场的培育作用;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作用;经济活动的协调者和仲裁人作用等。政府的文化职能体现在做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倡导者以及社会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主要体现制定社会保障的法律、制度、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

第3章 柬埔寨政府农业发展现状..............................21-24

3.1 柬埔寨政府的体系结构 ..............................21-22

3.2 柬埔寨政府职能变革的历史.............................. 22

3.3 柬埔寨农业发展现状.............................. 22-24

3.3.1 基础设施差 ..............................23

3.3.2 农民素质低且种植技术落后.............................. 23

3.3.3 随市场变化产生较大波动性 ..............................23

3.3.4 农业开发落后 ..............................23-24

第4章 管理职能的现存问题..............................24-29

4.1农业管理职能的现存问题 ..............................24-27

4.1.1 政府失灵.............................. 24

4.1.2 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 24-26

4.1.3 政府引导职能弱且内部权责不清 ..............................26-27

4.2农业管理职能的现存问题的原因 ..............................27-29

第5章 完善农业管理职能的对策.............................. 29-35

5.1 完善柬埔寨政府农业管理体制 ..............................29-30

5.1.1 建立综合统一的农业管理部门 ..............................29-30

5.1.2 精简农业管理机构 ..............................30

5.2 转变政府农业管理的职能方向 ..............................30-32

5.3 细化政府职能做到权责分明.............................. 32-33

5.3.1 制定具体的农业发展计划.............................. 32-33

5.3.2 细化政府的农业管理职能 ..............................33

5.4 加强农业管理职能中的支持..............................33-34

5.4.1 加强支持职能 ..............................33

5.4.2 加强保护职能.............................. 33-34

5.5 提高农业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 ..............................34

结论

通过本文对柬埔寨政府在农业管理职能发挥过程中所存在的政府失灵、政府错位、缺位、越位、职能交叉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这些问题严重地阻碍了柬埔寨农业的发展,影响到了柬埔寨的经济发展。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个完善柬埔寨政府农业管理职能的对策建议。

首先,通过建立综合统一的农业管理部门、精简农业管理机构来完善柬埔寨政府农业管理体制;其次,通过明确政府的宏观管理地位、强化政府在农业管理中的服务职能、下放权力等来明确柬埔寨政府农业管理职能方向;第三,通过制定具体的农业发展计划、明确权责分工来细化管理职能:第四,通过加强支持职能、加强保护职能来加强农业管理部门的对农业管理的支持与保护职能,此外还提出了要提高农业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对农业管理,农业服务的认识等。最后提出,柬埔寨政府的农业管理职能发挥要虚心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职能。

硕士农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四

1 绪 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中华民族做为一个内陆国家,是世界上硕果仅存、有着数千年文化传承的文明国度。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所有国务的重中之重。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却仍未能发明碳水化合物的替代品。

在人类没有发明新的食品、热量替代者之前,粮食仍是维系文明的根本。一个国家要跻身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坚持走强国之路。而强国,农业无疑是最基本的保障。农业的发展推进了政治、经济多方面的改变,为形成最终的政治制度才有可能做出相应之贡献,农业技术的革命导致社会政治、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也有力的促进了工业及其它制造业的形成,集约化与专业化的生产为今后工商业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纵观数千年华夏文明史,中世纪的两宋无疑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在宋朝,农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利用农业的快速发展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缩小了南北方经济差距,促进我国经济格局变化,对我国的社会发展进程影响至深。其中,经济作物的专业化种植使得小农经济内部产业结构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形成了农副业生产彼此促进的经济格局。

农业的高度繁荣直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市井文化的兴盛无一不是建立在农业进步的基础之上。令人称异的是——宋朝用当时最少的土地供养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实现了稀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与有效的农业管理机制是密不可分的。连年征战让农民远离家园,背离田地,土地的荒芜让农民食不果腹,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农业生产遭到重创。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结束五代以来祸乱相寻,代周自立的赵匡胤所建立的宋王朝却在极短的时期内完成了社会经济的开创与重建,农业生产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使两宋的经济高度发达,一跃成为中国专制历史时期的最高峰。

这一奇迹确实让人叹为观止。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据蒙文通先生考证,唐代平均每亩约 1.5 石(比汉代高 50%),宋代约 2 石,比唐代高约 30%,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茶、棉花、甘蔗、桑蚕等经济作物的产量也均高于唐朝。

1.2 国内文献综述

关于宋代农业管理思想研究方面的文章,目前尚不多见。迄今为止,学术界在农业管理思想方面的研究本来就不多,宋代农业管理思想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一般关于宋代农业管理的研究多侧重于农业技术、经济、政策等方面。

如李成贵、冯光明在《宋代的农业推广》中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宋代如何对农业技术进行推广,即官方大力兴办农业推广事业、文化繁荣对农业推广的促进和人口迁徙加速了农业科学技术的交流推广。

郭丽冰在《宋代的土地政策及其影响》中分析了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及其对商品经济、农民、财政、社会稳定产生的一系列影响。

岳毅平在《宋朝农业经济政策探析》指出政权的稳固有赖于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因而宋王朝采用了积极的农业政策,如确立劝农制度,形成租佃制,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等。

王兴刚的《从《劝农文》看宋朝的农业技术推广》以宋人所发表的劝农文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劝农文在宋朝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笔者只是本着还原劝农文本身最基本的职能,即指导农业生产、推广农业技术,并未涉及农业管理思想及如何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林京榕在《浅谈宋代福建沿海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中以福建沿海为例,从人口、土地、农耕技术、水利 4 个方面阐述了宋代福建沿海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指出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人口的剧增;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扩大土地;农业发展的基础是精耕细作、推广良种;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兴修水利。

2 土地持续发展的管理思想

我国作为农业立国的泱泱大国,土地当然是最根本的生产资料。耕地面积的扩大及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在经历了唐安史之乱后,江南因为没有遭到战乱的太多破坏,农业的开发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迟至北宋末年,江南地方的太湖流域仍是地旷人稀的情形。

