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农业管理论文,农业管理体制是农业经济组织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的总称。我国在1978年底以前,基本实行的是集权统一的农业管理体制。(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农业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农业管理硕士论文精选篇一
1引言
中国农业是由几亿农户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农业问题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问题,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但是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等,根据人民日报的报道,我国2010年城乡收入差距仍在扩大,已达3.23倍。基于农业本身的诸多特性和地位的重要性,使得农业补贴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促进方式,这就使得研究在WTO下农业补贴法律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农业补贴法律制度的研究,在WTO农业协议下构建和完善我国的农业补贴法律制度,使其积极的遵守WTO的各项规则和制度,融入国际大市场,从而更有力地保护和推动我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2农业补贴的法理基础
2.1农业补贴的含义
补贴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产物,因此它与国际贸易保护密切相关,假如补贴仅运用于一国的经济主权,对世界贸易范围内的其他国家并没有造成不良影响,补贴就应该是被允许的。但若当补贴的限度或者方式超过一定范围时,补贴就成为了一种变相的不正当竞争手段,即虽然保护了本国的产业,但却使进口方的产业及其合法利益遭到损害。WTO框架下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第一条对补贴作出了明确的解释-补贴系指在一成员国领土内,存在由政府或其他任何公共机构提供的财政资助,包括资金的直接转移或潜在的资金或债务的直接转移、放弃或未征收在其他情况下应征收的政府税收、提供一般基础设施服务外的行为。可见补贴其实是一成员方政府或任何公共机构向某些企业提供的财政捐助以及其他形式的收入或价格支持的行为。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农业补贴:"农业补贴系指一成员国政府或其境内的任何公共实体,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为农业生产个人或者企业提供能为其带来利益的财政资助及其他任何形式的收入或者价格支持行为。"
2.2农业补贴的意义
2.2.1 理论意义
农业补贴作为国际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一个现实,其存在必然有合理的依据,在农业补贴理论依据的发展历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著名的观点:
(1) 国际贸易理论
农业作为一种集规模经济与外部经济于一体的产业,对于这种产业,如果一国政府能够积极地运用补贴和出口鼓励等具体措施予以支持,那么其就可能会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扩大本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从而提高本国经济水平以及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比如我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可以积极利用这种优势,并在国家补贴的支持下,大力推动劳动力密集型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从而获得国际竞争优势。这种观点来源于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的新国际贸易理论,他认为一国市场如处于非自由竞争状态的话,那么国家可以给予企业生产、出口补贴,降低企业的边际成本,提高规模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以取得最终的福利。
(2) 公共财政理论
我们都知道市场不是万能的,它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特点,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并不关心公共的利益,这就会导致市场失灵。从而为国家的宏观调控也就是政府干预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再加上农业这一产业本身所具有的弱质性与基础性,决定了它需要国家的扶持。除此之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想要私人有效地投入以及市场机制能够发挥良好作用就必须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因为只有完善且良好的设施才能够使生产收益的边界得到更广泛的扩展,进而会干扰主体的投资行为。农业科研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民技术培训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些领域也存在着市场失灵和免费搭车的行为,这就需要政府必须充当制度的供给者、环境的营造者以及主要投资者的角色。
(3) 农业的多功能性理论。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其对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断增强,他们认识到农业对国家的贡献绝不仅仅只是GDP的问题,它被认为是一种多功能性的产业,这就突破了传统认识的局限,赋予了农业新的地位和作用。农业的多功能性就是指农业既可以生产农产品,还在土地、环境粮食安全等方面有其一定的功能。故各国应该重视农业发展,着重构建农业体系各环节的相互联系。包括如农产品产、购、销体系一条龙、农副产品加工体系、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
(4) 经济福利理论
众所周知,谋求本国经济福利的持续增长是政府的公共职能之一,世界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能够达到这一职能目标的有效措施。经过长期实践,补贴最终被认为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兰德(JamesBrander)明确提出了补贴可以增加一国经济福利的理论观点,这就是所谓的经济福利理论,这一理论指出生产补贴与出口补贴都能够增加国内的经济福利。布兰德阐析了补贴具有的两种效应,一种是节约成本的效应,它是由国内财政支付的,其实是一种转移支付;另一种是战略性效应,因为成本补贴会使竞争对手相信国内生产者可能会扩大生产,而他的第一反应即是削减自己的产量,这就使国内生产者获得了额外的利润,这些额外利润一般都会超过政府所给予的补贴数额,即生产者得到的利益大于其缴纳的损失,从而说明出口补贴或者生产补贴可以提高国内的福利水平。综上所述,农业补贴不仅可以降低农业生产者的生产成本,激发他们的从业积极性,还可以在无形中提高国内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 中国农业补贴法律制度现状分析................................... 17-22
3.1 中国在农业补贴方面的“入世”承诺.................................. 17-18
3.1.1在境内支持方面的承诺.................................. 17
3.1.2在出口补贴方面的承诺.................................. 17-18
3.2补贴法律制度现状及缺失 ..................................18-22
3.2.1补贴法律制度的立法现状及缺失.................................. 18-19
3.2.2 我国农业补贴实施现状及缺失.................................. 19-22
4中国农业补贴法律制度的完善 ..................................22-39
4.1 中国农业补贴法律制度的立法完善.................................. 22-24
4.1.1 明确我国农业补贴立法的目标..................................22
4.1.2 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 22-23
4.1.3 完善农业补贴立法规定 ..................................23-24
4.2 完善中国农业补贴法律制度..................................24-39
4.2.1 我国“黄箱”补贴设计.................................. 24-29
4.2.2 我国“绿箱”补贴设计.................................. 29-35
4.2.3 我国“蓝箱”补贴..................................35-39
结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生存中物质资料的重要来源。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但由于农业自身的特点,仅靠自身积累难以有效发展。因此,世界范围内普遍实施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其中政府对农业实行补贴是卓有成效并得到广泛认可的。人类自身最基本的问题就是生存和发展问题,实现与发展农民的生存利益与发展利益是我国"三农"问题的本质。完善农业补贴法律制度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我国现有的农业补贴法律制度不论是在立法上还是在实施上都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在立法上对其进行完善,还要基于以生存权与发展权平等的理念对其制度进行具体设计,这样才能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农业补贴法律制度。尤其是在制度设计上对农业补贴法律制度进行了创新性发展。
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通过借鉴国外相关制度的成功经验对"黄箱"农业补贴法律制度进行具体设计;从农业协议规定的"绿箱"补贴的十一个方面对"绿箱"农业补贴法律制度进行具体设计;通过对多哈回合中"蓝箱"改革的研究以及外国的经验,对"蓝箱"农业补贴法律制度进行具体设计。
农业管理硕士论文精选篇二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基本依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以及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来实现。2009 年 10 月 21 日,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会议上说,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从“一五”时期的 19.9%,提高到目前的 51%。陕西农业科技的发展,关系到陕西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同时也是整个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缩影。
1.1.2 前期工作依据
本人因参与《陕西科学技术志》子项目的编写,搜集了大量关于陕西农业科技发展的资料,这些资料为本论文的撰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1949 年以来陕西农业科技发展的历史脉络,揭示其发展历程。农业科技的发展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其发展受到自然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整个社会政治、经济、自然生态的发展演变,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对 1949 年以来陕西农业科技的历史发展进程、时代特征的勾勒与分析,既能揭示其历史变迁的主导因素,也能在一定层面上展示出这一时期整个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
通过对 1949 年以来陕西农业科技发展进程的回顾,分析并归纳总结其发展的特点和规律。1949 年以来,陕西农业科技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本研究试图揭示 1949 年以来陕西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期为陕西农业科技的未来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对陕西农业科技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给出陕西农业科技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1.2.2 选题的意义
(1)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所有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需要该课题的研究。
(2)在新形势下,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业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需要该课题的研究。
(3)农业科技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的粮食安全和食品质量安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需要该课题的研究
第二章 1949—1978 年陕西农业科技的发展
陕西是中国农业科技的发祥地之一。 早周初期,陕西先民在农业生产中已开始驯化野生植物为栽培作物,从事农业技术活动。建国后,陕西农业科技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如农田水利的大规模建设,耕作、播种、收获等农业机械的普遍使用及其变革,农作物良种的培育和推广,动植物病虫害的防治,肥料种类的扩充以及施肥技术的提高。需要指出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陕西的农业科技工作受到严重破坏。
