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新闻媒体论文,新闻媒体亦称大众媒体,一般来说,新闻媒体包括纸质媒体(报刊)和电子媒体(广播、电视)两种。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作为“新电子媒体”的网络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媒体类型。(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网为大家推荐一篇新闻媒体论文,供大家参考。
绪 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据统计,世界上现存的五千多种语言将有三分之二在21世纪消亡。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该年确定为“抢救濒危语言年”,由此可见国际上对濒危语言的重视程度。在我国,目前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字告知有多少种语言濒危灭绝,但是,满——通古斯语族中的满语和赫哲语已经被语言学界认定为濒危语言。这两个语言的使用者:满——通古斯语族的各个民族,在我国的民族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民族的发展史上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是满族,作为曾经统一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曾经将满语、满文定为当时我国的“国语”和“清文”,使其成为当时最重要的社交工具,对那时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国家文化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满族人在同汉族人在进行不断地交往的过程中,逐渐的退化了其满语的使用能力,最终演化成了今天满语和满文濒危的局面。据最新的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满语的使用者不超过百人,主要集中在黑龙江三家子村等地,使用者基本为当地满族村屯的老人。尽管这些老人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不再使用满语作为生活中的基本语言,而他们的满语水平也不能同旧时相比。但满语,这个满族文化的重要传播工具和载体依然存在仍是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所以,当我们已经意识到满语作为曾经的“国语”如今已经陷入濒危的境地,接下来影响的必然是整个满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乃至满洲族的存亡。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核心载体,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如若能将作为满族文化特质元素的满语和满文很好地传承下去,这不单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满族传统文化,更是对我国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
二、研究意义与创新性
满族文化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发展到了今天,满语文作为满族文化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着这个民族的民俗与传统。如今满族作为中国第二大少数民族,其中真正能熟练使用满语的不足百人,如此巨大的反差,正说明了满语文作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亟需保护与传承。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满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不断增强,国内关于满族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像赵杰的《满语的变化》、冯云英的《东北地区满语衰微原因简论》、张佳生的《中国满族通论》、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的《满语研究》学术期刊、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等。加上近几年我国传媒行业的发展和新闻传播教育的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学者把注意力放在了满族文化的传播上,如沈阳师范大学程燃和徐潇雨的硕士论文《清代满族礼俗的文学传播研究》和《清代满族长篇小说传播方式研究》等。而作为国内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语言文字的保护与传承是发扬满族文化的基本保证。在国家的角度来讲,保护抢救满语文是体现满族民族特色、促进满汉民族团结、合理处理满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关系的必要之举。而目前国内对于梳理大众媒介、学术媒介和社会化媒介对满语文及其保护抢救工作的传播这一课题还是空白。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形态,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类媒介平台用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地发展着,它影响和改变着当下新闻传播的环境和方式,在新闻传播事业进行着日新月异变化的时候,满语文的保护抢救工作应该紧紧抓住媒介融合时代的历史性发展机遇,积极投身到新媒体传播的科学技术大潮中,使更多的人认识并重视满族的传统语言文字。这不仅仅是对满语文的保护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更是对满族文化,乃至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几近消失的文化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
第一章 媒介对满语文及其保护抢救工作的传播
满语文及其保护抢救工作的传播是指以对满语文和它的保护抢救工作为传播内容的信息传播活动和行为。对满语文及其保护抢救工作传播的研究是为了通过对某一类媒介在传播满语文及其保护抢救工作方面的现象和行为进行分析,总结规律和特点,以方便为当代满语文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面对满语文濒临灭绝这一严峻的现实,很多媒体也在宣传满语文及其保护抢救工作中做出大量努力,满语文是满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极具满族文化特色和感染力,在我国多民族文化共同繁荣的大家庭中不应该失去它的一席之地。在保护和抢救满语文的工作中,不同媒体借助不同的媒介平台来发布有关满语文的文章,本文根据不同媒介平台受众群的差异、所基于的技术不同以及传播方式的不同等特点把媒介划分为大众媒介、学术媒介和社会化媒介三种类型,并按照这三种类型的媒介形态来对满语文的传播进行分析,以期望能引起大众对其必要性和紧迫性的重视,呼吁更多的人能够学习满语文以及参与到其抢救保护的工作中来。
一、大众媒介对满语文及其保护抢救工作的传播
大众传播“就是在现代化的印刷、银幕、音像和广播等媒介中,通过公司化的财务、产业化的生产、国家化的管制、高科技、私人消费化的产品等形式,向某种未知的受众提供休闲式娱乐和信息的过程与产品。”[4]而大众媒介就是“传播者和受众必须经过的桥梁,”“传统的大众媒介概念可以用施拉姆的SMCR(Source-Message-Channel-Receiver)模式:反映了从信源到信息到信道,再到接受者,然后再返回信源的信息传播过程。”[5]按时间顺序给大众媒介进行分类,可大致“将其分为三大类别: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6]在这里我们姑且将印刷媒介称之为“纸媒”,纸媒包括图书、报纸和杂志。电子媒介主要指广播、电视和电影。而数字媒介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包括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新媒体,还涵盖了传统大众媒介的数字化,如电子报刊、数字电视等。由于笔者还不具备搜集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上有关满语文资料的权限,所以在此不作分析。
.........
