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本篇论文基于时代的思考,对作家或温暖或冷冽笔触下的高校知识分子形象进行研析。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商品经济与消费主义已对高校知识分子产生强烈的冲击
一、嚣纷的“象牙塔”:高校知识分子众生相
(一)执着坚守的知识分子形象
1.远离世俗的潜心研究者
新世纪以来,世俗的经济浪潮席卷了宁静的象牙塔,高校内部发生了势不可挡的分裂。面对时代冲击,部分高校知识分子守住良知,保持了高洁的理想人格,在浮沉的欲望之海中独善其身,虽孤独零落犹未悔。他们本可依托知识的媒介,实现金钱的富足,甚至通向权利的中心,但知识分子的传统良知与道德坚守使其摒弃世俗的诱惑,安心耕耘知识田地,以纯净的内心守望古朴的精神家园。
文学论文怎么写
李洱《应物兄》中的文德能教授,是一个对学术有着最纯粹追求的学者。他博古通今,有着专业的学术素养与发展眼光。文德能家中的客厅,永远是他同应物兄、费边等文人骚客之间进行学术交流与探讨的宝地,他对学术倾注全部的热情,不理尘俗杂事,理想之光在这个知识分子身上闪耀。相比较于当前学术浮躁之气,教授争相发文之风,文德能却不“敢”发出一篇文章,全然因为他作为传统知识分子对学术崇高的敬畏之心。他阅读广博,并且著文甚多,每篇文章质量都可谓上乘,但他却是担忧个人的经验目光太过狭隘,需要吸收更多的知识养分来佐证自己的观点,“通过阅读和自我体验去敞亮隐秘的言说空间,从而将传统与个人相衔接或相背离,达到承传或创新知识的目的”①,文德能教授对自身文化的输出与传播谨小慎微。他“著而不发”的举措同往来的学术浮躁之风形成强烈的对比,他与当下潮流之势背离,潜心研究心无旁骛的学者甚至不能获得大众的社会认同。小说中“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的语句便是对文德能教授孤独清高的诗意描绘,虽然形单影只,但知识分子的严谨精神却令人生畏。
雪岩《大学,大学》中的历史学副教授陶红,醉心科研,除却上课外,就是在备课、阅读、著书立作。在热闹的聚会场合很难看到陶红的身影,但是陶虹却依旧无法评上教授职称,评教授需要发专著,发专著需要自己花钱,并且出书的过程也颇有门道,哪一个环节都得润润油才行。陶红平时的人情往来不多,生活更是清贫,没钱没门道,发专著评职称的路被堵死了。虽然守着知识分子的清高,一心科研,却承担着巨大的精神与生活压力,在科研路上负重前行。
...............................
(二)放纵逐利的知识分子形象
1.乐在其中的权力追逐者
执着坚守的高校知识分子是大学中的“少数”、“异类”,他们艰难地守护着知识分子的良知。而“作为掌握知识权力,代表知识经济方向及民族前途命运的知识英雄、知识精英,在当下所呈现的精神层面的断裂与整体滑落,隐含着巨大而深刻的危机。”②高校中放纵逐利,蜕变的知识分子,是作家在小说中大力呈现与鞭笞的一类形象。在这类人物形象身上作家倾注了大量的笔墨,刻画他们在高校、商界与社会中的频频丑态,这类知识分子形象在新世纪以来的高校小说中呈现众多,之所以仍称他们为知识分子,是因为他们的身上仍保留了客观的知识体系,但除此外知识分子的品德良知早已不复存在。这些高校知识分子在利益的驱动下,逐渐背离传统的精神操守,向金钱与权力俯首,“与这个世界相对,市场经济如同一个自由的王国,一个解放的化身,闪烁着迷人的光芒”①,高校知识分子与市场达成互利合谋的关系,企图赢取更多物质权力,逐利放纵并乐在其中。
《所谓教授》中的教授白明华,虽不学无术,却深谙左右逢迎投机取巧之事,为了追逐权力,获取更多利益,将自己的老婆和情人送给上级当情妇,通过运作将学术职称与权力利益集于一身。刘安定与白明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刘安定刻苦钻研学术却始终无法出人头地,评职称和申请科研经费都停滞不前,但不上课不科研的白明华作为掌权者却拥有了一切。正如白明华对刘安定所说:
“学问我不如你,肯定不如。但我哪一点比你落后了?没有。这就是学问”②。
白明华式的高校知识分子价值观已经倾覆,做学问变成了旁门左道的苦心钻营。传统知识分子不断地在权力的诱惑中丧失人格操守,跃入权力之海,
“学问与权力结合,才能如虎添翼如鱼得水”③,
这是当代高校知识分子的悲哀。
....................................