北宋靖康年间,为躲避战火,江南地区成了人们避难的首选之所。大量移民的涌入,也带来了对耕地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也为耕地的扩大和质的提高,为农业高度集约化提供了充分的劳动力。从北宋的地旷人稀到南宋的膏腴沃衍,无不耕之地,江南太湖地区的农业发生了巨变。在拓垦可耕土地的过程中,太湖流域的农民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理条件,发挥聪明才智,开辟无数新的途径,不少从前未曾有过的耕田名称始见于史载。这其中就包括有沙田,塘涂田,围田,湖田,葑田,积水茭荡田,承天田、佛座田(梯田)…据史料记载,南宋与北宋相比较,可耕田数量数倍于前朝。这些成绩的取得还是建立在国土面积日益逼仄的基础之上,宋人的创造力据此可见一斑。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重心的南移,南宋初年,大量人口涌入南方,土地亩产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宋王朝积极推广多种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实现了稻麦两熟制,提高了耕地利用率,增加了粮食产量。

3 重视外因促进作用的管理思想 ...............................25-35

3.1 宋代土地政策对经济发展作用 ...............................25-26

3.2 形成合理的土地制度...............................26-30

3.2.1 形成“租佃制”............................... 27-29

3.2.2 “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29-30

3.3 兴修水利 ...............................30-35

4 宏观调控的管理思想 ...............................35-43

4.1 重视官吏设置...............................35-38

4.1.1 中央农业管理机构 ...............................35-36

4.1.2 地方农业管理机构及路级监司 ...............................36-38

4.2 重视农书的推广及劝农文的使用...............................38-40

4.3 强调科技兴农的农业管理思想 ...............................40-43

结论

宋朝的三大农业管理思想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土地持续发展的管理思想是核心,外因促进作用的管理思想是基本,宏观调控的管理思想是保障。三者的实施维护了宋朝政权的稳固,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宋朝人口数量,为最终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提供了物质基础,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为农业规模化生产的成熟提供了实现条件。

通过对宋代农业经营管理思想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政权无论是处于新生期、发展期还是强盛期,吃饭问题都是核心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人地供需矛盾才能更好的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可以说,宋朝的土地持续发展的农业经营管理思想不仅让两宋王朝在短时间内恢复元气,更为工商业在中世纪的飞速发展夯实了基础,对当今我国的土地政策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宋农业的繁荣与进步与它的管理指导思想密不可分。以史为鉴,宋人的农业管理思想对于当代我国农业的发展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硕士农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五

1. 导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自2007年开始烟草行业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为提高烟叶工作整体水平、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现代烟草农业的建设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诸如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水平不平衡、建设规划不够科学、建设过程控制不够到位、组织和管理模式不够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己经严重阻碍了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进程,影响了现代烟草农业的投资效果。本研究围绕四川烟草中心工作,紧紧抓住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开展现代烟草农业投资管理研究,对影响现代烟草农业投资管理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构建现代烟草农业投资管理体系,达到提升基础管理水平,规范建设过程,确保投资效益,促进现代烟草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本研究理论联系实际,从战略管理的视角来研究四川烟草商业企业现代烟草农业投资管理问题,采取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四川烟草商业企业现代烟草农业投资管理构建了一个可操作的方法与管理体系。这对于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烟叶生产条件,转变烟叶生产发展方式,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农民素质,进一步增强四川烟草商业企业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文献综述

2.1、现代烟草农业投资管理的相关论文发表情况

统计在cNKI全文期刊数据库中,以“农业投资”为“题目”选择“精确检索”,一共可以检索到760篇相关的文献。各年相关文献的分布从已发表论文的研究内容上看,关于“农业投资”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农业投资管理体制的探讨。迈克尔•L.库克(MiChaelL.Cook,2000)、M.A.托马谢夫斯基(M.A.Tomaszewskia,2000)等从农业企业的管理角度分析了农业投资项目的综合管理问题。M.A.托马谢夫斯基(M.A.TolnaSZewskia,2000)等经分析建立了奶牛场应用M工S进行年产量测算的模型,检验了MIS对于提高牛奶产量的有效性,从而证明项目管理技术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能够发挥提高生产效率与效益的作用。我国学者多从宏观层面分析农业投资项目的管理问题,代表性的观点如张景祥(1996)对当时的农业投资管理机制的弊端进行分析后,提出了建立农业投资管理新机制的思路,具体包括三个基本要素的组合,即投资主体的多层化、投资的筹建与运行方式的多元化和多样化、投资领域的格局化,;周德胜、顾明(1990)对当时的农业投资形势和现状进行冷静的思考后,提出建立以农业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方向、投资效益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投资管理机制;朱信凯、马九杰(2008)认为“非均衡的行政管理资源布局是当前包括农业投资管理等在内的诸多行业投资管理体制与体系混乱的根本原因”。

二是关于农业投资项目投资主体分析。DavidJ.Pannell(2000)等从风险偏好的角度分析了农户的投资行为,在利益驱动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农户投资行为动因,建立了农户投资行为的动态风险决策模型。菲尔.西蒙斯(P.SIInfnonS,2002)运用托宾的分离理论对农户作为投资主体的行为特征做了进一步研究。侯石安(2002)在《财政农业投入政策研究》一书中,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政府农业投资主体的投资状况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对策、建议。杨东升(1997)认为“只有农业企业才是真正的农业投资主体,并且提出农业投资主体除了应有自我约束机制外,尚需完善投资审计监督制度以及健全农业投资信息、工程咨询服务体系。黎东升、杨义群和肖飞(2001)分析了农业投资主体投入的现状,提出了重塑农业投资主体农业投入机制的构想。杜君楠,阎建兴(2008)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主体行为进行了分析,认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以不同投资主体的行为特点为基础,采取加大政府预算投入力度、加强政策性金融的投资、有效动员商业金融及农户的投入”。