省农科分院科研组织机构瘫痪,1970 年抽调 320 名科技人员下乡,到 8 个地区(市)、75 个县(市)、100 个生产队,号称“百队蹲点”,接受“再教育”。地、市农业科研机构被下放或撤销,省、地、县农技推广部门工作陷于停顿。但科技人员在困难条件下仍坚持科学研究,省农科分院林季周育成“武 105”玉米自交系,选配出单交种“陕单 1 号”玉米,使陕西玉米杂交优势利用由双交种进入单交种利用,推广后经济效益显著。棉花枯黄萎病的综合防治研究、延安地区小麦下川研究等均取得成果。这一时期由于推广良种,扩大绿肥及高产作物,加之农田基本建设,小化肥厂建设,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1978年,全省粮食总产 800 万吨,比 1966 年增长 35.7%。
2.1 发展原因
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农业科技总是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人类社会需求的作用,并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云中雪 2010)。社会需求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农业科学家的创造动机是为了满足不断增长和变化的社会需求,社会需求引导和刺激新课题的产生;另一方面,社会需求能够对新课题进行甄别和选择,优先保证最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农业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建国初期中央制定了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农业起着基础性作用。农业要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劳动力和农产品,这就要求农业科技能支撑农业的发展,以使农业不断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这反过来又导致农业科技的发展。
第三章陕西农业科技的发展 ................................31-42
3.1 发展动力 ................................ 31-33
3.2 阶段性成果 ................................ 33-39
3.3 发展特点 ................................39-42
第四章 2000 年至今陕西农业科技的发展 ................................ 42-47
4.1 发展诱因 ................................42-43
4.2 主要发展成就 ................................43-45
4.3 发展特点 ................................45-47
4.3.1 加强高端领域的技术研发 ................................ 45-46
4.3.2 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 46-47
第五章 农业科技对陕西农村发展的影响 ................................47-54
5.1 经济影响 ................................ 47-51
5.1.1 促进农作物增产 ................................ 47-48
5.1.2 实现农民增收 ................................ 48-50
5.1.3 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 50-51
5.2 社会影响................................ 51-53
5.3 生态影响 ................................ 53-54
结论
科技进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引进外来的农业优良品种和先进科学技术,并加以消化吸收,能加快科技发展水平,减少与其他地区乃至与国际之间的差距。各国各地的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各有所长,进行合作交流和引进其他行之有效的先进农业技术,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措施。陕西应从制约我国与本省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出发,着力加强农业科技的合作交流,密切与国内外有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联系沟通与协作,扩大合作交流的范围与方式,做好农业科技的引进和推广工作,把农业科技的合作交流制订到农业科技政策之中。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驱动力,是现代化农业的支撑。
农业科技的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指导、科技投入、农民配合、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刘贵锋等 2011)。陕西省应依托杨凌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区,做好农业新品种的培育、良种良方的培养等方面的农业科技创新;建设优秀的基层农村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健全和完善农技服务体系;加强培养培育职业农民,并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技术培训,以提高陕西农村从业人口素质,实现陕西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农业管理硕士论文精选篇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每年我国产生的农作物秸秆有 7.0 亿 t(翁伟等 2004),畜禽粪便有 27.0 亿 t(张玉华等 2003),人粪便及乡镇生活垃圾 2.5 亿 t,蔬菜废弃物 1.0 亿 t,林业废弃物(不包括薪炭林) 0.5 亿 t,农作物加工场及肉类加工厂废弃物 1.5 亿 t,其他类废弃物约有 0.5 亿t,如果将所有废弃物的能量折合成煤炭资源的话,大约相当于 7 亿 t 的标准煤(孙振钧等 2004)。我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农业废弃物年产出量最大的国家,然而大多数农业废弃物未被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随意丢弃或排放到环境中,使大部分“资源”变成“污染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将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消除对环境的污染,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对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废弃物包藏着丰富的能源。按目前的沼气技术水平,如果将我国每年产生的农业废弃物全都用于生产沼气,则可产生沼气 3 111. 5 亿 m3(王小玲等 2004);若以农作物秸秆为例,将每年产生的 7 亿 t 秸秆转化成电能,以 1 kg 秸秆可转化成电能 1kW•h计算,则有 7 亿 kW•h 电能的潜力;此外,由于农业废弃物含有丰富的 N、P、K 等养分,若用于生产肥料,可产生氮肥 2264. 4 万 t;磷肥 459. 1 万 t;钾肥 2 715. 7 万 t;若用于生产饲料,仅玉米秸秆就能产生 1. 9~2. 2 亿 t 饲料(孙永明等 2005;国家统计局2003)。
制备堆肥和生产沼气是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主要途径。对农业废弃物进行高温堆肥,原材料成本低廉,堆肥装置简单,操作简便,且高温处理能有效杀死病原菌及杂草种子,腐熟的堆料臭味小,改善了畜禽粪便不易利用的不良物理性状,终产物较干燥,易包装,更重要的是堆肥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杨国义等 2003)。沼气厌氧发酵技术将污染物去除和能源回收相结合,成本低廉,正成为世界各国争相开发研究的热门技术。
随着养殖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由于重金属可以防治畜禽疾病和促进动物生长,大型养殖场为了追逐经济利益,经常采用重金属含量超标的饲料,然而,动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率极低,大约 95%以上(Hsu et al. 2001;Ren et al. 2005)的重金属随粪便排出体外,因此导致畜禽粪便含有高含量的重金属。重金属的存在对微生物和酶活性产生毒性效应,从而影响农业废弃物厌氧发酵产沼气进程及好氧发酵处理进程。一方面农业废弃物是产量大,来源广,潜力大的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畜禽粪便高含量的重金属影响农业废弃物厌氧和好氧发酵过程,因此研究重金属对农业废弃物厌氧发酵过程及好氧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对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农业及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沼气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沼液沼渣当做肥料不仅可以减少病虫害,还可以净化环境。堆肥产品作为有机肥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含有高浓度重金属的畜禽粪便较含低浓度或不含重金属的畜禽粪便用于厌氧发酵会导致产气量下降,沼液沼渣农用会导致重金属转移至土壤或作物,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健康;用于好氧发酵生产有机肥则会影响堆肥腐熟程度,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李国学等 1998),导致农作物减产、品质下降。重金属的存在不仅降低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而且给其资源化利用带来很大的风险和限制。因此,必须把重金属的影响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综合考虑,才能提高农业废弃物的利用效率,才能充分评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风险。
本文以小麦秸秆和猪粪为试验材料,通过厌氧发酵和好氧发酵过程,重点研究了重金属 Cu 对厌氧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及水解类酶活性的影响和重金属 Cd 对好氧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为合理高效的处理农业废弃物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为发展生态农业,缓解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系统的压力提供参考。
第二章 铜对农业废弃物厌氧发酵过程中水解类酶活性的影响
厌氧消化是处理农业废弃物的有效途径。它不仅能提供清洁能源,而且实现了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多层次资源化利用(张翠丽等 2008)。厌氧发酵是一个体系复杂的生物化学代谢过程,由三个连续的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水解阶段、第二阶段是产氢产乙酸阶段、第三阶段是产甲烷阶段(任南琪和王爱杰 2004)。秸秆中纤维素类物质含量较高,不易被微生物水解,成为沼气发酵过程中的限速因素。有人对添加外源纤维素酶提高沼气产气率进行了研究(白洁瑞等 2009),对沼气发酵过程中内源纤维素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的报道很少。
蔗糖酶是一种重要的水解酶,可以把蔗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满足微生物生长发育对碳源和能源的需求(梁东丽等 2009)。已有研究表明,可溶性糖浓度升高,可以有效促进微生物的活性(白洁瑞等 2009),从而提高产气量。此外,蔗糖酶活性与纤维素酶活性有密切的相关性(梁东丽等 2009a)。脲酶可以将尿素转化为氨(梁东丽等 2009b),NH3-N 在厌氧消化器中可起多重作用,一方面产甲烷菌的氮源主要是 NH3-N (丁维新和蔡祖聪 2003)。NH3-N 提供了厌氧发酵体系的部分碱度;另一方面NH3-N 浓度的提高会对厌氧发酵体系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何仕均等 2005)。从纤维素酶的底物及蔗糖酶和脲酶反应产物在厌氧发酵体系中的重要性方面考虑,研究重金属对厌氧发酵过程中这三种水解酶活性及厌氧消化产气进程的影响对提高厌氧发酵产气效率,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 铜对农业废弃物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0-37
3.1 材料与方法 ....................................30-32
3.1.1 试验材料 ....................................30
3.1.2 试验方法 ....................................30-31
3.1.3 试验装置 ....................................31
3.1.4 试验设计.................................... 31-32
3.2 结果与分析.................................... 32-36
3.3 小结 ....................................36-37
第四章 镉对农业废弃物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7-47
4.1 材料与方法 ....................................37-38
4.1.1 试验材料.................................... 37
