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文艺社会学”问题之多面解析 ——兼论新世纪文艺社会学的进展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230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文艺社会学:“重建”何以提上日程

文艺社会学是关于“文艺——社会”关系的研究,作为一门具体的学科在我国萌芽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此时出现了多部被译介过来的文艺社会学专著。作为一门新知,就在文艺社会学要刚刚发展的时候,五十年代由于受到庸俗社会学的影响,我国的文艺社会学研究出现庸俗化、简单化、公式化的倾向,一度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直到七十年代末庸俗社会学被彻底清算,我国的文艺社会学研究在八九十年代进入一个新阶段,不仅有从国外译介来的文艺社会学专著,还出现了多部我国学者自己的理论成果。在理论研究的同时,九十年代末有学者提出了“重建文艺社会学”的口号,认为由于受到庸俗社会学的影响,我国的文艺社会学研究一度中断,现在需要重新建立起“文艺”与“社会”的关系。进入新世纪,不少学者依然专注于“重建文艺社会学”的研究。本章从“重建文艺社会学”的背景入手,全面介绍“重建”的提出。

第一节 “重建文艺社会学”提出的背景

我国二十世纪的文艺社会学研究从萌芽到中断再到恢复和发展经历曲折的过程,这也成为新世纪后不少学者提出“重建文艺社会学”的理论背景。文艺社会学作为一门“新知”的引入,为我国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庸俗社会学的影响,曾使文艺社会学的研究一度中断,为了避免再次回到庸俗社会学有必要提出“重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文艺政策的调整,使得文艺社会学得到恢复与发展,出现了众多我国学者的研究专著,呈现繁荣发展之势。但由于长时间受到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学界有些学者对文艺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持怀疑的态度,为了纠正这种片面的认识,“重建文艺社会学”也是必要的。

一 曾经活跃的“新知”引入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艺社会学的传入为我国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当时虽然没有出现我国学者关于文艺社会学研究的专著,但国外学者相关著作的翻译为我国文学理论界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为一门具体的学科,文艺社会学起源于西方,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在我国,文艺社会学还是一门新兴起的学科。文艺社会学最早被介绍到我国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徐中玉曾在花建、于沛的《文艺社会学》一书的序中写道:“还在本世纪30年代我读大学的时候,‘文艺社会学’(或称‘艺术社会学')曾被我们当作难得的新知。”当时的中国文艺界出现了多部被翻译来的有关文艺社会学的专著,但此时还没有我国学者关于文艺社会学研究的著述,文艺社会学的研究还处于萌芽期。

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但这在客观上却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使外来的先进文明传入中国,使中国重新登上世界的舞台。在思想文化上的表现就是当时的有志之士开始向西方寻找真理,接受西方的先进文艺观。

第二节 “重建文艺社会学”的提出与响应

“重建文艺社会学”的口号最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就有学者提出过,直到新世纪依然是文艺社会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关于“重建”,姚文放最早发表于 1993 年《思想战线》的《走向中介论的文艺社会学》中就提出,要“在美学的基础上重建文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他认为当时文艺社会学被社会学化了,而忽略了它的美学意义,容易回到庸俗社会学的老路。这种担心是有必要的,因为当时虽说文艺政策经过调整,文艺已不再是政治斗争的工具,但毕竟此时的文艺社会学研究还处于研究的初期,为了避免文艺再度成为社会研究的工具,重新对文艺和社会的关系进行梳理是必要的。

进入新世纪后,陶东风于 2004 年发表在《文艺研究》的《当代文艺学学科反思-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重建》中指出,面对消费主义时代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实,传统的基于西方 19 世纪的文艺社会学模式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社会学已经不能满意地解释这些状况,必须要调整和拓宽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建立当代形态的文艺社会学,重建文艺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以适应新的社会现实和文学现实。社会是复杂多变的,尤其是新世纪后,我国的社会环境每天都发生着变化,文艺也必然会受到这些变化的影响。传统的文艺社会学中关于文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文学与社会现实,所以需要重新梳理这些新增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

丁云亮在《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社会学的重构》中试图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文艺社会学的重构相结合,从文学制度,作家角色和文学阅读三个方面阐释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重构文艺社会学的可能性。在文学制度方面,它认为文学系统内部的文学制度研究,尤其是通过研究文学制度结构分析文学史的形式的演变规律为文艺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在作家角色方面,他认为如果文艺社会学想运用案例分析揭示商业化的精神产品的局限性,就要回归到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的理论上来;在文学阅读方面,他认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理论能够提供给我们正确的认识问题的方法,把文学阅读置入不同的社会结构系统中加以考察,准确把握其中的规律,从而为宏观的文艺社会学的理论建构服务。文章最后,作者还对文艺社会学的前景进行了思考,认为要想使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社会学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一定要将实证性方法和实践性功能相结合,寻求社会性和艺术性的平衡点。将文艺社会学的“重建”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无疑是为其研究增添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第二章 重建:概念的廓清与实质的追问

