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反腐功能探究——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反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578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绪论

一、背景与目的
一直以来,反腐斗争都是党和国家党风建设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它不仅关乎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和形象,更影响到党的执政根基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我国的反腐斗争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反腐的脚步也从未停止过,然而,尽管也有成功的案例,但总的来说,反腐的效果似乎并不明显。最近十年,在数字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带动下,互联网也逐渐实现了飞速普及和崛起。网络作为一种揭发腐败的新渠道,已经日渐成为我国加强党风建设、进行反腐斗争的一块重要阵地。2008 年 6 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对人民日报社进行了考察,当时提出一种观点:“今后我们要完整地认识并充分重视互联网等新媒体带来的强大社会影响,同时,要不断加强对互联网的建设、应用和管控,因为目前互联网在聚集思想文化信息和放大社会舆论方面的作用已经不可小视。”此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在 2008 年“两会”上多次指出“各级官员要接受互联网的监督,听取网名的呼声”,不难看出,网络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最早的“最牛团长夫人”、“天价烟”到之后的“微博开房”、“性爱日记”再到轰动一时的“雷政富不雅视频”、“表哥杨达才”,如此之多的官员腐败现象之所以可以在第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都是因为这些腐败案件的揭露最初无一不是借助新媒体来传播,在网民的互动参与下,反腐的进度和效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这些贪官的落马,让人们拍手称快的同时也给新媒体反腐记上一记大功。
传播时间自由,传播方式多样,传播空间无限,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确实在反腐功能上体现了大众利用网络实现了对公务人员的有效监督。与传统的检举、揭发、信访、控告等反腐途径相比,新媒体反腐明显更有力、更广泛、更有效。比如“表哥”杨达才,“不雅视频”主人公雷政富等,从他们的贪腐行为被曝光互联网上到当事官员的落马,仅仅不过短短的几天时间而已。从一桩桩一件件网络反腐案件的成功落幕使我们切实感受到了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强大的反腐作用。这是传统反腐手法绝对无法实现的。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也清楚的意识到,网络反腐是把“双刃剑”它有与生俱来的长处,也有无法避免的不足。比如,网络上的海量信息使得反腐举报信息真假难辨,在此基础上滋生的谣言对政府的公信力带来挑战;网络反腐如果处理不当,更容易演变成心怀叵测之人打击报复,泄私愤的工具,从而牵扯到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等等,都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本文意在从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反腐功能探究出发,针对当前的新媒体环境,详细分析新媒体在反腐功能中的优势,同时探究出其中的缺陷并提供相应的对策,其研究成果有助于实现在官员贪腐案件中政府和民众对信息的及时分享和有效沟通,以此来弥补该领域中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这正是本文研究的立意所在。
..................

二、国内外论题研究现状综述
近些年来,党和政府无论是在反腐斗争中取得的成果,还是引发的争议,学术界都一直予以高度关注,而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关注重点和研究主题。之后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政府在反腐倡廉建设中有了新的参考方式和手段,业界对于反腐这一重大议题的研究也随之出现了新一轮的热潮。打开中国知网,进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将时间设定为 2003 年(号称“中国舆论监督第一人”的李新德创立“中国舆论监督网”,网络反腐进入公众视野)到2014 年,输入关键词“反腐”,出来的相关论文和文章有 17747 篇,研究视角繁多,然而,当加入关键词“网络”“新媒体”和“反腐功能”后,与本文相关的文献仅有 14 篇。
(一)国内论题研究
如果认真分析知网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文章,不难发现,以新媒体反腐为对象的研究大多围绕网络反腐在我国兴起的原因和优势、存在的不足和改进之路,以及典型的个案研究。
1.网络反腐兴起的原因和优势
网络反腐自兴起之日,对其兴起原因的讨论就层出不穷,纵观各路观点,归根结底,可归结为一条,即传统反腐方式的局限。邹庆国的《网络反腐:兴起缘由、价值解读与风险防范》一文向读者罗列了网络反腐是如何一步步进入公众视野的:2003 年“中国舆论监督网”的创立,随后最高人民检察院建立网络举报平台;2005 年中央纪委、监察部公布中央纪委信访室、监察部举报中心网址(www.12388.gov.cn)等,从中可以发现,网络反腐其实早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公权力与老百姓的互动性。这样的互动,往往会将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逐渐放大,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人们的共识聚集起来,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与之一比,传统反腐的弊端就显而易见了,比如早期的举报信,往往由于山高皇帝远就石沉大海,单一的从下往上的意见反馈缺乏互动,使得信息的到达率微乎其微;此外,传统反腐斗争由于不容易隐藏身份还会造成“枪打出头鸟”的悲剧。而网络反腐不仅呼唤公民的民主意识,同时也为网民反腐提供了方便,快捷,低廉的民意诉求渠道;此外,这样的监督无疑可以对官员造成强大的威慑力等等,这些都是经过一次次实践的证明,老百姓有目共睹的。
...................