二、迷失的家园:高校知识分子的时代境遇
(一)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社会形态
1.从二元趋向三元的社会结构
新世纪以来,高校知识分子面临着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见证了社会形态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变革。新世纪之前较为稳固的政治与文化的二元社会结构,在市场元素的逐级渗入下开始动摇,在新世纪的当下,逐渐趋向于成为政治、市场与文化的三元社会结构。新世纪以前,主流政治话语与知识分子话语相互影响、制约,高校知识分子或是承担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责任,将国家政策、思想传达至大众面前;或是对当前的政治语态产生质疑,提出革新性的思想与建议。无论政治与文化间产生何种摩擦与纠葛,在大众面前,高校知识分子始终具备不俗的话语影响力与崇高的社会地位。高校知识分子在建设国家与传播文化当中,稳步的发展、前进。但新世纪以来,市场元素的迅速扩张,打破了以往的社会生态平衡,市场正以势不可挡的影响力,成为社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当下政治、市场与文化三足鼎立的生态局面。
“文化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分配,使得原先的二元格局(国家—文化)演变为三元格局(国家—市场—文化)。”②经济市场化带来了文化市场化。市场元素的加入,使得民间开始拥有文化市场,政府不再是文化资源的唯一供给主体,民间文化市场的繁荣,引发了大众文化的兴起,大众开始更多地追随新鲜时尚的文化风向标,世俗化与娱乐化逐渐成为新的文化风尚。电视剧的制片人员、书报的专栏作家、文化记者等成为了新的文化弄潮儿,他们不致力于研究生产有深度的文化作品,也不关心文化的启蒙价值与社会意义,他们竭力以一种高速和平面化的商业模式来展示当前的社会文化生态,满足大众的猎奇心理与文化需求。可想而知,在市场经济的翻涌下,精英文化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呈现边缘化的态势。高校知识分子所引领的精英文化,在新世纪的当下,已经不再是大众所热衷追逐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深刻性与严肃性,成为横跨在与大众交流间的鸿沟。纵使精英文化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但在宽松的时代环境与躁动的市场氛围中,大众不愿再沉下心来去思索所谓生命的终极意义与文化的启蒙价值。社会的世俗化,令身处其中的人躁动不安、充满欲望,每个人都渴望能够快速地捕捉到时代讯息,以获得迅猛的发展。需要静心沉淀与潜心思索的精英文化在当下似乎已经不合时宜。这正是市场介入的强大力量,正如伊格尔顿所讲“社会中最可怕的反精英主义的力量就是被称为市场的东西,它消除一切差别,混淆一切等级,把一切使用价值的差别通通埋葬在交换价值的抽象平等性之下。”①社会结构中市场的加入,滋长了大众的世俗欲望,人们渴望发展、前进,但那些可以指引人们更好前行、蕴含在精英文化中的深刻思想,却被市场掩盖与边缘化了。在社会结构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精英文化变得无所适从,而那些深刻思想的光芒也在黯然褪去。
..................................
(二)从坚守走向世俗的高校空间
1.“金字塔”等级制度下的权力招引
作为理想与现实间的缓冲地带,高校一直是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精神田园。高校一直被人们称作“象牙塔”,“象牙塔”最早是在《旧约·雅歌》中用来形容新娘纯白无暇的颈部,后法国作家圣伯夫用“象牙塔”来描绘大学所具有的独特气质。象牙塔总是指向远离现实污浊的理想世界,但在新世纪的当下,“大学,作为一个对人类知识继承、质疑、创新的地方,已不是研究学问的象牙塔,知识分子正在争先恐后地挤进官场。”②功利化的洪流已经冲破象牙塔的封锁,高校不可避免地从坚守走向世俗,高校知识分子纵使在其中画地为牢,也难逃世俗化的转变。
新世纪以来,不论是在现实中还是高校小说的描写里,大学已经呈现出等级森严的金字塔架构。校长及领导位于金字塔的顶尖,往下层层是教授、副教授与讲师,身处金字塔底层的高校知识分子要想获得应有的地位与尊重,就必须一步一步向上攀爬,否则将永远是别人的垫脚石,任人踩踏。看似坚硬稳固的金字塔架构,实则弊端累累,在金字塔等级制度的压制下,高校知识分子人文理想的生存空间也正在逐步地湮灭,知识分子争先恐后地向上攀登。“丧失了精神导师地位的高校知识分子,此时已与常人无异,教授只是一种职业,已与知识分子的标签全面剥离。”①《大学之林》中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俞道丕,产生对等级权力的过度欲望,在退休之际仍多方斡旋,通过组织——部长李乐雄举荐当上了外国语学院院长。院长的职位是金字塔尖的一部分,俞道丕的欲望得到了短暂的满足。但金字塔尖的博弈很快重新开始,日语系的薛人杰为了职位晋升,扬言带走大量科研经费出任其他学校,薛人杰成功上位金字塔尖成为外国语学院院长,俞道丕连任院长的权力美梦就此打碎,还落到中风的惨败下场。《角力》中的学者与教授为了争夺副院长的职位,处心积虑纷纷跃入权力厮杀场,在等级争斗中渴望得道升迁。高校知识分子争先恐后向金字塔顶攀爬的样貌尽显,“如果知识不能换来物质和权力,如果知识不能让它的持有者变得富裕和位高权重,那么知识的价值就会遭到质疑和否定”②,学术能力卓越的教授俞道丕尚不能在权力招引下岿然不动,深厚的知识储备仍抵挡不住等级制度的威严与诱惑,高校知识分子拥有着最广泛的学识,却抵挡不了精神上的空虚与权力欲望的招引。
................................
