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本文在发掘毕淑敏小说中巨大精神力量的同时,也注意到其作品中存在一些观念和叙事方式上的不足,这也恰恰是毕淑敏小说独特之处的证明,没有哪位作家兼有军旅生活体验、医学的专业知识、心理咨询师的经验,也没有哪位女性拥有着敏感又温情、深刻又尖锐的思想,却还能作为一位作家试图为受创者言说、用文字救赎。
一、蕴结:情结、创伤、创伤情结与毕淑敏小说
(一)概念界定和内涵阐释
为了探讨本选题的主题——创伤情结,首先将情结、创伤的概念进行厘清,接着探讨在心理学领域的支撑下,“创伤情结”这一概念存在的合理性。何谓情结,情结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和人生境遇息息相关,当然也与我们的心理状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的本能需求受到压迫会产生与此相关的情结,那人的需求未得到满足或得到满足的话也会产生相应的情结。情结,是一个心理学上的专业术语,然而在心理学领域,没有其他领域像心理学领域那样对于一个概念会有如此众多概念上的歧义,所以关于情结的定义众说纷纭,主要的说法观点集中于荣格和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语,指的是被意识压抑而在无意识中具有持续性,并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愿望、情绪或观念。弗洛伊德曾提出男孩具有爱母憎父本能的‘俄狄浦斯情结’和女孩具有憎母爱父本能的‘依赖克缀情结’”①可见,弗洛伊德讨论的情结关乎的是性本能对人的压迫之下产生的影响。荣格对情结的论述来源于词语联想测验,这个测验就是事先预备好100个单词,并逐个读出单词,被测者尽快回答出联想出来的一个单词,并进行第二此测验,再次读出这100个单词,查验出两次测试者联想出的不同的单词,以及比对两次联想的间隔时间,荣格发现出现延迟反应的单词在测试中往往是由于被测者的不幸经历和痛苦感受,与被测者的创伤体验相联结,这种“存在于无意识之内,由某种感情纠缠而形成的心理内容的集合,会妨碍通常的意识活动的现象,并将‘心理内容的集合’命名为‘被感情赋予色彩的‘复合体’,后简化为Komplex(情结)”②,由此,荣格在语言联想测试中,从被测者各种各样的反应现象中发现了情结的存在,并以量化的方式进行总结并建立情结标志。被测者无意识之下某一种情结标志特征表现得非常突出时,会让其谈谈自己的经历和感想,经过被测者的叙述和解释之后,情结就呈现的就愈加明显。
文学论文怎么写
.................................
(二)探寻心理郁结成因
毕淑敏曾接受中国青年报的采访时表达了她认为文学创作必然来源于生活的主张,但也强调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需要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脱离个人经历的写作时不存在且不成功的。因此,从军、从医、心理师、作家的多重身份转变使得毕淑敏的小说创作必然有着更多更丰富的主题选择性,很多研究集中落在生命主题、女性意识、死亡主题、医疗疾病主题、军旅主题等主题上,对于创伤情结的研究有一定的空白,那么毕淑敏小说中的创伤情结也就有了研究的必要性。为何要研究毕淑敏小说的创伤情结呢,此处应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治愈自身的创伤体验,另一方面是通过文本感染、治愈他人,传达作家的感情倾向和创作情结。
具体来说,毕淑敏通过倾诉来达到治愈的效果,作家倾诉自己人生经历中的创伤体验,表达自身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下的目标和追求,毕淑敏在《毕淑敏自述人生》中用“我的故事”、“到西藏去”、“关于婚姻和家庭的独白”、“爱是不能比的”、“写作是一种命运”几个方面来阐述了自己在各个人生阶段的所见过问所想。
在毕淑敏十岁的时候,父亲远调边陲,照料妹妹的重担压在毕淑敏身上,她从那时就“滋生出过度的责任心,不单为自己负责,还要为他人负责……萌生了对他人的强迫关怀和过分追求完美的倾向。”①不仅辅导妹妹功课,毕淑敏自己的学习成绩也是遥遥领先。小时候的毕淑敏作文写的很好,老师经常把毕淑敏的作文当成范文在全班面前朗读,同学们开始阴阳怪气地同她说话,甚至孤立冷落她,年长之后作家知道同学们的此类行为在心理学上叫“压抑”,也就是为了宣泄压抑,将不满的情绪宣泄到毕淑敏身上,在毕淑敏幼小的心灵里第一次感受到了孤独和被嫉妒,两周一次的作文讲评像是精神炼狱,于是她想到一个办法,就是让老师在讲评表扬时不要点出“毕淑敏”的名字,从那之后,毕淑敏既能写作文越来越好,也能与同学们友好相处,经历同学们嫉妒孤立的创伤体验之后,毕淑敏养成了勤奋又淡泊的品性。
................................