三是关于我国农业投资存在的问题。李宁辉和孙继伟(2006)、刘艳平(2007)、韩东林(2005)张杰(2009)杨艳君(2009)等对我国农业投资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政府对农业投资的支持保障制度、完善信贷机制,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完善项目分析和验收规范、重视信息化建设、重点培养分析人才、探索适合农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等措施。

2. 四川烟草商业企业现代烟草农业投资概述

2005年以来,国家局从推进烟叶的可持续发展着手,全面开展了以烟水工程和密集烤房为主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6月,姜成康局长在福建考察工作时提出全行业要按“一基四化”的基本要求,推进传统烟草农业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2008年开始在全国开展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建设。通过几年的实践,初步实现了九个转变。烟水工程以2007年初黔江会议为标志,从“三小工程、零星分散”向“科学规划、系统设计、整体推进、综合配套”的转变;密集烤房以2007年底阜新会议为标志,从“分散建设、功能单一”向“整体规划、完善功能、集群建设、整村推进”的初步转变,并且通过标准修订、资格认定、招标采购工作,实现烤房规格统一、建筑结构统一、设备标准统一;设施烟草农业以2008年国家局下发《关于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指导意见》和7月份的贵阳会议为标志,从单一的烟水、烤房工程初步向“烟水、机耕路、育苗设施、密集烤房、烟草农机、基层站点、防灾减灾设施”七个方面的系统规划、综合配套的转变,并丰富了育苗工场、烘烤工场的内容;烟叶生产组织形式从传统的零星分散、小规模种植初步向种烟专业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三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种植的转变;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内容以2009年国家局下发《关于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意见》和7月份昆明会议为标志,从单一的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向设施烟草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烟叶业务管理和基层管理的综合配套的雏形转变;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规模和建设模式从试点,到整村、整乡试点初步向整县推进、单元实施、完善体系、综合配套的雏形转变;烟叶业务运作模式初步向基地单元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模式的雏形转变;工商合作模式初步向工业企业主动参与、深度介入的雏形转变;队伍素质与能力初步从不懂、不会到会组织、会规划、会实施的转变。

3. 四川烟草农业投资分析 ..............................25-37

3.1农业投资现状及未来规划 ..............................25-32

3.2 四川烟草农业投资存在的问题..............................32-35

3.3 四川烟草农业投资管理的必要性..............................35-37

4. 四川烟草农业投资管理的内容.............................. 37-40

4.1 四川烟草农业投资管理的定义.............................. 37

4.2 四川烟草农业投资管理的思想.............................. 37-39

4.3 四川烟草农业投资管理的原则 ..............................39-40

5. 四川烟草农业投资管理体系的构建 ..............................40-54

5.1 四川烟草农业投资管理的思路 ..............................40-41

5.2 四川烟草农业投资管理体系构建 ..............................41-50

5.2.1 四川烟草农业投资规划控制 ..............................41-42

5.2.2 四川烟草农业投资项目过程管理.............................. 42-49

5.2.3 四川烟草农业投资项目后评价 ..............................49-50

5.3 四川烟草农业投资管理的保障体系.............................. 50-54

结论

完善项目投资管理制度,有利于形成投资风险约束机制,促进建设主体行为规范化,提高项目管理水平。项目投资管理制度是由以项目法人制度为核心,以经济合同制为基础,包括投资咨询制、工程监理制、招标投标制等内容的完整制度体系。

(1)投资咨询制度。为保证投资项目决策科学化,项目投资管理制度要求在决策过程中实行投资项目咨询制度。由投资者委托专业化的工程咨询公司或设计单位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委托另外具有权威性的咨询公司或专家组进行项目评估。

(2)工程建设监理制。在投资项目实施期,要实行工程建设监理制,由项目法人委托监理公司或咨询公司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工程管理和监督。工程建设监理制把我国传统体制下项目管理由建设单位和承建单位分块管理的方式变为业主负责,监理单位为主,承建单位实施的一体化管理方式。

(3)工程招标投标制。工程招标投标制是指通过建筑市场依照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招标程序和市场规则进行招标投标竞争,由投标单位选择适合本单位承担的招标项目。

硕士农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六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非常迅速,GDP从2000年的99214.6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71564亿元,平均年增长率在9%以上。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能源支持的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大概占到能源消耗的90%以上。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大量化石燃料的消耗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逐年增加。根据国际能源组织的数据分析,1899年到2005年间,我国由于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温室气体达到944.7亿吨C02当量,其中1950年以后的排放量为926亿吨,1980年以来是736.3亿吨。2005年时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18%,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IEA, 2009) , 2007年时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达到65.38亿吨。温室气体的增加,直接对气候造成了威胁,导致全球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的出现等。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缓解气候变暖。因此,增加森林碳汇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有效措施。

根据相关的研究,森林每生长出1立方米木材,大约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森林的这个过程对抵制全球气候变暖有重要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国际社会的认可。2009年9月22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闭幕式上承诺,我国要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而且自从哥本哈根会议之后,我国政府明确了增汇的对象,即主要通过森林资源发挥增汇的作用。

