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广州文艺》的产生
第一节 《广州文艺》创刊的政治文化背景
1971 年“九一三”事件的发生震惊了全中国。以此为界,十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前半阶段,以江青、林彪为首脑的政治集团占据优势地位,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进行各种形式的革命运动;“九一三”事件的发生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但是“文化大革命”并没有真正结束,而是作为一个分界线,中国自此进入“文化大革命”后期。
“九一三”事件的发生对国内的政治冲击很大,全国自上至下都开始反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一些做法,这使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的极左思潮和极左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一些老干部得以恢复工作。与此同时,中国的外部政治环境也有所改善:1971 年 11 月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得以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首次出席了联合国大会;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日本总统田中角荣访华,中国先后与马耳他、墨西哥、阿根廷、希腊等国家建交。“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期初始阶段中国政治内外出现的新情况,带来了思想文化上的暂时松动。
“‘文化大革命’中人们的革命行为,的确表现出一种理想主义的倾向,但是这种理想主义既没有坚定的道德基础,也没有合理的历史逻辑,更没有稳定的法律程序作为保障。但从历史上看,没有法制的保障的理想主义很容易走向丧失理智的狂热。这种狂热从理想方法角度来分析是盲从”。狂热之后就是冷静的思考,在经历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狂热之后,反思的声音越来越多,虽然没有完全冲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控制,但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了致命的冲击。
如何看待“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如何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这些问题成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期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任务。保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歌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批判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倾向成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期意识形态的主旋律。
毛泽东曾经多次说过:我一生只干了两件事,一件事把蒋介石赶到那几个小岛上去了;另一件事就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毛泽东非常担心世人和后人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否定,所以,每当觉察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有可能被质疑或者否定的时候,他都要坚决地制止,他把“批林”和“批孔”联系在一起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所谓的“复辟倒退”,防止“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被否定,这也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九一三”事件之后得以持续的主要原因,虽然“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部分政策有所调整,但是没有脱离“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个框架。
第二节 《广州文艺》的自我定位
《广州文艺》的前身是《工农兵文艺》,《工农兵文艺》创刊于1972年1月,双月刊,编辑部设立在当时的广州市解放北路清泉街新编2号;《工农兵文艺》于1973年1月开始更名为《广州文艺》,还是双月刊。
1970 年代的《广州文艺》坚持群众性文艺创作,面向广大工农兵和群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小说、诗歌、散文,也有戏剧戏曲、歌曲、绘画,同时兼有一些理论性的文章。1970 年代的《广州文艺》从其前身《工农兵文艺》创刊起,到1979年从未停止过出版,1972 年到1978年为双月刊(1972年出版了7期),1979年改为月刊,《广州文艺》在70年代共出版了55期。
一、《广州文艺》创刊号特写
《工农兵文艺》第一期的目录设置比较简单:
整体而言,栏目设计比较简单,有戏剧4篇,小说1篇,诗歌2首,革命历史歌曲5首,革命歌曲7首,美术作品5篇(几个封面,没有专门的美术专栏),外加开头的3篇启事与经验介绍。
《广州市革命委员会政工组关于举办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征文的通知》、《广州市文艺创作、出版发行会议纪要》、《花县开展群众性革命文艺创作活动的做法》这三篇文章完全体现了《广州文艺》当时文学的基本主张,大致勾勒出了《广州文艺》文学创作的基本轮廓,基本表现出了《广州文艺》的基本定位。
《广州文艺》从创刊号开始就贯彻着“文艺创作要坚持为工农兵、为社会主义、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向”,提倡“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艺创作活动”,在整个70年代里,虽然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内容有所改变,但是这两个基本精神没有被遗忘过,一直被强调和实践着。
《广州文艺》的栏目大致有理论文章、戏剧、小说、表演唱、歌曲、美术摄影、辅导材料和纪念文章创作体会这几大块固定的内容,根据社会和政治的要求随时和临时增加新的专栏。1972年第6期增加了“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栏目,批评刘少奇的“唯灵感论”;1974年第1、2期两期增加了“把批林批孔斗争进行到底”的专栏发表相关的评论文章;1974年第4 期增加了“批林批孔”诗选,发表相关的诗作,1975年第5期开设“用《水浒》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专栏发表批评《水浒》的文章;1976年第2期配合“回击右倾翻案风”开设了“热情歌颂新事物,回击右倾翻案风”栏目……
第二章 《广州文艺》的文学主张
《广州文艺》的前身是《工农兵文艺》,创刊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1972年,时值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作为特殊时期的特殊刊物,它的文学主张不可避免地成为主流激进文学和工农兵群众发表观点的阵地,既体现了主流激进文学的主张,又秉承“文艺为工农兵”的美学标准,不可避免地渲染上了特殊的色彩,成为反映那个时代的一面旗帜。具体而言,《广州文艺》的文学主张体现在自己的办刊方针、用稿标准和作品中,更集中地表现在对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宣讲中,表现在对鲁迅作品、语录的阐释中,涉及文艺创作的全过程。