受到庸俗社会学的影响,我国的文艺社会学研究一度陷入困境,为了纠正这种机械的“文艺——社会”关系研究,不少学者提出“重建文艺社会学”的口号。这一口号伴随着文艺社会学从新时期一路走到新世纪,那么这一口号的内涵和实质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作为文艺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关于这一口号的反应却是应者寥寥、观者茫然呢?本章中笔者将就这些问题进行论述,并且结合文艺界其他学科的“重建”来探究文艺社会学“重建”的实质。

第一节 关于“重建”的解读

一 “重建”的内涵

“重建”最基本的含义是重新建立,可理解为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即是以前有过,曾经出现了间断与停滞,现在要把它重新建立、复原。关于这一层涵义,周平远认为我国的文艺社会学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但在四五十年代受到“庸俗社会学”的影响,期间并没有发展,其研究中断了,直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文艺政策的调整,使得文艺社会学再次回到人们视野,被纳入文艺理论的研究范围,所以,此时被认为是文艺社会学第一个“重建”期。进入新世纪后,文艺社会学虽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总体而言,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上还不尽如人意,“重建”工作任重而道远。丁云亮认为“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文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重新摆上文艺学议事日程。”4这里的“重新”也是被间断后重新建立的意思。

“重建”的第二层意思是以前的或者现在的某种理论或观念已经过时不适用于现在了,需要重新建立一种更符合现在现实的理论观念或方式方法。陶东风的理论主张更接近于这一层意思,他认为新世纪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兴起,传统的文艺社会学存在很多缺陷,因此倡导一种“新的文艺——社会研究范式”,建立当代形态的文艺社会学。

其实所谓的“重建”就是要重新梳理文艺与社会的关系,因为这一关系曾经被机械化、简单化了,一度沦为政治的工具,虽然经过文艺政策的调整,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得到众多学者的研究,这里边大多数的学者并没有提出或响应“重建”的口号,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但如果“重建”口号不提出的话,还会有学者把其与庸俗社会学混为一谈,曾经的灾难性后果使得文艺社会学屡遭诟病,所以需要提出这一口号来为文艺社会学“正名”。

根据“重建”的这两层意思,可以把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得到恢复后的文艺社会学研究作为“重建”的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重建”任务是纠正庸俗社会学的错误,使其回到正轨。而把新世纪后的文艺社会学研究归为“重建”的第二个时期,因为虽然文艺与社会的关系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但是此前的研究还存有某些局限性,尚不能完全概括当下文艺与社会的关系,所以“重建”的工作还要继续。

第二节 “重建”的实质与核心

简单来说“重建”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建构,不管是中断后“重建”,还是适应新的时代环境的“重建”,其目的都是要建构更具科学性和当代性的文艺社会学。尽管进入新世纪后,学界有关“重建文艺社会学”这一口号响应的人并不多,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关于文艺社会学的研究却日益繁荣和成熟,不管是基本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具体研究成果在前文中已经进行了论述,通过这些理论成果可以发现,这些学者、理论家中罕有明确表明自己的研究是为了响应“重建”这一口号才进行的。“重建”的提出对于学界研究文艺社会学似乎没有实际的意义,不管提出与否并没有影响到文艺社会学的研究热潮。因为任何一门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都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但这并不是说一定要否定过去、重新建立一个理论体系。周平远、陶东风、姚文放等学者所倡导的“重建”从其本质上来看也是想要发展文艺社会学的当代形态,建设符合当代文学现实的文艺社会学。

其实关于“重建”的话题,并不只出现在文艺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中,比如文学与精神生活联系的重建、文学理论的重建等。下面笔者通过对“重建文艺社会学”与“重建文学与精神生活的联系”、“重建文学概论”的比较,来进一步阐释“重建”的核心与本质。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文艺政策的调整,曾经在“文革”中消失了的“文学性”重新回到作品中,受到作家的重视。但好景不长,受到文化转型的影响,“纯文学”的空间被压缩,“媚俗艺术”越来越受到欢迎,“文学性”似乎又在文学作品中消失了,所以人们开始了对“人文精神”的讨论和“纯文学”的反思,甚至许多人认为在当今这个时代里,“文学已经死了”,“文学无用”。曾经文学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过深入而广泛的影响。比如80年代的文学。但现在,文学正在从精神生活中退出,文学在精神生活中的影响力也在衰退。所以需要重新建立起文学与精神生活的联系。这里的“重建”具有“中断”后“复原”的意思,因为文学与精神生活的联系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是十分密切的,但由于近年来社会的转型,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文学与精神生活脱节了,现在就要重新建立起二者的联系。

