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的翻译--以余华文学《活着》英译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798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研究,在叙事结构的保留方面,《活着》的叙事特点主要为双层叙述结构、大量使用直接引语和民歌嵌入式叙事。译者白睿文采用斜体英语和非斜体英语的方式保留原文的双层叙事结构,同样使用大量的直接引语对话形式,将民歌嵌入到原文的叙事中,对原文的叙事结构特点进行了保留。忠实的叙事结构也导致了译文保留了民歌、修辞手法等形式,最大程度上再现了原文的文学审美性。在语言特点的再现方面,《活着》句子较短,语言简洁、生动、口语化,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笔者借助在线赋码工具 CLAWS、语料库检索软件 WordSmith Tool 4.0 对《活着》及其英译本进行赋码、检索,并在词汇、句子和段落层面展开统计。白睿文在词汇、句子和段落方面,采取适量的翻译策略,尽量使用简单的句式,以适当的连词将短句连接起来,注重语篇的衔接性和连贯性,表达较为清晰,基本上传达了原文的主题和信息,再现了原文语言简洁、生动、口语化的特点。

第一章 白睿文简介及透明的翻译

1.1 白睿文简介
1974 年,白睿文(Michael Berry)出生于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州。18 岁时,白睿文痴迷于阅读,书中新奇的世界吸引着他去亲身体验异域文化。1993 年 8 月,白睿文作为南京大学和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的合作项目留学生之一,前往南京大学学习交流一年。在此期间,他努力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国文化。1995 年,白睿文获得了去台湾师范大学学习中文的机会。1996 年,征得《活着》作者余华同意后,开始翻译《活着》这部小说。后来,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取现代中国文学与电影专业博士学位,现在是加州大学东亚系教授。他主要研究当代华语电影、文学,并翻译了多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他对当代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文学、电影以及通俗文化的研究取得过诸多成就。

.............................


1.2 透明的翻译
在翻译研究领域,经常会提到“功能对等”“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后殖民主义翻译”“丰厚翻译”“瘦身翻译”等,但几乎没有人提及“透明的翻译”。在与翻译研究相关的各类词典中,“透明的翻译”这一术语也并未出现过。“透明的翻译”作为一种翻译现象,有必要对其进行定义,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1.2.1 透明的翻译起源

提到透明的翻译,我们可以追溯到德国早期的翻译理论家弗里德里希·丹尼尔·恩斯特·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Daniel Ernst Schleiermacher,1768-1834)。1813年,施莱尔马赫发表了《论翻译的方法》这篇文章,它对后来的德国翻译理论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施莱尔马赫(1813)在文章中谈翻译方法时提出两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引导译语读者走近原文作者,要求译者翻译时向原文靠拢,保留原文异质性,让译语读者通过自己努力感受异域文化;第二种途径是引导原文作者走近译语读者,要求译者翻译时照顾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使译本符合译语国家的主流文化,让译语读者感觉是在阅读本族语创作的作品。事实上,施莱尔马赫提出的异化和归化的翻译术语就是对以上两种翻译途径的诠释。他更倾向于第一种途径,让读者去接近作者,这样译文读者不会认为是原文作者使用目标语写作,而是使译文读者感觉在读原作,这种观点其实是透明的翻译的雏形。

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1923 年,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瓦尔特·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陈述了他的翻译理论和观点。《译者的任务》最初是本雅明翻译波德莱尔的著作《巴黎塑像》后写的译序,它的价值被人们发现之后,现已经被人们奉为文学翻译的“圣经”。本雅明(1923)认为:一部优秀的译作是透明的,它不会遮蔽原作,不会挡住原作的光芒,而是通过自身的媒介加强了原作,使纯语言更充分地在原作中体现出来(A real translation is transparent;it does not cover theoriginal, does not black its light, but allows the pure language, as though reinforced byits own medium to shine upon the original all the more fully)。同时,本雅明强调允许外来成分进入翻译语,这又可追溯到施莱尔马赫的“异化”(alienating)概念和“引导译语读者去走近原作作者”的思想。由此看出,本雅明受到了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的影响。从以上本雅明的论述中总结出透明的(transparent)的翻译,这里的“透明”是指看不见或隐身的,不遮蔽原文的意思。

..........................