第二章 新媒体反腐概述

腐败自古有之,从明朝嘉靖年间的严嵩,万历年间的李成梁,到清朝的大贪官和珅,再到如今出现的“表哥”、“房叔”以及公安局长“日记门”,微博局长“开房门”等等。如果把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比作一个强壮的人,那腐败就是潜伏在我们身体中的一块恶性肿瘤,虽然表面看似健壮无比,但如果不及时根除,总有一天,会摧毁身体,危及生命。腐败是一切终结的开始,更是一切美好的终极病毒。尽管,腐败现象是各国都有的通病,但在我国,腐败发展的迅猛势头既危及到法律的权威和有效实施,又破坏了我国的经济基础,动摇了社会的政治根基。腐败对党和国家、社会造成的潜在威胁已日益凸显。

一、传统反腐与新媒体反腐
有腐败,就有反腐败。一直以来,我党在执政过程中都把反腐当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对待,在反腐斗争的道路上,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演变。从最早依靠思想教育、群众运动反腐到后来的制度创新反腐再到教育监督整治反腐,这些都映射出我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腐败的不同特征和表现形式,同时,这个过程也显现出对传统反腐方式的丰富与完善。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从逐渐走入公众视野到占据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极大方便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对我国反腐倡廉的建设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从网络曝光不雅日记、不雅视频、不雅照片到一个个官员的迅速落马,新媒体反腐正一步步成为新时代的反腐利器,逐渐走向前台。那么传统反腐和新媒体反腐究竟有哪些异同呢?
(一)新媒体反腐与传统反腐的区别
1.监督途径不同:
传统反腐的监督途径主要是批评、检举、揭发、控告、上访等。但这些反腐方式都脱离不了一个局限,即往往都是一步操作、难见效果。少数政府检查机构的信息披露不及时,造成群众应有的知情权难以得到保障。比方说,给有关部门写的举报信常常石沉大海,杳无音信,这样一来,反腐成本就会逐渐变大;相比,新媒体反腐并不受这些条条框框的约束,新媒体由于已经突破了单一的、线性传播的局限,因而每个网民都能成为一个信息源,信息的传播和接收更能同步进行。所以一旦发现官员有贪污腐败的迹象,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迅速将搜罗到的蛛丝马迹上传到网络这个广阔的平台上。利用众多网民的转发和讨论互动将其腐败行为曝光到大众面前,迅速高效。
2.反腐效果差异大
传统反腐方式中检举信的传送需要一道又一道的相关手续,下情上达通道受阻,百姓的心声很难传递到党政机构;此外,由于检举信中提供的证据仅为个人的一面之词,真假难辨,因此很难站得住脚。即使举报内容千真万确,也可能在传送过程中被被举报官员半路拦截,从此消失不见。假使举报内容能够被幸运的传递给当局,也会因为单方面的证据缺乏说服力而就此被党政机关搁浅。这样一来,反腐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而在新媒体时代,一条关于官员腐败的线索只要被曝光在互联网上,不仅可以吸引网民的关注,更可以集结网民的智慧。通过“人肉搜索”,一条腐败线索可以在瞬间变成十几条甚至几十条的腐败证据,一张照片可以挖出一系列官员贿赂的痕迹,一段文字可以扯出多个权钱交易、一段视频更可以揭秘出官员背后不为人知的荒淫私生活等等。如此,新媒体就可以为政府提供更多的反复证据和消息来源渠道,于政府而言,相关机构既能主动对一些正在调查的贪腐案件进行公示,以此来询问广大公众的建议并征求意见,新案件的检举也会迫使政府尽快搜集相关证据并迅速立案展开深入调查。与传统反腐相比,效果显而易见。据中国社科院 2013 年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显示:2010 年至 2012 年,反腐案件首次曝光于新媒体上的事件数量依次为 67 件、58 件和 31 件,三年合计 156 件,是传统媒体的两倍。因为新媒体成为最主要的反腐倡廉事件首次曝光媒介类型。
.....................