二、症候:毕淑敏小说中创伤情结的体现
(一)多重困境下的生老病死之悲
1.女性面临的生存困境
毕淑敏的创作常常以真挚、温情的规劝给予人们精神的鼓舞与支持,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她的小说创作中也尤其地给予女性热切的关注,经常以女性人物作为主人公,以及用女性视角去讨论社会中的婚姻、家庭、职场等诸多问题,她从自身的情感认识出发去关注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多重困境,而女性在这种艰难的处境下往往是放弃自己的个人选择、忘却精神需求、甚至是牺牲自己的生命去完成他人的愿望或者实现社会价值,这种行为虽然可歌可颂,但女性是否得到相应的理解和关怀呢?或者说女性做出牺牲之后,他者能否进行深刻反思去采取措施避免这种重复往复的创伤出现呢?因此,在毕淑敏的小说创作中作家用鲜明的女性视角,奋力地描摹再现女性的现实困境,探讨女性在婚姻、家庭以及职场中遭遇的问题,作家认为女性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的爱与责任,是出自于女性心灵深处的美,而女性有她爱与不爱的自由,她是在写女性,也非单单写女性,毕淑敏能够直面女性的内心情感的本真需求来关注人本身,关注人的生命状态,并且从心理学的角度给人们心理上的规劝,鼓励人们冷静、乐观地面对处理生活琐事、解决各类问题,她呼吁女性以及大众形成一种健康的生命状态,特别是心理的健康,这里的女性困境带来的创伤体验,便有了治愈疗救的可能。
“昆仑系列”小说的创作让毕淑敏在文坛上初露锋芒便一举成名,浓墨重彩地为我们展现了女性参军的骄傲与自豪、以及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昆仑殇》便是这样一部由于作家参军经历累积而成的优秀作品。军旅作品似乎是男性话语占主导的题材,女性把承受的更多生理与心理压力转化为平和坚韧、和对军队纪律的无条件服从。卫生员肖玉莲是其中的一位意志坚定的女军人,很多男性军人给肖玉莲情书,有人因此为由认为她不检点致使她多次申请入党失败,为表明自己的决心和清白,玉莲不顾自己身体的不适,随军穿越异常艰苦的“无人区”,最后再也爬不起来了,牺牲在了拉练中,由于军队铁的纪律,玉莲因不是干部,她死后也不能和心爱的人安葬在一起。
...............................
(二)苦痛经历下的内心郁结之殇
1.延迟性与复归性的创伤特征
向玲玲《“创伤批评”国内外研究综述》首先详细解释了创伤的源起,接着认为进入文学批评领域之后创伤有延迟性和复归性两个特征,并阐释了延迟性的内涵,即“表现为主体的创伤感受和认知往往滞后于创伤事件的发生。”①创伤时间往往以突发性的方式产生,并且造成残酷性的后果,人们作为受创者对于创伤事件发生的过程是逃避且不愿意再次提及的,对创伤事件本身的接纳程度滞后于事件发生的时间,滞后的时间段看似是主体从未经历什么,但实际上内心早已经破碎不堪,创伤之痛随时可以发生。对于复归性,她认为“批评家们将创伤的这一主要特征命名为‘幽灵复归’,或‘亡灵返归’即在发生当时没有被充分认知或体验,从而不可回忆或拒绝回忆的创伤事件,却会如幽灵般不断返回、萦怀不散。”②这样的“幽灵复归”有遗传性,甚至可以在几代人的命运中反复出现,与延迟性的个体创伤不同,复归性讲述的是创伤广泛存在集体的范围之中。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强调了孩子在童年时期的性格形成方式以及童年记忆是个体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对性格下了定义,认为性格包括超我和认同两部分,超我是指性格前期会受父母的影响,并有着决定作用,后期是对双亲和其他对自身有影响力的人物,以及作为被弃对象关系的沉淀物所形成的种种类似的认同。另外性格的构成部分还有两点补充内容,首先是自我起初用压抑的方法,后来是因正常方法无法处理而产生的不良冲动的反应,与超我本身可追溯到父母等教育者的影响。这就强调了父母在孩子的性格形成初期正确引导的重要性。
...........................