第二章 叙事结构的保留

2.1 双层叙事结构
热拉尔·热奈特(Gerard Genette),作为叙事学领域的核心人物,曾划分出两大叙事层次:第一叙事层为外部故事, 指包含整个作品的叙述;第二叙事层为内部叙事, 指叙述中的故事。在一部文学作品中, 第一叙事层的主要作用是对第二叙事层的叙事进行解释说明,必要时会打断第二叙事层,控制整个叙事的节奏;第二叙事层的主要作用是在文学作品中推动故事的发展或担保故事的真实性, 两者共同推动整个叙事的发展,我们称之为双层叙事结构。
对于余华来说,在《活着》中采用双层叙事结构是一次探索实践,这是他在叙事结构方面的一次转变,同时也为以后的写作提供了一种范式。因此,双层叙事结构是余华《活着》这部小说最为显著的特点。
从叙事学角度来看,《活着》这部小说有两个叙事层:第一叙事层,就是文中在乡下收集民歌的“我”,主要是引导、控制整个故事的节奏;第二叙事层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徐福贵,主要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两个叙事层互相平行,共同推动着整个故事的发展。因此,余华通过采风人“我”在文章中多次把深入故事情节的读者拉回现实之中,从主人公福贵的讲述回到了“我”的讲述层面,从而解决了故事情节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使作品的故事情节适度轻重缓急,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


2.2 直接引语
在写作中,叙述说话者实际所说的话称为直接引语。直接引语不涉及引入任何语法变化, 因此,小说中经常使用直接引语来表达人物性格、心理。直接引语原原本本地记录人物话语, 保留其语音、语法特征。双引号“”是直接引语最明显的外部特点, 同时,与“某某人说:”或“,某某人说”等结构搭配使用。
细读《活着》中英文本时,笔者发现《活着》小说中用了很多直接引语的句型,如,某某说:“” 直接引语的表述结构,从而对这种表述结构在《活着》中英文译本的数量进行了统计。

对直接引语的研究主要以语料库为研究方法。使用语料库的方法进行翻译研究,我们可以称之为语料库翻译研究。随着近些年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有些学者将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引入翻译研究中,主要内容是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研究翻译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特征。Mona Baker,英国人,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倡导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学者之一,并且最早提出了将语料库语言学工具用于对翻译的过程进行描述性的研究。语料库翻译学借助语料库实证工具,对存在的翻译事实或现象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和概括,为描写性译学开创了一种独特的研究视角,成为翻译研究的一种新范式。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语料库检索工具也越来越多,常用的语料库检索工具有 WordSmith、Antconc、Concapp 等,这些语料库工具对语料库的检索、分析、处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

第三章 语言特点的再现.....................................26
3.1 词长分布................................ 26
3.2 词汇............................ 26
第四章 文化异质性的重构........................................34
4.1 文化负载词..................................... 34
4.2 中国特色句子........................... 37
第五章 结语........................ 40

第四章 文化异质性的重构

4.1 文化负载词
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国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上述的翻译难题。许国璋在 1980 年发表的文章《文化负载词和英语语言教学》中提出文化负载词这一概念。莫娜·贝克(Mona Baker)(1992)提到蕴含源语国家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或具体到地方特色饮食的文化概念词汇就是文化负载词(culture-specific)。萨莫瓦尔(A.Larry Samovar)(2000)在《跨文化传播 》一书中对文化负载词(Culturally- loaded words)进行了定义:“文化负载词指的是那些传达了一种文化内涵或与这种文化相关的词或短语,这些词或短语也许不会出现在其他的语言或文化中”。廖七一(2000)在《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中定义了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包惠南(2004)在《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一书中对文化负载词定义如下:“‘文化负载词’又称词汇空缺,指源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通过以上对文化负载词的论述进行总结,文化负载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词汇,反映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特色文化,且对于译入语读者来说这些词汇是陌生的、新鲜的。因此,这也是翻译文化负载词的困难所在。文化负载词是原文中最具特色的词汇,其在译入语文本的再现程度直接关系到翻译文本的质量。
............................


第五章 结语
在叙事结构的保留方面,《活着》的叙事特点主要为双层叙述结构、大量使用直接引语和民歌嵌入式叙事。译者白睿文采用斜体英语和非斜体英语的方式保留原文的双层叙事结构,同样使用大量的直接引语对话形式,将民歌嵌入到原文的叙事中,对原文的叙事结构特点进行了保留。忠实的叙事结构也导致了译文保留了民歌、修辞手法等形式,最大程度上再现了原文的文学审美性。
在语言特点的再现方面,《活着》句子较短,语言简洁、生动、口语化,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笔者借助在线赋码工具 CLAWS、语料库检索软件 WordSmith Tool 4.0 对《活着》及其英译本进行赋码、检索,并在词汇、句子和段落层面展开统计。白睿文在词汇、句子和段落方面,采取适量的翻译策略,尽量使用简单的句式,以适当的连词将短句连接起来,注重语篇的衔接性和连贯性,表达较为清晰,基本上传达了原文的主题和信息,再现了原文语言简洁、生动、口语化的特点。
在文化异质性的重构方面,从文化负载词和中国特色句子两方面分析重构原文的文化异质性,并适当进行举例分析。发现白睿文倾向于使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处理原文中的文化异质性,尽可能最大化重构原文中的文化异质性,即让目标语读者体会到原汁原味的异国文化。
研究表明,《活着》英译本保留了原文的叙事结构,很大程度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基本上再现了原文的语言特点,最大化重构了原文的文化异质性,实现了与原文相似的审美价值,做到了透明的翻译。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