二、新媒体反腐的发展历程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反腐指包括司法机构、党和政府反腐机构在内的官方反腐主体以及包括网民和相关反腐网站在内的民间反腐主体倚仗信息技术,利用网络、电子政务等新媒体平台对腐败行为进行曝光和投诉,从而达到对公职人员权力行使过程的监督,进而督促党和国家公务人员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力,廉洁奉公不以权谋私,最终实现对腐败行为的制止与遏制的一种方法。目前,纵观我国网络反腐发展之路,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网络反腐的开启阶段
这一阶段从 2003 年持续到 2007 年。李新德于 2003 年 10 月 1 日创建了中国舆论监督网,那是自互联网开始在我国普及以来中国出现的第一家民间反腐网站。同年年底,我国官方网络反腐举报平台也开始建立,主要以我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开设的举报网站为代表,该网站作为全国检察机关共同的举报网站,自此为网络反腐拉开了序幕。2004 年 6 月 10 日,《济宁市副市长下跪丑态》一帖作为我国网络反腐的标志事件曾轰动社会,原因在于这条帖子是由中国舆论监督网最初在网络上发布并迅速传播从而引起轩然大波。当事人举报一年无果的案件经网络曝光后不到 50 天,原济宁市副市长李信就被山东省人民检察院依法批准逮捕。此后的典型案例有 2004 年的“韩桂芝案”、2007 年的“贾在云案”以及“童外元案”等。然而,这一时期的的网络反腐还处在少数个案的尝试阶段,网络反腐还未普及,影响力也不大。
(二)网路反腐的迅速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从 2008 年持续到 2009 年。这一阶段的网络反腐可视为井喷式发展,仅 2008 年一年就发生了 12 起网络反腐事件,2009 年继续增长为 15 起,“公费出国豪华游”“天价烟房管局长”“温州购房门”“最牛团长夫人”等等这一系列成功案例,都会让我们发现,网络反腐正一步步成为我国反腐斗争的主战场。在这一发展时期,经过尝试阶段,网络反腐已经逐渐从一种个人行为转变成集体行动,网民也有了一种新的角色——监督公权力的新兴力量。不管是网络曝光,或是快速形成舆论环境,还是追踪深挖,网民活跃的身影无处不在。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在这一过程中,借助互联网进行反腐斗争受到了党中央和各级官方政府的首肯和鼓励。2009 年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强调反腐斗争必须高度重视网络举报这一新兴领域,并对中央纪委监察部的网路信息工作进行了考察。随后,网络反腐被正式收入《中国党建辞典》当中。
.....................