二、学术媒介对满语文及其保护抢救工作的传播
学术媒介是相对于大众媒介来讲的,大众媒介所针对的受众是我们每一个人,没有任何区分,几乎所有人都可以成为大众媒介的传播对象。而学术媒介则面向的是特定范围的群体,相对大众媒介,学术媒介更小众化,是只为某一类人专门定制的“窄播”媒介。对于其传播内容,顾名思义,就是传播系统专门的学问的,如高等教育和研究。在此,本文对学术媒介有关满语文及其保护抢救工作的传播内容的调查是以中国知网为对象的。中国知网是国家知识基础设施(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NKI)的概念,由世界银行于1998年提出,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的,始建于1999年6月。目前,国内对满语文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满语文研究文献整理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成绩。但相比较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语言的研究,满族语言文字相关内容的毕业论文、期刊论文在中国知网上的数量不算多。截至到2016年12月,在中国知网搜索关键词“满语文”,查到满语文相关文章1263篇。本文以1263作为样本数量,时间从1979年至今,从文献来源、学科分布、研究热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
第 二 章 媒介传播满语文及其保护抢救工作的异同与作用..........19
一、 各媒介平台报道的相同点........ 20
二、各媒介平台报道的差异 .......... 20
三、媒介传播对满语文及其保护抢救工作的作用........... 21
第 三 章 媒介传播满语文及其保护抢救工作的问题与策略优化 .......26
一、媒介传播满语文及其保护抢救工作存在的问题......... 26
二、媒介传播满语文及其保护抢救工作策略的优化......... 28
第三章 媒介传播满语文及其保护抢救工作的问题与策略优化
一、媒介传播满语文及其保护抢救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少数的满族自治区的传统媒体建立了自己的相关采集信息的部门,如微岫岩微信公共平台的信息整理和发布就是由岫岩宣传部新闻科的三名工作人员每天从千万条信息中甄选出既符合当地老百姓“胃口”,又能抓住老百姓研究的的信息然后推送出来的。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牵制,满族自治县地区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信息的发布、传播速度相对比较缓慢,同时又受到了专业人才数量少以及融资困难等因素的限制,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满族地区大众媒介的长远发展。虽然在一些满族自治区当地的网站或报纸上会设有民族风俗、文化、语言的版块,但这些版块所用稿件大多来自于一些政府通稿或其他规模较大媒体所采编出来的原创稿件的转载,缺少自己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查、考察出来的成果。尤其是相对于汉文,甚至其他少数民族的一些媒体刊载、传播的内容而言,满族地区的各类媒介平台对满语文的报道就显得内容非常单一,且缺乏创新性,传播范围也非常小。网络技术发展到今天,网民对于娱乐与生俱来的热情在互联网上体现的越来越明显,娱乐化和泛娱乐化的内容成为互联网上的主流,而以满语文为代表的濒危少数民族语言的报道内容跟汉文报道相比却有天壤之别。对于一个濒危灭绝的语言来说,媒介对其的传播内容和渠道应该尽可能的多元化,不能只局限于对历史、现状和政策的陈述,尤其是在当前互联网平台的强势背景下,高效的平台只有结合优质的内容产品才能具有竞争力,才能争取得到更多受众的关注。
...........
结 语
虽然满族为我国第二大民族,满语曾经为我国的“国语”,但满语、满文如今已基本不再作为日常交际用语所使用,其传播也必然缺乏必要的受众群,然而我国政府对满语这样的濒危语言的态度一直是积极的,客观上鼓励了一些媒介,尤其是传统媒介对满语、满文这样比较小众的文化的传播。大众媒介不仅包括纸媒,还包括电视、广播等,笔者曾尝试对辽宁省几个满族自治县的广播、电视中所传播的满语文及其保护抢救工作的内容进行调查,但发现电视台对于收视率较低的频道和地区节目不进行保存,所以以笔者有限的力量,很难搜集到广播电视中的有关满语文的传播内容。关于纸质媒体上相关内容的搜集,也受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受众群比较窄,相关报纸杂志发行量比较少,以至于图书馆等机构馆藏数目有限等条件的限制,在调查过程中,较多的是依赖于互联网,实地调查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综上所述,本文存在一定的搜集资料不够全面的情况,希望在后来的研究中,能更加丰富文章的样本,提供更有说服力的数据。另外,由于笔者在不同学科间的交叉理论研究的不够透彻,学术研究能力有限,所以关于媒介传播满语文及其保护抢救工作依然有些问题没有涉及到或者分析不够透彻,希望在日后的研究中能进一步予以完善。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