第三章 现代文艺社会学:与“重建”相关联的建构................................ 17

第一节 新世纪的理论贡献...................... 17

一 文艺社会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17

二 文艺社会学的应用研究................. 18

三 外来“资源”的引进............................ 20

第二节 无法回避的问题.............................. 20

一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歧................. 21

二 文化研究的冲击..................... 23

三 消费主义时代下大众传播对文艺社会学的影响................ 24

四 现代社会心理的影响.................... 26

第三章 现代文艺社会学:与“重建”相关联的建构

“重建”是由于庸俗社会学的影响而导致“文艺——社会”关系研究的机械化、简单化,这既需要对“文艺——社会”关系进行重新界定,更重要的是要建构新的文艺与社会的关系,建构现代形态的文艺社会学。这与新世纪其他没有提“重建”的研究者的出发点和目标都是一致的,本章将结合新世纪以来的文艺社会学研究成果及文艺社会学研究所面临的问题,探讨怎样建构现代形态的文艺社会学。

第一节 新世纪的理论贡献

新世纪我国的文艺社会学研究呈现急速发展的态势,取得众多的研究成果,其中有响应“重建”口号所进行的研究,也有并不是在“重建”口号指引下进行的研究。但不管其出发点是什么,结果都丰富了文艺社会学的研究。

一 文艺社会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进入新世纪,文艺社会学面对急速发展的社会和文艺现实,通过借鉴、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方法,在其基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专注于研究文艺社会学基本理论方面的著作包括宋建林的《现代艺术社会学导论》、方维规的《文学社会学新编》,都是这一时期重要的理论专著。《现代艺术社会学导论》对西方和中国的艺术社会学的演变历程作了总结,并且通过比较艺术社会学和社会学批评、社会学,美学的关系来明确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定位。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自己对现代形态的艺术社会学的基本构想,即现代形态的艺术社会学建设应注重研究艺术与社会互动理论,系统整体论和中介理论。《文学社会学新编》对文学社会学研究的语境、发展脉络和学科定位进行了分析,对经典文本进行解读,每章均由经典文本阅读和相关问题概说两部分组成,把西方自文学社会学诞生以来的重要的理论家的代表观点作了重新的翻译和介绍。如波纳德、丹纳、左拉、居约、朗松、埃斯卡皮、西尔伯曼、阿多诺、普列汉诺夫、卢卡契、本雅明、布迪厄、戈德曼、萨义德等等。20 世纪的文艺社会学研究专著多以“论”为主,研究文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而有关文艺社会学“史”的著作却很少。2005 年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周平远的《文艺社会学史纲——中国 20 世纪文艺学主流形态研究》一部专门研究文艺社会学史的专著,是进入新世纪,文艺社会学研究取得的进展之一。这本书对 20 世纪初文艺社会学传入我国时的知识背景、文学语境、理论来源和主要学派作了详细地介绍,并且还详细论述了 50 年代影响中国文艺界的庸俗社会学及其清算问题,对 80、90年代文艺社会学得到恢复后取得的成就进行了论述,这本书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作者在最后一章对“重建文艺社会学”问题所作的思考,作者对当前文艺社会学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都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且提出要“立足于‘多维论’的理论立场,建设多元化、多层化、多样化的理论形态,是重建文艺社会学所应取得的基本思路与策略。”

结语

在我国文艺社会学作为一门具体的学科萌芽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来受到庸俗社会学的影响被机械化和简单化了,直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经过文艺政策的调整以及对庸俗社会学的彻底清算,我国的文艺社会学迎来第一个研究热潮。进入新世纪,有学者提出“重建文艺社会学”的口号,认为应重新梳理文艺与社会的关系。因为庸俗社会学的影响,使得不少学者将文艺社会学与庸俗社会学混为一谈,认为文艺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是不可取的。为了纠正这种错误的观念,更是对庸俗社会学中机械化的“文艺——社会”关系进行调整,提出“重建”的口号是必要的。虽说“重建”的提出有其局限性,自新时期以来的众多文艺社会学研究成就都是学者为了适应现实的需要顺势而为,但这并不是说“重建”是没有用的。因为我国的文艺社会学研究确实曾经受到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导致了中断,文艺一度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关于“文艺——社会”的关系需要重新梳理。即便说研究会随着时代环境和政策的改变而自然的发生改变,但为了避免被质疑,这一“正名”是必要的。

但“重建”的实质还是经过重新梳理后的建构,即建构符合当下时代环境和文学现实的文艺社会学。我国的社会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关于文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也在发生这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寻求新的“文艺——社会”关系将是现代文艺社会学建构的重点与难点。

综合新世纪以来的文艺社会学研究成果及其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多维性”与“开放性”应是“重建”后的文艺社会学所应追求的。但由于笔者能力有限,在建构现代形态的文艺社会学问题上并没有更多新的想法,只是对各个学者理论研究的总结,所以这一问题将是未来笔者追求的方向。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