第一节 《广州文艺》对《讲话》的阐释
《工农兵文艺》1972 年第 3 期刊登了编辑组学习《讲话》的文章《努力深入工农兵斗争生活》。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明确强调了革命文艺路线的重要性,批判了刘少奇“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用文艺领域两条路线的历史经验说明文艺工作者同工农兵群众结合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提出了文艺工作者深入到工农兵斗争生活中的方法途径:“首先必须解决出发点问题;深入工农兵斗争生活,收集创作素材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深入工农兵斗争生活,还必须解决一个态度问题;深入工农兵斗争生活,还必须解决同群众的关系问题”,“深入工农兵斗争生活”这个问题解决得好,“文艺创作中的其他重大问题,如关于写矛盾冲突,塑造好工农兵英雄典型等,在认识上就能引刃而解了”。
1973年第2期的《广州文艺》刊发了编辑组纪念《讲话》发表三十一周年的文章《以批修整风为纲,进一步促进群众性文艺创作的发展》,文章批判了刘少奇的“灵感论”、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认为批判应该着重于五个方面:
第一,彻底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的唯心主义的“灵感论”和反对深入生活的“四 边”(边看、边想、边写、边改)的创作方法。坚持实践第一的唯物论的反映论,划 清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同局限于写真人真事,机械地“再现生活”的界限。(略)
第二,彻底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散播的“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坚持唯物 史观。明确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坚持革命样板戏“三突出”创作原则(即 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 雄人物。)划清歌颂无产阶级的领袖、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与为剥削阶级的“英雄好汉”歌功颂德的界限。(略)
第三,彻底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散播的“方向问题解决了”的“路线斗争消失论”, 和鼓吹“咖啡文学”(即“全民文艺”)的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坚持无产阶级的阶级 论,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文艺创作上正确反映与处 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划清无产阶级的阶级情与资产阶级的“人类爱”、“人情味” 的界限;划清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无产阶级方针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界 限。(略)
第四,彻底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散播的政治可以冲击艺术和政治与艺术的“化合” 论;坚持政治统帅艺术的观点。正确处理政治与艺术、红与专的辩证关系,划清为革 命苦练基本功与“业务挂帅”的界限;划清“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与政治和艺术“化合”论的界限。 (略)
1974年第2期的《广州文艺》并没有因为纪念《讲话》而发出自己的声音,而是转载了 1974年5月23日发表于《人民日报》的《坚持正确方向,坚持斗争哲学》(作者初澜)的文章,文章在继续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观点的同时,迎合了当时轰轰烈烈的“批林批孔”运动,歌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指出林彪的行为是从根本上否定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只有坚持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坚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共产党人的斗争哲学,我们就一定能够夺取‘批林批孔’斗争的伟大胜利。”
第二节 《广州文艺》对鲁迅的解读
1940年 1月9日,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在这篇著名的演讲中,他褒扬道:“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它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1]毛泽东对鲁迅的推崇导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鲁迅备受推崇,在1966年10月31日北京七万多人隆重纪念鲁迅的集会上,姚文元这样讲到:“鲁迅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它的灵魂,它的核心,就是毛主席指出的这种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抛弃鲁迅的革命精神,就是抛弃了鲁迅的灵魂,也就是抛弃了整个鲁迅。纪念鲁迅,首先和主要的,就是要按照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大大发扬这种大无畏的、彻底的革命精神,敢想、敢说、敢做、敢闯、敢革命,锻炼出一身无产阶级的钢筋铁骨,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同以苏共领导集团为中心的现代修正主义、同那些反华大合唱中乱跳乱叫的啦啦队、同国内外的反动势力、同一切牛鬼蛇神战斗到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鲁迅研究小组“石一歌”写了了一本《鲁迅传》,歪曲历史,将鲁迅的行为都刻画为反帝反封建的行为,将鲁迅描绘成一个“批孔”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因此,鲁迅首先是“革命家”,然后才是“文学家”、“思想家”,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叙述鲁迅最突出的特征,也是《广州文艺》阐释鲁迅的基本立足点。解读这些信息,对于把握《广州文艺》阐释鲁迅所表现出的文学主张和本身的文学主张是必要的。
一、《广州文艺》对于鲁迅形象的解读和塑造
《广州文艺》对鲁迅形象的解读和塑造,既没有脱离“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模式,也遵从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主流意识形态。
1、由民主主义战士转变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民主战士
