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四十年代文学小说的战争叙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795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张爱玲的一生颠沛流离,经历了家族的衰败、家庭的破碎、时代的更迭,一系列的变故使得张爱玲的人生和作品都笼罩着凄凉和悲哀。刘志荣在《张爱玲·鲁迅·沈从文:中国现代三作家论集》中指出:“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最可怕的不是过去的灾难,而是彻底的失去未来的希望——可是,这却是张爱玲那儿发生的情况,而也正是这点,把她和大多数的现代中国作家从精神上区别开来。”①张爱玲的小说读起来总会感觉悲从中来,苍凉的氛围笼罩在她的作品之中。乱世的体验使得张爱玲的虚无感和荒凉感上升到整体的高度,张爱玲选择战争叙事既是意识形态选择的最佳途径,也是张爱玲战争经历和个人情感体验的最佳表现途径。张爱玲的战争叙事从主题上就避免了“人生飞扬的一面”,从而有意的选择了“人生安稳的一面”②张爱玲将主题定位在人对于日常生活的挣扎和斗争中,也突出了人性在灾难和死亡面前的弱点。对于人和人生的思考是张爱玲战争叙事的主要内容,人在灾难面前是渺小的,生命,情感甚至是文明都是虚无、不堪一击的,张爱玲挖掘到了人思想深处的恐惧和欲望,不断放大,将这种恐惧与欲望放置在家庭、两性情感中,并采用一定的叙事策略使这种内心深处的情感具体化,凸显动荡社会中小人物的人生。

第一章 张爱玲的战时体验

第一节 刻骨铭心的战争体验
张爱玲 1920 年 9 月 30 日生于上海公共租界的一栋豪宅内,1922 年搬迁到天津法租界,转年迁至天津英租界。1928 年父亲丢官,张爱玲随家搬回上海。她的求学之路经历了从上海到香港再到上海的历程,这一历程中充满了坎坷和无奈。1930 年,十岁的张爱玲被母亲送入美国教会办的黄氏小学上学。同年,父母离婚,她和弟弟随父亲生活。1931年就读于上海著名的教会女子中学圣玛利亚女校。1937 年“八一三”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争给她的人生带来巨大的转折。毕业后的张爱玲打算出国留学,结果受到父亲和继母的一致反对。沪淞会战时期她去母亲处借住,成为她与父亲、继母决裂的导火索。继母以张爱玲去母亲处没有和她汇报为由,打了她一巴掌,父亲也在继母的挑唆下对她大打出手,并将她软禁。战争社会的动乱加速了张爱玲与家庭的决裂,在《私语》中张爱玲详细论述了这段经历以及她绝望的内心感受,她说“这是我那个家的结束。”②1939 年,张爱玲获得伦敦大学的奖学金,满心欢喜为出国留学做准备,然而欧战爆发,留学伦敦也就随之夭折,改读香港大学。战争爆发又使得她与自己梦想中的学校失之交臂。她在《茉莉香片》开篇说“香港是一个华美的但是悲哀的城”①香港之于上海更加五方杂处,各种族的人汇聚在此地,香港的异域风情,艳异氛围吸引着张爱玲,并对她日后的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张爱玲在香港求学期间的挚友炎樱就是斯里兰卡裔,在她的作品中也有很多外籍或混血的角色,如《倾城之恋》中的萨黑荑妮公主——一个跟着英国人来香港的印度女孩;《沉香屑 第一炉香》中的混和着七八种血液的交际花周吉婕以及她同父异母的哥哥乔琪乔;《沉香屑 第二炉香》中的一成不变的物理教师罗杰安白登等。战争中的香港是各种文化和文明的汇集地,这片土地给张爱玲的人生带来了独特的生命体验,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让她接触了更加复杂的文化,也为其创作提供了更多养分。
............................