第三章 网络反腐案例分析......................16
一、网络反腐典型案例回顾....................16
(一)“表叔”事件..................16
第四章 新媒体反腐的功能探究..................26
一、传递信息功能..............26
二、献言献策功能..........26
第五章 新媒体在反腐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与不足...............................31
一、网络媒体的先天缺陷.................31

第六章 新媒体反腐对策探析

一、新媒体反腐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强势崛起并迅猛发展,其为大众带来的影响可谓有目共睹。倚仗新媒体,公众不仅可以快速高效的获取信息,同时也能通过新媒体平台在开阔视野的同时现实对广博知识的积累,新媒体更为党和政府全面了解社情民意,进而制定反腐方针、实施反腐措施提供了很多新思路。网络等新媒体在加强反腐倡廉舆论信息工作和为公众提供反腐新路径上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提供反腐新路径,舆论引导有了好帮手
海量信息、传播速度快、受众广泛等这些互联网的优势特点是传统媒体无法与之媲美的。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网媒功能逐渐多样化,在反腐斗争中通过网络可以将文字、图像、视频同步上传。这种反腐新渠道的出现为信息资源的共享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舆论引导上也大大拓宽了吸引力、辐射力和感染力,进而有利于党和政府一步步把握网络在反腐倡廉舆论引导中的主动权,为新时期反腐倡廉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下情上达效率高,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作为一个成本低廉、传播速度快的社交平台,网络往往能最迅速的将社会基层的意见和需求反映出来,这在传统媒体上是很难见到的。这样就可以使党和政府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了解到最真实的民意,进而为其作出科学的决策提供有力依据。尤其近年来,随着各级党政机关对网络重视的不断深化,有的部门还特地设置了网络舆情研究和网络民意收集机构,便于和广大网民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互动。这些便民举措,不仅拉近了党和群众的距离,更在实践中提高了党的执政水平。
........................

结论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基础上强势崛起的新媒体反腐,仅仅用了五六年时间,就通过一次又一次在反腐案件中的成功表现奠定了其在我国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夯实地位,同时对传统的反腐模式作出了强有力的补充。借助网络平台,群众对贪腐官员的检举和揭发可以在瞬间实现并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较短时间那形成一边倒的舆论氛围。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纪检部门尽快调查案件真相给群众一个交代。这样反腐的脚步不仅加快,效率也提升不少,因此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成为了数字时代不可或缺的反腐利器。但是,新媒体反腐在受到广大公众青睐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专家、群众的一些质疑,这些质疑促使我们重视新媒体在反腐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比如,海量信息真伪难辨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网络暴力侵犯公民的正当权益;受众缺乏媒介素养导致思维不理性、情绪化表达严重;受众道德伦理缺失,将严肃问题娱乐化、低俗话;法律和相关制度的不完善成为网络反腐的绊脚石。这些问题都需要不断的成熟和完善,新媒体在反腐过程中需要做出的努力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应当提高反腐主体的素质水平。在新媒体环境中,由于“把关人”的缺失,网民就必须学会在海量信息中仔细分析、判断,将错误和无用的信息剔除掉,理性选择信息来源;严于律己,坚守道德底线,面对网上曝光的官员腐败信息,不捕风捉影,更不人云亦云,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免造成对他人隐私和尊严的伤害;努力提升自我防范意识,在自身权益受到损害的同时应学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
其次须加强网络反腐制度化建设。目前我国网络反腐存在的制度缺陷不仅无法保障公民参政议政权利的使用,更阻碍了反腐斗争从“媒体治理”向“制度治理”的转换,因此加强网络反腐的制度建设相当有必要。构建完整的网络反腐受理机制、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健全网络舆论引导和创新监督机制等等都不失为良策。
最后应当完善网络立法为反腐提供有力保障。虽然之前我国针对网络管理出台过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但尚不完善,对许多方面的问题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比如言论自由和谣言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公众知情权和官员隐私权之间的界限是什么等等。因而加快立法建设,使网络反腐的主体和对象都能有法可依就成了当务之急。其中,应重点强调完善保护网络反腐举报人的相关法规;针对被举报者的个人隐私部分,应尽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来保护其正当权益。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