由于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森林资源的禀赋不同。在应对气候变化,提升碳汇能力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区域因素。把森林资源按区域分布,我国主要有东北内蒙古林区、西南高山林区、东南低山丘陵林区、西北高山林区和热带林区五大林区。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査的结果,五大林区的森林面积占全国的70%以上,森林蓄积量占全国的90%以上。东北林区、内蒙古林区的森林覆盖率最高,为67.1%,西南林区最低,只有23% (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2010)。我国不同区域的森林资源有不同的特点,基于森林的分类经营理论,在发展林业碳汇的过程中,必须针对各自区域的特性。而且,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东南部降水多,适合发展林业,西部尤其是西北部降水很少,不利于发展林业。同样,我国各区域的工业发展水平程度也不相同,东部的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大量的工业开始向西部发展,各区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不同区域的森林碳汇量和区域碳排量不同,导致各区域的碳压力也不同,而且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短时间内各区域的碳排放压力还将进一步增大。所以在减排增汇应对气候变化,提升森林碳汇能力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区域因素。因此,区域的碳汇林业发展问题有其研究的必要性。本研究主要是对各区域的森林碳汇量和各区域的排碳量进行相关的碳核算,在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对各区域的碳汇压力进行差异性分析,找出各区域的差别,进而构建一种综合评价体系,对各个区域的碳汇林业发展能力进行分析,最终在本研究分析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促进区域性碳汇林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还可以为国家制定宏观性和区域性的碳汇林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在我国增汇的需要和政府愈发重视的大背景下,本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2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在减排增汇的大背景下,森林碳汇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以增加森林碳汇为主的碳汇林业发展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研究碳汇林业发展问题,需要有很多理论支撑,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涵盖很广。与碳汇林业相关的也有很多的概念和定义需要了解,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分别介绍。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温室气体的定义

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ses)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的制冷剂等。他们的作用是就像加热物体一样把太阳辐射截住并保留,从而把地球的表面变得更加温暖。温室气体的这种让地球更温暖的影响,我们称之为"温室效应"(《京都议定书》,1997)。地球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主要有水汽、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甲烷和臭氧。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国大会中所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明确提出削减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和六氟化硫六种温室气体。这6种气体中,后三种造成温室效应的能力最强,但对全球升温的贡献最大的是二氧化碳,这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碳在温室气体中所占的比例最大。

2.1.2碳汇、森林碳汇和森林碳储量的定义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碳汇(Carbon Sinks)"定义为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与"碳汇"相对的概念是"碳源",它是指自然界中向大气释放碳的母体,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的量,或者森林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

3 碳核算和森林碳汇压力分析............................... 23-40

3.1 森林碳汇计算 ...............................23-30

3.1.1 方法选择与介绍............................... 23-25

3.1.2 数据来源和计算 ...............................25

3.1.3 结果分析............................... 25-30

3.2 碳排放量计算............................... 30-35

3.2.1 方法介绍............................... 30

3.2.2 数据来源和计算............................... 30-31

3.2.3 结果分析 ...............................31-35

3.3 森林碳汇压力分析............................... 35-39

3.4 本章小结 ...............................39-40

4 碳汇林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构建...............................40-56

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0-41

4.2 碳汇林业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 41-44

4.2.1 指标框架 ...............................41-42

4.2.2 指标解释 ...............................42-44

4.3 计算结果............................... 44-49

4.4 结果分析 ...............................49-55

4.4.1 总体分析 ...............................49-51

4.4.2 分系统比较分析 ...............................51-53

4.4.3 分省区比较分析............................... 53-55

4.5 本章小结 ...............................55-56

5 区域碳汇林业发展问题聚类分析............................... 56-67

5.1 碳汇林业发展能力问题聚类............................... 56-59

5.2 原因分析和区域性建议 ...............................59-64

5.2.1 Ⅰ型省区 ...............................60-61

5.2.2 Ⅱ型省区............................... 61

5.2.3 Ⅲ型省区 ...............................61-62

5.2.4 Ⅳ型省区............................... 62

5.2.5 Ⅴ型省区............................... 62-63

5.2.6 Ⅵ型省区 ...............................63

5.2.7 Ⅶ型省区 ...............................63

5.2.8 Ⅷ型省区............................... 63-64

5.3 总体性建议 ...............................64-67

结论

本研究建立在区域生态经济与林业经济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森林生态学、可持续发展、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对我国森林碳汇的压力和今后区域碳汇林业发展的问题进行较为深入地研究与探讨,得出的成果和结论如下:

(1)我国的森林在1995-2009年期间均表现为碳汇,1995-1999年我国的森林碳汇量最大。2009年内蒙古的森林碳汇量最大,居全国第一,云南和广西分获第二三名;天津的森林碳汇量最低,不过从1995年到2009年天津的碳汇量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2)总体上看,我国的碳排放量是逐年增加的,1995年仅为87887.9万吨,到2010年时已增至217750万吨,增长了近2倍。2009年各省区碳排量山东以21721.4万吨居于首位,河北和广东分别以17030.6万吨和16518.0万吨紧随其后。碳排量最低的是海南省,只有825.8万吨,仅为山东省的38%。

(3)1995年到1999年,我国的森林年固碳率还能达到将近50%,但从2000年开始,我国的森林固碳比例就开始持续下降,到2009年滑落到了 21.16%,这主要是由于碳排量年增量太大,碳汇量增速赶不上碳排量的增速导致的。

(4)2009年大多数省区的碳排量均大于碳汇量,其中以山东、广东和河北的二者差值最大,都在15000万吨以上,这几个省区的森林碳汇压力最大。广西和云南的森林碳汇量大于碳排量,二者的森林固碳率分别为116.1%和102.9%。也就是说,2009年全国只有这两个省是森林能综合完当年的碳排量的,森林碳汇压力是最少的。

硕士农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七

第一章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也是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可伴随着人类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禀赋逐日短缺、环境污染持续加重等现象越来越显著,这不仅影响了人类的身体健康、社会稳定,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种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让人们在尝到甜头的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有: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的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2000年我国北方地区沙城暴肆虐" 2008年我国南方地区的冰天雪灾等。这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生态问题不仅是自然问题,还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主题。尽管人们意识到生态的重要性,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是很多地方经济的发展与生态还是不能很好的相协调,甚至有些地方的经济依旧建立在破坏生态的基础上。

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事业和公益事业"它是联系生态和经济的一个重要纽带,对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安徽省政府为了实现林业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在不同时期出台了--系列的政策,要了解政策实施以来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期效果,就必须对安徽省在"林业生态经济"方面的政策进行研究,分析'己有政策实施所取得的效果如何及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从而为安徽省林业生态经济政策的科学制定提供依据,促进林业生态经济发展。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达到以下目的:一是运用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现代林业等相关理论,对安徽省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现况进行深入剖析。二是理清并归纳林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因素及其内部的运行机理。三是构建林业生态经济政策评价体系,利用对比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安徽省相关林业政策效果进行客观评价,结合实际情况和政策实施的障碍因素为林业政策的改进提出建议。

