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灾害报道概述
1.1灾害报道
灾害报道是指报社和电视台等媒体所提供的关于地震、海啸、台风、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以及生物变异引发的传染病灾害,人为产业活动引发的核泄露和火灾、恐怖袭击等导致人类生命和社会活动受到影响的事件的信息。根据灾害类型的不同,灾害发生报道、灾后复兴报道、防灾报道,以及针对一种灾害如“大地震”进行长期追踪报道统称为灾害报道。
一方面,灾害报道使人们意识到风险的存在,从而采取避难措施,起到防灾减灾的作用,即社会顺机能。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混乱,产生妨碍政府及民众判断力等负面影响,即社会逆机能。
日本媒体的报道历史中,关于灾害报道的数量非常庞大。主要由灾害发生时,传达受灾整体情况的受灾报道、记叙救援现场发生的英雄故事和悲伤故事的特写报道,追踪受灾原因的验证性报道,对灾后重建的希冀展望式报道,生命平安报道,交通状况、通信系统状况报道等构成。
报道手法包括报道机关通过行政机关、警察、消防系统提供的情报,以最快速、最简单易懂的方式写出的整理报道以及报道机关独自搜集信息,以追问社会脆弱性、救援制度问题为主要目的的集中报道。
后者是记者受强烈的职业使命感驱使,以追求更完善的社会为目的进行的报道,但是也非常容易落入“告发文”的俗套之中,因此需要记者具备极高的职业素养、敏锐的洞察力、新闻写作的平衡感。同时,这种报道的发表也需要媒体高层给予报道时间、报道经费上的充分支持。
在报道中唯一可以打破不报重复新闻这一原则的是灾害发生后对生命安危情况以及生活信息提供的报道。
对于灾害报道而言,最头痛的问题莫过于受灾地和非受灾地之间的温度差。当地方发生灾害时,向政府机关集中、信息受众密集的首都圈传递信息是给予受灾地支援的重要方式。而首都圈的信息受众的注意力很有可能被同时间发生的其他事件所转移,因此地方报道机构向首都传送的信息可能被埋没,使信息停留在地方新闻阶段。这种处理信息的温度差是地方报道机构饱受诟病的重要原因。
.....................
1.2日本媒体灾害应对机制的构成
1.2.1报社的危机应对体制
2002 年,日本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本部预测,未来 30 年内宫城县的地震发生概率为 99%。2004 年,东日本放送以此为契机,开始开展地震应急演习。起初该演习的模式为事先准备好台本和计划书,以设定好的突发事件场景为基础进行演练。媒体工作者通过反复的训练来模拟灾害发生时的应对方式。而这种训练方式很快被质疑只是熟悉既定的操作方法,无法真正培养紧急事态发生时的应对能力。
因此,2006 年开始推行新的演习方式。报道人员在演习前对内容一概不知,直到开始前几分钟才会被特定人员告知地震的震级、规模、发生地点等信息。然后开始模拟紧急报道、地方特别节目、全国特别节目等内容。演习旨在用这样的方式来培养报道人员在突发灾害来临时的临场应变能力。
紧急应对体制通过每个月对媒体工作人员的不断锤炼培养其在通信中断、无法同总部进行联系的情况下,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基础上做出迅速且独立的判断,以确保报道的持续。
以 NHK 为首的各大电视台、放送机构也积极配合,通过警示音+字幕播报的方式报道地震信息,包括震级、震源、震波到达时间以及是否有引发海啸等次生灾害的可能性。当重大灾害发生时,电视台会在接受到信息后迅速切断节目优先报道灾情,呼吁群众紧急避难。理论研究表明预警时间为 3 秒,可使人员伤亡比减少 14%,如果预警时间达 20 秒,则可将人员伤亡比减少 69%,可见紧急地震速报系统发挥的重要作用。
..........................
