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野季吉文艺思想在中国之译介与接受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226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青野季吉与日本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

日本的无产阶级文艺运动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一页,它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发展到30年代中期,即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前夕,无产阶级文学运动遭到残酷镇压,于1934年完全瓦解。作为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的一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也算是“第一次广泛的、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产物,它提出了文学要为无产阶级服务、为大众服务,确立了文学的“阶级性”和“大众化”原则,这为建立无产阶级文学的理论体系做出巨大贡献。在日本无产阶级文学活跃的这十多年里,经历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抵抗过法西斯的暴政,壮大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创作队伍。许多在那个时代创作出来的作品,在现在依然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在日本影响广泛,而且被译成外文,成为世界进步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而日本无产阶级理论的确立是与青野季吉的名字分不开的,他从无产阶级文学第一本杂志《播种人》后期就开始撰写大量文章,指导日本无产阶级理论活动。本章主要是对青野季吉的文艺思想进行归纳概括。主要分三个方面,首先是介绍青野季吉在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定位;其次概括其理论思想,重点总结为“调查艺术论”、“外在批评论”和“目的意识论”;第三节是追溯青野季吉文艺思想的来源。

第一节青野季吉在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的地位

一、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始兴期

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日本工人运动在那个时期发展到了高潮。日本许多文学批评家都曾把无产阶级文学的诞生作为新兴文学的开端,并且认定无产阶级文学的出现是“昭和文学”建立的主要标志之一。由此不难看出,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人们虽然对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看法不一,但普遍公认的是,把1921年《播种人》的创刊作为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幵端。青野季吉就是借《播种人》这一平台登上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舞台。

《播种人》是颇具平民色彩的综合性杂志,1921年2月创办于秋田县。因为杂志的编辑小牧近江、金子洋文、今野贤三等人都是文坛新人,《播种人》并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在三期之后便因经费问题而宣告停刊。同年10月,在东京重新出版。新版的《播种人》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页数和发行量都有了很大的增加,编辑阵容也更加强大,村松正俊、佐佐木孝丸、平林初之辅、青野季吉、前田河广一郎、中西伊之助等人先后成为同人。与此同时,文化界许多知名学者如有岛武郎、加藤一夫等,国外作家巴比塞、爱罗先河等都为刊物的特约撰稿人。执笔阵容之大,是当时其他杂志所罕见的。1923年9月,天皇制政府借关东大地震之际,强迫许多无产阶级刊物停刊,《播种人》也无法再继续下去,1924年1月宣告停刊。《播种人》社也随之解散。

第二节青野季吉的文艺思想

青野季吉的文艺思想代表了前期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的高峰。青野季吉从《播种人》后期就开展指导性的理论活动撰写了《文艺批评一种发展形式》(1925年)、《“调査”的艺术》(1925年)、《以“原始林”为中心,再论“调查”的艺术》(1925)年、《自然生长与目的意识》(1926年)、《再论自然生长与目的意识》(1927年)等一系列文章。青野的这些文论对日本传统的文学观以及近代私小说的表达方式持否定态度,他在新的文学概念的探索上,着重强调其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经过调查”的艺术。青野把以往的“内在的”文艺批评转向对文艺作品具有社会意义的“外在批评”,在此基础上对平林初之辅的观点加以发展,提出了“目的意识论”,主张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必须从自然生长这第一义的职能提高到目的意识这第二义的职能上,即文学作品必须具有自觉的目的意识。由此他说“开始自觉到无产阶级的斗争目的,这才成为为阶级的艺术,即由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这才成为为阶级的艺术”。

《文艺战线》接纳了青野季吉的文艺观点,1927年2月,林房雄发表的社论《社会主义文艺运动》明确指出:“目的意识就是要把握真正的社会主义世界观——真正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社会主义艺术运动,是在作家把握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认识、无产阶级的政治意识之时开始的’,同时‘只有开始自觉的无产阶级的斗争目的,才成为阶级的艺术’;文章还指出社会主义文学与艺术价值是并存的,‘社会主义文学要追求艺术的美的完成’,但它所追求的美是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的美,并强调‘社会主义文学公开声言文学的社会效果和宣传的、机动的作用’”。

一、调査艺术论

1925年7月青野发表文章《“调查”的艺术》,青野主张进行理性探求的“调查的艺术”,调查的艺术必须剖析和描述无产阶级的世界,以推动作家深入现实生活,在生活中积累真实的写作素材,从而写出丰满的文学作品。他的文章以辛克莱的小说《煤炭大王》为例,说明了文学作品的选材要进行科学调查的必要性。青野认为,初期的无产阶级文学,“私小说”对一些文学作品的选择和处理题材的方法上,有很大的影响,以为“只要写了自己的体验,就是无产阶级文学”。在青野看来,目前日本的小说,是作者生活里面所意识到的及大部分无意识的各个印象的组合。”单一的印象当然不能代表作家所寻求到的事实,以及依据这些事实而产生的全部思想和认识,单凭自己狭溢的个人体验,不进行多方面的调查,不去掌握更多的生活事实,不能客观反映现实社会背景和事件,是不可能写出好的作品的。因此,作家要全面观察了解社会,要摆脱过去印象式的艺术。