4.1.2. 试验方法.................................... 37-38
4.1.3 试验设计.................................... 38
4.2 结果与分析 ....................................38-46
4.2.1好氧发酵过程中温度变化的影响.................................... 38-39
4.2.2 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 39-41
4.2.3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 41-42
4.2.4 微生物对六大类碳源的利用 ....................................42-44
4.2.5 微生物群落主成分分析.................................... 44-46
4.3 小结.................................... 46-47
第五章 研究展望 ....................................47-48
5.1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47-48
结论
由于时间有限,参考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试验的研究结果,作者认为本试验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1.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重金属 Cu 使农业废弃物厌氧发酵总产气量降低,但添加外源Cu 后水解类酶活性与产气速率相关性不显著,因此重金属 Cu 抑制农业废弃物产气进程的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2.本试验采用 DGGE 法对农业废弃物厌氧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但还需对 DGGE 图谱中各处理的差异条带进行测序,以便掌握厌氧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及重金属 Cu 对厌氧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类群的影响。
3.重金属 Cd 对农业废弃物好氧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影响的研究应该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或其他方法进行更全面的研究。
农业管理硕士论文精选篇四
第一章导论
1选题目的和意义
提高农业产业化、商品化以及市场化程度,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而农业组织化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农业组织的发育和成长。一方面,农业组织是联系农户和市场的枢纽,其发展可有效地解决农业生产中小生产与大市场相互脱节的矛盾,加快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市场化进程;另一方面,农业组织将先进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提高效率的同时,有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之农业组织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实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推动力。湖南省是我国典型的农业大省,其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农产品安全、农业经济快速协调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对全国现代农业的建设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目前湖南省的农业组织形式和方式呈现多样化特征,各组织的结构、功能均有所不同,不同农业组织的组织作用如何?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如何?该选择何种农业组织?农户需要农业组织提供哪方面的服务?影响农户参与农业组织的因素有哪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问题,通过对此类的问题的探讨,以便更好的指导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完善农业组织体系建设,从而,更快更好的推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建设。
1.2选题意义
1.2.1有利于加快湖南省现代农业的发展
现代农业组织,不仅掌握着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拥有一定的资金,而且还具有先进的管理方法与经营理念。现代农业组织参与到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产业化,而且,能够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实现农业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加快湖南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
1.2.2有利于确保湖南省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在对外的交易过程中,由于受自身素质低、信息不对称等的影响,在谈判过程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利益得不到保障。现代农业组织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能够以组织的形式将农户联合起来,发挥集体的力量,提升农户的对外竞争能力和谈判能力,使农民的切身利益得以有效的保障。
1.2.3有利于推进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党的一项重要任务。现代农业组织的发展与完善,有利于推进湖南省现代农业的发展,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同时,繁荣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的农业收入,确保了农村的稳定与和谐,有利于推进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第二章相关理论及概念的界定
1相关理论
组织理论又称组织学,组织理论一词由厄威克和古利克在《管理科学论文集》一书中最早提起,组织理论大致经历了古典组织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两个阶段,古典组织理论主要针对组织内部的分工和生产活动来进行研究,为组织内部合理化分工和内部制度建设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现代组织理论则将重点放在人的因素和环境上,对组织整体行为与整体效益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展开的。作为组织管理‘理论核心内容的组织理论,是研究组织结构、职能、运转以及组织中管理主体的行为,并揭示其规律性的逻辑知识体系。
查理斯.佩罗曾指出组织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特定目标而建立的,故组织目标达到的程度可作为评价组织效益高低的标准。农业.组织因其组织结构不一样,具有不同的农业组织形式。不同的农业组织形式具有不同的组织目标,即使目标一样,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也会有所差异,因而,不同的农业组织的组织效益是不同的。系统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不断从环境中获取各种资源,然后通过组织自身的转化过程,将获取的资源转化成产品又输出.去,可见,组织获取资源的能力以及转化资源的能力,同组织产品的输出能力一样,应作为衡量组织效力的指标。
任何组织都处在一个环境系统中,通过与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而存在和发展,任何形式的农业组织都是一定环境下的产物,其存在是有一定的道理,在对农业组织效益进行评价时,不能仅看组织的产出,还应考虑其对资源的利用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由于组织内外环境是不断变化着的,因此,农业组织的形式不可能是一层不变的,就我国当前的形式来看,我国农业组织的创新与变革应与现代农业建设这个大前提相照应,只有这样,农业组织才能得以发展壮大,我国的现代农业才能得以实现。
第三章 现代农业组织发展的基本方向................................ 24-27
1 家庭经营是最基本的农业组织形式................................ 24-25
2 多种农业组织长期并存相互协作................................ 25-26
3 简要结论 ................................26-27
第四章 基于组织规模经济效应................................较 27-41
1 规模经济................................ 27-28
2 农业组织类型划分................................ 28-31
3 影响组织规模经济效应的因素................................ 31-32
3.1 市场交易成本................................ 31
3.2 组织成本 ................................31-32
4 湖南农业组织比较及选择................................ 32-41
第五章 基于农户的农业组织选择................................ 41-53
1 样本农户基本情况概述................................ 41-42
2 样本农户对农业组织的选择................................ 42-47
3 农户参与农业组织意愿的实证分析................................ 47-51
4 简要结论................................ 51-53
结论
农民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农民参与农业组织,实现农民组织化的一个影响因素。一般而言,农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农业组织的认识就较为清楚,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较强,参与农业组织的积极性相对而言较高一些。当前,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的影响,农民文化水平往往普遍偏低,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缺乏市场竞争技能;科学技术水平低,农业生产经营手段落后;对农业组织的了解甚少,缺乏参与农业组织的觉悟,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是农业组织的参与者、影响者,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将直接影响农业组织的发展。我们应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为农业组织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方面,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虽然国家出台了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相关政策,但是在广大偏远的农村里,九年义务教育未完成就中途辍学的学生大有人在,应该对这一现象进行督促管理,以便促进边、穷地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真正实现,将农民的普遍受教育程度抬上一台阶。
另一方面,大力幵展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加强农民技能教育与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为农业组织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重要手段。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工种,安排农民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流程培训的基本内容,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农广校、农民学校、农民协会以及城市各类职业院校等现有的办学力量,保证技能培训工作的顺利幵展。除了,在技能方面的培训,还应该加强对农民在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安全常识以及公民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培训,以便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农民预防和处理事故的能力,保证农民合法权益及人身安全。
农业管理硕士论文精选篇五
1 绪 论
近几年浙江省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使得对农产品需求量也大幅增长,在以工业化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独特的经济增长模式与独特的地理地貌环境的三重影响下,农业面源污染的严峻形势必将进一步凸显。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以农业面源污染为主的农村环境问题,在出台和印发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的通知》、《浙江省生态建设规划纲要》、《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浙江省爱国卫生促进条例》中都明确提出了治理农业面源的决心和要求。