第二章 日本媒体灾害报道及传播效果研究
2.1 报纸报道——信息的传递与记录
2.1.1 全国性报纸——宏观信息的传递
日本最具有影响力、发行量最大的全国性报纸主要有《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产经新闻》。而这“五大新闻”中,《读卖新闻》和《朝日新闻》的发行量又遥遥领先其他三家,其报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故本文将主要选取这两家报纸的报道进行研究。
全国性报纸大多以东京为中心,面向全国发布报道,因此相较于地方报纸在报道角度上更多地偏向宏观,着重介绍一些灾害基本情况和大多数国民所关心的问题。
2016 年 4 月 14 日,位于日本九州岛的熊本县发生地震后,次日《读卖新闻》和《朝日新闻》的朝刊、夕刊(相当于国内的晨报、晚报)均在头版头条位置对其进行了跟踪报道。两家报纸朝刊的主标题均为《熊本 震度 7》,副标题侧重点略有不同,《读卖新闻》为《M6.5 余震持续 2 人死亡 1 人心肺停止 新干线脱轨》,《朝日新闻》则是《M6.5 2 人死亡 1 人心肺停止 益城町大量房屋倒塌》。夕刊头版《读卖新闻》的标题为《熊本地震 死亡人数上升至 9 人——774人受伤 余震 129 次》,《朝日新闻》标题为《9 人死亡 890 人负伤 熊本地震余震不断 超过 4 万人避难》。由此可见,全国性媒体在报道灾难时,第一时间都将焦点放在受灾规模、死伤人数、房屋损毁情况、交通情况等受灾概况上,而这也是国民普遍关注的问题。
当更为重大的灾害发生时,报社会发行“号外”进行紧急报道。例如 3·11东日本大地震发生时,各家报社均相继发行“号外刊”。头版头条均以“大地震、海啸”,“首都圈受灾害波及”,“福岛核电站泄漏”三个基本主题为中心展开报道,报道侧重无明显差异。12 日出版的朝刊中两家报社头版均以《东日本大震灾》为标题展开报道,《读卖新闻》标题更为醒目,而 13 日,标题同为《福岛核电站爆炸》。另一家大型全国性报纸《日本经济新闻》则以《原子能发电所炉心融溶》为主标题。而对于“福岛核电站一号机炉心融溶”,《朝日新闻》和《日本经济新闻》以断定语气进行报道,《读卖新闻》则使用了“可能”一词,留有一定余地。这也从侧面体现出报社间政治倾向的差异。
在摄影报道方面,得益于福岛电视台隶属于日本电视台旗下,而《读卖新闻》和日本电视台是合作关系,因此《读卖新闻》的头版摄影图片刊载了福岛核电站爆炸瞬间摄像机拍下的清晰影像。而《朝日新闻》刊登的是电视报道画面上截取的图像。
........................
2.2 电视报道——实时信息的传播
2.2.1 灾害新闻法定报道机构—— NHK
NHK(日本放送协会)是日本第一家根据《放送法》成立的大众传播机构。它也是《灾害对策基本法》规定的“法定报道机构”,在灾害发生时,任何都道府县市町村的长官都可以向 NHK 提出强制播放要求。但至今为止 NHK 报道的灾害新闻都是自主且独立播报的。
熊本地震发生时,NHK 正在播放常规新闻节目《News Watch 9》。当气象厅传来的地震紧急速报响起时,屏幕上立即出现字幕和地震区域地图。主持人也马上开始播报地震相关信息,并反复呼吁观众注意安全,远离摇晃的大型家具,到最近的桌椅下方避难。1 分钟后,画面切换到地震现场熊本市,通过摄像机的剧烈摇摆展现地震强度,通知有发生海啸危险地区的群众向高处逃离。2 分钟后,检测到熊本市震级达 7 级,画面立即显示九州地区的震级图,用最简单明显的方式让观众掌握灾情。
在东日本大地震发生的前一刻,NHK 综合电视台正在直播国会。在直播中过程中突然插入紧急地震速报的警铃声,并配有字幕“宫城县发生强烈地震”,这便是东日本大地震电视报道的开端。下午 2 点 46 分地震发生后,屏幕上端立刻打出了地震速报的字幕,约 2 分后地震报道取代了国会直播。随后,气象厅发布了海啸警报,NHK 在传达警报的同时呼吁民众紧急避难。此后,海啸袭击了东北沿岸,下午 3 点 10 分,NHK 综合电视台直播了海啸侵袭釜石港的画面,各大民放也相继直播了宫城、岩手等地被海啸侵袭的影像。
.........................