第二章理论基础分析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态经济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人类劳动和人类需求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整体,它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联结而成的"生态一经济一社会"的复合系统概念,它含有人类劳动引起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还同时含有由于人类劳动而引起的价值转换。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具有独立的特征、结构和机能的生态经济复合体,并有其自身运动的规律性,是一个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等条件,形成生态经济合力,产生生态经济功能和效益的单元。

林业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气林业在人和生物圈中,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从事培育、保护、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且能持续经营森林资源,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

林业所提供的不仅仅是木质产品,它还为社会提供了多样化服务。森林的发展变化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自然规律,还与许多社会行为有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正是如此,使得人类社会经济对森林生态系统的需求与森林生态系统对人类经济的供给之间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构成了森林生态经济系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林业生态经济是建立在森林生态经济系统之上的,通过运用生态经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使得经济、社会系统对森林生态系统的需求以及森林生态系统对经济、社会系统的供给达到一定的平衡,使得林业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独有的功能效益,主要分为三类: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是指森林具有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稳定和保持人类社会经济生态平衡的能力。经济效益则指森林能给人类直接提供包括木材、再生能源、食物、药材等各种林产品。社会效益更强调森林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章 安徽省林业概况和经济发展政策.............................. 33-41

一、安徽省林业概况 ..............................33-34

二、安徽省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政策.............................. 34-41

(一) 林业政策概述.............................. 34

(二) 安徽省林业发展的基本政策..............................34-41

第四章 安徽省林业政策效果的评价分析.............................. 41-69

一、林业生态经济政策效果评价的原则..............................41-45

(一) 原则与步骤.............................. 41-42

(二) 评价方法的选择 ..............................42-45

二、安徽省林业政策效果的评价.............................. 45-48

(一) 生态效果 ..............................45-46

(二) 经济效果.............................. 46-47

(三) 社会效果 ..............................47-48

三、安徽省林业政策的评价.............................. 48-67

(一) 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 ..............................48-51

(二)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52

(三) 综合评价原始数据.............................. 52-54

(四) 评价思路 ..............................54-56

(五) 数据分析评价 ..............................56-67

四、本章小结.............................. 67-69

第五章 安徽省林业政策效果的影响..............................69-82

一、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69-73

(一) 政策执行影响因素理论模式.............................. 69-71

(二) 林业政策有效性框架设计.............................. 71-73

二、政策实施的障碍分析 ..............................73-80

(一) 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的障碍.............................. 73-75

(二) 经费资源与经济环境的障碍.............................. 75-77

(三) 人力资源与科教环境的障碍.............................. 77-78

(四) 体制因素的障碍 ..............................78-80

(五) 政策本身因素的障碍.............................. 80

三、本章小结 ..............................80-82

结论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安徽省林业生态经济政策的梳理和大量的数据分析,系统地对安徽省林业政策实施的效果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构建了促进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本文得出的结论主要如下:

1 、现代林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在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产业体系基础之上的。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森林的多功能满足人类的多需求,努力为社会提供可持续的,多方位的服务。

2、林业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功能是其内部时刻运行着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流和价值流"五流"的动态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林业生态经济政策效果评价的"五流"指标。

3、安徽省的林业政策实施效果主要表现为林业经济水平发展的较好;生态和社会水平较低,有待于进一歩提高,从而与生态协调发展,互相促进。

4、促进林业生态经济更好的发展,需要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合理公平的对林业进行分类投资、分类经营,改善政策实施的环境,建立科学统一的林业监测评价体系和综合服务平台,从而实现林业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对安徽省林业生态经济政策效果的评价,为我国林业政策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对政策评估、经济发展方针的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均具有一定的意义。 '

硕士农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八

第 1 章 引 言

大小兴安岭是我国重要的林区和生态功能区,具有重要的水土保持、防洪蓄水、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对维持区域生态协调、保障生态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007 年初,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完成的报告已将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划定为限制开发区域,并明确了该生态功能区禁止非保护性采伐,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护野生动物的开发方向。同时,大小兴安岭地区是我国矿产资源的三大成矿带之一,是以金属资源为代表的矿产富集区作为黑龙江省四大经济板块之一,肩负着提供全省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经济驱动力的重大责任。现代化林业建设是大小兴安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促进林业生产经营科学化的必要手段,直接关系到林业工作的战略布局。加快大小兴安岭林业信息化建设,开发大小兴安岭林业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林业信息化体系,对矿产开发、防洪蓄水、水土保持、维持生物多样性,对维持区域生态协调、保障生态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人作为大小兴安岭林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架构师,负责整个系统的规划、构建和设计工作,整个系统的建设将历时 5 致10 年的时间,系统建成后对极大促进林业生产经营制度化、合理化、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系统建设的内容

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为大小兴安岭提供统一的、立体的、多层次的综合服务系统,为林业信息化建设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建设大小兴安岭林业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大小兴安岭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大小兴安岭林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包括以下的内容:整合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等现有的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包括基础数据、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综合业务、地理信息、空间信息等各种数据库。合理规划整个系统的分层体系架构,为大小兴安岭林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保障。建设业务核心系统、业务支撑系统、基础服务系统形成一个应用支撑体系。建立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与综合管理体系,是整个系统运行的保障体系。建设林业公共数据应用中心,实现全省林业生产经营的各类资源的统一系统管理。