省人大和法制办已经或正在制定一系列解决农业环境问题的措施,省人大在 2009 年起启动了农业执法检查,定期地点检查各地农业生产,内容包括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2010 年浙江省农业“两区”建设的提出加显示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紧迫性。在最近的第八次全省环境保护大会中明确指出了要加快推动环境保护进入全面防治污染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新阶段,加快推动环境保护进入全面加强执法监管的新阶段,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提高到战略高度。随着这些制度逐步落实,目前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依然形势严峻。
与传统点源污染相比,面源污染具有隐蔽性、分散性、不易监测性等特征,使得对其研究和控制都存在较大的难度,即使在成功治理点源污染的西方发达国家。在面源污染防治上所取得的成绩也是相对有限的。结合浙江省农业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虽有所重视,但与污染的程度相比仍是远远不够的,所取得的成效仍是微不足道的。从理论界来看,现阶段国内学者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关注多立足于经济学、农业管理学、自然地理学等领域。而从法学、尤其是从环保法学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学者和学术论文鲜有看见。而从国外尤其是治理相对成功的美、日、欧盟经验来看,法律不仅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和调解各项矛盾的关键,也是其它措施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
因此,在治理浙江省农业面源污染的过程中,不仅有必要,而且应当高度重视和依靠法律这一重要媒介的作用。在对我国及浙江省现行相关法律进行梳理和分析,参考相关的文献资料,并结合浙江省面源污染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下,得出首先要在宏观上构建体系完善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立法框架,要建立一部综合性农业面源污染的地方性法规,并使之影响其它具体防治法规的制定、完善,在逐步细化地过程中使我国的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1.1 农业面源污染的概述
1.1.1 概念
面源污染(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NPS)和点源污染(Point SourcePollution,PSP)是水体污染的两大主要来源。面源污染又称非点源污染是相对于点源污染而言的。区别于面源污染,点源污染以集中定点排放为主要特征,具有污染源的易识别、易管制的特性,进入水体的位置容易分辨,且污染源可通过内部生产工艺或流程加以控制,多为工业污染、城市集中污染,如工业区管道排污、机动车辆、船舶等。有学者将农业面源污染定义为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化肥、农药及其它有机或无机污染物,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形成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畜禽粪便污染等。另有学者认为是指人们在农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合理处置的污染物对水体、土壤和空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以上两种定义的区别在于对农业面源污染范围界定的不同,前者称为狭义上的农业面源污染,后者称为广义上的农业面源污染。与狭义的概念相比,广义上的农业面源污染所涵盖的对象更广,包涵土壤、水体、环境等整个农村生态系统。
综合上述学者的意见,笔者认为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合理处理的污染物对水体、土壤和空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本文的研究基于广义的定义。
2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现状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立法现状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设立一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性法律,作为以保护和改善生活与生态环境为主旨的,有“环境宪法”之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此鲜有规定,没有明确点源和面源污染的分类和界定,更没有采用分类控制的标准,实行不同的管理控制。
2.1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法制现状及其分析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在国家层面主要以《宪法》为基础,以《环境保护法》为指导,以此基础上先后制定了《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法》、《农业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多部单行法律,同时,国务院、国家环保部及相关部委制定和颁布了的环境行政法规和规章。但系统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法律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3 浙江省现行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24-27
3.1 法律体系尚未健全............................ 24
3.2 法律内容过于原则............................ 24-25
3.3 法律责任形同虚设............................ 25
3.4 分类控制未及时建立............................ 25-26
3.5 执法和监督机制尚未完善............................ 26-27
4 国外防治立法及对浙江省的启示............................ 27-33
4.1 美、日、欧盟对面源污染问题............................ 27-29
4.1.1 美国............................ 27-28
4.1.2 日本............................ 28-29
4.1.3 欧盟............................ 29
4.2 美、日、欧盟面源污染............................ 29-31
4.2.1 注重法律间的配套性............................ 30
4.2.2 管理部门职责明确............................ 30
4.2.3 法律责任的明确性............................ 30-31
4.2.4 注重引导公众参与............................ 31
4.3 国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立法............................ 31-33
5 浙江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 33-42
5.1 完善面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 ............................33-35
5.2 构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35-39
5.3 明确相关部门的执法............................ 39-42
结论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目前,浙江省在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程度上取得了巨大成绩的同时,要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良好的要求,在城市市容环境取得明显成效的情况下,要加大对农村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的整治,实现农村环境良好的目标。本文以浙江省为立足点,以法律视角对现行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法律及相关法律性文件做了重新的梳理和分析,对现行法律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上的不足之处做了浅薄的探讨,在国家尚未制定农业面源污染法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和总结农业环境保护地方法律治理的路子和经验,提出制定一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地方性法规的设想,这种设想是在充分考虑了当前法律缺乏系统性、非协调性弊端基础上提出的,无疑对浙江省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囿于笔者的学识和相关资料的缺乏,本文在论述设计地方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的过程中,对可行性的分析显得十分粗糙,在对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机制选择上也显得不够深入。这些遗憾,希望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深入探讨,为浙江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农业管理硕士论文精选篇六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因此说,农业产业化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之后我国农民的又一伟大创举,是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深化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影响因素是产业化组织模式的选择。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制度载体,组织模式关系到参与农业产业化各方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左右各方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行为,从而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和成败。从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的实践看,涌现出多样化的组织模式,如有“龙头企业带动型”、“市场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等。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尚处于初级阶段,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发展不完善,还存在诸如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近年来,临安农业立足生态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优势,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全面提升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把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抓手和支农资金集中投入的主平台,每年统筹安排不少于1000 万元的资金用于“两区”建设,其中粮食生产功能区 600 万元,现代农业园区 400 万元,引导政策、资源、资金、技术等要素向“两区”建设集中。
截至 2011年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 693.3 公顷,在建粮食生产功能区 673.3 公顷,启动创建现代农业综合区 2 个,全面建设主导产业示范区 4 个、特色农业精品园 7 个,“两区”建设正在全市范围内强势推进。 “十二五”期间,临安市将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 333.3 公顷,建成 3 个现代农业综合区、10 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 20 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努力打造全市乃至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工程,推动农业规模化、设施化、品牌化发展,打造大都市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构筑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临安市围绕现代农业建设要求,在稳定粮食生产同时,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需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推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建设规模和档次,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从 2001 年临安组建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洋茶叶合作社以来,到 2010 年 6 月,全市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 210 家,合作社注册资金 7587.25 万元。其中从事林业的专业合作社有 93 家、从事种植业的合作社有 54 家、从事畜牧业的合作社有 41 家、从事渔业的合作社有 3 家、从事农机植保服务业的合作社有 10 家、其他类的合作社为 9 家。2010 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经营收入 46497.61 万元,盈余为 4380 万元,其中可分配盈余为 2777.5 万元,按成员交易量返还 1122.5 万元。截至 2011 年,全市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 969 亿元;实现农业总产值 64.42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0735元,共有农业龙头企业 103 家。其中浙江省级龙头企业 5 家,杭州市级龙头企业 34 家,临安市级龙头企业 64 家。涌现出了龙头企业带动模式、中介组织联动模式以及合作社一体化模式等,使农业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临安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1.1.2 研究目的意义