三、 解结:治愈内心郁结之伤的途径 .................................. 26
(一)自我救赎和社会疗救彰显伦理指向 ........................... 26
1.“谈话疗法”下的正视自我 .................................. 26
2.无法改变困境下的精神救赎 .................................. 27
3.创伤体验中个体与集体的和谐共鸣 ............................ 29
(二)创伤叙事开拓的文学阐释空间 ............................... 31
结语 ................ 34
三、解结:治愈内心郁结之伤的途径
(一)自我救赎和社会疗救下彰显伦理指向
1.“谈话疗法”下的正视自我
心理咨询师在帮助咨询者解决心理问题时,多使用的是“谈话疗法”,心理医生和心理专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善于倾听来访者的心声,并运用心理科学的知识,启发或诱导来访者,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战胜自己的心理问题。毕淑敏的心理小说绝大部分采用“谈话疗法”来疏导来访者、吸毒者、患病者复述自身的创伤经历,使他们在复述、演示创伤体验的过程中说服自己面对创伤,最后完善自我。毕淑敏的成功之处也在于此,就是她既是作家又是心理学家,她善于将写作和心理学相结合,利用小说传播心理学的知识,并将其作为心理治疗的手段和工具,令读者通过阅读心理小说,使自己的心理存在的创伤得以疏解和宣泄,从鼓起勇气,正视自我,与自我斗争,最终战胜自我。 《拯救乳房》中每个组员都有郁结于心,且自己也打不开的心结,首先程远青鼓励大家开展谈话,用吐露心声的方式让大家慢慢打开封锁的内心。在后期的心理治疗阶段,将谈话地点设在了医院的急诊室,小说中写程远青将白木靠背的椅子,摆在急诊室中间,并且套上医用白大褂,细心扣好扣子,俨然是一位医生坐在那里,心理咨询小组的成员们,都不承认自己患病,到这种肃穆的地方,不自觉地吐露心声,他们其实本身就是乳腺癌患者,周云若最先向大家展露了真实的自己,将自己遭受痛苦与不幸的经历分享给小组成员们,她做了切除手术,是一个只有一个乳房的女人,周云若在小组成员面前承认了自己身体的残缺,但她坚定地表达对癌症的厌恶和蔑视,人是不健康不健全的,但人格绝不应该是不健全的,周云若正视了自己,在精神上得到了救赎,获得新生。小五也就是鹿路,终于打通了三哥的电话,确认了三哥不爱她的事实,甚至三哥关心的还是医药费用光了的事情,最后还叮嘱小五以后结婚要自己说了算,小五也幡然醒悟,她决心为自己而活。安疆的自我救赎是在一间教室中完成的,她突然觉得政委那个无时无刻都包围着她的男人仿佛离她越来越远,安疆的梦里终于不再出现政委的影子,她自由自在地做了一个只属于她自己的梦,完成了这段精神苦旅之后,安疆的身体每况愈下,但是她的内心从此坚定了起来,一个人可以失去器官,甚至可以失去健康,失去生命,但不可以失去灵魂与人格。乳腺癌既然被称为癌症,能够活下去的几率就很小,但心理治疗小组的其他成员们安疆、应春草、花岚、卜珍琪、岳评、成慕海等都在谈话疗法的帮助之下,正确认识并坦然面对疾病,相比于临近死亡的精神恐惧与压迫,他们都选择了找回了自我,完成自身灵魂救赎。
文学论文参考
...............................
结语
毕淑敏是当代中国一位很有个人特色的小说作家,尤其是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当下,毕淑敏医学背景下的文学书写更是引起众多读者的高度关注。以毕淑敏小说为研究对象,试图对其中的“创伤情结”进行研究,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创伤情结是基于作家的创作动机和文本的叙事方式而言来说,必不可少的研究视角,对现实生活也有警示和醒觉的作用,以创伤情结的视角来探究毕淑敏的小说创作,正如前几章的叙述,首先毕淑敏的小说窥见了社会的弊端所在、人性的善恶美丑,鼓励人们认知到心理创伤、精神创伤的存在不是个例,而是人类共同面对的创伤体验、具有客观的普遍性,更为重要的是解开内心郁结,呼吁人们在大环境下需要正视自身、关注心理、超越创伤、实现救赎。其次,毕淑敏的创伤情结也是她文学活动的创作动机、是她的创作情结。丰富的人生经验、多重的社会身份,让她的小说不仅具有医学的专业性,还将文学引入心理学领域,不同于主流的宏大叙事,关注个体生命存在价值、个人心灵的困境的叙事方式,在当代文坛是有超越性、先验性意义的。
书写创伤、书写疾病的作家有很多,如陈希我、阎连科、史铁生等,大多数作家是以病人的视角来推动情节演进,以病人为主人公来写疾病的困苦与身心创伤的。而毕淑敏的从医、从文的经历,使得她能以医者的身份观察创伤形式、创伤的具体表现,有能以作家的身份为辅,从治愈方法以及创伤叙事的阐释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使她更能具有治愈创伤和治愈人心的能力,致力于寻求文学在受创者的疾病痛苦、医生的救死扶伤之间的融合点,体味出创伤百态和医者疗治百态,进而强调治愈心灵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