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困新闻学视角下中国医患冲突报道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215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选题
1.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医患冲突主体涉及医方、患方及媒体三方,议题受关注度的上升不仅引发了对于医患关系讨论,还引发了对于新闻媒体及从业者的指责,就如《柳叶刀》(TheLancet)在 Chinese Doctor are Under Threat 一文中提到的,“中国医生经常成为令人惊悚的暴力的受害者,他们在自己的工作中,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涉及个人人身安全的威胁。中国医生的现状岌岌可危,这个过程中媒体扮演了重要角色。记者或是因缺乏医学知识导致的不实报道,或是媒体蓄意为之哗众取宠,但是报道导致了公众的误解,最后伤害的还是医生和患者。”
诚然,人们的认知越来越不依赖于自己对真实世界的了解,而是依赖对现代传媒所传达的无处不在的拟态环境的反应。④人们通过媒介塑造的 拟态环境来认知社会现实,塑造医患观。媒体建构起来的医患观,将直接影响医、患双方形象及利益格局。目前对于新闻媒体的指责主要集中在:负面新闻集中,倾向性明显,患方失语,客观性、科学性缺乏。医患冲突报道只注重呈现问题,目前对于医患关系及医患冲突报道的文献要么从社会责任感角度给出宏观层面建议,要么提出平衡报道、全景报道等具体报道原则。医患冲突新闻报道缺乏一种切实可行的操作改革。
解困新闻学是《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大卫·伯恩斯坦(David Bornstein)2008年提出的,伴随着新闻业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技术改革,这一新兴理念也在美国悄然掀起一场新闻实践的变革。解困新闻学提倡新闻报道应该转变思维,关注问题的解决和出路,利用有力的分析和数据,从新的角度追求“社会积极变革”,而非单纯地发现问题,展现消极的遭遇境况。解困新闻学在美国的应用实践与日俱增,而对于解困新闻学的研究无论中国外都是起步阶段,国外对于解困新闻学的研究主要针对热点事件中解困新闻的应用,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医患冲突中的解困研究。
在当前医患冲突报道出现瓶颈的情况下,提出解困新闻学这一操作理念并非挑战权威,也并非说明解困新闻学是医患冲突报道的唯一路径,只是给医患冲突报道未来发展提供多一种可能性,证明针对医患冲突,还有不同的做法可供尝试,本研究还有一个验证、尝试的初衷。
........................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解困新闻学的研究
(1)国外的研究现状
相关理论发展:“公共新闻运动”与“解困新闻运动”
解困新闻与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公民新闻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核心理念和报道取向也有相近之处。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爆发了一场新闻改革运动,其核心概念即是“公共新闻事业” (Public Journalism) “公共新闻学”主张新闻记者除了要报道新闻,还应该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解决社会问题的参与度,“新闻记者的工作应该还包括这样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
解困新闻学理念中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利用媒体报道及媒体力量推动社会变革,就是由公共新闻学中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应对问题这一要素发展而来。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解困新闻学不等于公民记者、公共议题媒体运动(civicjournalism or public journalism movements)的关键在于,它仅是一种新闻实践,是一种新闻艺术或技巧,就是为了讲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不仅有问题,还要有回应。它关注的是事件及其解决方案,而非像传统新闻写作那样,关心事件背后的那个人。
当前,找出问题、呈现问题仍是一种压倒性的新闻生产模式,对荒诞、冲突、破坏、无助和绝望等事件和现象的过分关注和渲染让新闻媒体备受诟病。始于问题却止于问题的的新闻哲学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满足于负面报道的新闻生产模式的问题聚焦型报道在一定程度上让媒体自身也成为问题。基于此,解困新闻学的兴起具有现实意义。国外对于解困新闻学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类:关于解困新闻学的源起,关于解困新闻学的实践,关于解困新闻学的主旨要义,关于解困新闻的具体评判标准,关于解困新闻学带来的积极效果。
..........................

