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新闻报道按照种类可分为消息、通讯、评论等,消息简明扼要,通讯丰富而生动,评论直抒胸臆…而另外有一个特别的报道类型,它因其能“穿越时空”而独树一帜,它甚至偶尔脱离了新闻是指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业内通用的定义而存在,它就是预测性报道。预测性报道对于社会的意义非同小可,做好预测性报道不仅需要一个媒体人紧密结合当下现实情况,更需要严谨而充分的逻辑分析,加以批判性思维,才能真正提出负责任的预测。对于未来的事情,人类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因而预测性报道是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的,预测性新闻报道也同样会以其独有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因此中国媒体预测性报道现状吸引着我的研究兴趣。在预测性报道中,经济类报道尤为突出,因经济行业对未来的关注度比较高的原因,我选择了预测性经济报道作为研究对象。
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到现在虽然已经五年过去了,然而危机仍在继续影响着全球经济。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现状和发展常常见诸各大电视、平面及网络媒体新闻中,可见是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而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当属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以下简称 GDP)。GDP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我国会在每年 4 月、7 月、10 月公布上一季度的 GDP 数据,第四季度数据则会在第二年 1 月公布。
国内媒体对于 GDP 的报道中,不仅会分析这个数据背后的原因。通常会进一步探讨下一季度 GDP 数据的预测,因此,我选取 GDP 数据作为预测性经济报道的切入点,通过整理分析相关报道的预测情况,与实际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对中国媒体的预测性经济报道水平做出评估。为了更完整地分析全年的预测情况,我选取了一家代表性经济类报纸《21 世纪经济报道》在 2012 年全年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21 世纪经济报道》在2012 年与 GDP 相关的报道共计 979 篇,预测性报道占据高达 60%的文章都对 GDP 走势进行了预测,这其中有具体预测数据的报道 54 篇将是我主要详细的研究对象。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用“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来形容预测性报道的角色和功用相信是恰如其分的。在网络媒体日益发达,新闻数量以几何数字增长的今天,以报道的深度、广度及记者自身的思考与批判方能将纸媒的优势得以体现。预测性报道同样是纸媒区别与网络媒体的一个途径。因为预测性新闻不仅需要多渠道采访,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更需要一个媒体人自身拥有严谨的缜密思维和前瞻性眼光。优秀的预测性报道会为读者带来直接的正面影响:以经济新闻为例,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能从新闻中了解行业未来的前景和发展情况如何,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提前有所准备,而并不只是落在时代的后面。与此相反,失实的预测性报道则会为读者带来负面影响。
通过分析《21 世纪经济报道》对中国 2012 年 GDP 走势的预测性报道,并与实际GDP 走势进行对比可以一探中国经济媒体预测性经济报道的现状。将《21 世纪经济报道》与《华尔街日报亚洲版》的相关报道进行深度比较研究,我总结出中国媒体与美国媒体报道方式、角度、撰写方式、预测方法的异同,并为国内媒体人提携出美国经济媒体值得我方学习与借鉴之处。
..................
第二章 预测性报道概述
2.1预测性报道在经济新闻中的重要性
预测性新闻报道对经济新闻来说是相当重要的部分。经济新闻媒体人以其对未来的关注而应充分重视对预测性新闻报道的运用。
新闻是指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事情的报道。《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中定义:“经济新闻是有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一切经济领域新闻的总称。”经济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经济活动或经济工作事实的报道。经济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经济新闻包括经济消息,经济通讯,经济调查报告和经济时事评论等文种;狭义的经济新闻专指经济消息。经济消息是对当前经济领域中出现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或具有一定影响的事实所作的简要的报道。经济消息从反映的范围来说,是有关经济领域中的各种事情;从时间上来说,是近期出现的事情;从内容上来说,必须是有价值的事情,否则,即使是新近发生的事情也不一定能够成为消息。国内对经济新闻的定义有“经济事实”说、“经济信息”说和“经济选择”说。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及其最新发展较之西方的新古典经济学在经济学的定义上更能解释经济的本质。联系新闻学的研究对象,经济新闻的定义应该是:经济新闻是人类社会最新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最新的自然经济现象的报道。
......................