鲁迅早年留学于日本,深受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名主将,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在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中国封建旧文化的运动,鲁迅只是一名民主主义战士,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体现出了可贵的战斗精神。最早对鲁迅的思想提出划分的是瞿秋白,早在1933年,他以“何凝”的笔名发表了一篇《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鲁迅比作希腊神话中战神玛尔斯的悲惨的儿子“莱谟斯”,是“野兽的奶汁所喂大的,是封建宗法社会的逆子,是绅士阶级的贰臣,而同时也是一些浪漫蒂克的革命家的诤友”,最终在1927年“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真正的友人”,而共产主义战士,是在“经历了辛亥革命以前直到现在的四分之一世纪的战斗,从痛苦的经验和深刻的观察之中,带着宝贵的革命传统到新的阵营里来的”。
《广州文艺》支持了瞿秋白的这种观点:鲁迅的思想是在1927年由一名民主主义战士转变为一名共产主义民主战士的,在不断的思想改造中最终确立了无产阶级革命世界观。
第三章 《广州文艺》的创作规范.............. (21)
第一节“三突出”的创作原则..........................(21)
第二节 “工农兵业余作者”的创作........................(25)
第四章 《广州文艺》的文艺批评....................... (31)
第一节 《广州文艺》文艺批评的内容.......................(31)
第二节 《广州文艺》文艺批评的标准.......................(36)
第四章 《广州文艺》的文艺批评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个特殊的时期的文艺批评与当时所有的主流文艺批评一样,完全充当了政治、思想斗争的工具,《广州文艺》也不例外。
第一节 《广州文艺》文艺批评的内容
《广州文艺》作为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一份政治性的文学刊物,它是为主流政治服务的,并且随着主流政治风向标的变化而变化。就批评的具体内容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一、批评刘少奇文艺路线和理论(1972——1973)
这一时期的批修整风运动不断地深入,主要是批判“刘少奇这一类骗子的反革命手段”,即一些文艺路线和政策。主要的文章有:
闻彬《工农兵是文艺的真正主人——批判“唯灵感论”》,1972年第6期
梁广道《批判极左思潮,写好英雄人物》,1972年第7期
陈绍伟《坚持无产阶级的文艺批评标准——彻底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篡改无产阶级文艺批评标准的谬论》,1973年第2期
李洁新《鱼目岂能混珠——斥“咖啡文艺”论》,1973年第2期
周苇《“边想”的画皮,“灵感论”的化身》,1973年第2期
林伟雄《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的创作“四边” 论》,1973年第2期
蓝桂良《工农兵方向不能篡改——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的“方向问题解决了”的 谬论》,1973年第3期
在这一阶段,刘少奇是被批判的主要对象,他本人被定性为“资产阶级走资派的正司令”、“骗子”,他的各种言论和意见都被当做资产阶级的言论被批判和打压,他和他的同伙“企图用唯心论的先验性的说教,排斥工农兵的文艺,反对革命文艺家到工农兵群众中去,让少数资产阶级精神贵族垄断文艺阵地,为反对无产阶级和复辟资本主义的罪恶目的服务”。《广州文艺》也是用这种基调来批判刘少奇的,从“唯灵感论”到“咖啡文艺”,再到“四边论”都被斥为是剥削资产阶级的文艺理论,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的,违背了“文艺为工农兵”这个基本的任务。
结语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赋予了“文革文学”与众不同的特征,包括这一时期的文艺期刊都深深打上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烙印。分析和研究这个历史时期的文艺期刊,对于我们把握整个文学史和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意义重大。
1972 年对于文艺活动而言,是非常重要一年,“九一三”事件的发生带来了全国人民的思想松动,各种文艺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借着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年这个契机,《广州文艺》的前身《工农兵文艺》诞生了,诞生后的《广州文艺》以《讲话》为征文依据,坚持“文艺创作要坚持为工农兵、为社会主义、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向”,提倡“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艺创作活动”,反映主流文学的发展,体现主流意识形态,它和各个地区的文艺期刊都成为一种典型的“文革”文学的生产方式,通过文学这个形式来说明“这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对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建设社会主义,是完全必要的,是非常及时的”。
《广州文艺》不仅在自己的办刊方针、用稿标准和作品中宣扬自己的文学观念和文学主张,还通过对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鲁迅言论的阐释来不断地宣扬自己的文学观念和文学主张,这涉及文艺创作的全过程。《广州文艺》每年都刊登纪念《讲话》的评论文章,在纪念文章和相关的理论文章中宣扬自己的文学观念和文学主张;《广州文艺》继续宣扬鲁迅是“共产主义民主战士”这个说法,并且还不断进行拔高。在整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文学观念和文学主张是:文学是为政治服务的;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文学作为一种“宣传手段”,也是一项“光荣任务”;《广州文艺》遵从“文革”文学的创作规范。这使得《广州文艺》不可避免地成为主流激进文学和工农兵群众发表观点的阵地,既体现了主流激进文学的主张,又秉承“文艺为工农兵”的美学标准,不可避免地渲染上了特殊的色彩,成为反映那个时代的一面旗帜。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期的实践,“文革”主流文学规范不断完善和具体。“革命样板戏”初步形成,提出了“塑造工农兵形象”,还必须把无产阶级英雄人物放在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中来进行,运用“三突出”原则塑造英雄人物形象。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期的实践和融合,构成“文革”主流文学的特征。《广州文艺》实践个体现着这套创作规范。“三突出”的创作原则由姚文元加工而成,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广州文艺》一方面通过文艺理论对“三突出”进行介绍推广,一方面发表大量的表现“三突出”的作品,不断地强化对“三突出”的运用。《 广州文艺》既大力提倡“工农兵业余作者”创作,发表一些指导性的文章帮助“工农兵业余作者”学习和进步,又大量发表“工农兵业余作者”的作品。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