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二十一世纪以来,互联网科学与媒介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以不可想象的速度改变着媒介生态,将人们引入了一个崭新的全媒体时代。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6年7月最新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中关于媒体发展方面的内容提到,新闻呈现的方式不断推陈出新,逐渐满足移动互联时代用户对新闻产品的个性化、可视化和互动性追求,其中着重强调了2016年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正不断增进融合,全媒体趋势逐渐清晰。自2014中国媒介融合元年宣告开启,全媒体随即在近年间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词汇,为新闻产品的制作与开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也为新闻业务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与研究视角。
时政新闻从内在性质上看具有题材重大、政治性、政策性、广泛性以及服务性强的特点,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新闻类型。但国内的时政新闻长期受到历史、社会、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往往以硬新闻的形式出现,在题材和内容上过于严肃,新闻话语模式长期固化为宣传模式,往往缺乏社会民生新闻的趣味性、柔软度和可读性。外加媒介环境正向全媒体演进,信息传播渠道的日益丰富以及受众获取信息的自主选择能力不断增强,导致时政新闻在某种程度上逐渐处于被忽视和被动接受的状态。相比其他新闻类别,人们对时政新闻的关注和参与热度并不高,缺乏阅读兴趣,时政新闻甚至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
可读性是文学、语言学、新闻传播学等多个学科均有过研究和讨论的一个关键概念,原意是指书籍报刊杂志或文章在形式和内容上对人们的吸引程度,读物所蕴含的阅读和欣赏价值。可读性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扩展而丰富的,全媒体对新闻产品的创新与再造也赋予了新闻可读性更为广阔的外延。无论在以往的旧媒体时代还是如今的全媒体时代,可读性是新闻业务研究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可读性对于时政新闻而言深刻地影响着其服务功能的大小、思想内涵的深浅、赢得受众的多少。借助全媒体的浪潮逆转受众对时政新闻的刻板印象,以全媒体的视角重新分析时政新闻的新变化,发现时政新闻的现存问题,运用全媒体的新技术新手段打造新型时政新闻产品,增强时政新闻的可读性,给予受众更好的阅读体验,这些都是亟待新闻学界和业界研究与解决的现实问题。
........................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全媒体时代到来以前,我国时政新闻长期存在缺乏可读性的问题。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从全媒体的新视角出发,系统地分析时政新闻可读性的构成要素,辩证地研究全媒体下国内时政新闻可读性问题,既要分析全媒体下时政新闻的新变化,又要发现制约可读性的现存问题,从而对国内时政新闻可读性的现存问题进行突破,找出增强时政新闻可读性的新策略。
1.2.2研究意义
时政新闻在中国新闻事业中意义重大,做好时政新闻报道既是党和国家提升舆论引导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新闻改革历来寻求突破的重点。复旦大学教授李良荣曾表示,“时政报道不突破,我们国家的新闻改革难言成功。”传统的时政新闻因为政治性强、宣传味重、题材固定、模式僵化等原因,总是存在不易懂、不生动、不亲近等问题,致使其可读性不强。这些问题在全媒体时代下依旧是制约时政新闻可读性的顽疾。可读性是制约时政新闻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关键要素,时政新闻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可读性,才能在全媒体时代更好地发挥传达国家政务时事,解读大正方针政策和培育公民政治素养的作用。因此,要结合全媒体的新视角辩证地分析时政新闻可读性,既要分析全媒体时代下时政新闻的新变化,同时也要找出制约时政新闻可读性的问题所在。并针对现存问题,结合全媒体视域下新的技术、理念、形式提出增强时政新闻可读性的新对策、新举措,这对当下学界研宄和新闻实践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
第二章时政新闻可读性的构成要素
2.1时政新闻的定义与功能
2.1.1时政新闻的定义
时政新闻存在的时间较长,并且是各种新闻类型中意义较为重大的一种,但目前,在各类新闻传播学辞典或教材中并没有对时政新闻进行专门定义。学界公认权威度较高的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中给出了政治辑道的定义,是指对国家、政党和公民的政治思想、政治会议、政治事件、政治外交及日常政治生活等方面的报道》政治报道曾被称为是“报纸的心脏和灵魂”。政治报道的范围很宽,涵盖了外事、群众团体、宗教、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童兵、陈绚主编的新版《新闻传播学大辞典》中也列出了与时政新闻相接近的政治新闻的定义,即以党政机关为采访领域,以国家方针政策贯彻执行过程和领导层的重要公务活动为报道范围的新闻体裁。同时又给出了与时政新闻有着强烈关联的“硬”新闻的定义,即政治性、政策性、指导性较强的新闻,俗称时势政治新闻。
综合以上多种定义,本文认为,可把时政新闻分解开来进行理解,,时政即时事和政治,而新闻的定义则已是清晰明了。时政新闻简而言之是关于时事、政治领域的新闻报道。具体说来,即为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的报道。例如政治会议、政策法规出台、重大政治节庆、领导层外事活动等等。全媒体时政新闻则是指运用全媒体对时政事件进行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甚至新兴的vr等智媒进行综合性报道的时政新闻。
..........................