本文拟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临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对临安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进行剖析,发现组织模式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可以创新的产业化组织模式及完善组织模式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农业产业化领域的实践问题做出一些有益探索,以推动临安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为临安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改革与完善提供依据。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主要介绍了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组织以及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概念,分析了产业组织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分工协作理论与农业产业化的内在联系,为下文的研究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业产业化
目前,学术界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但其理论和原理则是相近的。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戴维斯(Jhon•H•Davis)等在1957年定义了“农业一体化”(Agricultural integration)概念,并将其载体称作“农业综合企业”或“农业综合经营”(John H. Davis and RayA. Goldberg,1957),他的学术思想基本上得到后来学者的继承。
韩俊(2010)认为,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就是按照市场机制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使三者之间由原来的单纯买卖关系变为以利益为联结纽带,以契约为联结方式的新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促进农业发展的新机制,推进农业走上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轨道。但是专家们一致认为,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产业的历史演进过程,是市场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由于侧重不同形成了对农业产业化如下的不同理解。学术界经验式定义: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本文以该定义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定义。
2.1.2 农业产业组织
农业产业化组织是一种多参与者自愿结合形式的一种利益联合体,参与主体多元化,主要包括企业,合作社,农民等主体,他们必然存在着某种共同目标下的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超经济的,行政隶属关系或管理关系。罗必良(2002)给农业产业组织所下的定义:即农业产业组织是农户为了实现农业专业化生产而与相关联企业(或合作服务组织)或相互之间进行的交易活动的协调方式或契约关系。
3 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及启示.................................... 20-26
3.1 国外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 ....................................20-23
3.2 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 ....................................23-24
3.3 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经验及启示 ....................................24-26
4 临安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成效.................................... 26-43
4.1 临安市概况.................................... 26-27
4.1.1 自然条件.................................... 26
4.1.2 社会经济条件.................................... 26-27
4.2 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状况 ....................................27-29
4.3 临安市八大重点产业发展情况 ....................................29-40
4.3.1 竹笋产业发展状况 ....................................29-30
4.3.2 山核桃产业发展状况.................................... 30-32
4.3.3 畜牧产业发展状况.................................... 32-34
4.3.4 蔬菜产业发展状况 ....................................34-35
4.3.5 花卉园艺产业发展状况.................................... 35-36
4.3.6 水果产业发展状况.................................... 36-37
4.3.7 茶叶产业发展状况.................................... 39-40
4.4 临安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分析 ....................................40-43
5 临安市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分析.................................... 43-52
5.1 龙头企业带动型 ....................................43-47
5.2 合作社带动型.................................... 47-49
5.3 市场带动型.................................... 49-52
结论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对农业生产活动作用的产物,是农业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结果,也是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产业化组织模式的选择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所以,随着农业产业化实践的不断发展,对农业产业化以及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研究就显现的尤为重要。
临安作为典型的山区城市,实行农业产业化发展已成为必然的选择。这就要求临安要根据各地区、各产业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二产与一产的良性循环,真正解决临安地区的“三农”问题。本文以临安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为研究对象,从农业产业化及其组织模式的内涵出发,分析了临安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及成效、组织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与路径,同时对临安农业产业化突出的三种组织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是:
(1)临安具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越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环境。在临安农业发展历程中,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了比较雄厚的基础,八大主导产业稳步发展,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2)目前,临安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主要有龙头企业带动型、合作社带动型和专业市场带动型等三种,这三种组织模式是适应农业产业化不同发展阶段而出现的,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的农业发展阶段,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
(3)临安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特殊地理条件的限制、市场发育还不健全、管理和科技人才的缺乏、政府支持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等原因,临安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发展仍存在着一些问题:①龙头企业发育不足,农户与企业间利益关系不稳定;②农村中介组织发育滞后,外部环境不宽松;③合作组织民间性不强,活动资金普遍缺乏;④专业市场带动不明显,市场机制不完善等。进一步推动临安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相关的障碍性因素。
(4)浙江菜篮子食品有限公司、天目绿谷•临安名特优农产品杭州直销中心和深宝山核桃专业合作社分别是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型三种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典型案例。这三种产业化组织模式在促进临安本地区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他们又各自存在一些问题,各个地区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应该地区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
农业管理硕士论文精选篇七
第一章 公司并购重组前的业务情况
1. 公司基本情况
公司名称:湘西自治州裕丰农牧有限责任公司并购重组前业务领域:一级种猪扩繁场和规模猪场计划并购重组后的业务领域:一级种猪扩繁场和规模猪场、生猪屠宰、有机肥厂、无公害蔬菜种植和加工、饲料厂公司目前所辖猪场均属公司领军武陵山及湘西养猪产业之战略布局设点,其中,阿拉猪场、永顺友发猪场为省一级种猪扩繁场;保靖裕源猪场、吉首双塘猪场为二级种猪扩繁场;承担地方生猪品种改良及种猪繁育推广任务,四个种猪场占湘西州内种猪 70%市场份额;阿拉猪场定位湘西西南地区及云贵川边区规模猪场及专业户,业务范围已扩至贵州毕节、铜仁及黔东南州;友发猪场定位武陵山西北部专业养猪户及规模养猪场,业务范围已扩至重庆秀山、黔江,湖北恩施及湖南张家界地区;保靖、双塘种猪场通过承担湘西州政府扶贫开发,所育种猪供应湘西州内八县市农户及专业养猪户;贵州松桃种猪基地为公司种猪西进平台,已被当地政府培育为重点种猪场;公司总部猪场为州商务局重点联系规模猪场,承担州府吉首市肉食供应调剂及调节,享受政策和财政扶持。
1.1 核心产品/业务省一级种猪扩繁场和规模猪场公司
目前所辖猪场均属公司领军武陵山及湘西养猪产业之战略布局设点,其中,阿拉猪场、永顺友发猪场为省一级种猪扩繁场;保靖裕源猪场、吉首双塘猪场为二级种猪扩繁场;承担地方生猪品种改良及种猪繁育推广任务,四个种猪场占湘西州内种猪 70%市场份额;阿拉猪场定位湘西西南地区及云贵川边区规模猪场及专业户,业务范围已扩至贵州毕节、铜仁及黔东南州;友发猪场定位武陵山西北部专业养猪户及规模养猪场,业务范围已扩至重庆秀山、黔江,湖北恩施及湖南张家界地区;保靖、双塘种猪场通过承担湘西州政府扶贫开发,所育种猪供应湘西州内八县市农户及专业养猪户;贵州松桃种猪基地为公司种猪西进平台,已被当地政府培育为重点种猪场;公司总部猪场为州商务局重点联系规模猪场,承担州府吉首市肉食供应调剂及调节,享受政策和财政扶持。公司目前核心种猪场是湖南省一级原种猪扩繁场,扩繁的杜洛克、大约克、长白三个世界著名品种良种猪场在湘西及周边地区供不应求,所产瘦肉型商品猪瘦肉率达 68%。公司将新建两个万头良种猪繁育场,引进 1240 头优良种猪,建成后年可向湘西及周边农户和裕丰公司所辖猪场供应优质种猪 20000 头,项目辐射区初期为湘西八县市,逐步发展至武陵山区所有县市及周边地区,打造湘西及武陵山区 100 万头优质生猪产业基地。湘西黑猪:湘西黑猪属于武陵山区特色猪种,具有适应性广、耐粗饲料、抗病力强、繁殖力强、母情好、肉质香嫩、口感好等重点保护性状的优点。
2006 年湘西黑猪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07 年入选国家种质资源基因库,开始实质性享受“国宝”待遇。白天在林间放牧饲养,晚上进入猪舍休息,当地人称其为‘山猪’。这种猪因为长期生长在山上,善于爬山,比较灵活;湘西黑猪以山上的野草、野菜等青绿饲料为主,其骨髓中的谷氨酸纳盐含量较高。因为猪肉香味浓,肉质鲜嫩,虽然肥肉占 30%,但吃起来一点儿也不肥腻,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在猪肉市场上,黑猪肉一枝独秀,深受人们的青睐,价格高出普通猪肉的 100%,但人们还是竞相购买。其原因是经过加工的黑猪肉,香味四溢,肌肉细嫩,生猪屠宰和冷鲜猪肉:新建冷鲜肉加工厂,占地面积 60 亩,建成自动屠宰车间、成品加工车间、保鲜冷藏冷冻库、办公、职工宿舍等,总建筑面积 15000 平方米,并按环保要求配套实施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引进先进生猪机械化屠宰生产线,年加工屠宰瘦肉型生猪 40 万头,年供应市场优质冷鲜肉 30000 吨。
