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一)媒介再现理论
再现是文化研究的重要概念,英国文化学者斯图尔特霍尔在其著作《再现:文化再现与表意活动》中指出"再现是以语言为中介的意义产生过程。"约翰费斯克进一步扩展再现的范围,将其界定为"一切通过语言、话语和图像等制造意义的过程"。这些观点表明,再现是通过选择再现工具和再现素材,将不同的符号重新组合,用来传递深层意义的概念,即通过文本进行意义生产的过程。
大众传媒是当代最显著的文化再现场所之一,其再现的进程会影响人们对于过去和现实的认知。从媒介领域来看,再现就是事物的再次呈现,"是"真实"世界里一些事物的一种映像、类似物或复制品”。
围绕媒介再现的真实性产生了反映论和建构论两种分歧,反映论认为,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是对真实层次的划分,"无论事物呈现的外在现象是什么,再现活动必然存在确定不移的本质",所以该理论支持者认为媒体是现实的真实本质的记录。而建构论则认为媒体对事物的再现具有虚假性。针对同一事物媒体选择的再现角度和表现手法具有多样性。本文赞同第二种观点,再现的过程需要将分散的事物元素,进行挑选和整合,因此再现就包含选择和建构,这一过程必然会修改原始事物的真实,产生人为的话语实践,具有意识形态的意义。
上述的第一层真实是指历史与当代社会中存在的客观现实,他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符号真实是媒介借用符号呈现的真实,这种真实具有建构性,受到狂会因素的影响;主观真实则是公众在媒介呈现的拟态环境和现实真实的双重作用下,在头脑中形成的真实图像,个体以此进行外界社会的判断。因此媒介再现就是建立符号真实的过程,它连接着客观真实和主观真实,影响受众对于现实的看法和行为。
..............................
(二)媒介记忆理论:媒介再现的社会影响
正如上文所说,大众媒介既是文化再现的重要场所之一,它也是记忆实践的重要场域,通过媒介报道将无限堆硕的历史信息,进行分类和筛选,将无组织的、未被驯服的存储记忆,转化为有选择有意识支配的功能记忆。媒体上所呈现的信息直接关乎哪些历史事件不应该被遗忘,是否应该纪念,及应该如何纪念。
媒介的记忆功能,其实现途径是媒介通过再现为受众提供记忆的样本。代表性的事件在媒介再现过程中转化为象征性事件,从而构成媒介记忆环境的核必元素,这些元素在媒介有限的版面空间上得到展现,获得聚焦、放大的效应。如果媒介持续关注同一主题,就会产生强化的结果。因此媒介依靠大量的持续报道,通过不同事件的差异化呈现,塑造事件的记忆偏向,再借助媒介拟态环境的环境化效应,进而影响公众记忆的形成。下面对记忆理论领域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
有关记忆的研究最早从精神分析学、也理学等领域开始的,直到集体记忆理论将记忆研究引入社会学领域。哈布瓦赫是集体记忆理论的开创者,在其著作《论集体记忆》中集体记忆是立足于现在对过去一种建构,强调记忆的当下性和建构性。哈布瓦赫从社会学领域提出的集体记忆,为记忆研究提供了一个分析事物的重要传统和研究视角,但该理论着重强调记忆建构的当下性,使人们忽视了集体记忆是如何延縷和如何受社会影响的。集体记忆出现之后,针对不同对象的记忆研究不断拓展,社会记忆、文化记忆、历史记忆、媒介记忆等概念相继出现。
...........................
二、《人民日报》"抗日战争"的媒介文本描述
(一)媒介报道的数量分析
新闻媒体主要关注当下的社会现实,历史事件之所以出现在报道议程上,既有媒介的文化传承功能因素,也有历史事件的现实价值因素。历史旧闻报道出现的时间点和报道数量分布能揭示史态类报道的影响因素和媒体报道规律,为内容分析提供纵向依据。
通过对总体样本数量进行统计发现,新世纪以来,《人民日报》抗日战争的报道数量在统计各年间分布并不平均,具有波动性,除2005、2014、2015年出现明显的报道高峰外,其他各年份均保持着一个基本稳定的数量状态下。具体分布如图2-1所示:
.................................