第三章 灾害报道中媒体的立场及报道原则..........................21
3.1 新闻从业者的职责...............21
3.1.1 维护新闻的公信力......................21
3.1.2 新闻报道迅捷、准确..............21
第四章 日本媒体灾害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27
4.1 灾害报道带来的社会问题.................27
4.1.1 自肃行为................27
4.1.2 克制购买行为.............28
第五章 日本媒体灾害报道可资借鉴的经验.......................34
5.1 成熟完善的报道机制..................34
5.2 多角度的报道视角.....................34
第五章 日本媒体灾害报道可资借鉴的经验
5.1 成熟完善的报道机制
日本政府、媒体在多次应对灾害中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逐渐总结出一套成熟而完善的报道机制。
阪神大地震可谓是日本媒体灾害报道走向完善的重要转折点。正是因为在这次地震中出现了报道不及时、采访问题欠缺考量、电视画面给群众带来巨大心灵冲击等问题,促使日本媒体反思自身问题,改进报道方式。以 NHK 为首的日本各大电视台陆续制作了《灾害报道手册》,对灾害报道中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系统而严格的规定,使报道更加系统化、体制化,更加有章法可循。手册内容既有对灾害报道时电视制作方面的规定,例如灾害速报字幕出现的位置、字体大小、持续时长等,也有对播音员、记者等新闻工作者的约束,例如报道时应身着颜色素雅的服装,妆容要尽可能淡,采访受灾者时语气要柔和,措辞要严谨,“强烈”、“严重”一类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要谨慎使用,尽可能避免给群众带来恐慌。考虑到观众中不乏老人、儿童等收视群体,播音员的语调、语速也有着严格的规范。可以说,日本人将其细致、审慎的民族性格在灾害报道机制规范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完善的报道机制离不开政府各部门的协助与支持。日本政府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颁布了《放送法》用以约束规范广播电视等媒体。后又专门制定了《灾害对策基本法》,该法案指定 NHK 作为灾害报道的“法定公共机构”,因此 NHK建立了 24 小时紧急待命系统,确保随时向社会传达灾情信息。而日本各大电视台亦响应法律要求,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定期进行灾害报道模拟演练,包括社长在内的所用员工都要轮流参加,以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临危不乱,有秩序地进行灾害报道。除此之外,日本气象厅的地震海啸紧急速报系统为媒体报道灾害信息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可见一套完整的报道体制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协作。
.........................
结论
当今社会可以说是一个“危机社会”,一个灾害的发生往往会引发出一系列次生灾害,带来无法预估的社会风险。灾害不再是单一的存在,而是向“复合型”方向演进,这给灾害报道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和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日本虽然是一个传媒业发达的媒体大国,但是在与灾害的斗争中仍在不断进行摸索。虽然这个国家曾经经历过无数次灾害的侵袭,在灾害报道中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一套较为完整、成熟的报道机制,但是日本媒体人仍在为更好地进行灾害报道,提供更加准确有效的情报,挽救更多的生命而不断探索、改进报道方法,总结经验教训。日本媒体的灾害报道并非十全十美,甚至在阪神大地震、东日本大地震中都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过热报道、煽情报道、区域差异化,以及在“核泄漏”危机应对上的措手不及,导致信息不透明、立场不清晰、缺乏科学验证等问题,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但是仍旧有许多报道方法、应急机制是值得中国媒体学习的。
中国媒体的灾害报道以“5·12 汶川大地震”为转折点,正在向更加系统化、专业化的道路上迈进。但是需要承认的是,同邻国日本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媒体迫切需要一个成熟的报道机制,为行业制造一个可供参考的报道规范,这可以有效解决报道中存在的内容同质化、报道“风化”、人文关怀缺失等问题。在国家层面上,我国应向日本学习,建立一系列与灾害应急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法制层面上确保媒体履行应尽的义务。同时,中国的媒体从业者也应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意识到媒体在灾害发生时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灾害面前更加有责任、有担当。
灾害报道是对媒体的考验,也是对媒体人的磨炼。媒体的灾害报道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专业的灾害报道还是可以给救灾、防灾及灾后振兴建设带来积极影响,减少危机中的不确定因素和灾害带来的损失。中国媒体在学习日本先进理念的时切忌照搬照抄,要在借鉴的同时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社会机制、人文理念的报道模式,尽快建立一套适用于全国各级媒体的灾害新闻报道方法。
参考文献(略)
日本媒体灾害新闻报道研究——从阪神大地震到熊本大地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新闻媒体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