1.2 系统建设原则

在建设初期本着标准先行的原则,对大小兴安岭林业相关的数据进行标准化、规范化,避免信息化建设的历程中标准多头,数据格式、接口标准不统一,未来的数据共享时产生重复建设,浪费原有投资;整合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等现有的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对于这些系统所涉及到的资源数字化,数据存储、数据查询分析、数据管理在总体上遵循以下的原则。规范化林业资源基础数据库必须遵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进行建设。适用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可扩展性应充分考虑数据不断增加以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状,确保系统具有持续长久的生命力。大小兴安岭林业资源与各管理系统数据内容多样、数据容量巨大、系统结构复杂,为保证系统高效运行,实现各功能模块间的无缝连接,特规定系统集成要求。

第 2 章 系统项目管理

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软件的项目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大型的软件项目中有“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说法。软件行业是以知识为基础,它是人、人的技能、智力集成的产物,在软件项目管理过程中对人员、过程、产品、项目进行分析和管理,使软件项目能够按照规定的时间、有限的资源、高质量的完成。在大小兴安岭林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主要针对软件过程、团队管理、绩效管理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项目管理是本项目能够顺利进行,最终取得成功的保证。

2.1 软件过程的管理

软件过程是软件生命周期内所有过程活动的集成,这些过程活动包括项目的阶段、状态、方式、方法、技术、编码、测试、维护、以及相关的文档。这些活动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件的进行着,保证软件项目的顺利进行,在大小兴安岭林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采用改进的 RUP(Rational UnifiedProcess)统一过程方法即改进的 RUP 迭代开发模型。大小兴安岭林业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大型的软件项目,项目涉及到林业管理和林业矿产管理的各个方面,整个项目历时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涉及技术广泛,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项目建设过程必然混乱,但在有限的资源和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任务,使用一些传统的、僵化的软件开发过程必然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很难保证项目能够按时完成。所以我们对 RUP 统一过程方法进行改进。

第3章 系统网络建设.............................. 18-22

3.1 网络设备选型 ..............................18-19

3.2 网络设计的标准化.............................. 19

3.2.1 网络安全性.............................. 19

3.2.2 网络的可靠性 ..............................19

3.2.3 网络的实用性 ..............................19

3.3 网络建设方案 ..............................19-21

3.4 本章小结.............................. 21-22

第4章 系统需求分析 ..............................22-34

4.1 需求分析步骤 ..............................22

4.2 软件需求分析的构成 ..............................22-23

4.3 业务流程分析 ..............................23-25

4.3.1 采矿权登记主要流程 ..............................23-24

4.3.2 林权登记业务流程.............................. 24-25

4.4 优化业务流程 ..............................25-26

4.5 规划系统蓝图.............................. 26-30

4.6 软件功能点详细描述.............................. 30-32

4.6.1 界面原型法 ..............................30-31

4.6.2 用例描述.............................. 31-32

4.7 软件需求质量的控制.............................. 32-33

4.8 本章小结.............................. 33-34

第5章 系统设计 ..............................34-39

5.1 MVC(MODEL VIEW CONTROLLER) ..............................34-35

5.2 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 35-38

5.2.1 类图 ..............................36-37

5.2.2 序列图 ..............................37-38

5.3 程序设计模式的实现 ..............................38

5.4 本章小结 ..............................38-39

结论

本系统的建设涉及到 IT 领域的各个方面,目前已经有部分子系统上线应用,项目正在按照预期的目标前进。在项目的建设过程软件的项目管理和程序的设计是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的两个重要因素。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使林业信息化建设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采用 SOA 设计原则,对目前各种异构的系统进行整合,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抓好重点应用系统建设,通过信息化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软件行业是以知识为基础,它是人、人的技能、智力集成的产物,对软件项目的管理是各类项目管理中比较复杂的一类,在大小兴安岭林业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本人作为项目经理在针对软件过程、团队管理、绩效管理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技术不是应用类软件项目成功的决定因素,却是关键因素,在大小兴安岭林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涉及到 IT 领域的专业知识有很多,有网络建设方面,需求管理方面,软件设计与开发领域的知识如开源框架、富客户端、数据库、GIS 等,在软件开发的过程本人作为项目经理,要求专业人员对所涉及到的技术的关键点在项目团队中进行技术把关,要求对设计的成果或开发的成果进行审核,使所开发的产品达到质量要求。

在接下来的项目建设过程中,依然要对这两个因素进行加强管理,在项目的迭代推进过程中不断的优化开发过程。

硕士农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九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瑶族中的盘瑶在历史上长期过着迁徙游耕的生活,足迹踏遍大半个南中国。由于不断迁徙,“吃了一山又过一山”,被冠以“过山瑶”的称谓;瑶人在迁徙过程中与山林建立了密切联系,林业生产逐渐成为其重要生产活动以及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瑶族林业生产的历史久远。唐代史书记载莫徭山区多产木材。宋代典籍中记载瑶人“往往伐木以易食。种植南竹、杉树,衣食出于兹,嫁娶丧葬出于兹。”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六、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一八也有记录。明田汝成《炎徼纪闻》卷四:瑶族“山中多杉板、滑石、胆矾、茴香、草果、槟榔、诸药物。”清同治《桂阳直隶州志》卷二三都有相关记载。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瑶族在社会改革中获得了耕地,逐渐实现了定耕定居,绝大部分的瑶人仍定居在南方偏远山区,山多地少的自然环境,使得瑶人仍然保持着“靠山吃山”的生产方式,其林业生产从伐木易食到现在发展为一种产业,尤为突出的是“杉木之乡”的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享有“杉都”美称的连南瑶族自治县,地方财政素有木头财政之称的广西金秀大瑶山等地,均是木材出产大县。

近年,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瑶人的林业生产有了新发展,因此要研究当前瑶族地区经济发展,势必要了解瑶人林业生产的发展。但迄今为止,人类学界对瑶族林业研究的较少,特别是瑶族林业生产现状如何?如何计算投入产出?生产成本是关键问题。两安瑶族乡沙坪村委大桶村民小组四面环山,山林集中且面积广,林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显示出一些新特点,作为田野点比较合适。2010 年笔者在导师张有隽教授的指导下,拟从成本分析角度切入,运用民族学、经济人类学理论及方法,对该田野点进行考察,通过了解该地区瑶人在林业生产过程对生产成本的计算方法,探讨生产活动的深层动因——文化成本在这一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分析林业发展之于瑶族经济的意义所在。