(二)媒介报道的文本分析
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信息,是受众及时了解、把握和适应周边的环境的重要工具。新闻媒体除了承担社会瞭望哨的功能,提供新近发生的事实外,依靠历史进行史态类信息文本的生产也是媒介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杨琴认为从史态类新闻角度看,"新闻不仅在于它是刚发生的最新事化更在于它包含刚被发现的最新价值"。很多历史事实与现实热点的结合,产生出来的信息文本,催生了适应当代的报道价值和意义。当代有关抗日战争的报道就属于史态类信息文本的范畴,下面通过分析抗日战争报道的体裁和主题,研究人民日报在史态类信息报道上的具体方向及呈现了哪些内容。
1.媒介报道体裁分析
在常规的新闻体裁分类基础上,结合《人民日报》2000-2015年的抗战报道样本实际,将研究样本划分为以下7种;1消息;2通讯;3评论;4专访、回忆口述;5文献资料;6学术成果;7随笔。统计结果如图2-2所示:
从统计数据来看,新世纪以来人民日报关于抗日战争的媒介报道使用最多的体裁是消息报道,接近总量的三分之一,其次是评论(24.4%)和文献资料(21%)。
..............................
三、《人民日报》‘‘抗日战争"主体的媒介再现...........21
(一)再现中的抗战"主导者"............22
(二)再现中的抗战"统一战争"群体............24
四、《人民日报》“抗日战争"过程的媒介再现............29
(一)创伤性事件............29
(二)抵抗性事件..............30
五、人民日报评论:关于抗战历史的舆论引导........34
(一)抗战历史价值的评论..........35
(二)抗战纪念活动的评论...........36
六、媒介再现与记忆;《人民日报》对抗战记忆的建构
(一)媒介记忆的聚焦与重复
聚焦体现了一个媒体的立场,不同的媒体在报道同一主题时根据不同的定位采用不同新闻框架,也就是说其在选择素材、组织文字表述等方面具有差异性。从记忆角度看,由于不同的框架呈现的内容不同,受众在解码的过程中,会依照文本形成记忆片段,这直接导致所受众形成的记忆图景也会不同。
重复是聚焦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从上段的人物报道就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希望借助这些重复的专栏设置和人物报道,强化公众对于英雄人物和抗战历史的记忆。在讨论重复的原则时应引入"仪式"这一概念。仪式是一种群体性共享的过程,是"社会聚集与延续的机制"。康纳顿认为,"有关过去的回忆性知识,是在操演中传送和保持的,纪念仪式和身体实践的操演是社会记忆传递的重要方式"。因此,新闻报道作为重要的历史再现场所,其本身代表一种仪式,在媒介框架的范围内,不断向受众传递信息。
社会纪念的重复性,决定了新闻仪式的重复。以九一八事变为例,在每年的九月十八日这一天,社会各界会举行纪念大会、到烈士陵园献花、拉响警报等纪念活动。媒介会积极报道这些活动,也可能引发对历史事实的回顾性报道,并以文字的形式阐述纪念的意义。这一过程虽然表面看只是呈现了大量的历史信息,但其本质是仪式性地重复着相近的意义框架。
..................................
七、总结与反思
大众媒介特别是新闻媒介,在有关历史的报道中,主要涉及了历史再现和记忆转移两个层面:
一历史的"再现"。将媒介报道的重点放在过去,通过定期再现的方式对历史事件进行还原报道,从而成为公众了解重大历史事件的信息来源和记忆基础,其报道中呈现的文字、图片、资料也成为群体认同和集体记忆的重要成分;
二记忆的"转移"。将媒介报道的重点落脚到当代,报道中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因其独特的价值而被选入新闻报道中,成为史态类新闻报道的由头或背景,并通过新闻媒介所扮演的"历史学家代言人",阐明其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为记忆形成指明方向。因此在媒介再现和记忆建构的过程中,应关注的是新闻媒介在历史的调动与记忆焦点转移方面的作用。
根据前面几章研究,总结分析了人民日报是如何呈现抗战历史、建构抗战记忆的。在媒介再现上,人民日报的抗战报道具有数量波动周期化、报道体裁多样化、周年纪念栏目化、舆论导向性强等特点。通过报道内容的聚焦、重复、调整等策略形成了以现有政权为主体的抗战记忆。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