2.2新闻可读性的普遍构成要素
新闻可读性与受众的审美和心理有着微妙的关联,以下将主要从内在和外在既新闻内容和表现形式两方面同时结合美学、心理学及新闻学的理论多方面考察分析新闻可读性的普遍构成要素。
2.2.1真实性:求真的审美旨趣
可读性的构成应首先符合美学的真实基准并与受众求真的基本审美旨趣相符。美学理论视野下,真实是美的基础并作为美之灵魂,事物的“内在真实”就是美的本身。这也赋予了真实极高的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使求真成为了人们最浅层次的心理需求。希望得到真实信息是人的天性使然和基本欲求,因而真实在受众审美中具有突出地位,求真是人类共通的审美旨趣,真实与否是人对事物美的基本判断,内容的真实性能够对受众最基本的审美需求进行填补和满足。正如亨利柏格森所指出的:真实“常常使每一件在他影响之下产生的事物具有特别的、浓厚的趣味;它甚至使事物具有特别的魅力、特别的美”。真实给予受众的是可靠可信的良好体验。
新闻美学中,真实,在历来的新闻理论中都被视为新闻的本质属性和新闻写作的基本准则。真实美是新闻的本质美,真实即是新闻内容美学品格的集中体现。尤其是在新闻内容上,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是可读性永恒不变的基础要素,也是新闻价值要素中位居前列的头等要素。全媒体时代媒介技术瞬息万变,信息内容超量过载,内容呈现方式繁多,对可读性的追求更趋于技术化和多样化,但真实性是亘古不变的主旨和必须牢牢守住的底线。不管新闻文本的具体类型(比如文字文本、声音文本、图像文本、动画文本、html5文本或者是不同语符号的融合、整合文本)是什么,它的信息构成必然以真实信息为基本的、主要的内容,不然就失去了可读性的意义。
.........................
第三章全媒体时代国内时政新闻的可读性新变化...........21
3.1时政新闻的实时性大幅增强...........21
3.2新闻内容具有明显的解惑性.............22
第四章制约时政新闻可读性的现存问题............28
4.1新闻中涉及过多的时政概念..............28
4.1.1政治性过强,不亲近受...............28
4.1.2专业度过高,受众难读懂...............29
第五章全媒体下增强时政新闻可读性的对策.............33
5.1内容生产:以可视化的内容化解时政的专业性.............33
5.1.1采用数据新闻解读时政内容.............34
5.1.2利用图解新闻简化时政话题.................36
第五章全媒体下增强时政新闻可读性的对策
5.1内容生产:以可视化的内容化解时政的专业性
美国社会学领袖、文化研究学者丹尼尔贝尔曾预言:“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全媒体视域下,我们身处在一个高度视觉化的时代,可视化是当代乃至未来的长远趋势,运用可视化来提升可读性也是有据可循的新尝试。美国东北大学助理教授米歇尔博尔金曾在博士期间与多位学者共同致力于信息的可视化研宄,其中获得的重要结论包括:含有人类可识别物体的图像更亲近人类的记忆和思维方式从而容易产生吸引力,含有丰富元素的影像更容易为受众所理解和记忆。英国《泰晤士报》的研宄实践也证明了人类大脑对图像信息的处理可以在瞬间完成,对文字的处理则需按照线性顺序,解读难度增大,时间花费更长。可视化不仅满足受众的“解惑”需求,而且善于将长篇文字整理为合乎人类视觉认知的图像,化解新闻的“硬度”,使受众在短时间内了解新闻全貌。
........................
结论
可读性是贯穿时政新闻发展始终、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词,又是随媒介发展而不断延伸的概念,全媒体下增强国内时政新闻的可读性,能够给予受众更好的阅读体验,减轻受众对时政这类硬新闻的抵触和逆反心理,使受众更主动地接受时政信息,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传播效果。而可读性作为新闻学概念,又与心理学(受众心理)、美学(受众审美)及时政新闻本身应有的功能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从多学科理论入手研究新闻可读性的普遍构成要素与时政新闻可读性的特殊构成要素有助于深入解构和理解可读性的内涵,是讨论全媒体下增强时政新闻可读性的基础环节。
可读性作为随媒介变化发展的概念,那么对可读性的提升则不再局限于文字范围,全媒体将使国内时政新闻在提升可读性和传播力上拥有更广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首先,在内容生产上应注意以可视化的内容化解时政新闻的政治性和专业性,具体对策包括:通过采用数据新闻解读时政内容,利用图解新闻简化时政话题,运用新闻漫画使时政更生动易读,以HTML5互动新闻呈现时政,以及通过交互式新闻游戏对时政这类硬题材进行软化,使受众对时政愿读、乐读进而使时政新闻更为可读。其次,主流媒体应意识到全媒体下确保受众的“易得”是时政新闻可读的前提,要以移动化的时政传播增强可读性,注重时政微博和微信平台的运营、加强时政新闻移动客户端的开发与建设,同时需注意避免内容的同质化。最后,时政记者应与时俱进地增强全媒体技能与更新理念才能打造更具可读性的全媒体时政新闻。
参考文献(略)
全媒体视域下国内时政新闻可读性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新闻媒体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