三、困厄的自我:高校知识分子的精神流亡....................34
(一)知识分子艰难的自我认同..........................34
1.对精英意识消解的顾盼思索............................34
2.走向世俗与坚守自我的冲突..............................36
四、高校知识分子形象的建构方式...............................43
(一)想象化建构...................................43
1.深远的高校想象...........................43
2.变换的叙述视角.......................................44
结论....................................54
四、高校知识分子形象的建构方式
(一)想象化建构
1.深远的高校想象
在文学中,我们找寻、唤醒、建构着新的自我。文学揭示着我们生活中普遍意义的存在,文学想象令我们更加接近生活本真。新世纪以来,社会中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在市场经济的膨胀下迅速蔓延。在这经济浪潮之中尚未建立起全新价值规范与自我认同的高校知识分子,无可奈何地走向思想落寞与生存焦虑,人文信仰的失落成为笼罩在高校上空的一团阴影。而那些熟悉高校环境的作家,意识到高校中存在的问题现状,他们杂糅自己真实的高校体验,以想象高校的方式去言说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迷惘。“作者是溶入在生活当中的一分子。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不是拿着望远镜,不是拿着放大镜,也不是站在山头上的,他反应的是生活的原貌。”①他们拨开重重雾霭,寻找在人文精神废墟中重建知识分子认同空间的可能性。作家们展开基于现实的高校想象,令社会大众更清晰直观地了解高校真实存在的矛盾困境,了解知识分子群体。他们通过想象化的言说空间令大众更加接近社会真实。
文学论文参考
史生荣、汤吉夫、朱晓琳、倪学礼等,这些作家或多或少都曾在高校任职过。他们置身高校中,社会角色令他们更清晰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症结所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言说空间便是从前线发回的报道。张者曾讲到:“到了我们这一代写作者,我们只是普通的一员,只有零距离的叙述,‘我’只能走进去,有时还会带着欲望去写。”②作家走进高校知识分子的内心生活,用想象化的言说空间还原知识分子形象的世俗欲望,放下精英立场的俯视,运用解构性叙事完成对知识分子的祛魅,展现高校知识分子的精神特质,以期达到颠覆与反思。
.............................
结论
“如果真正的知识分子的声音被一片最廉价的喧嚣所覆盖,这就不仅令人痛心,而且还令人惧怕。一些既通俗又流行的谬误大行其道,久而久之让那些以思想力著称的一部分人先是失声,进而也开口应和起来。我们总是一再强调人的独立性,因为没有独立性就没有思想,也不会思想。一个人放弃了自己思考的权利,剩下的事情就是重复街上的声音。有人以为街上的声音你传我递,一般是不会错的,其实正好相反。要知道任何在风中吹动的声音都是合成的,而任何深刻的见解都不会是合成品。有谁在顽强地揭露物质主义,谁在坚持阐述自己的不安和继续表达忧愤的心情,很少了,很少有人做这些不合时宜的事情了。”
这是作家张炜的一段话,我想,放在这里再适合不过。是谁还在新世纪的当下顽强地揭露物质主义,坚定表达着不安与忧愤,做着不合世俗潮流的事?是那些怀抱着愤懑心情,撕开高校庸俗萎靡的面纱,精心刻画生存嬗变、精神异化的高校知识分子形象的作家。他们所写作的高校小说言说了新世纪多云化社会中高校知识分子的精神裂变与自我认同尴尬。作为特殊文化空间的高校,知识分子在其中受到市场化的侵蚀与商业浪潮的卷席,无可奈何地面对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拥有独特文化个性的知识分子,身上越来越多地背负着被边缘化的生存标签。作者将对知识分子生存现状的思考融入对小说中高校知识分子形象的描绘之中,作家希冀通过高校知识分子众生相的建构,展现其生存困境与精神裂变,引起疗救的注意。
作家所塑造的高校知识分子形象映射着现实里知识分子真实的生存状态,反映他们面对时代更迭所产生的矛盾心理与困难的价值取向。那些融入时代狂欢或逃避放逐的知识分子,丢弃了知识分子的公共关怀,无法承担起社会的责任;而那些坚守者们,虽也在困境中焦虑迷茫,却仍在绝望中坚守希望,支撑起社会的人文空间。作家关注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尽管泣歧悲染,却仍以批判的意识与近乎自我剖析的书写达成我们对知识分子群体精神异化的清醒认知。虽有部分模式化、欲望泛滥化的书写,但无疑已在封闭的象牙塔顶打开了缺口,折射出高校知识分子真实的精神异变,为当下知识分子在面对世俗冲击时敲响了警钟。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