第2章 解困新闻学的题材关注与指标设计

2.1 解困新闻学的内涵
2011 年,伯恩斯坦创立 SJN,提出“我们的任务是将‘解困新闻学’这一实践方法进一步合法化并进行推广,促使新闻报道更加严肃、负责地对待社会问题。”自建立以来,SJN 不定期推荐成功运用解困新闻学报道新闻的范例,同时设立“解困新闻学基金”,就一些有意义的项目为记者、编辑和新闻组织提供资金支持。SJN 网站首页即提出我们致力于报道谁做得更好,怎么做到的。
伯恩斯坦认为,判断解困新闻有三个要点:一是要明确社会弊端,并提出解决方案;二是解决方案需要为基层人们考虑,反映出他们的心声;三是必须列出支撑解决方案的理据,并列举出相关的警告和限制。事实上,在写作中,解困新闻与一般的新闻报道都要求首先能讲一个好故事,足够够吸引人。但不同之处在于,解困新闻是由“解决问题”驱动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报道“他/她说……”。因此,想要“解困”的记者们应该更加聚焦于数据、证据和信息,更加关注创意,会在报道中会更多使用外部证据,进行批判性分析,强调推动系统的改变,倡议将某种创意变为现实。
解困新闻学的要义在于解决社会问题,解困新闻学与传统报道的侧重点不同,传统报道围绕六要素进行叙事,尽可能将事件情况呈现完整。在对社会问题的报道上,传统报道侧重于“揭丑”,而解困新闻学则在六要素基础上添加“how”这一要素,着重报道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及解决过程。
伯恩斯坦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说明,当今受众比起一味地呈现真相,更需要的是解决方案,更希望看到一个切实可行的可供他们直接操作的方案而非呈现问题却不告知解决方案。
在 BBC 的一个电台节目中,主播开始尝试播报解困新闻,在播报社会问题之后,尝试播报其他地区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受到听众高度评价,听众在反馈时提出希望节目可以提供可操作性更强的方案,直接告诉他们怎么做,可以做什么来改变现状。
..........................

2.2 解困新闻学的指标
解困新闻学从大量新闻事件中提取了关键因素,制定了一系列评判标准也即操作指标,在此处对 SJN 的两个操作指标以及国内学者提出的解困新闻要素进行了详细阐述,也为随后的内容分析类目建构做铺垫。
SJN 提出的解困新闻的评判标准:
1.报道是否解释了社会问题的成因,清楚阐释原因有助于之后解困方案的提出。
2.报道是否呈现了相关方案,如果这篇报道没有呈现解困方案,那么它就不算作解困新闻。
3.报道是否有方案的实施情况,一篇优秀的解困新闻会探寻解困方案的细节,包括执行情况和可行性。
4.解困方案是否居于报道的中心,解困新闻跟其他所有新闻一样都是在叙事,解困新闻要求解困方案居于叙事结构的中心或是重难点部分。
5.报道是否呈现了与解困方案相关的证据,与所有优秀的新闻报道一样,解困新闻也需要有力的证据以证其论点的可行性。
6.报道是否解释了解困方案的局限,没有报道是完美的,一篇优秀的解困新闻不会避开其局限性。
7.报道是否包括了经验和教训,解困新闻之所以受欢迎在于它的探寻过程,在此过程中报道会告诉人们怎么去解决问题,怎么让情况变得更好。
8.报道是否避免了对问题的轻描淡写,解困新闻并非对某一模式的刻意宣传,记者们进行解困报道是为了利用他们的洞察力来推动问题的解决,而非进行舆论引导或是安抚民众。
9.报道是否引用了具有扎实专业功底的消息源而非一些不着边际的言谈,解困新闻只有在获取了专家信源及切实的改进方案时才有意义。
10.报道是否对解困方案而非领导和空想家等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解困新闻与传统的“好新闻”有很大区别,“好新闻”放大个人成就及精神力量,而解困新闻核心为解决方案,更关注如何运行解决方案、解决方案的效果如何等。
........................