当时日本小说创作缺乏的正是作家全面观察的意识。青野认为调查的艺术是无产阶级描写无产阶级世界的特权。“真正的宽阔的描写,只有经过调查的努力,这是斗争期间无产阶级应努力的方向,也是挽救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一个坚实的道路。”“无产阶级作为把握生产机关的阶级,作为推动社会运转的阶级……解剖这个世界,描写这个世界,是无产阶级所具有的唯一特权。”他呼吁“不单单满足于兴奋和感伤的日本无产阶级作家一定面向世界,大大地挣开眼”这样的调查方式。他还认为,要以反抗意识、叛逆意识为根基,调查要从社会现实的必然性中出发,无产阶级务必要着眼于现实,解剖和描写无产阶级的现实世界。

第二章1920-1930年代青野季吉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

20世纪20年代后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中国兴起,这与日本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之间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在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空前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以青野季吉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批评不但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写下了重要而辉煌的篇章,而且对现代中国左翼文学运动也产生很大影响。本章主要从青野季吉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受到青野季吉的影响、三十年代文艺论证时期对青野季吉的批判三个方面来说明二、三十年代青野季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情况。

第一节青野季吉在中国的译介

在1932年以前,能被中国左翼文学倡导者所接受的马列文论大部分都是从日文中转译的。例如平林初之辅依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观点,在无产阶级性质、无产阶级文学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有指导性的理论;青野季吉对中国左翼文学影响最大的“目的意识论”理论;藏原惟人提出的“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同样对中国左翼文艺运动影响也很大,在他的《再论新写实主义》一文中,无产阶级写实主义与“唯物辩证法”理论被进一步等同起来。中国的左翼文学“革命文学”的产生受到译介日本左翼文论热潮的巨大影响。1928年,创造社、太阳社留日学习成员回国,他们发起革命文学”论争,此次论争成为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形成自觉的标志。论争一开始就变现出了自觉借鉴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经验的意识和倾向。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等人在日本留学多年,日本文学和当时世界文学的状况都是他们所熟悉的,在他们接触了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又学习了马列主义文学理论之后,他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们特别关心创造社,希望创造社能转变方向,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他们把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经验也带回国来,并且运用到中国的革命文学之中。

这一时期,青野季吉等人的文论被视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典范,大量地翻译过来。其中包括青野季吉的理论著作和文论:1928年,北新书局出版的《艺术简论》(陈望道译)。1929年,南强书店出版了《观念形式论》(若俊译。同年北新书局出版了鲁迅的《壁下译丛》,内收有青野的《艺术的革命与革命的艺术》、《关于知识阶级》和《现代文学的十大缺陷》三篇文论。1930年,上海现代书局出版了《新兴艺术概论》(冯宪章译,里面包括青野季吉的《新兴艺术概论》。同年上海星星书店刊印了《新兴艺术概论》(王集丛译,收入青野季吉的《普罗列塔利亚艺术概论》等。1929年9月,《乐群月刊》第二卷第九期刊登青野的论文《论日本无产文学理论的展开》(陈勺水译)。1934年,在《文史》双月刊创刊号发表《政治与文艺》(张我军译)。1936年5月5日,《东方文艺》第一卷第二期刊登《日本国际笔会与左翼作家》(洁白译。1937年6月,《时代文艺》第一卷第三期发表《文学民众化论》(若木译)。

第二节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对青野季吉的接受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被世界文学史称为“红色的三十年代”,在这种世界文学的大格局面前,中国左翼文学受到苏联文学和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影响,逐步发展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左联文学是适应中国革命的需求而兴起的,也有着中国无产阶级所产生的社会和阶级根源,但是并不能否认它与世界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联系,并且还受到世界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巨大影响。

日本无产阶级阶级文艺运动从刊物《播种人》的发刊算起,已经有了十几年的战斗历史,它拥有庞大的理论建设队伍和作品创作队伍。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倡导革命文学的创造社成员均留学日本,特别是创造社后期的成员,都在日本无产阶级运动发展到高潮时离开日本,回到祖国大力倡导革命文学。在日本感受到的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高涨气氛和学习到的一些无产阶级思想理论都被他们带回中国,将日本的经验运用到中国的革命文学运动之中。其中青野季吉的理论著作被他们认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典范,强烈影响着中国左翼文学运动。青野的理论“目的意识性”直接为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的激进派提供了理论资源。创造社后期成员成仿吾、李初梨,太阳社成员蒋光慈钱杏邮等人的一部分理论均取自青野季吉。

一、“目的意识论”成为革命文学的理论来源之一

1927年底到1928年后期革命文学的倡导和1928年初到1929年的革命文学的论争是中国革命文学兴起的标志。后期革命文学倡导期间产生了理论分歧,又形成了革命文学论争。

后期创造社成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等人在留学日本时,正逢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兴盛时期,在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热烈氛围中,他们深受其思想理论的熏陶。回到祖国后,由于他们接受了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洗礼,他们严重不满于中国文坛文学落后于现实的现状,开始以日本无产阶级文学为关照,倡导革命文学。