第二章 并购重组后拟实行的一体化养殖模式
1. 国内现存的养殖模式
目前国内生猪养殖企业有三种经营模式,分别为传统的公司与农户松散合作的养殖模式、公司与农户紧密合作的养殖模式、大规模工业自动化养殖模式。第一种模式一般是公司集中加工、农户分散饲养,公司将饲料、仔猪、药品出售给农户,由农户进行养殖,育肥后根据约定价格进行收购,实现规模养殖。公司对农户提供统一供苗、统一采购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等服务。这种模式的优势是易于实现规模扩张,受土地限制程度不大,资金可以渐进投入,但比较容易将疫病风险转嫁给农户。其抗风险性虽强,但在食品安全性方面不够,因为它无法控制农户怎么用饲料。此外,在市场行情特别好的时候,这种模式的企业拿不到该部分超额利润,因为农户可能不把生猪卖给企业。第二种模式即“雏鹰模式”,由养殖企业与农户紧密合作,公司为农户提供场所、饲料、仔猪、药品等养殖必备物资,农户发挥自身养殖理经验与公司饲养管理相结合,实现规模养殖,农户根据养殖成果获取收入。
公司通过租赁零星土地建设养殖场,农户在公司养殖场内进行养殖,实现“分散养殖,统一管理”。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受土地限制程度较小,资金可以渐进投入,易于实现规模扩张。其劣势是规模扩张受人员限制,养殖企业需要根据区域分散程度配备相应数量的管理和技术指导人员,管理成本高。第三种模式则是通过雇用农工饲养员自建现代自动化养殖场所,实行工业化、自动干化、一体化的管理方式进行规模养殖,其个代表是双汇和中粮。大规模工业自动化养殖模式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优势是易于控制生猪质量,实施统一科学饲养管理、统一防疫,但对资金投入的需求会相对高些。
第三章 并购重组后一体化项目的战略............................. 14-19
1.总体战略 .............................14-17
1.1 战略目标............................. 14
1.2 战略背景............................. 14-16
1.3 战略依据 .............................16-17
2. 初期战略(1-2 年)............................. 17-18
3. 中期战略(3-4 年)............................. 18
4. 长期战略(5 年以上)............................. 18-19
第四章 并购重组后一体化项目的市场分析............................. 19-42
1.市场产品 .............................19-20
1.1 产品综述............................. 19
1.2 核心产品............................. 19-20
1.3 产品的配套............................. 20
2. 市场需求 .............................20-23
2.1 全国市场情况............................. 20-22
2.2 湖南湘西地区市场............................. 22-23
3. 市场政策 .............................23-24
4. 市场消费 .............................24-25
4.1. 食品安全已成为新世纪社会性.............................24
4.2 冷鲜肉必然成为生肉消费主流............................. 24-25
5. 市场竞争............................. 25-33
5.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分析............................. 25-26
5.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分析............................. 26-29
5.3. 替代品分析............................. 29-30
5.4. 潜在进入者分析............................. 30-32
5.5. 产业内的竞争分析............................. 32-33
结论
本文主要对湖南湘西自治州农业一体化项目进行战略和市场研究,在充分考察当地生猪养殖市场后,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当地的市场现状,为实案项目制订短、中、长期战略目标和进行市场定位。从产品、定价、分销、促销以及特色营销等多个方面提出市场营销方案面临市场上绿色消费日益增长的趋势.公司猪肉产品在营销过程中应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大力开发生产绿色猪肉产品。要将绿色理念真正融人企业的经营决策之中:① 以目标市场的最新环境标志制度为依据制定研发和生产标准。②尽可能使用无污染、可回收利用的循环包装物。③制定绿色价格,绿色价格一般比同类普通产品要高出2O%~6O% 。公司要充分考虑目标市场发育程度等综合因素,制定适宜的价格,做到有的放矢。④尽量缩短分销渠道长度,保证绿色猪肉产品质量;选择绿色环保意识强的中间商,通过绿色食品专营机构销售,避免与非绿色产品同台陈列。⑤要善于通过第三方的力量,如政府、新闻媒体、环保研究机构
农业管理硕士论文精选篇八
第一章绪论
1.1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精细化农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农田作业生产效率、安全性的不断增长的需求,对现代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农业机械的自动导航是农业机械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已成为现代农业智能化研究的重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自动导航在大大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性能和效率的同时,还能保护作业人员的安全。目前,农业机械导航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自动喷施化肥农药、收获农作物、除草、插秧播种等许多方面。根据导航技术的原理,自动导航方式主要有:信标导航、GPS导航和机器视觉导航等。信标导航方式简单易行,定位误差小,但只能按预设路线行走,可操作性不高,而且如有障碍物存在,信号的发射和接受都会受到影响,因此适用性不高。
GPS采用绝对坐标导航方式,工作可靠,实时性强、定位准确、信息丰富,可以进行大范围的工作路径规划。但作业时需要有预先的精确导航路线图,在农田田垄间作业时就会变得不灵活,且由于GPS系统复杂,价格较高,不适用于我国的中小型农业机械。视觉导航是用摄像头拍摄农田图像,运用图像处理等技术识别出导航路径,再通过视觉系统等实现自动导航的方法。视觉导航采用相对坐标,灵活性、实时性和导航精度更好。
因此,机器视觉导航在农业领域内有着独特的优势。机器视觉导航技术不仅可以提供导航信息,与此同时还可以获得田间杂草分布等信息,有利于精确作业的实现。目前,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正逐步成熟,传感器和其他相关硬件的性能也日趋提高,因此利用视觉技术来检测农田信息实现自动导航必将成为农业机械导航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传感器等硬件的性能的不断完善及其他相关技术的发展,且机器视觉自身的技术也日趋成熟,将会对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综合实力的增强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1.2国内外研究水平
1.2.1国外研究水平
美国对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农业机械自动导航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密歇根州立大学和德克萨斯A&M大学的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机器视觉导航,幵发了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农业车辆导航技术。同时在这十年间,佛罗里达州大学研制成功了收获橘子的机器人。
1.2.2国内研究水平
我国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幵始对基于机器视觉的农业机械的研究,主要研究将机器视觉技术应用于农产品分选机械中,对诸如苹果、香蕉等水果和西红棉、黄瓜等蔬菜进行品质检测和分级。但是受当时计算机发展水平的限制,无法达到实时检测要求的速度,这些研究仅处于试验研究阶段。同样受技术水平所限,机器视觉技术在农田机械方面的应用研究甚至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渐渐有相关文章刊登出来。当时主要把机器视觉技术应用在播种、施肥等农田作业机械等方面。
随着近些年计算机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机器视觉技术在理论方面愈加成熟,在实践中的应用也有了重大突破。在农田作业机械方面,由于国家对精细农业发展的大力扶持,也为了保护环境,机器视觉技术在农田作业技术中的应用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研究主要集中在作物收获、植物保护和播种施肥等机械中,有些研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目前,一些农业科研院所和院校在农业机械中应用机器视觉技术实现田间导矿I从而进行精密播种、精密喷施等,有了一定的进展。沈明霞对农田图像进行滤波处理并二值化之后,对二值图像进行膨胀运算,并运用形态学知识去除细小孔洞及消除区域边界的较小断裂,然后使用小波变换对农田图像进行边缘检测提取边缘轮廓,作为农业机器人的导航线,实现了农业机器人的自主定位。王荣本研发出一种玉米施肥智能机器系统,其机器视觉系统通过处理摄像头拍摄到的地表图像,识别出玉米垄沟的中心线,判断其与拖拉机对称线的方向偏差,利用基于自动控制原理的最优导向控制器,控制前轮的转向,从而使拖拉机沿导航线自动行驶。经过田间试验,证明在该系统的指导下,拖拉机可以在田间实际行驶。杨为民、李天石等在釆集到的图像中设置感兴趣区域,并在其中抽点简化找定位点,再对定位点进行Hough变换的处理算法检测导航特征。
根据检测到的信息得到车辆的位置偏差和方向偏角误差后,建立视觉导航仿真模型来规划路径,并通过控制车辆转向来跟踪导航线。以东方红LF80-90拖拉机为试验平台,使用机器视觉导航系统进行验证,证明该系统可以满足农田作业的需求。任永新、谭豫之等开发了基于模糊控制的黄瓜采摘机器人。对黄瓜垄间图像进行处理后,采用基于一点的Hough变换拟合导航线。并设计了模糊控制器,该控制器的输入为采摘机器人当前的横向位置偏差和角度偏差等导航参数,输出为机器人做差速运动的差速值。导航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满足实时控制的要求。袁佐云、毛志怀等提出了对采集到的农田作物行图像进行过绿特征灰度化后,将得到的灰度图像划分为等间距水平条,并采用垂直投影法对每个水平条求取峰值点确定作物行定位点,并对定位点进行线性回归拟合,得到了作物行定位线。通过对大豆种植图像进行试验,表明该方法定位效果较好。
第二章农田图像采集
农业机械导航中,农田图像的采集是图像处理的必需步骤。视觉导航系统的正常工作,需要视频釆集系统能够实时、正确的采集到农田图像。所以选择合适的视频采集设备和图像采集方法十分的重要。当前的图像采集系统,用于采集图像的摄像头有两种,一是模拟摄像头,二是数字摄像头。模拟摄像头采集到的模拟信号得先由匹配的视频采集卡转换成数字信号,再经过压缩才可以在计算机上存储或应用。而数字摄像头则无需视频采集卡,可以直接捕捉采集到视频图像,之后也不用再经过压缩,通过USB接口或者其他传输方式传到计算机就可以直接应用。USB接口数字摄像头比其他端口的摄像头传输速度要快出十倍甚至百倍,而且插到计算机上,计算机便可以立即识别,并读取数据。USB接口摄像头以其方便快捷特点和传输速度上的优势已成为现在图像采集的主流。经过以上分析确定使用USB接口摄像头可以灵活方便且效率较高的实现图像捕获,且根据当前的图像采集设备的主流趋势和试验条件,选择无硬件支持、纯软件采集的USB接口摄像头进行程序开发。捕获图像的程序可以使用视频采集卡的SDK开发包进行开发,也可以使用Windows自带的VFW中的函数进行幵发或者使用Directshow进行开发。
视频采集卡的二次软件开发包带有比较丰富的函数,使用这些函数可以比较便捷的开发出所需的图像捕获程序,实现图像捕获,但是使用该方法首先需要了解采集卡和SDK的相关知识,其次开发工具箱的SDK函数都是封装了的,不太方便普通用户进行较浅层次的开发和操作。而且因为不同的视频采集卡的功能并非全部相同,所以该捕获方法开发出的图像采集应用程序不能适用于所有的视频采集卡,通用性比较差。
第三章 农田图像预处理和分割.......................... 23-40
3.1 颜色空间的选择.......................... 23-27
3.1.1 RGB模型.......................... 23-24
3.1.2 HSI模型.......................... 24-26
3.1.3 CIE模型 ..........................26-27
3.2 图像灰度化方法的选择 ..........................27-31
3.2.1 常用灰度化方法 ..........................27-30
3.2.2 超绿特征灰度化方法..........................30
3.2.3 改进的2G-R-B灰度法 ..........................30-31
3.3 图像滤波.......................... 31-33
3.3.1 邻域平均法.......................... 31-32
3.3.2 中值滤波法.......................... 32-33
3.3.3 改进的中值滤波算法 ..........................33
3.4 去除图像中孔洞、孤立点 .......................33-36
第四章 导航基准线检测方法 ..........................40-54
4.1 导航定位点提取 ..........................40-50
4.2 直线特征检测.......................... 50-53