第 3 章 医患冲突报道内容分析....................19
3.1 案例类目建构.....................19
3.2 文本统计与分析 .....................21
第 4 章 解困与非解困应用比较分析.....................34
4.1 中国医患冲突报道与美国解困新闻的迥异操作........................34
4.2 医患冲突的解困与非解困:互补型的文本实践.............................37
第 5 章 医患冲突中解困新闻操作模式建构.....................45
5.1 医患冲突中解困新闻的操作模式 ........................45
5.2 医患冲突中解困新闻具体操作方法——4W1H 模式 ...........46

第 5 章 医患冲突中解困新闻操作模式建构

5.1 医患冲突中解困新闻的操作模式
(1)提供解决方案,平息舆论
正如前文所言,解困新闻虽然始终抱有解决问题的目的,但在整个采访调查过程中,也依然要保持客观公正,这一点上非解困新闻的优良传统值得继续发扬。而解困新闻并不满足于此,比起传统新闻报道客观公正地发现问题和真相,解困新闻往前多走了一步:针对这些问题和真相,客观公正地提出解决方案。而在医患冲突报道中,医患双方需要的是一个能代表自身利益、以理服人的解决方案,社会大众希望得到事实真相,同时也期待着深层社会问题的解决,以减轻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当这些诉求得到满足之后,舆论自然就会慢慢平息。
解困新闻学报道重视通过具体的解困方案,为受众提供指导。伯恩斯坦认为,“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抛出一个问题很少能出发集体行为。人们需要知道它们能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因此,解困不能停留在抽象描述,而要通过生动具体的实例启发受众,即“给想要采取行动的人采取行动的具体方法。”同时,这也是证明方案是否贴近受众、是否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重要依据之一。
根据前文对医患冲突报道的内容分析,中国医患冲突中解困型报道与解困新闻学标准中的第一个偏差即是解决措施薄弱,结合伯恩斯坦的理念及中国医患冲突报道的现状,首先应该在报道中更多地关注解困措施的呈现,不仅是简单对医患冲突中具体事件进行回应,更应该是经过局限性分析及彻底的原因分析之后提出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解决措施薄弱还有一个方面在于对解决措施的具体方法呈现没有针对性,即使在报道中给出了解决措施,也都是放之天下皆准式的方法,中国医患冲突报道应该更多呈现解决措施,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医患冲突导致的社会性事件进行回应,提出具体方法。
........................

结语
医患问题在国内似乎已经变成老生常谈了,虽然每个人面对医患问题都会谈及制度问题、增强互信之类的话语,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在面对医患冲突的报道时,舆论依旧会被点燃、爆炸。诚然医患问题作为一个长久存在的社会问题,本身就是复杂难解的,而医患问题每次受到的关注也说明了它与社会上的每个人息息相关,媒体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担负着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到了今天,我们也需要反思一下,面对久医不治的医患问题,媒体人能不能提出一些新思路,找寻一些新药方,做一回社会的医者。
本文选取的三个案例——“八毛门”、“湘潭产妇案”、“陈仲伟案”——本身就代表着医患冲突问题不同的侧面,一方面能反映出医患冲突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使得本研究能更为全面。本文具体探讨了解困型报道在医患冲突中的应用,这个应用,既代表了解困型报道在医患冲突中的现状,也代表着解困新闻学在国内新闻报道实践中应有的发展方向。
本文希望能为医患冲突报道开出药方。当前媒体出现的一些乱象,不仅对社会产生了危害,也让媒体的形象受损,某些媒体片面追求揭丑吸引眼球,某些媒体过于粉饰太平传递所谓的正能量,片面地突出好或者坏都是不可取的,笔者希望解困新闻的出现,能为新闻报道带来一个新的操作理念及思路。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