2.2《华尔街日报亚洲版》介绍
自 2005 年 10 月 17 日起,《华尔街日报亚洲版》由大开版改为小开版。版面由对开大报惯常的六栏变成了四开小报常规的五栏。除了经典栏目“What’s New”和“新闻人物线描烛刻肖像画”保持原样以外,其他均有明显改变。不仅出现了破栏标题,而且用了大字粗体,甚至出现了横跨两栏的新闻照片。自 1985 年“亚洲商业读者调查”成立以来,它在每次调查中都被评选为“最重要的财经读物”。2001 年,《华尔街日报亚洲版》荣获该年度的“普利策新闻奖”。在连续三年(2001 年-2003 年)获得“亚洲出版协会”颁发的“最佳出版物”奖之后,在 2004 年它再次获得该协会颁发的四项大奖。2001 年至 2003 年,《华尔街日报亚洲版》连续三年荣获亚洲出版协会(SOPA )颁发的“优秀英文报纸”奖,2004 年,它荣获四项亚洲出版协会奖;2005 年,它又获得该协会颁发的“优秀报纸奖”、“优秀报道奖”、“优秀特写奖”、“优秀商业报道奖”、“优秀人权报道奖”和“优秀环境报道奖”。2006 年《华尔街日报亚洲版》继续被评为亚洲地区“最重要的商业读物”。
媒体对一个事件、对象、主题的报道数量可以体现该媒体对报道对象的关注程度。因此,通过对比《21 世纪经济报道》与《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对于 GDP 的预测性报道数量,可以呈现出两份报纸预测性经济报道的关注程度差异。
....................
第三章 中美预测性经济报道比较研究 ......... 14
3.1 研究对象选取 ................ 14
3.1.1 《21 世纪经济报道》介绍 ....................... 14
第四章 中美媒体预测性经济报道方式探究 .................... 37
4.1 新闻标题 ........................... 37
第五章 结论 .................... 43
第四章 中美媒体预测性经济报道方式探究
4.1 新闻标题
4.1.1 《21 世纪经济报道》GDP 预测报道标题特点
4.1.1.1 直接引用标题占主导
《21 世纪经济报道》中的预测报道常常以被采访对象的公司名或人名加上引用的话语作为文章标题。如下表所示
通过整理,从表格 1 可以看出,《21 世纪经济报道》的预测性报道常以被采访对象的直接引语作为文章标题,如“汇丰预测:2012 年至少三次下调存准率”,“专访高盛首席经济学家哈祖斯: 中国将实现软着陆”,“IMF:中国面临最大风险来自欧债危机”等。直接引语类的标题言简意赅,通过直接提炼被采访对象的观点成为标题。
..................
第五章 结论
通过对《21 世纪经济报道》和《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对中国 GDP 的预测报道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5.1 中美预测性经济报道异同概括
通过研究,可以看到中美预测性经济报道拥有一些相同之处:报道篇幅上使用中篇较多,报道体裁上述评性报道占绝大多数,另在消息源的选取上,拥有许多共同机构预测来源,在预测数据上,两国媒体皆会根据每季度数据走势而调整之后的预测性报道,以 2012 年中国 GDP 报道为例,《21 世纪经济报道》与《华尔街日报亚洲版》的全年预测都呈下滑走势。差异在于:报道数量上中国媒体的预测性报道比例少于美国媒体,体裁上中国媒体会较多使用专访和对话的新闻体裁,消息源上中国媒体的消息源较为单一,以金融机构预测为主,美国媒体较多多元化的消息源,并通过自己的分析总结出观点,倾向性上两国报纸积极和消极两种相反态度,预测数据上中国媒体的预测不如美国媒体准确。
通过对两份报纸预测性报道数量,报道体裁,消息源,倾向性以及准确度的研究发现,以《21 世纪经济报道》为代表的中国媒体在预测性经济报道方面还有待发展。报道数量还可提高,消息源可以开发更多样化的渠道,以及借鉴专家预测小组的方式,倾向性上尽可能维持中立态度,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分析研究预测性新闻。以《21 世纪经济报道》为代表的中国媒体还具有缺少对预测的追踪从《华尔街日报亚洲版》的预测报道中还会看到一类独特的新闻报道,记者会对政府、金融机构或自身之前所做预测进行追踪报道。在追踪报道中,记者会评判预测的准确与否,以及分析结果背后的原因,这样的报道不仅是对预测性报道的一大发展,更是在一定程度上监督着记者对自己的预测报道秉持严肃负责的态度。以《21 世纪经济报道》为代表的中国媒体则缺少对预测进行追踪的环节,容易丢失公信力。
参考文献(略)
中美预测性经济报道比较研究——以《21 世纪经济报道》与《华尔街日报亚洲版》 对中国 GDP 的预测报道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中美,预测性,经济报道,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新闻媒体文章