第二节 相关学术研究回顾

一、经济学的成本理论

18 世纪下半期,亚当 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在英国资本主义产业革命时期创立了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其核心是经济自由主义。斯密在其经典著作《国富论》中提出国际贸易理论——“绝对优势说”,也称“绝对成本论”,又称“地域分工论”。斯密之后,大卫 李嘉图(David Richardo,1772-1823) 在他的《政治经济及赋税原理》中提出“比较优势理论”,又称“比较成本理论”。

19 世纪七十年代形成的现代西方经济学,又称“新古典经济学”,仍视资源稀缺性、效用最大化、理性行为等概念为核心分析工具;该学派认为,经济体系的变动和发展是渐进的、而不是突变的;是和谐的,而不是冲突的;对经济刺激的反应是灵活的,边际分析是体现这种观点的的分析工具。商品和要素的价格决定于市场上的供求力量;市场上的理性行为是,需求一方,消费者寻求最大的满足;在供给一方,生产者追求最大利润,通过价格的变动,使供求量调整到双方相等时的均衡状态。

均衡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基础上,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完全竞争并趋于均衡状态的经济。市场供求力量能使一国经济实现充分就业,一切生产要素在分配中所得到的份额取决于他的边际产品数量。英国经济学家阿尔费雷德 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总结前人,建立起均衡价格论,研究了生产成本的 3 种情况:递增成本、递减成本和不变成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古典综合派产生,认为战后的经济既存在市场机制的调节,又有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仍然能解决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基本问题,而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又可以保证经济长期稳定地发展,实现社会公正。主要代表人物有保罗 萨缪尔逊(PaulA.Samuelson)、托宾(J. Tobin)、索洛(R. M. Solow)等。

当代经济学除了新古典综合派外,其它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派主要有:新自由主义、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新剑桥学派、新制度主义。其中,新制度主义将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确定为制度,重视经济伦理问题的和价值判断,用演进的整体的方法研究制度的变迁。代表人物有加尔布雷斯(Galbraith, John Kenneth)、缪尔达尔(G. Myrdal)、罗纳德 科斯(Ronald H.Coase)等。罗纳德•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书中提出社会成本可以看成一种诚信机制,假如社会的诚信度高,那么你在社会中达成目的所要付出的成本就低,反之,社会诚信度低,就会使你在社会中各项活动的支付费用提高。

第二章 田野点概况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村落史

大桶村村民小组位于贺州市钟山县西北部的两安瑶族乡沙坪村委正北面的深山大冲谷里,村子北面是大冲谷顶端海拔为 1258 米高的南风顶与富川县交界;西北面为 1536 米高的大桶山与恭城县三江瑶族乡交界;东北面有 1347 米高的石头界山与本村委的岷溪源村交界。东西两侧山脉分别向南延伸而下,形成一条足有 5 公里长的深山大冲谷。村民们分散居住在半冲谷的平缓山脊上。由于山体海拔高,大桶村地属高寒山区,农作物全日照为 6 个半小时,土地肥沃,土壤属黄壤土。该村林木资源、水力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 88.70%,林地落叶厚度平均在 8 厘米以上,降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 1400 毫米以上。2001 年一个体老板投资修建了大桶山水电站,并修通连接乡镇公路贯穿大桶村全村的村级公路。

第三章 林业生产成本核算分析......................... 29-40

第一节 大桶山林业生产的构成 .........................29-32

一、林业生产种类 .........................29-30

二、不同时期的林业生产投入......................... 30

三、市场经济刺激下的林业生产 .........................30-32

第二节 林业生产的经济成本分析......................... 32-40

一、大桶村瑶人林业生产成本的核算 .........................32-34

二、林业生产成本投入的原因分析 .........................34-37

三、林业生产的机会成本 .........................37-40

第四章 文化成本一:观念与技术 .........................40-53

第一节 传统观念 .........................40-46

一、对山林的依赖 .........................40-43

二、传统生产观念 .........................43-44

三、传统林业生产禁忌 .........................44-46

第二节 知识与技术的运用 .........................46-53

一、生产工具 .........................46-47

二、传统生产技术的传承......................... 47-49

三、新生产技术的传入......................... 49-53

第五章 文化成本二:制度因素 .........................53-65

第一节 传统惯习因素......................... 53-57

一、互助......................... 53-56

二、村规民约 .........................56-57

第二节 国家制度因素 .........................57-65

一、国家林权制度 .........................57-59

二、生态林补贴与林业生产......................... 59-60

三、木材价格和购销政策......................... 60-61

四、砍伐证的申请 .........................61-62

结论

从整体观看,文化内部各构成要素相互牵连、相互制约,形成多重组合,引导和作用于社会行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系作为文化的构成要素,文化反作用于经济体系,尤其是对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反作用;市场经济的发展可视为对一个区域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变迁的外部刺激,而本民族地方的文化则是内因,即表现在作出生产活动中的各种选择;是以大桶村瑶人在不断的迁徙并适应山区生存环境,与自然交换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以林业为主的生计方式。在林业生产投入中,不仅是受市场经济影响而加大金钱的投入,更主要的在于文化因素的投入:传统观念、生产禁忌、传统技术、社会关系、惯习、国家政策等,各类文化要素始终贯穿于他们的林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左右着他们对林业生产的发展。

关于农民经济行为逻辑的概括很多,如理性经济、小农经济、文化经济、道德经济等,林业生产作为大桶村瑶人最主要的生产活动,也存在着某种“理性”。大桶村瑶人在迁徙过程中,不断地适应着生存环境,林业生产围绕着满足家庭成员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为主的目的进行生产。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桶村瑶人经济逻辑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导致了瑶人传统观念有所改变,进而影响其林业生产观念的改变;部分村民表现出一定“经济人”生产理性的行为:当生存资料得到满足时,开始考虑削减生产投入或者通过进一步扩大林业生产的规模来实现利润的增加。