4.2.1 一元线性回归.......................... 50-51
4.2.2 Hough变换.......................... 51-53
4.3 本章小结 ..........................53-54
第五章 试验分析 ..........................54-59
5.1 试验材料的选取.......................... 54
5.2 图像采集系统的硬件结构组成.......................... 54-55
5.3 图像采集系统软件 ..........................55-56
5.3.1 开发环境与开发工具 55
5.3.2 系统模块的构成 55-56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6-58
结论
本文主要根据机器视觉的相关理论,建立了农业机械视觉导航的基准线提取系统,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⑴视频图像采集方面,本文在分析了视频采集卡自带软件开发包、Directshow、VFW等几种视频采集的方法后,选择不是很复杂、可以在Windows平台通用、灵活性高的VFW进行视频采集,摄像头为灵活方便、传输速度快的USB接口数字摄像头。幵发了使用VFW库函数中的AVICap窗口类基于USB摄像头的农田图像采集软件,使用该软件进行农田图像的精准采集和实时捕获。
⑵试验方面,主要选取了生长时期的不同拍摄角度的绿色小麦种植图像为试验材料,以验证所提出的算法是否适合于农业机械进行田间作业时摄像头角度发生偏转时采集到的图像。本文的算法主要围绕减少计算量和提高精度及提高算法通用性等目标进行研究和探索。
(3)研究了多种常用图像灰度化的方法,发现小麦作物行图像不适合用常规的方法来进行处理,而应根据小麦种植图像的特点,采用专门针对绿色目标的灰度化方法。本文采用超绿特征灰度化方法(2G-R-B法)对作物行图像进行灰度化,使作物行与土壤背景有效的分离。并将2G-R-B灰度化方法进行改进,使之更加有效的将作物行从土壤背景中分离出来。滤波环节,使用改进的中值滤波方法对作物行图像进行预处理。对中值滤波的排序法进行改进,提高滤波算法的效率,并对比改进前的中值滤波算法,查看效率的提高。在图像分割环节,通过膨胀和腐蚀算法对分割后的图像进行去除孤立点和填充洞孔处理,得到清晰的作物行图像,采用最大类间方差法(Ostu算法)和区域生长法分别对灰度图像进行二值化,并分析得出两种二值化方法适合的场合。
⑷将计算提取定位点的方法分成边缘检测和中心线检测两类。在边缘检测算法中,分析多种算子的效率和效果,找到适合对作物行图像进行边缘检测的算法。在中心线检测时,使用条形分割和垂直投影法来找定位点;垂直投影法很适合应用于处理呈竖直条状的作物行图像中,该方法的应用可以很方便的找到列像素的信息,从而找到一些特殊作用的点;条形分割可以大大减少计算量。
农业管理硕士论文精选篇九
1导言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重大的农业自然灾害会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得粮食产量增速放缓,农业产值降低。近年来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没有因为科技的进步而有所改观,反而表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这必然会影响到粮食生产的能力,降低粮食生产产量以及危及粮食供给的安全。
粮食产量的灾害风险也不断增加,粮农的收入水平很难得到保障,面对日益严重的自然灾害,需要建立与完善灾害补偿的办法,保障粮农的利益。但从目前来看,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自然灾害补偿体系,到目前为止,我国对农业自然灾害损失的补偿基本上依靠国家财政拨付和民间捐助,专门的农业保险基本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不能满足灾后补偿的需要。这就影响到广大粮农的生产积极性,危及到粮食供给的安全,灾害补偿问题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增长以及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建立科学的农业自然灾害损失补偿体系刻不容缓。
1.2.2研究意义
农业是弱质产业,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自然灾害日益严重,自然灾害损失补偿是关系到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当前,财政补偿制度、农业保险制度等是粮食生产中自然灾害保障体系以及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此外,国家也正在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国务院总理******在2011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体系。”因此,讨论各主要补偿方式以及风险管理工具的实施效果,研究政府如何构建自然灾害补偿体系以及制定最优的灾害补偿方案,建立粮食生产的新型灾害补偿体系,从而实现资金合理配置、提高粮食作物保障效率等问题是目前灾害补偿研究领域新的热点课题,具有较好的研究价值和前景。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为保证粮食生产的安全,保护广大粮农的切身利益,提高各种灾害补偿方式的补偿能力和效率,实现各种补偿方式有效的组合,建立和完善新型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将具有IB:要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霍特林、勒纳等人是新福利经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在市场机制运行与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社会主体之间会出现一方受损而另一方得利的现象,因而,国家应该从受益的一方那里抽取一部分利益补偿给受损的一方,而这主要是通过税收政策来进行调节的,即所谓的“补偿原则论”。国外学者对农业保险市场机制运行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进行了研究。Nelson、and Loehman (1987)和Chambers (1989)的研究表明,由于在农业保险领域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就出现了市场机制运行中农业保险供给失灵的问题。Saleem Shaik与Thomas O.Knight等(2008)采用两步模拟方程的方法,分析了影响农户对保险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为:产量均值、险规避系数、风险发生概率、农业灌概比率,等等。Bamett; Goodwin等(2003)的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保险的保险费率,即农业保险的价格较高而期望收益较低,是造成农民农业保险缺乏有效需求,以及农业保险参保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1.2.2国内研究现状
厦门大学邓子基教授提出国家分配论的观点,中国人民大学陈共教授提出社会共同需要论的观点,这些观点都包含着国家对自然灾害进行补偿的思想。柯炳生(2001)基于对美国农业风险风险制度的考察,建议我国将农业风险的管理政策放在重大自然灾害救济方面和农业保险两方面,但是应该谨慎推行农业保险。孙良媛(2001)研究了我国转型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风险,并指出我国建立农业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因各个经济主体着眼点不同,不同关注点引发的项目冲突,增加了农业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2.农业自然灾害损失补偿理论基础
2.1灾害损失补偿理论
尽管人类社会一直都在竭力避免灾害及其损失,但是由于灾害的不可避免性和客观存在性,使得人类社会不得不将对灾害损失的补偿作为一个重大问题来考量,否则,灾害损失得不到及时补偿,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就会受阻。基于此,国内外众多学者提出了众多灾害损失经济补偿理论。
2.1.1财政补偿理论
财政补偿理论是将政府作为直接责任主体,国家财政为经济后盾,而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承担实施具体任务的灾害损失补偿理论。该理论认为,灾害是--种非单个人能够抵御的,容易引起不可预料的意外损失的风险。基于此,政府作为社会管理部门应承担起灾害损失补偿、确保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和保障国民生活秩序不会因灾陷入混乱的责任。这种理论将政府看成是灾害损失补偿的直接责任主体,并将财政分配作为灾害损失补偿的主要资金来源。政府救灾及灾后重建行为通常被看成是财政补偿理论的具体实践活动。财政补偿通常会按分级负责的原则承担对灾害损失进行补偿的责任。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均负有补偿相关灾害损失的任务,具体职责的划分常以本国施行的财政体制为依据。根据各级政府拥有的财力共同分担相关灾害补偿的责任。在负责补偿的灾害种类方面,政府主要对自然灾害尤其是洪错、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对较小的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则关注较少;在补偿的对象方面,财政补偿侧重对受灾人口的紧急救助和对公共设施、相关共资源的补偿,其中灾民的救济任务是往往是第一位的。由此可知,由于政府的特殊地位和职责,由政府施行的财政补偿在任何国家和任何时代都是必要的,但依据国家与具体时代的不同,其在补偿内容与对象方面又常存在一定的差异。
3. 我国农业自然灾害概况及影响分析................................. 23-31
3.1 我国地理位置及气候环境................................. 23
3.2 我国面临的主要农业自然灾害................................. 23-28
3.3 农业自然灾害主要影响分析................................. 28-31
4. 我国农业自然灾害损失补偿体系.................................31-47
4.1 政府财政补偿................................. 31-35
4.2 我国农业保险................................. 35-42
4.3 财政补偿与保险补偿的对比分析................................. 42-47
5. 国外农业自然灾害时损失补偿体系经验借鉴 .................................47-56
5.1 美国农业自然灾害救助补偿体系分析................................. 47-49
5.2 日本农业灾害损失补偿体系分析................................. 49-52
5.3 印度农业自然灾害损失补偿体系分析................................. 52-54
5.4 国际经验的总结与借鉴................................. 54-56
结论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使得农业灾害补偿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因此,对农业灾害损失补偿一方面要求政府进一步增加财税方面的支持。具体来讲,政府要制定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农业保险行业的发展,同时对于现阶段开展农业保险的经营者予以适当方式和力度的财政补贴,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加大对从事农业灾害补偿相关工作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支持,如给予政府专项资金支持或者优先给予业务支持等。政府气象、农业部门也与相关的经营或科研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为其提供气象情报、数据服务和技术支持,以探索和实践更为有效地灾害预警及损失补偿制度。
农业灾害损失补偿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主体,其中的利益分配原则及关系协调需要专门的法律予以规范。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尚未出台相关的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国家可以组织相关人员,对我国在农业自然灾害损失补偿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论证,率先制定一部相关的条例,然后选取试点,以点带面,边试行边完善,最终出台一部农业灾害损失补偿方面的法律,规范农业灾害损失补偿涉及到的各个主体、各个部门的权责划分,理顺相关的利益关系,促进灾害损失补偿的良性发展。
农业灾害损失补偿由于其问题的重要性,影响的广泛性和协调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科学体系的建立需要经过理论与实践不断地探索。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历史和现实国情,充分考虑到农业问题的敏感性,在不断的探索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同时也要注意多部门之间协同配合,进行相关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为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制度支持。
农业管理硕士论文精选篇十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应用