第二节 横空出世的乱世佳人
这独特的战争体验给张爱玲的人生烙上了刻骨铭心的印记,同样也促使她走上文学之路,给予她的创作另一种特殊的“养分”,对她而言算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张爱玲这一文坛新秀就这样在战乱和动荡的社会中横空出世,也算是别样的“乱世佳人”。太平洋战争爆发,张爱玲从香港返回上海。《倾城之恋》中香港的陷落成就了流苏,上海的沦陷同样也成就了张爱玲!柯灵在《遥寄张爱玲》中说“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上海沦陷,才给了她机会。”①20世纪初的香港战火纷飞,上海也并非一片平静。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上海市民对于随时爆发的战争充满了恐慌,物价上涨,粮食紧缺,人民生活深处水深火热之中。上海“孤岛”内相对安全,成为了难民的避难所,大量难民涌入上海,人口激增,底层市民生活环境更加恶劣。人口数量的增加,租界的安定环境,使得孤岛内的经济空前繁荣,电影院、咖啡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数量激增,文化娱乐产业迎来了畸形的发展高潮。物质层面畸形的发展和繁荣,必然给市民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一方面沉迷于奢侈享乐的娱乐生活,另一方面感到巨大的精神危机,空虚、孤独甚至是绝望。过于繁荣的畸形文化市场和朝不保夕的战争国际形势形成了巨大的冲突和反差,上海“孤岛”处于政治的夹缝之中,孤岛内的市民也在这种随时可能破灭的泡影般的繁荣中艰难的生存着。
回到上海后的张爱玲,与姑姑同住,开始了她卖文谋生的生涯。刻骨铭心的战争经历加剧了张爱玲对金钱和时间的渴望,她毫不掩饰她对于金钱的需要和追求以及时不待我的焦虑。父亲再婚后,她捡后母的旧衣服穿,这对于青春期敏感且个性高傲的张爱玲来说简直是莫大的屈辱。张爱玲对于物质和金钱的渴望是迫切而真挚的,《童言无忌》中她就以“钱”作为第一节的小标题,并直言自己是拜金主义者,也回忆了小学时期因为父亲不给学费而断了钢琴课以及和母亲要钱时的窘迫。张爱玲卖文为生,也是迫于经济的压力。早在1939年张爱玲就曾将自己的文章《天才梦》投在《西风》杂志上,年仅十九岁的她就写出了“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②这样绮丽又颓靡的句子。涉世未深就能够看破人生,难怪她说自己“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③天才张爱玲的一生就如同华美的袍,光彩照人,艳丽奢华,然而却也是伤痕累累。《私语》中她说“在前进的一方面我有海阔天空的计画,中学毕业后到英国去读大学,有一个时期我想学画卡通影片,尽量把中国画的作风介绍到美国去。
..........................

第二章 张爱玲四十年代小说战争叙事的内容

第一节 战前生活压力和战时生存渴望
张爱玲在《更衣记》中指出“时装的日新月异并不一定表现活泼的精神与新颖的思想。恰巧相反。它可以代表呆滞;由于其他活动范围内的失败,所有的创造力都流入衣服的区域里去。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②普通市民迫于生存的压力和生活的苦闷,无处排解,只能在自己可以控制的小世界中寻找人生的价值和失去的自我。陈子善在《张爱玲的文学视野》中说:“《封锁》、《等》写出来沦陷区上海的众生相,写下了普通市民被战争无情耗损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张爱玲在《等》中,选取了一个战争背景下生活中细碎的时间点作为切入点,通过人们排队等候推拿时的闲谈来展现战时普通市民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庞先生也因为熟悉战时社会而带有几分骄傲,似乎洞察了一切。“庞先生和他推拿着的高先生说到外面的情形:‘现在真坏!三轮车过桥,警察一概都要收十块钱,不给啊?不给他请你到行里去一趟……’庞松龄对于沦陷区的情形讲起来有彻底的了解,慨叹之中夹着讽刺,同时却又夹着自夸,随时将他与大官们的交情轻轻点一笔……”①在庞先生这几句闲谈中可见时局的动荡不安,社会底层市民生活的艰辛,一方面饱受战争威胁,朝不保夕;另一方面还受到上层社会的剥削,底层市民难以糊口。张爱玲就是在不经意间展现出战争背景下人们生存的艰辛。闲谈中张爱玲又集中展示了另一个情节,一个少爷模样的年轻人和庞先生谈论俄国俱乐部放映的实地拍摄的战争影片:

“真怕人,眼看着炮弹片子飞过来,一个兵往后一仰,脸一皱,非常痛苦的样子,

把手去抓胸脯,真死了。死的人真多啊!”
庞先生睁眼点头道:“残忍真残忍!打仗这样东西,真要人的命的呢,不像我这推拿,也把人痛得叽哩哇啦叫,我这是为你好的呀!”他又笑又叹息。
青年道:“死的人真多,堆得像山。”
庞先生有点惋惜地叹道:“本来同他们那边比起来,我们这里的战争不算一回事了!残忍真残忍。你说你在哪里看的?”……
虽是对电影情节的谈论,但从庞先生和庞太太的用词中足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战争的态度,即使残忍、血腥,可是落不到自己的头上,也是事不关己的事。甚至庞先生还将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和推拿相比,足以体现出小市民的愚昧,和人性中的自私、冷漠。
............................

第二节 负荷者肩上的战争年代
张爱玲笔下的人都是普普通通的小市民,没有舍身就义的民族英雄,也没有投身革命的时代女性,她的笔下都是在时代浪潮中手无缚鸡之力却依旧顽强活着的普通人。张爱玲描绘的不是个像,而是战争背景下的众生相。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说他笔下的人物“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因为他们虽然不彻底,但究竟是认真的。他们没有悲壮,只有苍凉。”③生命的不彻底性才是人生的本质,这些普通的市民只是时代中的一粒尘埃,他们是软弱无力的,但正是他们才代表这个时代,他们是构架社会的根基,这些普通人身上肩负着时代的重量。张爱玲战争叙事的内容以展现时代负荷者为中心,再现他们战争时期的生活。
《桂花蒸阿小悲秋》中的女佣人阿小就是一个最普通的社会下层女佣人,她是一个平凡的女性,是战争时代的负荷者。阿小的出场就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一派热闹急迫的景象,拥挤的电车上人与人紧紧贴着,没有一点距离,男人女人都在这个空间中互相呼吸着对方的气味,凸显了底层社会生活的窘迫和不堪。张爱玲轻描淡写地展示了小说的时代背景,战争时代似乎是一个平凡而又普通的时代,小市民在日常生活的窘迫下早已习惯了战时的威胁和社会的动荡不安。“战时自来水限制,家家有这样一个缸,酱黄大水缸上面描出淡黄龙。女人在那水里照见自己的影子,总像是古美人,可是阿小是个都市女性,她宁可在门边绿粉墙上黏贴着的一只缺了角的小粉镜(本来是个皮包的附属品)里面照了一照,看看头发,还不很毛。”①战时作为背景被一笔带过,而战时底层社会的“阿小们”挣扎的生活才是张爱玲想要表达的战争叙事的内容。
..............................

第三章 张爱玲四十年代小说战争叙事的主题........................................25
第一节 新旧文化的矛盾和冲突.................................25
第二节 对金钱和物质的渴望.............................29
第三节 男女两性关系的探讨.............................33
第四章 张爱玲四十年代小说战争叙事的特征........................................38
第一节 战争时空和个体时空的对峙..............................38
第二节 喻体中的战争世界................................45