1926年开始日本无产阶级文艺运动迎来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论争,这场论争围绕着无产阶级文学如何建立、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等问题而展开。它的深层根源是受到日本共产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但是引起论争的直接原因是青野季吉的文学理论。青野的文章《自然生长与目的意识》因触及到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根本方法问题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房林雄就以青野的理论为架构,为《文艺战线》写了题为《社会主义文艺运动》的评论文章。这篇文章引起了中野重治、鹿地等人的强烈反对,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进而导致了日本无产阶级文学阵营的第一次分裂。

当时,后期创造社成员李初梨、冯乃超等人正留学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林房雄、中野重治、鹿地亘等此时都还是东京帝国大学的学生,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研究会的核心成员。李初梨等人对当时日本无产阶级文坛这场论争给予很大的关注,他们经常参加社会主义研究会组织的活动,同时把当时在日本最有影响的左翼刊物《文艺战线》作为必读刊物。在这种环境熏陶下,他们形成了倡导“革命文学”运动的初步设想。

第三章青野季吉与现代中国文学........35

第一节青野季吉与鲁迅........35

第二节青野季吉与胡风...........38

第三节青野季吉与现代中国文文论..........42

第三章青野季吉与现代中国文学

不同于后期创造社、太阳社的成员对青野季吉理论的机械接受与运用,鲁迅和胡风并没有全盘接受青野的思想,而是有所扬弃和超越。本章前两节把鲁迅和胡风与青野季吉的关系单独作为个案来研究,第三节论述青野季吉的文艺思想对现代中国文论的影响。

第一节青野季吉与鲁迅

1928年,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蓬勃发展,创造社、太阳社的一些成员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并力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来阐明自己的主张。可以说,他们也发表过一些有益正确的见解,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由于他们还不真正熟悉马克思主义文论,也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和革命实际,同时受到国外“左”倾主义思潮的影响,他们的文艺思想在某些方面也就带着明显的教条主义倾向和形而上学色彩。尤其突出的是他们完全背离了客观实际地去评价“五四”以来的新文艺运动及作家队伍,在文坛上挑起了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创造社、太阳社的一些成员对鲁迅进行了围攻,他们污蔑鲁迅是“封建欲孽”、二重反革命”、“法西斯蒂”等等。

为了对这些谩骂和攻击予以回击,鲁迅一方面发表文章对革命文学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批判各种“左”的言论;另一方面,他不满意创造社、太阳社不肯多介绍别国的理论和作品,而只是搬出新名词术语去批判人,并且他们的批评并没有根据,带着相当多的个人恩怨。鲁迅认为与其进行盲目的论争,还不如踏实地做一些基础性工作,他表示:“有马克思学识的人来为唯物史观打仗,在此刻,我是不赞成的。我只是希望有切实的人,肯译几部世界上己有定评的关于唯物史观的书——至少,是一部简单浅显的,两部精密的——还要有一两本反对的著作。那么,争论起来,可以省去说许多话。”于是鲁迅努力系统地介绍苏联和日本与无产阶级相关的文艺理论著作,其中就包括青野季吉的理论文章。

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梳理青野季吉的文艺理论思想在中国的译介,分析青野季吉的文艺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情况。本文主要分三章来探讨此论题。

第一章主要对青野季吉的文艺思想进行归纳概括。分三个方面,首先是介绍青野季吉在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定位;其次对其理论思想进行概括,重点总结为“调查艺术论”、“外在批评论”、“目的意识论”等,通过对青野核心思想的介绍,为探求他的思想理论对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及中国现代文论的影响寻找基点;最后是追溯青野季吉的思想来源。

第二章以编年形式对青野季吉的译著进行简明的梳理,通过文本细读、影响研究等方法,继而主要分析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的左翼文人对其理论的接受。他的理论著作被李初梨、钱杏邨等人视为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典范对青野的“目的意识论”推崇备至,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等理论资源均取自他的理论思想,引发革命文学论争。第三节介绍30年代文艺论争时期,胡秋原针对左翼领导人钱杏邨等人将文艺服从于政治,生搬硬套青野季吉等人的理论进行的批判。

第三章把鲁迅和胡风单独作为个案,研究他们对青野思想的批判吸收。不同于李初梨、钱杏邨等人对青野理论的机械接受与运用,鲁迅和胡风并没有全盘接受青野的思想,而是有所扬弃和超越。鲁迅对青野的“目的意识论”并不关注,翻译和关注的是其关于无产阶级文学的“新形势论”。青野季吉的思想是胡风文艺思想的渊源,胡风在日本留学期间重点研究青野的文学思想,并对青野的理论都进行了批判的吸收,形成了自己博大精深的文艺理论,涉及范围超越了青野的理论。青野的思想对中国文论虽然产生负面的影响,把文学和政治宣传嫁接在一起,强化了文学的“阶级意识”夸大了文学的政治功能,但也不能否认其积极意义,他的理论著作为中国刚起步的文艺理论研究带来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