硕士农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十

1绪论

1.1硏究背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林业经济体制也正在逐步走向完善,但是现有的林业发展仍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林业生产过程中,责权利不清、收益权不落实等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因此林权问题己经成为制约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促进林区经济发展,国家开始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推动下,2003年遂川县也开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关系的调整。2008年6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战略举措";"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改革、完善各项政策,健全林权服务,规范林业管理,逐步形成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实现农民经济增长、农村和谐发展、生态环境良好发展的新局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要任务是:"明晰产权"、"勘界发证"、"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证收益权"、"落实责任"等。在林权制度改革的推动下,遂川县林业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林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目前已有一些具有研究人员从事林业生产的研究,大部分都是研究在林业生产过程中的绩效研究,并未深入研究在林业生产过程中的问题研究。因此我们迫切需要研究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提高遂川县的林业经营水平,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林农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2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2.1研究目标

通过设计调査问卷,对林农、村干部及林业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分析,加强对林业生产经营过程的认识,发现在林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研究的具体目标:

1、以江西省遂川县为例,通过对近几年来林业经营情况对比,分析近几年来森林总量、森林质量、林农就业、林农收入、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是否提高或增长。以准确反映在林业生产经营方面的问题。

2、深入分析影响林业生产的因素,提出深化和完善促进林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全面促进遂县林业发展提供依据。

1.2.2主要内容

由于目前国内外林业发展研究比较松散,而且缺乏实证研究。从绩效评估角度来研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助于我国集体林经营水平提高和林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立。

(1)林业生产过程中绩效的框架构建本文采用目标法对林业生产过程中绩效进行框架构建,对林业的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进行评价。具体可以从森林总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林农就业和收入增加,促进地区经济稳定发展等四个方面来分析林业生产过程中绩效。

(2)制约林业生产的问题分析运用调查问卷方法对林农、农村干部、本地区林业部门主管进行问卷调查访谈。收集林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相关的数据。通过该数据分析加深对遂川县林业生产的认识,分析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再利用对比分析法和描述与统计的方法,发现林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林业生产的建议与政策通过分析各利益相关者在林业生产中的特征,从农户、市场和政府的角度提出促进林业生产的政策建议。

2林业相关政策及林权理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改变我国在发展林业上主要是强调从林业获得经济收入,人们现在也在不断强调生态功能的重要性,相比而言生态价值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十分重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随着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政府也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保证其实施。为了保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我国政府还推出资金投入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等等,通过加大对集体林区的各项投入之外,还在相应地方减少了税费,以激励林业经济发展。

3 遂川县林业发展的基本情况……………………19-27

3.1 遂川县基本情况……………………19-22

3.1.1 遂川县自然地理情况……………………19

3.1.2 经济情况…………………… 19-20

3.1.3 林业状况…………………… 20-22

3.2 遂川县林业发展过程……………………22-25

3.2.1 林业“三定”以前……………………22-23

3.2.2 林业“三定”时期……………………23

3.2.3 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阶段…………………… 23

3.2.4 林业经营体制改革阶段…………………… 23-24

3.2.5 新一轮的改革……………………24-25

3.3 林业发展做法与措施……………………25-27

3.3.1 林业发展具体做法……………………25-26

3.3.2 采取措施……………………26-27

4 遂川县林业生产的绩效评价……………………27-36

4.1 案例乡的选择背景……………………27-29

4.1.1 案例乡镇的选择依据……………………27

4.1.2 案例乡的调查状况……………………27-28

4.1.3 村级调研结果…………………… 28-29

4.2 农民意愿调查分析情况…………………… 29-32

4.3 遂川县林业发展绩效研究…………………… 32-36

4.3.1 初步取得成效……………………32-34

4.3.2 进步成效…………………… 34-36

5 遂川县林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研究…………………… 36-42

5.1 林农科技水平偏低…………………… 36

5.2 林农从林业中获得收入较低…………………… 36-37

5.3 林业采伐受到约束……………………37-38

5.4 公益林补偿较低…………………… 38-39

5.5 林业融资困难,森林保险发展缓慢…………………… 39-40

5.5.1 林业融资困难…………………… 39

5.5.2 森林保险发展缓慢…………………… 39-40

5.6 配套设施发展较弱…………………… 40-41

5.7 政策宣传不到位……………………41-42

结论

本文以江西省遂川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际问卷调查和相关理论研究,对遂川县林业生产进行分析,通过研究案例得出在林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研究主要得出了一下结论:

1、通过案例分析,遂川县近几年在林业生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于林改的幵展,对林地加以确权使得滥伐林木情况明显减少;林农生产积极性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林地面积也在逐年上升;林业税费不断减少,减少了林农在林业生产过程中的负担;加强了村民之间的相互联系及不同村、不同地区的利益主体的相互联系;力口强了林农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农村发展。

2、虽然遂川县林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很多问题。林农素质较低,影响了一些林业相关政策的落实和林业工作的开展;林业虽然在发展,但是在林业生产中取得的收入没有明显增加;林业采伐受到约束及采伐程序复杂,影响了林农在林业上的投入;公益林补偿较低,不能满足林农需求;森林保险发展缓慢,林业融资困难;配套设施发展较弱,增加了在林业生产中的困难;政策宣传不到位,林业工作开展困难。

3、针对上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政府要组织相应培训,增加林农科学文化素质;调整林业种植结构,提高林农的森林经营收入;合理分配釆伐限额,减少审批程序。建立新的公益林补偿机制;构建森林保险体系;完善配套设施;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加强宣传落实机制。

本研究虽然对林业生产中存在问题进行了说明,并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但是研究还不够深入,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并未对其进行定量分析,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