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近年来,鸡西市的农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农业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综合程度持续攀升,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稳步提高,农机装备总量不断增加,农业机械化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能力日益增强。截至 2010 年底,鸡西市拥有农机总动力达到 162.7 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 24420 台,配套农具 39436 台(套)小型拖拉机 29336 台,配套农具 69497 台(套);畜牧机械 5003 台(套),农副产品加工机械 6897 台(套)。农业机械总值达到 16.2 亿元。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 88%,继续保持了全省领先行列。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共中央 1 号文件,都对发展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明确要求,数量篇幅之大,办法举措之多,战略要求之切是前所未有的,农业机械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此背景下,对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一是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完善鸡西市农业、农机政策,促进鸡西市城乡经济、社会全面、综合、协调地发展;二是促进低碳、环保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同时正确、合理使用农业机械,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保护鸡西市的资源与环境;三是明确在发展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根据鸡西市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制定发展战略。
鸡西市农业、农机部门应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转变发展观念,拓宽发展思路,采取切实措施,推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在鸡西市发展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必须把农业机械化工作放在鸡西市经济社会深刻变化和农村深刻变革的大环境中来审视,放在现代农业奋斗目标和发展要求的大背景下来思考,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进一步增强做好农业机械化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时期,在中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中级阶段、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进入高级阶段的关键时刻,全面推进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和现实问题, 不失时机地推进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1.2 国内外农业机械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农业机械化研究现状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王福林等(1998、2004、2005)研究了农业机械化贡献率的测算方法,优化了预测模型,提高了农业机械化贡献率测算的科学性。高连兴等(2001)研究认为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的贡献率为 17.40%-28.74%。Xinan Deng 等 (2005)研究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资源禀赋与技术投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了 1978-1998 年西北五省区农业灌溉比例、农业劳动力数量、化肥的使用量以及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业总产值的关系,指出在半干旱地区有限资源条件下,农业机械化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条件。曹志义、张铁军(2006)建立了农机购置补贴效益分析框架和模型,分析了农机购置补贴的制度经济学意义并预测了未来发展方向。卢秉福等(2006、2008、2009)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关键影响因素,对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效应进行了测度,指出了我国各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不平衡性,认为农机合作社是农机服务在新形势下的一种有效组织方式,可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M. Marrit Van den Berg 等 (2007)认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城乡收入差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土地集中,农业机械化技术为农业发展提供支撑。许伟(2007)指出,在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三化”中,机械化既是现代农业的基础,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曾艳(2008)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先实现农业机械化。李伟(2009)认为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最基本、最显著的特点,推进现代农业必须首先发展农业机械化,这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第二章 发展原则与发展效应分析
2.1 农业机械化发展理论
(1)农业机械化的概念和内涵按照农业法中“农业”的概念,从大农业的角度考虑,农业机械化则是指在农业生产中用农业机械代替人、畜力进行作业,是农机与农艺结合的过程。农业机械化的内涵专指用动力机械机器配套的作业机械逐步替代人畜力和手工劳动工具,用先进工程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新的耕作方式以及现代农业管理科学对传统农业进行转化和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与资源利用率,增加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2)农业机械化的性质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提供了保障,因此,农业机械化所带来的外部正效用远远大于农业机械化的本身的收益,即社会边际收益大于私人边际收益。由此可以知道农业机械化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但由于农业机械化的内在激励机制不足,在没有政府投入的情况下仅靠私人投资难以满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了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政府可以用财政补贴的方法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达到社会效益最优。因此,农业机械化应该既具有私人物品的性质,也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是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的综合体。如果农业机械化完全由私人供给容易产生收费标准过高,而完全由政府供给又可能导致过度使用,产生拥挤现象。政府可以根据农业机械化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补贴政策,带动私人资本投资农业机械化,达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三章 影响因素分析 ...........................26-32
3.1 发展影响因素 ...........................26-28
3.1.1 发展影响因素的确定 ...........................26-27
3.1.2 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27-28
3.2 发展主要影响因素的辨识 ...........................28-29
3.2.1 数学模型的建立........................... 28
3.2.2 发展影响因素重要性的确定........................... 28-29
3.3 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9-32
第四章 发展的路径选择........................... 32-37
4.1 推进制度创新,为发展提供动力 ...........................32-33
4.1.1 农业机械化制度创新........................... 32
4.1.2 土地和户籍制度创新........................... 32
4.1.3 农产品市场交易制度创新........................... 32-33
4.1.4 农业机械化管理制度创新 ...........................33
4.2 推进技术创新,提高水平........................... 33-35
4.2.1 加快农业机械化技术...........................33-34
4.2.2 加快社会服务创新........................... 34
4.2.3 加快信息服务创新 ...........................34-35
4.3 发挥政策保障功能,促进发展 ...........................35-37
4.3.1 积极落实农业机械化补贴政策........................... 35
4.3.2 落实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 ...........................35-36
4.3.3 积极调整农业机械化结构........................... 36-37
结论
1.农业机械化的研究的意义。在系统的阐述农业机械化的研究目的、意义,分析国内外农业机械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论述农业机械化的内涵与特征,并应用经济学理论对农业机械化的性质进行了分析。认为农业机械化既具有私人物品的性质,也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是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综合体。农业机械化的供给既不能完全通过市场机制由私人提供,也不能完全通过预算拨款由政府部门供给。因为只靠私人供给容易产生收费标准过高,而完全由政府供给又可能导致过度使用,产生拥挤现象。政府可以根据农业机械化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补贴政策,带动私人资本投资农业机械化,达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获得最大的社会净效益。
2.分析了鸡西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在对国内外农业机械化研究现状系统分析基础上,分析鸡西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近6年的发展状况,研究了鸡西市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农业的发展关系,指出尽管鸡西市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农业生产还没有实现规模化和现代化,同时分析农业机械化的补贴效应。今后要继续增加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建立具有自身优势的大豆、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生产基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鸡西市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3.确定了鸡西市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应用农业技术经济学原理建立数学模型,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了鸡西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农民收入、农机产品价格、作物种植的单一性、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劳动力价格、机械化作业的难易程度、土地经营规模、农业机械化支持政策八个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鸡西市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建议与意见。在鸡西市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确定鸡西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主要影响因素对加速发展鸡西市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化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4.提出了鸡西市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对策。在认真分析鸡西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确定了鸡西市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提出了新时期要以积极调整农业机械化结构,加快新机具、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服务业,加强农业机械管理服务能力建设,创造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良好环境为主要内容的鸡西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