第四章 张爱玲四十年代小说战争叙事的特征

第一节 战争时空和个体时空的对峙
罗钢在《叙事学导论》中指出“一部作品必然会涉及到两种时间,即故事的时间与文本的时间,后者又称为叙事时间。所谓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而所谓叙事时间,则是他们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后者是作者经过对故事的加工改造提供给我们的现实的文本秩序。”故事时间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固定不变的,但作者可以根据自己想要突出表现的内容利用叙事时间将故事的时间进行重组,以便更加准确地展现文本主题。
战争时空和个体时空的对峙在张爱玲的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张爱玲利用叙事时间,将四十年代的作品中的故事时空进行重组和再创造,使得一部作品中出现两种甚至多种时空,各时空间对立统一,相互紧密交融又排斥。《沉香屑 第一炉香》《倾城之恋》不仅仅是空间上的封闭,更是与这个时代的格格不入。《沉香屑 第一炉香》中姑母家的住处被张爱玲描写的阴森荒芜,就如同《聊斋志异》中荒山里雾气森森的鬼宅一般。“这园子仿佛是乱山中凭空擎出来的一只金漆托盘。”②姑母的宅子虽然金碧辉煌,奢侈华丽,然而却在这荒芜的群山中显得格格不入,“凭空”二字将宅子的奢华和乱山的荒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宅子的突兀和与周围环境的不协调。动词“擎”也使得宅子多了几分玄幻的味道,更像是《聊斋志异》里由坟山变成的大宅子,营造了阴森恐怖的外部空间。宅子里西式的布置配上中式的摆设,中西杂糅,生硬地融合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屏风、鼻烟壶是东方的物件,是中国的象征,在这宅子中葛薇龙又何尝不是这中西杂处的社会的一个玩物呢,她和这些物件一样,是这个社会时空中代表中国的展览品,精致美丽却低贱滑稽。开篇这虚幻的宅子就暗示了葛薇龙日后生活的浮华和怪诞。“一手挽住了时代的巨轮,在她自己的小天地里,留住了满清末年的淫逸空气,关起门来做小型慈禧太后。”①动荡的社会和姑母关起门来做“慈禧”的宅子形成了对峙,外界即将爆发的战争似乎无法影响宅子内没落贵族的歌舞升平,这里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战争时空与灯红酒绿、骄奢淫逸的个体时空形成了强烈的对峙。
................................

结语
张爱玲的一生颠沛流离,经历了家族的衰败、家庭的破碎、时代的更迭,一系列的变故使得张爱玲的人生和作品都笼罩着凄凉和悲哀。刘志荣在《张爱玲·鲁迅·沈从文:中国现代三作家论集》中指出:“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最可怕的不是过去的灾难,而是彻底的失去未来的希望——可是,这却是张爱玲那儿发生的情况,而也正是这点,把她和大多数的现代中国作家从精神上区别开来。”①张爱玲的小说读起来总会感觉悲从中来,苍凉的氛围笼罩在她的作品之中。乱世的体验使得张爱玲的虚无感和荒凉感上升到整体的高度,张爱玲选择战争叙事既是意识形态选择的最佳途径,也是张爱玲战争经历和个人情感体验的最佳表现途径。张爱玲的战争叙事从主题上就避免了“人生飞扬的一面”,从而有意的选择了“人生安稳的一面”②张爱玲将主题定位在人对于日常生活的挣扎和斗争中,也突出了人性在灾难和死亡面前的弱点。对于人和人生的思考是张爱玲战争叙事的主要内容,人在灾难面前是渺小的,生命,情感甚至是文明都是虚无、不堪一击的,张爱玲挖掘到了人思想深处的恐惧和欲望,不断放大,将这种恐惧与欲望放置在家庭、两性情感中,并采用一定的叙事策略使这种内心深处的情感具体化,凸显动荡社会中小人物的人生。

战争在张爱玲四十年代的小说中不是惊天动地的革命伟业,也没有尸横遍野的残酷景象,战争作为故事的背景隐藏在故事的背后,若隐若现。张爱玲将战争抽象化,抽象为一种恐惧、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打破一切宁静和美好的黑暗。战争从未直接参与到故事中去,仅仅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或者是借助战争表达人性的欲望和生存的挣扎。她刻意忽视战争,因为小市民的日常生活才是生活真正的底色,普通人的普通日子才是张爱玲关注的对象。张爱玲通过个体时空和战争时空的对峙,突出了个人与时代的反差和矛盾,个人在时代的浪潮中挣扎,个人是时代的负荷者。通过封闭的空间和压缩的时间,突出了战争笼罩下的市民的生活的状态,人性的压抑,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隔膜,

人与时代间的矛盾和融合。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